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仄宋人词
2020-09-19抒情散文何足道哉
【一】现在写诗的人很多,填词作赋,吟咏风月,发思古之幽情。我却不能。我不懂得唐诗宋词的平仄,但却是喜欢。喜欢宋词,尤甚于唐诗。唐诗森严的格律,整齐划一的句式,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像花圃里的花木,被修剪得整整齐齐,模样可爱。无论怎样悠远的情怀,
【一】
现在写诗的人很多,填词作赋,吟咏风月,发思古之幽情。我却不能。我不懂得唐诗宋词的平仄,但却是喜欢。
喜欢宋词,尤甚于唐诗。
唐诗森严的格律,整齐划一的句式,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像花圃里的花木,被修剪得整整齐齐,模样可爱。无论怎样悠远的情怀,怎样髙邈的思绪,都被锋利的剪刀,一一剪掉。整齐是整齐了,那些诗句里却少了许多灵动,缺了许多旁逸斜出的美感。
长长短短的诗句,像春天的田野里刚刚破土的绿意,深深浅浅,浓浓淡淡地将有些荒凉的土地轻轻涂抹,荒凉的土地就充满了盎然生机。
这是宋词的韵味。
长长短短中,将一点涟漪,将浩荡长风,将一轮明月,将九万里山河,一一尽情描摹。
这就是宋词的魅力。
可以低眉浅诉,可以仰天长啸,可以戏说流年,可以执手相看泪眼,无语凝噎。
一条长长短短的巷子,曲曲折折,却生出许多曲径通幽处,岂不令人遐想翩翩?走出了唐人的藩篱,自然就走出了唐人的境界。
这是宋人的智慧。将一片云锦巧剪裁,一阕给江南,一阕给塞外;一阕给低吟浅唱,一阕给大江东去。
宋词,就在宋代的几百年间,燃着连天的烽火,润着迷茫的烟雨,含着沾花的泪滴,伴着悲凉的呐喊,一路坎坷走来。
【二】
冬天的阳光很温暖。
也只有在塞外的冬天里,才真切感受到阳光的温暖与明亮。为了这篇文字,我独自躲在办公室里,关闭了网络,关掉了手机。在满室的阳光底下,翻阅着从图书馆里搬来的宋词读本。
阳光很暖,像是几千年前那清澈的阳光。我不知道现在的阳光与几千年前有什么区别,我想,几千年前的阳光大概就这样温暖罢。或许,宋代的诗人们无法像我现在这样,享受温暖的阳光。那时的阳光被烽火硝烟,被茫茫的烟雨遮蔽住了。
我在阳光下,翻阅着。阳光透过窗子,一遍一遍抚摸着那些久远的文字,像是一遍一遍呼唤沉睡的灵魂。
我翻阅着,翻阅着散发出一种古老的味道的《宋词三百首》,翻阅着一个熟悉的身影:苏东坡,陆放翁。辛弃疾,周邦彦,李易安。。。。。。
我苦苦地与那些诗句对话,深深沉醉在那些让人欲罢不忍的诗句里。
读着那“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读着那“一樽浊酒戍楼东,酒阑挥泪向悲风。”
似乎,宋人的诗词有如这冬天里的阳光,让人沉醉。
我愿意沉醉于此,沉醉在宋人文字创造的意境里,与宋代那些诗人们悠然心会,在他们的字里行间,体味那种沉郁的、伤感的、悲愤的情怀。
他们的一平一仄,一长吁一短叹,似乎都震颤着我们的心扉。几千年的风雨烟尘,仍泯灭不了宋词的婉约与豪放;数以千万次的雕刻印刷,仍磨灭不掉宋词的哀伤与豪情。在那些清晰的文字里,我们依稀看见了那一个个熟悉的身影,从一阕一阕的意境中,从“念奴娇”、从“如梦令”、从“水调歌头”款款而来。
【三】
我喜欢酒,知道酒的品味与年代有关。
白酒也好,红酒也罢,卖的似乎是年代。年代越久远,价格就越昂贵,窖藏的且年代久远,就是珍品。这有点类似于诗词的藏本,越古老,越珍贵。因为,唐诗宋词,珍馐佳酿,都属于文化范畴,酒有酒文化,诗词自然是正统的文化。
相比较而言,酒就更加大众化,无论达官贵人,文人墨客,凡夫俗子,皆可饮之。皆可一醉方休。
我是凡夫俗子,饮酒不论年代价格,能醉人即可。无论是价值千金,还是浊酒一杯。有的时候,酒不醉人,人,就醉了。
饮的不是酒,是一种情调。
我读诗词亦如饮酒。就像饮酒并不在意酒的价格,全凭一种感觉。不懂词的平仄,也不去研究词的什么韵脚,合不合格律,陶醉的,只是词句创设的意境,寻找的,只是与诗人精神上的某种契合。就是那“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的境界。
塞外的冬天,自有冬天的妙处。
远山、河流,一片茫茫无际。只有那一带寒林,分割出雪的境界,给冒雪行走的人,指引出路的方向。踏雪而归的人,匆匆的脚步在皑皑白雪上,留下一个个清晰的痕迹。像一尺生宣,滴下几滴浓浓淡淡的墨迹,从迷茫的深处,延伸过来。
守着温暖的窗儿,看那在雪中艰难行走的人,似乎听见了踩着白雪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这就是宋词的意境吗?
