[原创] 走进作家闵凡利
2021-12-30叙事散文李舍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0:34 编辑
走进作家闵凡利初识的,是闵凡利的文字。作品中奇异的构思、丰富的想象,温情的叙述,深刻的哲理及浓浓的悲悯情怀……让人读后感慨万千,不舍释卷。他的执著与才华……
走进作家闵凡利初识的,是闵凡利的文字。作品中奇异的构思、丰富的想象,温情的叙述,深刻的哲理及浓浓的悲悯情怀……让人读后感慨万千,不舍释卷。他的执著与才华……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0:34 编辑 <br /><br />走进作家闵凡利
初识的,是闵凡利的文字。作品中奇异的构思、丰富的想象,温情的叙述,深刻的哲理及浓浓的悲悯情怀……让人读后感慨万千,不舍释卷。他的执著与才华引起了省内外学者和专家的关注。今年35岁的他,却写了二十几年了。近几年他的新禅悟小说,更是以自已独特的见解与感悟,象世人阐述了命运的禅机与玄妙。
青涩少年的文学梦
闵凡利,1971年出生在滕州市鲍沟镇闵楼村。父母是老实巴交的农民。兄妹5个,小时候日子特苦。父母没黑没白在生产队里干,挣的工分难以糊口。父母还是把兄妹几个都送进了学校。七八岁的时候,他对小人书产生了兴趣。小人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给少年的闵凡利提供了一个想象的空间。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对小人书的兴趣越来越浓厚。那时,每到鲍沟、官桥古会,父母给他两毛钱,他都不像别的孩子买吃的,而是去书店里买几本小人书,然后空着肚子回家。握着手中散发着墨香的画书,他总觉得值得。几年下来,他就积攒下了200多本画书。每天做完功课,他就遨游于小人书的世界里,与小人书里的人物共命运同呼吸。想象的翅膀张开、飞翔。他知道了现实之外还有一个人物活动的空间,那就是文学创作。那里有着无限的美好与天真,有着无穷的纯洁与善良,那里让人的心灵产生一次次的颤抖和净化,在那里,他找到了自己的世界。每当谈起童年的画书,他的眼中总是流出无限的追忆和迷恋。他说,是小人书唤起了他对文学最初的热爱。
初中毕业,闵凡利以一分之差没能上高中。尽管当时家境非常困难,父亲对他寄予厚望,让他再补习一年。闵凡利却摇了摇头,不是不愿上,而是他不愿再让父母为他流血流汗。于是,他跟着亲戚去枣庄干起了建筑工,那一年他才15岁。也只能跟着人家和泥拌沙,不少受累却挣不到钱。建筑工地上的活是有季节性的,到了冬天就没活干了。想挣钱得重新找活,脑子活络的闵凡利,到集镇上跟人学起了砸洋铁壶的手艺,的确比在工地上挣的多,而且时间更自由一些。只要没有顾客,他就可以海阔天空地畅想他的文字,翱翔在自已编织的文学天国里。叮叮当当的砸壶声,敲击着他对苦难生活的满腔热情,也敲击着他对生活有着犀利洞察的睿智心灵。他把生活中的点滴感悟,融进周围形形色色以求生存的人群,或苦涩或温馨,都用他多情的文笔变换成了真诚的文字。
鉴于他在创作上所取得的成绩,当年的镇长安排他在乡邮局干了一份通讯员的工作,他很珍惜这份还算有点文化味的工作。没得意多久,镇长换届了,所有的临时工全部清退。闵凡利重新回到了穷困的家,这次挫折,在他心里激起了一种斗志,那种斗志象风中飘扬的旗帜,火一样轰轰烈烈的燃烧。那面旗,在风中,呼呼啦啦,以一种独特的语言喊出了自己的声音。象热爱生命一样热爱着文字的他,把自已关在简陋的斗室。埋头创作,他在痛苦中亮出了自已的旗帜。旗帜迎风飘扬,飘出一种辛酸和苍桑。他说他把自已献在了祭坛上, 看上帝用含笑的嘴一点一点品尝他的真诚。望着祭坛上跪着的男男女女, 从他们那惊愕的目光里,他知道,这面旗迎风飘扬是多么的壮烈!
