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人称
2021-12-30经典散文
[db:简介]
美人称
楚些(网名)在群里提出一个问题:“古典时代,对美女有哪些指称?”回答的纷繁复杂,最后成为谐谑,忘却了定语“古典时代”。选几个回答给大家看看,“罗敷”(《汉乐府》《陌上桑》中的美人)、“粉黛”、“釵裙”(一个指脸上美容,一个是身上穿着,代指美女)这哪跟哪呀?还有答白骨精的,接下来就乱了,连狐狸精也出现了。其实这些回答都是说女人美的,只不过有些是形容坏女人,不够严谨。微信时代,对于微信是可以这样理解的:微微相信即可,不必当真。谐谑才能活跃微信氛围。
《诗经》第一篇《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第一次把美好的女子叫“淑女”。《辞海》中“淑”字解释为美好,那么淑女到底如何美好呢?《辞海》里没说,《关雎》里也没说。《关雎》只是用追求者的语气这样形容:“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关雎》是第一篇见诸于文字的爱情诗,情人眼里出西施吗,美不可言,妙不可言。
孔子在《论语•八佾》中赞美《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就是说你看了这篇文章,感到的是美好,没有伤感。不像现在有的小说专写风情,露骨肉麻,哪有美感可言?有的走在大街上的女性穿短腰露腚裤(一蹲下来可以看见腚沟),或者穿超短裙风来露春光,真是街头败景,有的人还荒谬地认为这是某种开放,见多了就无所谓了,难道丑的也是能够被看做美的吗?美丽得体的姑娘是能够让人感到愉悦和幸福的。
伊人,本意是那个人。《诗经•国风•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而那个人正是被爱恋中的美好的姑娘。这个词以后就很少再用了,因为它的本意并不是特指女子(“伊”字,新编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是:“人称代词,他,她”),而是不能说明地被别人默默地爱着的那个人,可男,可女,虽然从《蒹葭》里能够感觉到,伊人是指女子。鲁迅先生曾经借用过“伊”当做“她”的别字(鲁迅先生是绍兴人,选择“伊”据说是借用了绍兴方言,这个我以为有可能。他生为绍兴人,既在北京教书,同时又兼做广州中山大学讲师,见多识广,选择词语应该是有这方面的考虑的),为了提倡男女平等。我以为鲁迅先生当初选用“伊”当做女性的第三人称是具有浪漫的理想主义的色彩的,那个时候提倡白话文,而他是白话文的提倡者,急先锋,有《呐喊》《狂人日记》著称于世,却选了一个有着古意的而难解的“伊”,是有些意思可以深究的(其实男女要平等,不在于是否用了“他”还是“她”或者“伊”,而是生活上的,思想行为上的平等)。“她”字很快就被大家公认,而“伊”作为第三人称也就消失了,“伊”字明显不符合大众的心理使用需求。
历史上最有名的伊姓是伊尹,他原本是商汤妻子的陪嫁奴隶,地位低下,但是他的才气使他光芒万丈,后来辅助商汤讨伐夏桀,胜!我理解的“伊尹”是因为伊尹没有名,只有姓(根据传说是有姓名的。伊尹生于夏朝末年的空桑,因其母居伊水之上,故以伊为氏,名挚,氏是可以随着迁地、官职、职业的改变而改变的,严格意义上说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姓),只是他的身份太卑微了,大家都把他的名字忘掉了。如果真是这样的话,他就应当姓尹而不姓伊,他本姓尹,之所以叫做“伊尹”,也就是叫“那个姓尹的人”,是因为他是奴隶,对待他就是稀里糊涂的叫一下就行了,叫的惯了,也就顺理成章的成为了他的姓和名。
后世关于“伊人”之意表达流传千古的要数宋代词人柳永所作的《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中的名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恋爱的人多是精瘦的(原本就胖的人也会瘦点,结婚后鲜有不胖的),恋爱的人是要投入精力了。
在《蒹葭》这篇诗歌中,同《关雎》一样也没有具体形象化地描写女子容貌的文字,“女为悦己者容”,可就是没有。难道女子的美貌在古人眼里不显得重要?大凡一个正常人,喜欢美貌的女子,俊美的男子是天性使然,我觉得古人也不会另类。
如果从爱情这个角度,用恋爱双方的眼光去看待对方的容貌,就更很玄妙了,“情人眼里出西施”,也就是话糙理不糙的俗语:“青菜萝卜各有所爱”。外人看着不咋地的,在他(她)眼里就是西施,哪怕是少了一个鼻子,所以在情人之间谈容貌意义不大。情人之间,女孩都是“西施”,男孩都是“宋玉”,都是美男美女,那真是“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想念啊!