我们不去冰天雪地里踏雪,与三五好友,守着通红的火炉,将那老白干灌进铝壶中,放在火炉上,听见酒在壶中“哗哗”地翻滚着,那种可以渗透肺腑的酒香,在屋子里飘荡。几个人,敞开胸怀,猜拳行令,吟诗作赋,大有“煮酒论英雄”的豪情。
酒微醺,汗欲出之际,捧一册宋词在手,颠倒读之,读之颠倒。管他柳郎中词还是学士词,管他是十七八岁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还是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呼天抢地,得意忘形。难以说清是人醉了,酒醉了,还是诗词醉了。
喝酒如此,读诗至此,岂不快哉。
【四】
宋词是婉约的,宋词也不缺乏慷慨之辞。
我在塞外的小城,在塞外一个洒满阳光的小屋子里,里翻阅着手中宋词的读本,却有着一种怅然的感觉。宋人的诗词里,缺少了唐人那种长河落日,大漠孤烟的雄浑与壮阔,缺少了行走边塞,为塞外抒情的精彩篇章。
我遍翻宋人的寄情遣怀,探究宋词的平平仄仄,很少见到朔风横吹,羌笛悠悠。宋词,都被江南的茫茫烟雨所笼罩了,都被江南烟雨,淋湿了。即便是酒酣肝胆,也只是将栏杆拍遍,将吴钩看了,也只是唤红巾翠袖,揾英雄泪。即便是挑灯看剑,吹角连营,也是在醉酒里,在睡梦中。
我一遍一遍翻阅宋人的词句,去寻找雄词健笔,寻找塞外关山。
宋词里的茫茫烟雨,与塞外的朔风横吹,是脱不了干系的。
是塞外那剽悍的蒙古铁骑,挥舞着弯弯的马刀,策马追风,从大漠戈壁,从茫茫草原,风驰而来,踏破了千里雄关,席卷了锦绣中原;是成吉思汗的子孙,弯弓射箭,那一支支锐利的鸣镝,洞穿了二十四桥上空那轮圆圆的明月。
宋代的朝廷,在辚辚的战车声中,在啸啸的战马的嘶鸣声里,在遍地的狼烟中,颤抖了,飘摇了,仓皇南渡。从此,大漠寒冷的风,吹不干宋词里迷蒙的烟雨,戈壁上悠悠的羌笛,无法抚平诗人们忧伤的心。那曾经的桥边红药,不知年年为谁而生,那佛狸祠下,只剩下,一片神鸦社鼓。
宋词的平平仄仄里,从此有了哀声。
像那陆放翁,沈园题诗,断桥咏梅,俨然一个多情的种子,抒情诗人。可是,我们却看见了他梦断关河,遗恨天山,洒泪沧洲。耿耿之情,只有在梦中,在诗词里抒发。
李易安,原本是一个执笔江南,落笔烟雨的如水女子,在她的笔下,应该是浓情淡酒,绿肥红瘦;应该是香车宝马,酒侣诗朋;应该是把盏事夫君,磨墨赋新词的闺中诗人。然而,在她的长短句里,我们更多的看到了凄风凄雨,孤苦与哀愁。
还有那个上马横槊,提笔填词的将军,还有那个听笳鼓悲鸣,有泪如倾的七尺男儿。
平平仄仄的宋词啊,是如此让人儿女情长,英雄流泪。
大宋朝廷风雨飘摇了。一个人,在这时代的风雨中,又怎能不像那风吹的柳絮,雨打的浮萍?