他常常躲进斗室不肯出门。年迈的父母,搞不懂儿子是怎么了,他们担心儿子得了精神病,让哥哥姐姐劝他去看医生。他好痛,没有人能读懂他。可他没有抱怨,他有一颗博爱宽容的心,他知道家人是多么爱他、关心他。于是他什么也没说,他走出了斗室,去镇上和哥哥学起了理发。看到父母脸上因为他的改变而有了笑容,他的心里也亮堂了。写出的东西也更有人情味了。
闵凡利喜欢写诗。那时,诗成了他的寄托。可是,有些人对他和他的诗不屑一顾,甚至当面嘲讽。他把羞愤的眼泪咽进肚里,暗暗地下了决心,一定要把诗写好。用他现在的话说,如果没有当初那些嘲讽,也许他还走不上创作之路。为了证明自己是一个不服输的人,他要让自己的努力和付出给自己一个交待。只有这样,他才能让希望的花朵开遍身边的每一个角落!
生活一旦有了目标,奋斗就有了方向。闵凡利白天干活,晚上写诗,写到夜里一两点是常有的事。至今,他夜里12点之前睡不着觉,这是习惯使然。1988年的夏天,闵凡利又专门拜访了王牧天、黄强两位老师。两位老师给予了他悉心指导,使他的诗歌写作有了一个质的飞跃。次年夏天,他又认识了孔林、杨恒标两位兄长一样的老师,这使得他在做人做文上都有了很大长进。偶然的机会,他接触了新闻,在新闻写作上进步很快,稿件先后在《经济日报》、《农民日报》等大报上频频刊出。每当说起创作,闵凡利就非常怀念新闻写作的那段日子。因为新闻的写作,对他语言的凝练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文学梦园里的苦与乐
他因为写诗少有名气,后来又觉得短短的诗篇远不能尽性阐述他的思想及感悟。于是,从1995年春天开始,闵凡利找到了适合表述他的文学样式——小说。他进入状态时异常顺利,当年写出的作品就被《鸭绿江》、《都市》等刊物刊发,从而坚定了他的信心。很长一段时间,他的生活是在极端困苦中度过的。他非常感谢那段生活。在那段日子,他深深地明白了生存的含义。艰苦给了他奋争的勇气,困难给了他创作的斗志,他暗暗地咬紧牙关,一定要用笔把自己的内心世界写出来。1996年,闵凡利由于在创作上成绩显著,被山东省作家协会吸收为会员。
然而,所有的成功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当心血铸就的小说《杀手如蚁》投给诸多刊物后,屡屡被退回。淡淡的失落后,他并不灰心。他相信自己是缘于潜心写作的心态,而不是曲意为了发表而发表去迎合编辑的心态。他更坚信,是金子总有一天会发光的。他的坚持为他迎得了收获。《红岩》文学杂志总编辑梁平发现了这篇佳作。把小说的名字改成了《死帖》刊发在《红岩》上,《中华文学选刊》和《小说月报》相继转载,八一、西安两家电影厂争相购买电影版权,最后与西安电影厂达成了协议。
闵凡利用实际行动验证着一个古老的道理:一分心血,一分收获。从1989年开始发表作品至今,已先后在《红岩》、《大家》、《莽原》、《时代文学》、《江南》、《长城》、《芙蓉》、《北京文学》等全国500余家文学报刊上发表小说300余篇,散文500余篇,计170余万字。中、短篇小说《解冻》、《神匠》、《三个和尚》、《地瓜啊地瓜》、《油钩子、油撇子》、《玉葬》、《张三的面子》、《莲花的清香》等近百篇作品分别被《中篇小说选刊》、《中华文学选刊》、《小说月报》、《小小说选刊》、《小说精选》《读者》、《青年文摘》等报刊选载。小说《解冻》被辽宁广播电台改编成电影和广播剧。他还有作品分别获“全国小小说大奖赛三等奖”和省委宣传部举办的“庆祝建党八十周年文学征文小说组二等奖。”2000年,枣庄市委、市政府把他选拔为全市第三批优秀青年科技人才,2005年被滕州市市委市政府选拔为第四批专业拔尖人才。2002年被滕州市政协吸收为第十二届政协委员。
