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花的田野
2020-09-19叙事散文十年兜兰
天气阴郁了两天,到第三天上终于放晴。早晨的时候,我忽略了窗外的阳光,至下午,突然一片光芒,温暖而又强烈地穿过阳台流进书房,把整个空间映照得暖洋洋的了。书页翻起,心中竟有些慌乱,是应该移步阳台,还是继续读贾平凹、冯骥才呢?昨晚,我刚翻开了他们
天气阴郁了两天,到第三天上终于放晴。早晨的时候,我忽略了窗外的阳光,至下午,突然一片光芒,温暖而又强烈地穿过阳台流进书房,把整个空间映照得暖洋洋的了。书页翻起,心中竟有些慌乱,是应该移步阳台,还是继续读贾平凹、冯骥才呢?昨晚,我刚翻开了他们,走进一个叫作《花巷》的地方,聆听一个画家对于花的追想、怀恋。
外面的世界里,树木正在凋零,万物萧瑟,凌厉的寒风正撕扯着树上的每一股枝桠,裹卷着地上的每一片叶子,要把这些辞秋的树木的衣衫带走,却又显得那样毛手毛脚,缺少魄力和老辣。那股寒,是用来对付人体的,它们只会在人们单薄的衣衫上使威,在裸露的皮肉上咬一个冰冷的齿痕,而不会让那些草木有什么任何的痛感。面对冬天风的凛冽,叶们总是无知无觉。疾速地被寒风扬起,再猝然而落,在地面上簌簌翻滚。
或许草木是疼痛着的,早在它们落地之前,就应该感觉到了疼痛,趔趄一下,连个声音都不曾发出,就遽然落到地上。落到地上,它们便不再疼痛了,就像树木凋谢的花朵——只是做为人类的我们,才浑然不觉。草木之心,没有人能够有一点懂得。在它们面前,我经常陷入深深的迷惑。以为它们是没有苦恼,有种幸福的麻木的。我因此而向往这样的生命,尽管我知道,有关叶与树的哲理,不过是人类在臆想中赋予的。
我下楼取信件的时候,就发现一堆树叶如人工堆砌,埋没了停放在旁边的一部袖珍般的车子,前胎已被树叶包裹住了,剩下的车体闪着蓝色的冷光,像是有人为了玩笑而故意为之。其实不是,是风在逼仄的寒气里使了力气,把这些树叶集聚到一起的,调皮的它们借助让万物变换色调的本事,先变化了它们的颜色,再毫不留情地让它们形成万千形状,以展示自己的强大。在风的心里,万物算不得什么。
在路旁经霜了的花草中,我看到了一丛栽种在地上的紫色的菊,微微向心卷起的花瓣有些萎蔫了,但还有些鲜活。楼下贴着墙根的地方有一圈台阶,春天天暖的时候,各家室内的花便摆了出来,顺着台阶的走势满满地摆上一排,虽然没有多么名贵的花草,但也生长得非常精神。我自己种的盆花就赫然摆在那里,并且我在花盆之间作了一个明显的记号,以便浇花时好直奔我的花盆,省了我的上楼下楼,省了些我那提壶端水的力气。
看着那些花们,我仿佛看到了一片开着花的田野。久住在混凝土垒的高楼里,种种花、莳弄草,看一看草色,闻一闻花香,唯其如此,才能让人感受到田野之风,感受到四季往复的岁月,以及田野里的花草一样醒目的绿色。不过与之相比起来,这些伴你共赴高楼生死相依的生命,我还是向往田野,我向往的不仅是那里的花草,还有一片片的庄稼,有属于田野的那种庄稼的浆香,一种风样的灵动,还有随意而为的田野的野性。
风在田野里,常常会变得柔顺一些,除了山川树木、河流庄稼,那里没有什么可以将它们阻挡,失去了对它们的阻挡,也便少了一些它们的野性。它们龙卷一般掠过城市,却在山野里轻轻过面,只在地面上掠起一起伏的草波,在安静的河面上留下一泓好看的涟漪,依次映照出层层的粼光。人却可以放野起来。“放野”是不是一个词我不知道,许多年后我也没有去查阅字典,只是我习惯了沿用村里大人的叫法,把在田野里疯玩的孩子行为叫做“放野”。