古人著书立说讲的是大道理,注重的是美德,宣扬的也是美德。《尚书》、《国语》、《汉书•后汉书》讲的都是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伊尹虽然是个奴隶出身,商汤重用之,战胜了夏桀;东方朔虽然诙谐却敢于直言,“上常用之”。他们都得到了朝廷、皇帝的肯定,爱之如宝。古人之所以对美貌不加刻意描写,是认为德美才是真美。孔子曰:“力行近乎仁!”为了实践自己的抱负,努力而为,就是“仁”,就是美好。我以为这就是德,德者力行也近乎仁!
《后汉书》《南匈奴传》:“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影徘徊,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昭君出塞,是为了维护汉匈的和睦相处,昭君力行,非外力推动(昭君是怎么想的,缺少资料,很多都是猜测分析,不足为信)。分析这段论述,说昭君的美也仅只有“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影徘徊,竦动左右。”这十六个字。建始二年,呼韩邪单于去世,昭君向汉廷上书求归,汉成帝敕令“从胡俗”,依游牧民族收继婚制,又嫁给呼韩邪单于长子复株累单于(同父异母的儿子,王昭君是他名义上的母亲),两人共同生活十一年,又养育了二个女儿。在汉人传统礼教中这是多么耻辱的事情啊,但为了维护大局,保证国家平稳发展,成帝不许,昭君不回,王昭君得承受多大的心理压力和永远的负疚感啊!当时的人们包括后世的人们不会以世俗的下流的观点去评论这一件事,而是对她的高尚行为公认地表示出深深的敬意,她的品德是高尚的。汉成帝侯其兄弟,惠其家族,定期让其兄弟出访匈奴,觐见昭君,古人敬重个人的品德可见一斑。
王昭君是古代四大美人之一,王昭君的美可以“落雁”,传说王昭君走向漠北,大漠黄沙,万里无人,孤寂的时候,拨动琴弦,聊以斯解思乡之情,南飞的大雁听到悦耳的琴声,看到马上这位美丽女子,竟然忘记摆动翅膀,跌落地下。王昭君太美了!
美人指容貌美丽的人。多指女子。亦指相貌俊逸,才德出众的男子也喻君上、品德美好的人。很多意指。
《诗经•邺风•简兮》:“云谁之思,西方美人,彼美人兮,西方之人兮”。这里的美人,如果根据东汉郑玄注曰:“思周室之贤者”。那么美人指向就是现代所说的美男(有才能的人,还是德为先)了。苏轼的《赤壁赋》:“望美人兮天一方”,也是这个意思,“美人”兮,君王也。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有志不能酬,却仍然不忘思君报国,思“美人”则思“君王”也,希望重出朝廷,为国效力。
后来,美跟女结合着用词,美人就特指女性了。《墨子·公孟》:“譬若美女,处而不出,人争求之”,真是一家美女千家求啊!
唐欧阳炯《浣溪沙》:“天碧罗衣拂地垂,美人初着更相宜,宛风如舞透香肌。”在我心目中,这不算美人!真美人不在服饰上讲究。
历史上著名的“四大美人”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我对她们都抱有好感,对她们不好的结局深表惋惜。“沉鱼”,西施浣纱;“落雁”,昭君出塞;“闭月”,貂蝉拜月,京剧《凤仪亭》就是说的这件事;“羞花”,杨玉环醉酒观花,有京剧《贵妃醉酒》流行。大家都非常熟知,恕不多言。
宫廷选秀也有“美人”这一说,是等级不高的嫔妃,如果遇到“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如杨贵妃一般的美人,这个“美人”则不知何时才能见君王面了。“侯门一入深似海”,何况是“君门”呢?