现在,功成名就的闵凡利,仍不忘记用自已这个鲜活的例子,教育感化着新一代的文学青年。他常说,就一个写作者而言,你不可能一生下来就进入成年;你也不要喝一口酒脸红就从此不再沾酒。成就文学非一日之功,最终还得靠实力和定力。
圆梦后的浓浓乡情
他的名气越来越大,写的东西越来越好。滕州市委、市政府把他破格安排到了是文化馆,并给他解决了编制和工作上的一些问题,从而解决了他的后顾之忧。
好多人也劝他把家搬到城里吧!他不干,他有自已的想法。他深深地思考一个作家与城市的关系。他用理念构筑了自己的笔下城市——善州。这是一座温和的城市,她比城市善良,她比乡村博大,她温暖、多情、古朴,她有滕州的影子,她是鲁南乡情、民俗的总和。这座城市的纯朴和善良、温馨和美好每时每刻都感动着他,呼唤着他。他把痛苦、欢乐和泪水用爱融化成了和风细雨,浇灌进了他的作品。他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头顶高梁花子的农村孩子的坦荡和深情。篇篇浓郁的乡土佳作,可以诠释他对家乡的眷恋,对土地的痴迷。他在好多作品中把自已的文学创作比喻成种地,他把挚爱的文学看成自已的土地。辛勤播洒着热血和汗水来回报他的父老乡亲。
生活中的低调作家
神交已久后,在作家邓洪卫的作品研讨会上,第一次见到了他。他的帅气与洒脱让人无法把他与农民联系在一起。高高的鼻梁上斯文地架着一副近视镜,眉宇间英气逼人,紧锁的眉头竖着一条深深的辙,也许这是作家独有的智慧纹,也是他常期思索留下的痕。一米七五的个头,乌黑的头发文质彬彬地分着。更惹眼的是他肩上走那儿挎那儿的笔记本电脑。整个一学者嘛!更让人惊诧的是他的年轻,好多读者感悟着他作品中的深邃思想,怎么想他也得有五十岁了。
正在细细端详他,他亲切礼貌地伸出了友谊的大手。因为同是山东老乡,彼此离得很近,所以犹觉亲切。一番嘘寒问暖,家长里短后,才向他请教起有关文学方面的话题。他没有说话,打开了他的笔记本电脑,点开了他对好友邓洪卫作品集《飞翔的草帽》的真诚点评及入木三分的阐述。诗性的语言中,闪动中作家邓洪卫篇篇作品的题目。足见闵凡利阅读之认真仔细,对待友人之披肝沥胆。简直就是一篇难得的导读。该到他上台发言时,他没有多说什么恭维的话,而是很认真地读了他的这篇点评。台下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邓洪卫更是激动得眼圈潮红。
会后不久,几个文友又聚在一起时,自然而然地谈到了闵凡利。都说这家伙厉害了,他的小说《真爱是佛》被收录在了大学课本,还荣获了今年的小小说金麻雀奖………王奉国提议说:“闵老师最近新屋落成,我们何不去凑个热闹。于是几个文友雷厉风行真的奔了他家。
看着还是从老屋里冒出的炊烟,王奉国领我们进了他的老家。破屋破瓦,土墙已大面积坍塌。一副凄清衰败的景象。让人不忍心与那个背着笔记本电脑去开会的闵凡利联系在一起。王奉国喊出了正在埋头创作的闵凡利。进屋后,屋内的景象又让人吃了一惊。在这破败的小屋里,却有一个像模象样的书房。书柜排满了四周,算是与外间隔离开来,独成一书房。偌大的老板桌上摆着两台计算机,一个台式的,再有就是他的笔记本,激光印字机,音响一应俱全,桌子上还放着两个手机,一部固定电话,精致的老板椅还是可躺可坐的那种。电脑前的两个书柜被样刊塞得满满的,格外引人注目。另一个书柜放着他的各种奖杯,茶几上放着精致的茶壶和名茶。对面的墙上挂着几幅名人字画与他各地领奖及笔会的照片。闵凡利笑说,这就是他的客厅加书房。同行无不惊讶,他竟然拥有如此雅致有品位的书房,竟然有这么多精品藏书。坐在书房里根本就忘却了是在农家小院。走出书房,你又不得不感叹,闵凡利真是了得,竟然在这里诞生了篇篇佳作。这小院可真是风水宝地呀!
