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读《中庸》取暖(已发《南方》杂志)
2021-12-30经典散文
[db:简介]
冬日,读《中庸》取暖
冬日天寒,我以读《中庸》来给自己取暖。《中庸》的作者乃孔子后裔子思,作为“四书”之一,我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论著,它曾被孔颖达、朱熹、郑玄、程颢、程颐、张居正等人批注,其经典程度,对后世的影响,自不待言。
读完《中庸》,我最大的感受是:早点读到此书该多好。这是我对一本书的最高评价。上次得到这个评价的是清朝名臣张英所写的家书《聪训斋语》,而那已是几个月前的事情了。所以,在这个寒冷的冬天,《中庸》带给我的温暖,比我想象中要温暖得多。于我而言,它几乎是对我贫瘠思想的滋润,狭隘眼界的开拓。
读一本好书,过程是充满喜悦的。因为一本好书处处给读者带来裨益,对读者有醍醐灌顶之功。《中庸》篇幅不长,只有3568字,初读开篇关于“天命”的阐述,我便有惊叹感、愉悦感、受益感。我对只是眼观的阅读方式感到惭愧。于是我就改为手抄,边读边抄,甚至连批注也抄。这样做一是对先贤表达敬重之情,二是生怕自己有所疏忽,以致所学不精。
《中庸》讲了什么呢?《中庸》自然是讲中庸。那么,中庸是什么呢?或者,什么又是中庸呢?
按照程颢、程颐的说法:“中则不偏,常则不易,惟中不足以尽之,故曰中庸。”按照朱熹的说法:“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而平常之理,乃天命所当然,精微之极致也。”三人的说法几乎是一致的。通俗点来讲,中庸的意思其实就是“中”加“庸”的意思。“中”就是一根绳子最中间的部分,也就是它的对称点和重心。任何事物只要偏离了重心,就会倾斜,偏离,甚至倒塌。“庸”就是庸常、平常。由此推知,“中庸”的意思是保持中立、中正,本来就是一个极其普通寻常的事情,也就是说,是一个道法自然的事情。中庸就是道:中庸之道。
关于中庸,孔子本人的解释无疑最具说服力,他说:“无过无不及。”用另一句话来解释这一句话似乎很困难,要想阐明此中韵味,用人的品格来做例子无疑是最好的。勇敢是懦怯与鲁莽之间的中庸之道;磊落是放浪与猥琐之间的中庸之道;不亢不卑是虚荣与卑贱之间的中庸之道;机智是滑稽与粗鄙之间的中庸之道;谦逊是羞涩与无耻之间的中庸之道。这下就豁然开朗了。勇敢,不卑不亢,机智,谦虚,这些优秀的品格,就是“无过无不及”,否则就过了或者不及,背离了中庸之道。
《中庸》共三十三章,每章皆精彩纷呈。我个人最喜欢的是第一章与第十章。
第一章讲解天命。开篇就是:“所谓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翻译过来意思是,天生的禀赋叫做“性”,遵循天赋之性、合乎自然之理,逐步养成高尚的品德,就是人生的正道。培养自身高尚的道德品节,以之影响、熏陶和感化周围的民众,提高众人的道德境界,就叫做教化。第一章后面还有两则。其中一则讲人为什么不能离开正道,以及慎独的重要性。慎独,其实就是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要懂得自省、克制、自我完善。为什么慎独重要呢?因为没有人监督你的时候,你都能做到规规矩矩、清清白白、兢兢业业,那么在有人的时候,你的品德、能力自然是不在话下了。另一则讲人的情绪控制。有人说愤怒的时候人的智慧最低,这是真理,因为情绪操控了人,而不是人操控了情绪。真正厉害的人,一定懂得情绪的适当发泄,以及情绪的适当控制,保持内心的一份怡然恬静。《聪训斋语》里面有一句话可谓掷地有声:人生必厚重沉静,而后为载福之器。一惊一乍,喜怒无常,几乎是沉不住气、难干大事的标志。
《中庸》的第十章主要讲一“强”字。里面有一则对话很有意思,子路问孔子:“怎样才算是强呢?”孔子回答他:“你所问的,是南方人所说的强呢?还是北方人所说的强?还是你所认为的强呢?”“强”无疑是人最关注的问题,没有谁不想变得强大、强势、强悍,而且最令人感到五味杂陈的是,我们读《中庸》似乎也是想在其中获得“取胜之道”。
什么是“强”呢?“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南方的强,就是别人欺负我,我就忍耐,有令我气愤的事情,我不去计较;北方的强,就是随时保持刚强有力,随时准备战斗,掉了脑袋也在所不惜。这是强吗?南方的强太柔,北方的强太刚,显然都不是真正的强。真正的强是什么呢?真正的强是既有南方的柔又有北方的刚,是取两者之强而达到刚柔相济的至高境界。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