风雨袭进了诗人们的心里,他们的哀伤,又如何不流淌在一阕一阕的长短句中。
一个风雨飘摇的朝廷,注定了那个时代的诗人们颠沛流离。
流离失所的诗人们,怎能不将家国情怀,一一倾注在他们的诗词里。
【五】
宋词是从唐诗的藩篱走出来的,理应比唐诗来的更加绚丽多姿,格调高昂。可是,宋代的诗人们挣脱了格律的束缚,却没有赶上大唐的强盛与豪迈,没有了李白式的浪漫豪情,更多的,延续了杜甫的沉郁与悲凉。特别是南宋的诗人们,经历了宋朝的苟且偷生,偏安一隅。经历了烽火连城,报国无门,英雄白头。于是,我们翻遍了宋词三百,只读到了怎一个愁字了得。看到了那些忧虑的目光里,只有凄凉四顾,慷慨生哀。
宋词的长短句里,有泪在流淌,有血在奔流。
宋词的平平仄仄中,蕴含着家的哀伤,国的悲凉。
一阕一阕的宋词啊,有让我们欲罢不忍的忧国忧民的情怀,有英雄的啼血呐喊,诗人的慷慨悲歌。也许,诗词的魅力就在于此。
生于忧患,诗人们却不忍苟且偷生,让爱国的情怀深深注入字里行间,千载不朽。
长长短短的诗句,让我们记住了一个个伟大的名字,记住了,一句句慷慨激昂的诗句,记住了,中国历史上一个特别的朝代——曾经是那么辉煌,又是那么没落。
我不懂平仄。我想,我读懂了宋词。
我记住了宋词长短句里忧患情怀,我触摸到了宋代诗人们那一颗颗滴血的心。
诗词是需要大境界,大情怀的。
我读唐诗,读出了高昂与豪迈,读出了浪漫与飘逸。却总感觉他们的诗句里,缺少了那种忧患,那种深入骨髓的叹息。在他们的诗句里,总难以体味到那些让人无语凝噎的情愫。
或许,这是时代的特征,是时代赋予诗词的特征。
笔墨总是紧随时代的脚步的,“为赋新词强说愁”,也是自欺欺人。
我喜欢宋词,不是因为它的平平仄仄,长长短短,不是因为它那一阕一阕的词牌。是因为它的沉郁与悲凉,呐喊与悲歌。是因为那浸润于每一个平仄间的灵魂,是因为字里行间的国恨家仇,是因为那种深深的痛楚。
生于忧患却不沉沦,这就是大境界,大情怀。
2013-11-25
现在写诗的人很多,填词作赋,吟咏风月,发思古之幽情。我却不能。我不懂得唐诗宋词的平仄,但却是喜欢。
喜欢宋词,尤甚于唐诗。
唐诗森严的格律,整齐划一的句式,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像花圃里的花木,被修剪得整整齐齐,模样可爱。无论怎样悠远的情怀,怎样髙邈的思绪,都被锋利的剪刀,一一剪掉。整齐是整齐了,那些诗句里却少了许多灵动,缺了许多旁逸斜出的美感。
长长短短的诗句,像春天的田野里刚刚破土的绿意,深深浅浅,浓浓淡淡地将有些荒凉的土地轻轻涂抹,荒凉的土地就充满了盎然生机。
这是宋词的韵味。
长长短短中,将一点涟漪,将浩荡长风,将一轮明月,将九万里山河,一一尽情描摹。
这就是宋词的魅力。
可以低眉浅诉,可以仰天长啸,可以戏说流年,可以执手相看泪眼,无语凝噎。
一条长长短短的巷子,曲曲折折,却生出许多曲径通幽处,岂不令人遐想翩翩?走出了唐人的藩篱,自然就走出了唐人的境界。
这是宋人的智慧。将一片云锦巧剪裁,一阕给江南,一阕给塞外;一阕给低吟浅唱,一阕给大江东去。
宋词,就在宋代的几百年间,燃着连天的烽火,润着迷茫的烟雨,含着沾花的泪滴,伴着悲凉的呐喊,一路坎坷走来。
【二】
冬天的阳光很温暖。
也只有在塞外的冬天里,才真切感受到阳光的温暖与明亮。为了这篇文字,我独自躲在办公室里,关闭了网络,关掉了手机。在满室的阳光底下,翻阅着从图书馆里搬来的宋词读本。
阳光很暖,像是几千年前那清澈的阳光。我不知道现在的阳光与几千年前有什么区别,我想,几千年前的阳光大概就这样温暖罢。或许,宋代的诗人们无法像我现在这样,享受温暖的阳光。那时的阳光被烽火硝烟,被茫茫的烟雨遮蔽住了。