谈到当下文学的不景气及文人的浮躁时,闵凡利说,谁说文学不能养活人,我一家老少全靠我写字养活,这不,还盖了新房,一份耕耘总归会有一份收获,知识是不会厚此薄彼的。怕就怕现在的文人急功近利,辱没了文人最起码的准则,也搞乱了文学市场,失去了文人的品格,这真是很可悲的事情。说着他领我们去看他的新房。新房很漂亮,阁楼一样。院墙及大门都已建好。很景气,大家都觉得这才是闵凡利应住的地方。闵夫人正低着头把从地里挖来的大蒜鞭起来。对于来的一伙人全然没有察觉。为免尴尬,闵凡利幽默地说:“老杨同志工作这么认真呀!”闵夫人抬起头,温情地看了一眼闵凡利,甜甜地笑着招呼我们。这才注意,若是在城里,闵夫人可是地地道道的大美人。
同行的几个人都说这蒜长得真喜人,挺大的个。闵凡利说:“老杨同志,既然大家都喜欢,你拿几个方便带,一人给他们弄点儿,走时带着,他们城里人稀罕这个。”闵夫人答应着,挑最好的,每人给我们带了许多。在送我们去车站的路上,压得他的破自行车吱吱叫着。他幽默的笑说,瞧我这老伙计又得意地唱起了歌。
恋恋不舍地别了他,载着我们的公共汽车愈行愈远了,再回头,还看到闵凡利站在村头朝我们前进的方向眺望着……………
初识的,是闵凡利的文字。作品中奇异的构思、丰富的想象,温情的叙述,深刻的哲理及浓浓的悲悯情怀……让人读后感慨万千,不舍释卷。他的执著与才华引起了省内外学者和专家的关注。今年35岁的他,却写了二十几年了。近几年他的新禅悟小说,更是以自已独特的见解与感悟,象世人阐述了命运的禅机与玄妙。
青涩少年的文学梦
闵凡利,1971年出生在滕州市鲍沟镇闵楼村。父母是老实巴交的农民。兄妹5个,小时候日子特苦。父母没黑没白在生产队里干,挣的工分难以糊口。父母还是把兄妹几个都送进了学校。七八岁的时候,他对小人书产生了兴趣。小人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给少年的闵凡利提供了一个想象的空间。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对小人书的兴趣越来越浓厚。那时,每到鲍沟、官桥古会,父母给他两毛钱,他都不像别的孩子买吃的,而是去书店里买几本小人书,然后空着肚子回家。握着手中散发着墨香的画书,他总觉得值得。几年下来,他就积攒下了200多本画书。每天做完功课,他就遨游于小人书的世界里,与小人书里的人物共命运同呼吸。想象的翅膀张开、飞翔。他知道了现实之外还有一个人物活动的空间,那就是文学创作。那里有着无限的美好与天真,有着无穷的纯洁与善良,那里让人的心灵产生一次次的颤抖和净化,在那里,他找到了自己的世界。每当谈起童年的画书,他的眼中总是流出无限的追忆和迷恋。他说,是小人书唤起了他对文学最初的热爱。
