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梦里雪河

2020-09-19抒情散文李兴文
如果河流有记忆,它一定还记得多年以前它曾遭遇的那一次最为严重的冰冻期。河流究竟有没有记忆,这是一个很难引起热议的话题,原因很简单,这个话题的否定性谤议随时随地都可以理直气壮地站出来,排成长队,群情激奋继续表示否决。无法得到证明的东西没有多少
  如果河流有记忆,它一定还记得多年以前它曾遭遇的那一次最为严重的冰冻期。
  河流究竟有没有记忆,这是一个很难引起热议的话题,原因很简单,这个话题的否定性谤议随时随地都可以理直气壮地站出来,排成长队,群情激奋继续表示否决。无法得到证明的东西没有多少人愿意为之枉费心机。但是,偏偏就有人愿意为这样毫无来由的话题殚思极虑,并让一条河流及其传奇在不曾老去的少年之心里无休无止地流淌下去。
  只是一条普通的河流,河流的身段几经改易,粗壮宽阔的腰身终于变得柔弱纤细。河边,茂密的杨树俨然河流之岸以及高原之身葱郁的体毛,没有人为它修剪,只有不息的长风为它殷勤梳理。冬天是一把利剪,它削去了杨树繁密的树叶,笔直的树干密集地挤在一起,仿佛在这块土地上曾经耀武扬威、不可一世的秦国军士们手中挺举的长矛,威严,森郁,寒光熠熠。那些杨树的确是生长在古秦国的土地上的。广袤深厚的黄土地从来就那样宁静,即便古秦国的虎狼之师带着腾腾的杀气从这里走了出去,也不曾改变它的宁静,那些凭靠杀人来建立军功以待封侯赐爵的秦国武士们根本顾不上关照男欢女爱之类极富自然人性的温柔之乡,他们热衷的只是奔赴沙场,尽可能多地割下敌人的耳朵挂在腰上,那些耳朵,当然是六国将士们的。不过,当杨树长得如葱郁的体毛一样的时候,这里早已不再是惨烈悲戚的,黄土地依然宁静如远古时候一样。杨树虽然依旧生长在古秦国的土地上,但是,再无触目惊心的肃杀之气,相反,密集的杨树好像书写过春秋大事的长毫,消瘦了,苍老了,像一座座纪念碑那样伫立在广阔的土黄色册页之上,极其宁静,宁静得连高远的天空都能听见黄土深沉而悠长的呼吸声。一个个安静到不愿醒来的土丘仿佛一座座庄严肃穆的笔冢。
  杨树的确闪着光,它们灰白浅绿的干皮平滑而光洁,树皮忠于职守地反射着冬日阳光,看上去真像长矛兵们手里挺举着的长矛。手持长矛的人仿佛经过了巾车脂辖、厉兵秣马,然后,于一个晴朗的冬日早晨整齐编队向东进发。幸好,“车辚辚,马萧萧”之类的声响根本不闻,只看见波浪般起伏动荡的黄土高原健壮的肌肤之上迤逦前行的长矛兵——北国的杨树到了冬天就是这样威风凛凛盛气凌人。至于河流,那是西汉水的一条支流,很小,小到阒寂不闻。
  河流对冬天依然那样敏感,正由于此,河流还保存着几十年前的赫然风采。几十年后,一夜寒流,河水又一次覆满薄冰。其实,河流的源头并没有什么显赫的身份和远播的名声,最远,差不多在祁连山可以找到它的来历出处,它的流程并没有贯通黄土地,它的生年则比它的人文历史更加漫长。它的流向,进入汉水之后再注入长江,然后奔向大海,确乎有一个十分远大的前程。
  仅此一段,长满杨树的地方,附近的城市像发酵的面团一样慢慢膨胀,喷吐着混杂起来的尘嚣之气,向河流以及河流岸边的杨树林逼近。那条河流不得不开始瘦身,确乎也是身不由己的事情。却不知道,如今还有多少人知道,远古时候治水的劳模大禹,它的治水区域在西边最远处也只是到达这里,那时候,此地倒是有一个极其显赫的名号:嶓冢。
  也许时间距离太遥远了吧,人的记忆功能在长期的信息流传过程中不知道丢失了多少有价值的东西,而河流的记忆——如果有记忆的话——也早已沉淀在万里之外的大洋深处了。对河流,对人,嶓冢都是一个极为普通的符号,或者都是一个事件的时空起点,世间一切存在皆如出自这样起点的放射线,相对距离和绝对距离都是一样不可避免的越来越远。黄土高原,河流,人,何尝不是如此呢?