我在阳光下,翻阅着。阳光透过窗子,一遍一遍抚摸着那些久远的文字,像是一遍一遍呼唤沉睡的灵魂。
我翻阅着,翻阅着散发出一种古老的味道的《宋词三百首》,翻阅着一个熟悉的身影:苏东坡,陆放翁。辛弃疾,周邦彦,李易安。。。。。。
我苦苦地与那些诗句对话,深深沉醉在那些让人欲罢不忍的诗句里。
读着那“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读着那“一樽浊酒戍楼东,酒阑挥泪向悲风。”
似乎,宋人的诗词有如这冬天里的阳光,让人沉醉。
我愿意沉醉于此,沉醉在宋人文字创造的意境里,与宋代那些诗人们悠然心会,在他们的字里行间,体味那种沉郁的、伤感的、悲愤的情怀。
他们的一平一仄,一长吁一短叹,似乎都震颤着我们的心扉。几千年的风雨烟尘,仍泯灭不了宋词的婉约与豪放;数以千万次的雕刻印刷,仍磨灭不掉宋词的哀伤与豪情。在那些清晰的文字里,我们依稀看见了那一个个熟悉的身影,从一阕一阕的意境中,从“念奴娇”、从“如梦令”、从“水调歌头”款款而来。
【三】
我喜欢酒,知道酒的品味与年代有关。
白酒也好,红酒也罢,卖的似乎是年代。年代越久远,价格就越昂贵,窖藏的且年代久远,就是珍品。这有点类似于诗词的藏本,越古老,越珍贵。因为,唐诗宋词,珍馐佳酿,都属于文化范畴,酒有酒文化,诗词自然是正统的文化。
相比较而言,酒就更加大众化,无论达官贵人,文人墨客,凡夫俗子,皆可饮之。皆可一醉方休。
我是凡夫俗子,饮酒不论年代价格,能醉人即可。无论是价值千金,还是浊酒一杯。有的时候,酒不醉人,人,就醉了。
饮的不是酒,是一种情调。
我读诗词亦如饮酒。就像饮酒并不在意酒的价格,全凭一种感觉。不懂词的平仄,也不去研究词的什么韵脚,合不合格律,陶醉的,只是词句创设的意境,寻找的,只是与诗人精神上的某种契合。就是那“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的境界。
塞外的冬天,自有冬天的妙处。
远山、河流,一片茫茫无际。只有那一带寒林,分割出雪的境界,给冒雪行走的人,指引出路的方向。踏雪而归的人,匆匆的脚步在皑皑白雪上,留下一个个清晰的痕迹。像一尺生宣,滴下几滴浓浓淡淡的墨迹,从迷茫的深处,延伸过来。
守着温暖的窗儿,看那在雪中艰难行走的人,似乎听见了踩着白雪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这就是宋词的意境吗?
我们不去冰天雪地里踏雪,与三五好友,守着通红的火炉,将那老白干灌进铝壶中,放在火炉上,听见酒在壶中“哗哗”地翻滚着,那种可以渗透肺腑的酒香,在屋子里飘荡。几个人,敞开胸怀,猜拳行令,吟诗作赋,大有“煮酒论英雄”的豪情。
酒微醺,汗欲出之际,捧一册宋词在手,颠倒读之,读之颠倒。管他柳郎中词还是学士词,管他是十七八岁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还是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呼天抢地,得意忘形。难以说清是人醉了,酒醉了,还是诗词醉了。
喝酒如此,读诗至此,岂不快哉。
【四】
宋词是婉约的,宋词也不缺乏慷慨之辞。
我在塞外的小城,在塞外一个洒满阳光的小屋子里,里翻阅着手中宋词的读本,却有着一种怅然的感觉。宋人的诗词里,缺少了唐人那种长河落日,大漠孤烟的雄浑与壮阔,缺少了行走边塞,为塞外抒情的精彩篇章。