初中毕业,闵凡利以一分之差没能上高中。尽管当时家境非常困难,父亲对他寄予厚望,让他再补习一年。闵凡利却摇了摇头,不是不愿上,而是他不愿再让父母为他流血流汗。于是,他跟着亲戚去枣庄干起了建筑工,那一年他才15岁。也只能跟着人家和泥拌沙,不少受累却挣不到钱。建筑工地上的活是有季节性的,到了冬天就没活干了。想挣钱得重新找活,脑子活络的闵凡利,到集镇上跟人学起了砸洋铁壶的手艺,的确比在工地上挣的多,而且时间更自由一些。只要没有顾客,他就可以海阔天空地畅想他的文字,翱翔在自已编织的文学天国里。叮叮当当的砸壶声,敲击着他对苦难生活的满腔热情,也敲击着他对生活有着犀利洞察的睿智心灵。他把生活中的点滴感悟,融进周围形形色色以求生存的人群,或苦涩或温馨,都用他多情的文笔变换成了真诚的文字。
鉴于他在创作上所取得的成绩,当年的镇长安排他在乡邮局干了一份通讯员的工作,他很珍惜这份还算有点文化味的工作。没得意多久,镇长换届了,所有的临时工全部清退。闵凡利重新回到了穷困的家,这次挫折,在他心里激起了一种斗志,那种斗志象风中飘扬的旗帜,火一样轰轰烈烈的燃烧。那面旗,在风中,呼呼啦啦,以一种独特的语言喊出了自己的声音。象热爱生命一样热爱着文字的他,把自已关在简陋的斗室。埋头创作,他在痛苦中亮出了自已的旗帜。旗帜迎风飘扬,飘出一种辛酸和苍桑。他说他把自已献在了祭坛上, 看上帝用含笑的嘴一点一点品尝他的真诚。望着祭坛上跪着的男男女女, 从他们那惊愕的目光里,他知道,这面旗迎风飘扬是多么的壮烈!
他常常躲进斗室不肯出门。年迈的父母,搞不懂儿子是怎么了,他们担心儿子得了精神病,让哥哥姐姐劝他去看医生。他好痛,没有人能读懂他。可他没有抱怨,他有一颗博爱宽容的心,他知道家人是多么爱他、关心他。于是他什么也没说,他走出了斗室,去镇上和哥哥学起了理发。看到父母脸上因为他的改变而有了笑容,他的心里也亮堂了。写出的东西也更有人情味了。
闵凡利喜欢写诗。那时,诗成了他的寄托。可是,有些人对他和他的诗不屑一顾,甚至当面嘲讽。他把羞愤的眼泪咽进肚里,暗暗地下了决心,一定要把诗写好。用他现在的话说,如果没有当初那些嘲讽,也许他还走不上创作之路。为了证明自己是一个不服输的人,他要让自己的努力和付出给自己一个交待。只有这样,他才能让希望的花朵开遍身边的每一个角落!