  转眼之间,离开这条河流已是三十多年。时间不算短了,但依然记得杨树,记得河流,记得河流附近的城市,尤其记得,冬日的阳光穿过毫无阻拦的晴空,照射在黄土地上,黄土地被阳光照暖,同时,阳光也唤醒了深藏在黄土地下面宁静气氛所包蕴着的灵性。真的,很宁静,没有障眼的大山,天空和土地十分亲近。城市像一片蒙尘已久的苔藓,而河流,则像一块黄玉之上清晰而优美的水纹。在高原,最晴朗的日子反而让人感觉不到天空的蓝,事实上这里的天空从来就不发蓝,最好的晴天里也只是较为清澈的土黄色,仿佛并未充分澄清的土黄色河水。即便这样,生活在黄土地上的人们并不感到这样的天空含混不清,反而觉得已经极其清爽,让人感觉到是一个动荡时世中又一番王朝更迭的纷扰之尘埃正在落定。河流结冰了,这在冬天是免不了的。平素里,流速极缓的河流本就显得踌躇不前,寒冬即至,那样的河水索性就地安营扎寨,摇身一变而为白花花的冰凌,流水,河岸,杨树,朔风,各得其所。在晴朗的天光下,一切生灵继续过活,也继续做梦,也继续传宗接代。
  冰凌如花,全是晃眼的洁白。阳光照临不久,河面上整块的薄冰开始融解、破碎,很快现出参差凌乱的图案来。冰面以下还有活水。融冰塌落,冰水混合,冰与水一样清澈,视若无物,事实上潜流涌动,冰块相互触碰,如鸣环佩。唯在岸边依然保留着洁白的冰花,如差互的犬牙。猛浪而狂热的少年之心在这原野上仿佛找到了激越性情的释放之所,雪天踏雪,晴天踩冰。在幽暗的雪天,总以为雪原上能够找到“红泥小火炉”或者“终南望馀雪”那样的境界所在,最后,布鞋全湿透了也不觉得冷。要找的东西终没有找到,倒是面见了无数棵伟岸的杨树。杨树站立在雪原上,表面沉静,但它们的神采都是矍铄的,分明有“佛祖拈花,迦叶一笑”的高致和神韵,它们站立在一起营造出铺天盖地的温暖气息。
  在雪原上,坦荡如砥且一片洁白的狭长地带无疑就是那条雪河。落雪之河,积雪下面是越来越厚的冰,冰面以下依然有涌动的活水,水中一定有不久前飘落于河的青黄鲜活的杨树叶,还有在河水中怡然越冬的水草,甚至还有生机勃勃的水栖生灵。
  冬原太清寂了,很难放置心性孤傲且志存高远的少年狂放不羁的心。在漫长冬季里踏雪而行,驿动的心绪像朔风一样自由驰骋。看着,走着,走着,看着,严酷萧瑟的冬天就开始变得繁华起来,那种时候最需要的莫过于爱情的润色或者爱情的推波助澜,少年就在寥落的冬日行人之中锁定了偷窥已久的那个长篇古诗一样器宇不凡的人,然后,少年虚妄怪谲的爱情观很快被现实的情爱全部修正,一切爱情的设想很快被现实的情爱经验所一一证明。说来说去,少年和他所钟情的恋人居然同喜同好,他们内心澎湃的古典情韵很快就和气韵古朴的冬天情境欣然相容。在雪原上,他们常常站立在酷似笔冢纪念碑的杨树丛中,他们展示各自背熟的唐句和宋小令,间或也有辗转万里来到冬原的地球那边的一些客人与他们欣然神交,虽然未曾谋面,却是心中常客。