我遍翻宋人的寄情遣怀,探究宋词的平平仄仄,很少见到朔风横吹,羌笛悠悠。宋词,都被江南的茫茫烟雨所笼罩了,都被江南烟雨,淋湿了。即便是酒酣肝胆,也只是将栏杆拍遍,将吴钩看了,也只是唤红巾翠袖,揾英雄泪。即便是挑灯看剑,吹角连营,也是在醉酒里,在睡梦中。
我一遍一遍翻阅宋人的词句,去寻找雄词健笔,寻找塞外关山。
宋词里的茫茫烟雨,与塞外的朔风横吹,是脱不了干系的。
是塞外那剽悍的蒙古铁骑,挥舞着弯弯的马刀,策马追风,从大漠戈壁,从茫茫草原,风驰而来,踏破了千里雄关,席卷了锦绣中原;是成吉思汗的子孙,弯弓射箭,那一支支锐利的鸣镝,洞穿了二十四桥上空那轮圆圆的明月。
宋代的朝廷,在辚辚的战车声中,在啸啸的战马的嘶鸣声里,在遍地的狼烟中,颤抖了,飘摇了,仓皇南渡。从此,大漠寒冷的风,吹不干宋词里迷蒙的烟雨,戈壁上悠悠的羌笛,无法抚平诗人们忧伤的心。那曾经的桥边红药,不知年年为谁而生,那佛狸祠下,只剩下,一片神鸦社鼓。
宋词的平平仄仄里,从此有了哀声。
像那陆放翁,沈园题诗,断桥咏梅,俨然一个多情的种子,抒情诗人。可是,我们却看见了他梦断关河,遗恨天山,洒泪沧洲。耿耿之情,只有在梦中,在诗词里抒发。
李易安,原本是一个执笔江南,落笔烟雨的如水女子,在她的笔下,应该是浓情淡酒,绿肥红瘦;应该是香车宝马,酒侣诗朋;应该是把盏事夫君,磨墨赋新词的闺中诗人。然而,在她的长短句里,我们更多的看到了凄风凄雨,孤苦与哀愁。
还有那个上马横槊,提笔填词的将军,还有那个听笳鼓悲鸣,有泪如倾的七尺男儿。
平平仄仄的宋词啊,是如此让人儿女情长,英雄流泪。
大宋朝廷风雨飘摇了。一个人,在这时代的风雨中,又怎能不像那风吹的柳絮,雨打的浮萍?
风雨袭进了诗人们的心里,他们的哀伤,又如何不流淌在一阕一阕的长短句中。
一个风雨飘摇的朝廷,注定了那个时代的诗人们颠沛流离。
流离失所的诗人们,怎能不将家国情怀,一一倾注在他们的诗词里。
【五】
宋词是从唐诗的藩篱走出来的,理应比唐诗来的更加绚丽多姿,格调高昂。可是,宋代的诗人们挣脱了格律的束缚,却没有赶上大唐的强盛与豪迈,没有了李白式的浪漫豪情,更多的,延续了杜甫的沉郁与悲凉。特别是南宋的诗人们,经历了宋朝的苟且偷生,偏安一隅。经历了烽火连城,报国无门,英雄白头。于是,我们翻遍了宋词三百,只读到了怎一个愁字了得。看到了那些忧虑的目光里,只有凄凉四顾,慷慨生哀。
宋词的长短句里,有泪在流淌,有血在奔流。
宋词的平平仄仄中,蕴含着家的哀伤,国的悲凉。
一阕一阕的宋词啊,有让我们欲罢不忍的忧国忧民的情怀,有英雄的啼血呐喊,诗人的慷慨悲歌。也许,诗词的魅力就在于此。
生于忧患,诗人们却不忍苟且偷生,让爱国的情怀深深注入字里行间,千载不朽。
长长短短的诗句,让我们记住了一个个伟大的名字,记住了,一句句慷慨激昂的诗句,记住了,中国历史上一个特别的朝代——曾经是那么辉煌,又是那么没落。
我不懂平仄。我想,我读懂了宋词。
我记住了宋词长短句里忧患情怀,我触摸到了宋代诗人们那一颗颗滴血的心。
诗词是需要大境界,大情怀的。
我读唐诗,读出了高昂与豪迈,读出了浪漫与飘逸。却总感觉他们的诗句里,缺少了那种忧患,那种深入骨髓的叹息。在他们的诗句里,总难以体味到那些让人无语凝噎的情愫。
或许,这是时代的特征,是时代赋予诗词的特征。
笔墨总是紧随时代的脚步的,“为赋新词强说愁”,也是自欺欺人。
我喜欢宋词,不是因为它的平平仄仄,长长短短,不是因为它那一阕一阕的词牌。是因为它的沉郁与悲凉,呐喊与悲歌。是因为那浸润于每一个平仄间的灵魂,是因为字里行间的国恨家仇,是因为那种深深的痛楚。
生于忧患却不沉沦,这就是大境界,大情怀。
2013-11-25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