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经典散文

经典散文

冬游圆明园

2021-12-30经典散文
[db:简介]
       来北京时正赶上重度雾霾,天色灰蒙蒙的,空气中弥漫着水汽,隐隐有种刺鼻的烟煤或者化工废气味道,湿冷的气候让人疑心这是冬日的南方某城市。这样的天气持续了几天,这天上午一阵冷空气犹如神兵天降,拨云见日。久违的蓝天白云,让满街的行人脸上皆有喜色,如释重负。午后我抑制不住游兴,一个人去了久慕盛名的圆明园。

       乘地铁一个多小时,当从数十米深处钻出地面时,眼前豁然开朗,明媚的阳光刺得眼睛难以睁开。圆明园就在离出口几十米的地方,我有点疑心自己是穿过时空隧道来到这里。圆明园过去是皇家园林,现在是人民公园,但它注定不是一般的公园,它的身上深深烙下了中华民族沉痛的历史印记,无法忘却,不容忘却。踏进古色古香的园门后,映入眼帘的是满目的假山和人工湖,虽是冬日,难掩其瑰丽多姿的风光。这可是万园之园,自然非比寻常。湖边许多高大而苍老的古柳,枝叶婆娑,细长的柳丝在风中拂动,落叶在空中上下翻飞。那绰约身姿,如当年园中美丽的妃嫔,但显然更像是容貌老去,红颜尽失的妃子对着湖水顾影自怜。湖边有许多当年挖湖取土形成的土堆,遍植松柏,苍苍郁郁,犹如一座座巨大的坟茔。甬道两旁参天的毛白杨默然肃立,有的在高高的树杈上举着黑色的硕大鸟巢。不过三四点钟,林树掩映下的园里已有几分暮色。几只寒鸦在枝头盘旋,不时“哇”的一声让人心惊。“于今腐草无莹火,终古垂杨有暮鸦”,吊古伤情,兴亡之感油然而生。湖水已结冰,石桥拱立,承载着来来往往的行人,似乎诉说着沉重的往事。一路走去,移步换景,让人目不暇接。涵秋馆旁边一个假山上有个仙人承露的铜像,传说汉武帝刘彻妄想长生不老,一个道士说,用天降甘露与玉石碎屑拌而食之,可止住阴气,永生阳气,长生不老,于是在建章宫内建仙人承露以获天降甘露。这里的仙人承露建于嘉庆年间,所有帝王关于长生的愿望是相通的,但苍天无情,历史亦无情,帝王既不能长生,他们的封建统治也注定不能江山永固。园子太大了,我已无心欣赏路边的景色,大踏步前去,更吸引人的所在便是西洋楼遗址。

      已是夕阳西下,我来到一片到处散落堆积着巨大石块的废墟前,断垣残壁,七零八落,这便是当年的奇技淫巧的西洋楼遗迹了。这些散乱的巨石如同一块块石碑,无声的诉说着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侵略者的强盗行径。模仿西方的建筑却被西方人所毁,真是一个莫大的讽刺。西洋楼处于长春园北界,是中国首次仿建的一座欧式园林,由谐奇趣和黄花阵、养雀笼、方外观、海晏堂、远瀛观、大水法、观水法、线法山、线法画等十余座西式建筑与庭院组成,建筑材料多用汉白玉石,石面精雕细刻、屋顶覆琉璃瓦。西方传教士意大利人郎世宁和法国传教士蒋友仁设计监修,中国匠师建造,结合我国砖雕、琉璃饰件和叠石技术,体现了欧洲式建筑的民族化。现在所看到的残石柱只是远瀛观和大水法的一景,这些石柱体形巨大,造型优美,上面还有精美的雕刻,单单从残存的石块便不难想象当初的宏伟壮观。石柱大多残破,或立或卧,有的上面有火烧的痕迹,有的上面有枪弹的印痕,残阳夕照下,在这些巨石堆里漫步,又怎能不感慨万千,悲从中来。清政府一开始对西方的科技文明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宁愿闭关锁国,落后穷困,却不肯打开窗户,接纳新鲜空气,科技兴国。康乾盛世到鸦片战争,近二百年的时间,中国完全有机会发展兴盛下去,却一再的错失良机。康熙是接触见识过西方文明的,不少传教士给他带来许多西方最先进的东西,他却只喜欢钟表、望远镜一类的玩意,康熙对待西方科技的态度“只是一种猎奇,只是一种雅兴,甚至当作奇技淫巧”。他本人也热心跟传教士学习天文、地理、数学、哲学等等知识,但他却不愿其他国人跟着学。乾隆也是如此,他耗费巨资建造了西洋楼,为的仅仅是玩乐享受。个中因由,除了封建统治者坐井观天,盲目自大,以及传统的重文轻理,重知识轻技能外,更大原因应该是不愿让西方文明中的平等民主自由求真精神在国内传播,影响到他们所谓的金瓯永固。到了慈禧太后时,国家已处于危亡之秋,却仍然残酷扼杀了光绪皇帝的戊戌变法。

      在西洋楼遗址东南方向有一处湿地,此刻干枯的芦苇杆东倒西斜,在晚风中瑟瑟发抖,冰面上有远处刮来的柳叶,被风吹得团团打转。没有比这更荒凉破败的景象了。自然到了春天,这里也会风景如画,然而那些巨石呢,在丛生的野草间会更显落寞凄清。圆明园,背负着太多太重的历史包袱,凝固成一段沉痛屈辱的往事,“三十六宫土花碧”,春天对它来说,已是流水落花,不堪回首,最适宜的只有这冬日的凭吊。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