那些人,有些是诗坛巨匠,有些是癫狂哲人。很快,形形色色的人们和少年及其恋人欢聚在宁静的冬日凝气之中,他们赖以取暖的是投机的言谈和真诚的争论。那时候,他们根本不懂得“铁马冰河入梦来”一句所包含的人生况味,但觉得此句真是太唯美了,美得让少年和他的恋人的青春之心颤栗不停,本已冻僵的嘴唇越加不会讲话。最后,他们竟也记不得那样僵直的嘴唇是否亲吻过,在其中一方多年的梦里,吻过;但又觉得吻应该是真的发生过的。究竟如何,越来越难肯定,后来只好安慰自己,无论梦里还是梦外,吻的真幻有无,仅仅一个吻的概念就让人享尽了快乐。
  在晴天,黄土地上到处泥泞,雪河变成了冰水共存之河。岸边冰凌如花,白得让人眼睛发花。大晴天,太阳差不多就是高悬于头顶的一盏明灯,明灯把冬日照得一片通明,恍兮惚兮盛夏来临,宛如烈日炎炎的午后,好像因为太热了,河的两岸游人稀疏,比游人更加孤寂的仿佛应该是悠长的蝉声。在那样的夏日里,衣着臃肿也不过分。有些奇怪,到了晴天,反而独独不见如古体唐诗一样修长而美丽的人,仿佛那人只能属于远古一样宁静的寒冬,属于蓬松雪地上古拙宁静的韵。在夏天,修长的人儿好像随冰雪融化了,美的形体和美的灵魂一同向天外远遁,或者随风任意西东——即便真正的夏日来临,伊人也不再来到安静的河岸边。或者,修长的人好像是一朵雪花,只能被阳光盛情收容,炎炎盛夏是她无法超越的另一个时空。而从春至夏,杨絮与柳絮过于沉重,总往下坠落,如大千世界中庸碌的尘。但也知道,真真切切,那时候并不是盛夏,依然是朔风时至的严冬。没有朔风狂吹的时候,依然会下起雪来,河流两岸的田地再次回到远古风流之中,神秘,宁静,好像能听到暮鼓和晨钟,好像能听到最古拙的歌唱,歌声好像来自高唐和雍门。
  不过只是天放晴了,世界居然变了另一副面孔,古韵不存,人也不在。还是同一条河流,还是伟岸的杨树,没有叶片,只有枝柯参差纵横。阴晴之间恍如隔世,时空轮转竟是这样的残酷无情,眨眼之间世界在心里就是一瞬千年、倏忽万古。人呢?不知所终。梦一样的经历极其温暖,极其煽情,对视和亲吻的过程显然就像穿越古今的过程;短暂的经历的确如梦,真的难以捉摸,更难以抓取在手。阳光下,冰凌之花不可拦阻地逐渐消融,所有的记忆都随之渐渐淡化,模样逐渐模糊,声音逐渐陌生,气味逐渐消散,又随阳光的热度悄然蒸腾。有些随冰消雪融形销神散,有些随着朔风再次来临而声息不闻。无论是梦,还是真的,都剩下含糊的美丽,都留着失不可得的悲情。嘴唇上只有潮湿水汽了,齿颊留香不再得闻,手心里,只捏着紧张的热汗,后来变得冰凉,觉得冷了,才知道太阳已落,才知道真的已经时过境迁,飘飘忽忽的爱情真如杨絮柳絮不可久留,怎么不算遗憾的事情!