邻居家的大人就喜欢“放野”之词,同时他们也喜欢放牧,一群大大小小黑白两色的羊们。偶尔能看到一头老黄牛,带着一头小牛在田野里撒欢,还能听见牛们相互问询的哞哞之声。老牛的行动缓慢,很像一位老谋深算的哲人,无论走路,还是静止地站在原地。它们时而慢悠悠地低头觅食,时而抬起头来观看周围的一切,仿佛能看懂远在它视野之内的孩童的游戏。在高高低低的绿色的田野里,如动物亲子的雕像一般温馨。
一只小羊脱离了羊的队伍,我们齐刷刷跑过去,本意是想帮大人围堵拦截,岂不知人多惊吓,小羊被我们哄赶得更远了。于是我们听到大人的一声怒喝:“你们放野啦?”“放野”,我们每个人都懂,又都不懂,也不分辨,就像印证这个“放野”之词一样,连忙哄然四散了。或许,“放野”就是当地人流行的一句专用方言,是某时某刻,被这个古老的小村,亲切地沿袭下来的。“放野”放出了孩子们健康的肢体,以及行动的敏捷。
放野的日子是开心的,就像平常在学校里滑滑梯,在雪地里打雪仗,在河流里摸鱼虾一样,有无穷无尽的乐趣,无穷无尽的繁复,以及无穷无尽的过瘾。这还不用让季节停住,只许你一个春天、夏天。春天可以鲜花烂漫,鸟语花香,夏天可以烈日炎炎,秋天可以享受收割的喜悦,冬天也可以披雪而行。乡村里的童年,“放野”是属于天真的,属于四季的,是春夜寒冬里的梦幻,一年年,演绎的都是多姿多彩的片断。
野花是可以一束束捧在手里的。春天的地里,花开次第,鲜艳的,素雅的,繁密的,寥落的,开了败了,一丛丛,如同花卉的拼接。野花的田野,是穿了襟褂的少妇,前襟把花朵绣满,领项还要镶一圈流彩锦边。不仅拥有红裙翠袖,还能拥有美好的辰光, 娇嫩风韵,略施轻狂。野花的田野,不乏欢淌的河流,哪怕细流涓涓,也能映照着天空的云朵,天蓝地绿,明净如少女的眸子,那么晶亮,那么纯洁,没有一丝阴翳,一丝令人担忧的污染。 春天冰冻刚开始溶化,放野的日子就开始了。大到十五六岁的少年,小到三五岁的孩子。大人一眼瞅不见管不住,孩子们就沿着田野向河流跑去,到刚刚返青的麦地里去,到刚刚化开的河流里去,到没及脚踝的草地上去,做那玩不够的单调乏味的游戏。最好的借口是挖野菜,挽一只筐篮,小袄开着胸怀,也不避初春的寒风,就这么向田野走去,一呆就是半天。那时候大人们常说,山村里的孩子离不开泥土,如今我们也常叨念,要想身体好就离不开地气。
那时的地气,人人都很接近。地气吸引着你,去做和泥土有关的事。田野里我们认识了生长,学会了栽种,学会了辨认麦苗和韭菜,知道没有汗水就没有麦菽,没有我们家里的大缸满小缸流的面粉。田野里的风教会我们识得天气,知道哪样的天是云头高积,哪样的天气是东边日头西边雨,看似阴云浓厚,却不会下一星半点,你站在东边的云里,雨都浇在西边人的身上了。放野的孩子,都有很强的方向感,只要不故意出走,不去危险的地方,迷路的孩子,总能摸索着找得见家门。
而现在,村里的孩子们,还能一个人出门吗?还能挽起竹篮拾麦割草吗?还能骑牛拎鞭吹起短笛吗?还能和当年我们一样迷恋着村晨的乡景,窄窄田陌上笑出欢声?更何况,升起的炊烟里有家的温暖,烟缕飘动的屋檐下久住着自己的父母,疼爱自己的祖母、外婆,睡梦里的枕畔上,栖息着她们的歌谣和童话。那些熟悉的地方是我们的故乡,也是他们的故乡。可我听的最多的,是如今的孩子有多么孤独。他们有一个新的名字,“留守的孩子”,他们孤单的是:父母进城打工,祖母外婆们无力抚养,“放野”的孩子得不到很好的照料……