生活一旦有了目标,奋斗就有了方向。闵凡利白天干活,晚上写诗,写到夜里一两点是常有的事。至今,他夜里12点之前睡不着觉,这是习惯使然。1988年的夏天,闵凡利又专门拜访了王牧天、黄强两位老师。两位老师给予了他悉心指导,使他的诗歌写作有了一个质的飞跃。次年夏天,他又认识了孔林、杨恒标两位兄长一样的老师,这使得他在做人做文上都有了很大长进。偶然的机会,他接触了新闻,在新闻写作上进步很快,稿件先后在《经济日报》、《农民日报》等大报上频频刊出。每当说起创作,闵凡利就非常怀念新闻写作的那段日子。因为新闻的写作,对他语言的凝练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文学梦园里的苦与乐
他因为写诗少有名气,后来又觉得短短的诗篇远不能尽性阐述他的思想及感悟。于是,从1995年春天开始,闵凡利找到了适合表述他的文学样式——小说。他进入状态时异常顺利,当年写出的作品就被《鸭绿江》、《都市》等刊物刊发,从而坚定了他的信心。很长一段时间,他的生活是在极端困苦中度过的。他非常感谢那段生活。在那段日子,他深深地明白了生存的含义。艰苦给了他奋争的勇气,困难给了他创作的斗志,他暗暗地咬紧牙关,一定要用笔把自己的内心世界写出来。1996年,闵凡利由于在创作上成绩显著,被山东省作家协会吸收为会员。
然而,所有的成功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当心血铸就的小说《杀手如蚁》投给诸多刊物后,屡屡被退回。淡淡的失落后,他并不灰心。他相信自己是缘于潜心写作的心态,而不是曲意为了发表而发表去迎合编辑的心态。他更坚信,是金子总有一天会发光的。他的坚持为他迎得了收获。《红岩》文学杂志总编辑梁平发现了这篇佳作。把小说的名字改成了《死帖》刊发在《红岩》上,《中华文学选刊》和《小说月报》相继转载,八一、西安两家电影厂争相购买电影版权,最后与西安电影厂达成了协议。
闵凡利用实际行动验证着一个古老的道理:一分心血,一分收获。从1989年开始发表作品至今,已先后在《红岩》、《大家》、《莽原》、《时代文学》、《江南》、《长城》、《芙蓉》、《北京文学》等全国500余家文学报刊上发表小说300余篇,散文500余篇,计170余万字。中、短篇小说《解冻》、《神匠》、《三个和尚》、《地瓜啊地瓜》、《油钩子、油撇子》、《玉葬》、《张三的面子》、《莲花的清香》等近百篇作品分别被《中篇小说选刊》、《中华文学选刊》、《小说月报》、《小小说选刊》、《小说精选》《读者》、《青年文摘》等报刊选载。小说《解冻》被辽宁广播电台改编成电影和广播剧。他还有作品分别获“全国小小说大奖赛三等奖”和省委宣传部举办的“庆祝建党八十周年文学征文小说组二等奖。”2000年,枣庄市委、市政府把他选拔为全市第三批优秀青年科技人才,2005年被滕州市市委市政府选拔为第四批专业拔尖人才。2002年被滕州市政协吸收为第十二届政协委员。
现在,功成名就的闵凡利,仍不忘记用自已这个鲜活的例子,教育感化着新一代的文学青年。他常说,就一个写作者而言,你不可能一生下来就进入成年;你也不要喝一口酒脸红就从此不再沾酒。成就文学非一日之功,最终还得靠实力和定力。
圆梦后的浓浓乡情
他的名气越来越大,写的东西越来越好。滕州市委、市政府把他破格安排到了是文化馆,并给他解决了编制和工作上的一些问题,从而解决了他的后顾之忧。
好多人也劝他把家搬到城里吧!他不干,他有自已的想法。他深深地思考一个作家与城市的关系。他用理念构筑了自己的笔下城市——善州。这是一座温和的城市,她比城市善良,她比乡村博大,她温暖、多情、古朴,她有滕州的影子,她是鲁南乡情、民俗的总和。这座城市的纯朴和善良、温馨和美好每时每刻都感动着他,呼唤着他。他把痛苦、欢乐和泪水用爱融化成了和风细雨,浇灌进了他的作品。他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头顶高梁花子的农村孩子的坦荡和深情。篇篇浓郁的乡土佳作,可以诠释他对家乡的眷恋,对土地的痴迷。他在好多作品中把自已的文学创作比喻成种地,他把挚爱的文学看成自已的土地。辛勤播洒着热血和汗水来回报他的父老乡亲。