  多年以后,偶然收到一本新书,是修长的美丽伊人的作品,原来她真的走过了冷艳的秦时明月,走过了齐整而雅致的汉赋,走过了豪气冲天的建安风骨,走过了风华绝代的漫漫唐句,走过了闲散而柔弱的宋小令,然后找到了自己安放灵魂的处所,如今,伊人的灵魂已经开出花来。
  与河流的隔阂太久了,站在岁月的另一个峰岭,终于看见时光的流逝确实不是一件小事情。该不该重访故地?该不该再访故人?犹豫再三,结局又是光阴荏苒。优柔寡断是不治之症。又是冬日,又见天晴,灵魂猛然颤动,那么多陈旧的东西一下堆积在眼前,不知所从何来,但还清楚记得,也都认识,但都带着别样的意蕴。
  又闻,那个城市终于膨胀到跨越了河流,河的两岸被修整一新,白天车水马龙,夜间彩灯如虹。至于杨树,早已不存。显然,再次想起来的东西都有了新的归宿,怎能不陌生!更有人撰文绍介,其人一直身处沉疴,肺结核,时作时止,时轻时重,相伴至今——竟没有传染给梦里梦外吻过她的人!
  原来,似这般,才不堪其热,也不堪其冷。曾经的共度温柔乃属偶然,亦属侥幸。
  冬日大晴,但见丽日高悬,灿烂光景又让人想及盛夏——最后的离别确乎是在夏日,河流,杨树,城市,黄土高原,还有美丽伊人,并没有宁静雪天里古拙雅致的韵致。最末一次相见是在次年的夏天,那是出于礼节而不得不出现的道别场景。那天正午,空荡荡的白色的连衣裙好像曾经矜持地暗示:其实并没有值得遮拦的神秘,一切简单得就像衣裙之下就是肌肤——谁知道呢?只是假设而已,一些事情没有向前发展,一些奇迹也没有发生。那个夏天,似乎又变成又一个起点了,这个事实不能不接受。从那个起点开始,生活和人生开始向另一个方向迈进,确乎是从一个起点发出的放射线,时光渐远,相对距离和绝对距离不可避免地越来越远,直至今日,各自走进不一样的人生风景:美丽伊人走向了她所向往的神性的殿堂,一直做梦的人,至今还停留在那些梦中。
  原来,一切都跟杨树与河流不甚相关,不论是冬日的杨树如剑戟森严,还是夏日的杨树仪态万方,亦不论河流在夏日里变得狂野,还是在冬日里变得宁静,都不曾更改伊人的文雅之气和执着之意,她一直都在和病痛相守,也一直都在和病痛抗争,一直都在文字的精神原乡里默默前行,现在看来,那里确乎是异常繁华的。但在另一个人的心里,一切都停留在杨树与河流共同营造的情境之中,一直活在其中的,是少年和爱情。
  天气晴朗得让人狂喜到兴味索然的地步,冬日大晴这样的寻常事件终于未能变作另一个奇迹。太阳落下去了,又觉得多年以前朦胧而天真、幼稚而纯情的人生况味一如既往惠然肯来,心里还能微微一喜,然后微微疼痛。今天的阳光,又一次扫过了司空见惯的天空,匆忙经行的温暖和明光继续远行。由望而晦,心情又要被夜晚来一一注明。在同一个地方,同一个人,想起来的还会是遥远时候和遥远地方的情景,所幸并没有失却当年的热度和亮度,心里的感觉在提醒:自己依然年轻,并且永远都会这样年轻。也知道身边早已是人事皆非或者干脆就是物不是、人更非,但还能凭借遥远时候和遥远地方的深深情爱来取暖,时常而至的梦里还有一条宁静而纯情的雪河,此生因此缠绵得让人难舍,怎能不感到依然年轻!
  2013-11-30

[ 本帖最后由 李兴文 于 2013-12-11 21:01 编辑 ]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