在我的印象里,属于田野的孩子,不应该由别人照顾。没有人约束,也会成长得很好。他们自会管束自己,只要父母的视线不轻易出离,这视线,哪怕远些再远些。然而他们的父母的视线,总是离得那么遥远,甚至不能给与片刻的爱抚,一丝一毫的温暖。他们奔放在田野里的心,在无边的孤独中等待,找寻,等候玩伴,寻找亲人,郁郁寡欢。他们在田野里孤独跋涉之后,梦里才拥有渴望的父母关爱,有让心灵成长并且壮大的温暖的港湾。 城镇多了,田野少了,村庄没了,往事老了……不知老去的村庄里,还有没有孩子喜欢的花草,树林,河流,飞舞的蜻蜓,以及蝴蝶?羊儿在草地放牧,牛儿在水边吃草,村里的大人们,守着田野庄稼,守着田野里的风,守着那条亘古不变的河流,什么也不去多想,不企望人生起伏,大富大贵,只希望岁月平淡,一家人平安度日,心怀里已然是满满的幸福了。那样,田野之风依然温暖,四季永远,属于田野的孩子,一脸的天真烂漫,在这寒冷的冬天。
[ 本帖最后由 十年兜兰 于 2013-11-30 13:39 编辑 ]
我下楼取信件的时候,就发现一堆树叶如人工堆砌,埋没了停放在旁边的一部袖珍般的车子,前胎已被树叶包裹住了,剩下的车体闪着蓝色的冷光,像是有人为了玩笑而故意为之。其实不是,是风在逼仄的寒气里使了力气,把这些树叶集聚到一起的,调皮的它们借助让万物变换色调的本事,先变化了它们的颜色,再毫不留情地让它们形成万千形状,以展示自己的强大。在风的心里,万物算不得什么。
在路旁经霜了的花草中,我看到了一丛栽种在地上的紫色的菊,微微向心卷起的花瓣有些萎蔫了,但还有些鲜活。楼下贴着墙根的地方有一圈台阶,春天天暖的时候,各家室内的花便摆了出来,顺着台阶的走势满满地摆上一排,虽然没有多么名贵的花草,但也生长得非常精神。我自己种的盆花就赫然摆在那里,并且我在花盆之间作了一个明显的记号,以便浇花时好直奔我的花盆,省了我的上楼下楼,省了些我那提壶端水的力气。
看着那些花们,我仿佛看到了一片开着花的田野。久住在混凝土垒的高楼里,种种花、莳弄草,看一看草色,闻一闻花香,唯其如此,才能让人感受到田野之风,感受到四季往复的岁月,以及田野里的花草一样醒目的绿色。不过与之相比起来,这些伴你共赴高楼生死相依的生命,我还是向往田野,我向往的不仅是那里的花草,还有一片片的庄稼,有属于田野的那种庄稼的浆香,一种风样的灵动,还有随意而为的田野的野性。
风在田野里,常常会变得柔顺一些,除了山川树木、河流庄稼,那里没有什么可以将它们阻挡,失去了对它们的阻挡,也便少了一些它们的野性。它们龙卷一般掠过城市,却在山野里轻轻过面,只在地面上掠起一起伏的草波,在安静的河面上留下一泓好看的涟漪,依次映照出层层的粼光。人却可以放野起来。“放野”是不是一个词我不知道,许多年后我也没有去查阅字典,只是我习惯了沿用村里大人的叫法,把在田野里疯玩的孩子行为叫做“放野”。
邻居家的大人就喜欢“放野”之词,同时他们也喜欢放牧,一群大大小小黑白两色的羊们。偶尔能看到一头老黄牛,带着一头小牛在田野里撒欢,还能听见牛们相互问询的哞哞之声。老牛的行动缓慢,很像一位老谋深算的哲人,无论走路,还是静止地站在原地。它们时而慢悠悠地低头觅食,时而抬起头来观看周围的一切,仿佛能看懂远在它视野之内的孩童的游戏。在高高低低的绿色的田野里,如动物亲子的雕像一般温馨。
一只小羊脱离了羊的队伍,我们齐刷刷跑过去,本意是想帮大人围堵拦截,岂不知人多惊吓,小羊被我们哄赶得更远了。于是我们听到大人的一声怒喝:“你们放野啦?”“放野”,我们每个人都懂,又都不懂,也不分辨,就像印证这个“放野”之词一样,连忙哄然四散了。或许,“放野”就是当地人流行的一句专用方言,是某时某刻,被这个古老的小村,亲切地沿袭下来的。“放野”放出了孩子们健康的肢体,以及行动的敏捷。