生活中的低调作家
神交已久后,在作家邓洪卫的作品研讨会上,第一次见到了他。他的帅气与洒脱让人无法把他与农民联系在一起。高高的鼻梁上斯文地架着一副近视镜,眉宇间英气逼人,紧锁的眉头竖着一条深深的辙,也许这是作家独有的智慧纹,也是他常期思索留下的痕。一米七五的个头,乌黑的头发文质彬彬地分着。更惹眼的是他肩上走那儿挎那儿的笔记本电脑。整个一学者嘛!更让人惊诧的是他的年轻,好多读者感悟着他作品中的深邃思想,怎么想他也得有五十岁了。
正在细细端详他,他亲切礼貌地伸出了友谊的大手。因为同是山东老乡,彼此离得很近,所以犹觉亲切。一番嘘寒问暖,家长里短后,才向他请教起有关文学方面的话题。他没有说话,打开了他的笔记本电脑,点开了他对好友邓洪卫作品集《飞翔的草帽》的真诚点评及入木三分的阐述。诗性的语言中,闪动中作家邓洪卫篇篇作品的题目。足见闵凡利阅读之认真仔细,对待友人之披肝沥胆。简直就是一篇难得的导读。该到他上台发言时,他没有多说什么恭维的话,而是很认真地读了他的这篇点评。台下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邓洪卫更是激动得眼圈潮红。
会后不久,几个文友又聚在一起时,自然而然地谈到了闵凡利。都说这家伙厉害了,他的小说《真爱是佛》被收录在了大学课本,还荣获了今年的小小说金麻雀奖………王奉国提议说:“闵老师最近新屋落成,我们何不去凑个热闹。于是几个文友雷厉风行真的奔了他家。
看着还是从老屋里冒出的炊烟,王奉国领我们进了他的老家。破屋破瓦,土墙已大面积坍塌。一副凄清衰败的景象。让人不忍心与那个背着笔记本电脑去开会的闵凡利联系在一起。王奉国喊出了正在埋头创作的闵凡利。进屋后,屋内的景象又让人吃了一惊。在这破败的小屋里,却有一个像模象样的书房。书柜排满了四周,算是与外间隔离开来,独成一书房。偌大的老板桌上摆着两台计算机,一个台式的,再有就是他的笔记本,激光印字机,音响一应俱全,桌子上还放着两个手机,一部固定电话,精致的老板椅还是可躺可坐的那种。电脑前的两个书柜被样刊塞得满满的,格外引人注目。另一个书柜放着他的各种奖杯,茶几上放着精致的茶壶和名茶。对面的墙上挂着几幅名人字画与他各地领奖及笔会的照片。闵凡利笑说,这就是他的客厅加书房。同行无不惊讶,他竟然拥有如此雅致有品位的书房,竟然有这么多精品藏书。坐在书房里根本就忘却了是在农家小院。走出书房,你又不得不感叹,闵凡利真是了得,竟然在这里诞生了篇篇佳作。这小院可真是风水宝地呀!
谈到当下文学的不景气及文人的浮躁时,闵凡利说,谁说文学不能养活人,我一家老少全靠我写字养活,这不,还盖了新房,一份耕耘总归会有一份收获,知识是不会厚此薄彼的。怕就怕现在的文人急功近利,辱没了文人最起码的准则,也搞乱了文学市场,失去了文人的品格,这真是很可悲的事情。说着他领我们去看他的新房。新房很漂亮,阁楼一样。院墙及大门都已建好。很景气,大家都觉得这才是闵凡利应住的地方。闵夫人正低着头把从地里挖来的大蒜鞭起来。对于来的一伙人全然没有察觉。为免尴尬,闵凡利幽默地说:“老杨同志工作这么认真呀!”闵夫人抬起头,温情地看了一眼闵凡利,甜甜地笑着招呼我们。这才注意,若是在城里,闵夫人可是地地道道的大美人。
同行的几个人都说这蒜长得真喜人,挺大的个。闵凡利说:“老杨同志,既然大家都喜欢,你拿几个方便带,一人给他们弄点儿,走时带着,他们城里人稀罕这个。”闵夫人答应着,挑最好的,每人给我们带了许多。在送我们去车站的路上,压得他的破自行车吱吱叫着。他幽默的笑说,瞧我这老伙计又得意地唱起了歌。
恋恋不舍地别了他,载着我们的公共汽车愈行愈远了,再回头,还看到闵凡利站在村头朝我们前进的方向眺望着……………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