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经典散文

经典散文

尝书

2021-12-30经典散文
[db:简介]


尝书
刘大川

      前些年读王章伦的《摸书》,觉得挺有趣。读书人,书架的书日多,而精力总很有限。不断买书,就像一个人不断拓展菜园,自己吃不完,又不愿送人,就撂在那儿。冷落久了,拿出书来摸一摸,慰藉愧疚之余,甚觉亲切温暖。
      我今也有了四架子书,分放在二室一阳台,床头、窗台、茶几下,也叠放不少。尽管处在书堆中,竟多视而不见,形同路人。有时候需要某本书,到书架前一看,顺把熟识的书也看了。眼光一过,算是打了个招呼。原预订要看而没有看的书,眼光一亮,提醒自己有时间看看。虽未看,眼光扫了一下,也觉心慰。
      兴趣一来,抽出一本,或站或坐或倚或躺,看上一篇,读上几页,心满意足,就释然放回。有点小喜悦,读到为止,不敢再奢求。其淡然之情,就是不再回顾,也了无牵挂。而今读书,没有了以前的贪多务得。一见到好看的书,一见钟情,非要占有,一口气读完。挑灯夜战,废寝忘食,这种急行军式有害身体的读书苦活儿,几乎与我拜拜了。
      倒不是我想养生了,是我知足了。钱钟书说:假如你吃了一个鸡蛋觉得很好,何必一定要去找下这只蛋的鸡呢?读了两三文,体会到了书中三味,享受了,愉悦了,知足了,就不再贪了。不再想连吃几个鸡蛋,更不想把鸡一并炖了,毕竟已过了激情燃烧的岁月。
      这有点像“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王子猷雪夜访友,天亮时到了戴逵门前,竟掉转船头回家。读书,享受了一段心情,品出了兴味,管中窥了豹,就此打住,见好就收,权当尽兴。他日有缘再读不迟,何必一见非要来个热烈的拥抱呢。不再贪,不一定是一天读几页,来个细水长流。我把书当作君子,相交如水,萍水相逢。看,还是不看,我的情都在那里。
      这种闲散随缘的心态,与时间碎片化有关。有点时间读书,值得庆幸。读时,有所体会,更是一喜。拿得起,放得下,合上书,该干什么事就干什么事,不再执著。一本书对我的吸引,淡了;但我对书的情感,却并不淡。
      张潮在《幽梦影》中说自己的读书经历:“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我如今的读书,是不是玩书了呢,我不知道。也许本是老年之感,我却中年得之,是喜,还是忧呢,我也懒得管之。
      但有一点是值得庆幸的,就是我的见识增长了。读一本书,不一定要读完,就大致能够说出个一二三。有所知,可以放下。即使说不出个子丑寅卯,也不着急,随缘吧!该我懂的以后还会读到,不该我懂的,不知也罢。
      年轻时就不,没有读懂,非要把它搞懂,最终还是个似懂非懂。一读出点感觉,就欣喜若狂,想扩大战果,恨不得链接到相关的书,把它读完,彻彻底底,痛痛快快。而今思之,往往顾此失彼,有所得也有所失。
      不为读书所累,其超然的心态,随缘而读,随喜而已,这样的读书方式,我称之尝书。需要时,不着急,静下心好好一尝。该锻炼交友工作时,合卷走人。今之读书与年轻时读书,都在用功,但用功不同。这种不同正如大珠慧海禅师所悟出的自己与他人不同的吃饭——他人吃饭时不肯吃饭,百种需索;睡时不肯睡,千般计较;他则是“饥来吃饭困来眠”。
      尝书,是不是有点像皇帝老儿进食。御桌上,满是山珍海味。就是狼吞虎咽,也吃不过来!且饕餮之饿痨相,也不美观优雅。皇帝老儿奢侈,他就每样菜拈一点,品尝。细嚼慢咽,品其中之味,得其鲜,得其嫩,得其麻,得其辣,得其香,得其旨味,就算得吃过了,吃好了。
      为避免如此奢侈的读书浪费,当尝书不藏书。书到用时方恨少,读书人往往都喜欢藏书。不过,书贵在流通,我已得其味,当同子路所说:“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