放野的日子是开心的,就像平常在学校里滑滑梯,在雪地里打雪仗,在河流里摸鱼虾一样,有无穷无尽的乐趣,无穷无尽的繁复,以及无穷无尽的过瘾。这还不用让季节停住,只许你一个春天、夏天。春天可以鲜花烂漫,鸟语花香,夏天可以烈日炎炎,秋天可以享受收割的喜悦,冬天也可以披雪而行。乡村里的童年,“放野”是属于天真的,属于四季的,是春夜寒冬里的梦幻,一年年,演绎的都是多姿多彩的片断。
野花是可以一束束捧在手里的。春天的地里,花开次第,鲜艳的,素雅的,繁密的,寥落的,开了败了,一丛丛,如同花卉的拼接。野花的田野,是穿了襟褂的少妇,前襟把花朵绣满,领项还要镶一圈流彩锦边。不仅拥有红裙翠袖,还能拥有美好的辰光, 娇嫩风韵,略施轻狂。野花的田野,不乏欢淌的河流,哪怕细流涓涓,也能映照着天空的云朵,天蓝地绿,明净如少女的眸子,那么晶亮,那么纯洁,没有一丝阴翳,一丝令人担忧的污染。 春天冰冻刚开始溶化,放野的日子就开始了。大到十五六岁的少年,小到三五岁的孩子。大人一眼瞅不见管不住,孩子们就沿着田野向河流跑去,到刚刚返青的麦地里去,到刚刚化开的河流里去,到没及脚踝的草地上去,做那玩不够的单调乏味的游戏。最好的借口是挖野菜,挽一只筐篮,小袄开着胸怀,也不避初春的寒风,就这么向田野走去,一呆就是半天。那时候大人们常说,山村里的孩子离不开泥土,如今我们也常叨念,要想身体好就离不开地气。
那时的地气,人人都很接近。地气吸引着你,去做和泥土有关的事。田野里我们认识了生长,学会了栽种,学会了辨认麦苗和韭菜,知道没有汗水就没有麦菽,没有我们家里的大缸满小缸流的面粉。田野里的风教会我们识得天气,知道哪样的天是云头高积,哪样的天气是东边日头西边雨,看似阴云浓厚,却不会下一星半点,你站在东边的云里,雨都浇在西边人的身上了。放野的孩子,都有很强的方向感,只要不故意出走,不去危险的地方,迷路的孩子,总能摸索着找得见家门。
而现在,村里的孩子们,还能一个人出门吗?还能挽起竹篮拾麦割草吗?还能骑牛拎鞭吹起短笛吗?还能和当年我们一样迷恋着村晨的乡景,窄窄田陌上笑出欢声?更何况,升起的炊烟里有家的温暖,烟缕飘动的屋檐下久住着自己的父母,疼爱自己的祖母、外婆,睡梦里的枕畔上,栖息着她们的歌谣和童话。那些熟悉的地方是我们的故乡,也是他们的故乡。可我听的最多的,是如今的孩子有多么孤独。他们有一个新的名字,“留守的孩子”,他们孤单的是:父母进城打工,祖母外婆们无力抚养,“放野”的孩子得不到很好的照料……
在我的印象里,属于田野的孩子,不应该由别人照顾。没有人约束,也会成长得很好。他们自会管束自己,只要父母的视线不轻易出离,这视线,哪怕远些再远些。然而他们的父母的视线,总是离得那么遥远,甚至不能给与片刻的爱抚,一丝一毫的温暖。他们奔放在田野里的心,在无边的孤独中等待,找寻,等候玩伴,寻找亲人,郁郁寡欢。他们在田野里孤独跋涉之后,梦里才拥有渴望的父母关爱,有让心灵成长并且壮大的温暖的港湾。 城镇多了,田野少了,村庄没了,往事老了……不知老去的村庄里,还有没有孩子喜欢的花草,树林,河流,飞舞的蜻蜓,以及蝴蝶?羊儿在草地放牧,牛儿在水边吃草,村里的大人们,守着田野庄稼,守着田野里的风,守着那条亘古不变的河流,什么也不去多想,不企望人生起伏,大富大贵,只希望岁月平淡,一家人平安度日,心怀里已然是满满的幸福了。那样,田野之风依然温暖,四季永远,属于田野的孩子,一脸的天真烂漫,在这寒冷的冬天。
[ 本帖最后由 十年兜兰 于 2013-11-30 13:39 编辑 ]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