近世电影中对美人的描写,给我的感觉是被欺负侮辱的对象,流氓一看到良家妇女欲行不轨则叫美人,叫人很难受。现在称呼美人的很少了,都是美女美女的叫着,不论丑美,失去本来的意思了。
前一段时间,大有“小姐”一词代替“美女”之势,不过好景不长,大家发现小姐这个词已经变“馊”,单指暗娼,随之而起的是“美女”“帅哥”,这也不错,不知道为什么,不分性别的“小鲜肉”又开始流行,内涵就显得浅俗了,既要长得水灵,又要会搔首弄姿,卖弄风情,少缺了稳重大方,举止得体。其实越是时尚的越是容易过时,没有文化的积淀,长久不了,说不定哪天又变了。审美除了要看到花儿红,还要看出花儿为什么红。肤浅的红极易变成白色,经不住风雨的洗礼。一个人的美丽能够被人长久的记住,绝不是外表。“小鲜肉”总是要老去的,青春饭到底只是一瞬,到了成为“老鲜肉”的时候,还会有人围观?
佳人常常和才子搭配着出现,才子佳人,《红楼梦》中的贾母就不喜欢看才子佳人的戏,对才子佳人有一番独到的见解,一字不落的抄在下面,大家看看,很有道理:
贾母笑道:“这些书都是一个套子,左不过是些佳人才子,最没趣儿。把人家女儿说的那样坏,还说是佳人,编的连影儿也没有了。开口都是书香门第,父亲不是尚书就是宰相,生一个小姐必是爱如珍宝。这小姐必是通文知礼,无所不晓,竟是个绝代佳人。只一见了一个清俊的男人,不管是亲是友,便想起终身大事来,父母也忘了,书礼也忘了,鬼不成鬼,贼不成贼,那一点儿是佳人?便是满腹文章,做出这些事来,也算不得是佳人了。比如男人满腹文章去作贼,难道那王法就说他是才子,就不入贼情一案不成??可知那编书的是自己塞了自己的嘴。再者,既说是世宦书香大家小姐都知礼读书,连夫人都知书识礼,便是告老还家,自然这样大家人口不少,奶母丫鬟伏侍小姐的人也不少,怎么这些书上,凡有这样的事,就只小姐和紧跟的一个丫鬟?你们白想想,那些人都是管什么的,可是前言不答后语?”众人听了,都笑说:“老太太这一说,是谎都批出来了。”贾母笑道:“这有个原故:编这样书的,有一等妒人家富贵,或有求不遂心,,所以编出来污秽人家。再一等,他自己看了这些书看魔了,他也想一个佳人,所以编了出来取乐。何尝他知道那世宦读书家的道理!别说他那书上那些世宦书礼大家,如今眼下真的,拿我们这中等人家说起,也没有这样的事,别说是那些大家子。可知是诌掉了下巴的话。所以我们从不许说这些书,丫头们也不懂这些话。这几年我老了,他们姊妹们住的远,我偶然闷了,说几句听听,他们一来,就忙歇了。”
唐代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之四:“谁能载酒开金盏,唤取佳人舞绣筵”。这里的佳人恐怕指的是歌妓,美貌的歌妓,看来古人也有乱用的,她们怎么配用“美人”这个词呢?一个“唤”字如此的随意,也不是真喜欢。不带有敬佩的心理去妄谈美人,实际上只是玩弄。还是宋代苏轼《虢国夫人夜游图》诗曰:“佳人自鞚(驾驭)玉花骢,翩如惊燕踏飞龙”,写地有气势。金代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右壁个佳人举止轻盈,脸儿说不得的抢”,这就切入了今天文章的主题了,佳人,美丽女郎也,长得好看举止得体,是有修养的体现。汉武帝《秋风辞》:“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更是把佳人用兰菊来比拟。
歌颂佳人的诗句,汉代李延年道得最让人浮想联翩:“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把佳人的标准推向了极致。绝代佳人由此而来。
佳人,佳人,心向往之!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