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秋 收 (系列散文 之11 • 种 小 麦 )

2021-12-31叙事散文MLMC
秋 收(系列散文之 11) 谨以此文,还有我的无限深情,敬奉金秋! 题献给——我梦中那可爱的家乡……——题记十一、种小麦 MLMC米粒满仓(撰文 / 摄影)1 苞米、地瓜,是我们山东烟台农村的两大基础、重点秋季农作物。等把山里的花……

秋 收(系列散文之 11) 谨以此文,还有我的无限深情,敬奉金秋! 题献给——我梦中那可爱的家乡……——题记

十一、种小麦
MLMC米粒满仓(撰文 / 摄影)
1 苞米、地瓜,是我们山东烟台农村的两大基础、重点秋季农作物。等把山里的花生、土豆、高粱、黄豆(大豆)、豌豆、红小豆绿小豆、旱稻、萝卜等收获完毕,便接着种小麦。 这时候的田野,才是个名副其实的 “广阔天地”。 放眼远望,我村田园的四周,天边都是一圈儿黛青色暗淡的远山起伏的轮廓。远近的苞米、地瓜、花生、高粱、旱稻田、萝卜地不见了;村田的西侧全是水果峦;南边是东西向的高土坝输水渠,以及田野中部的南北向水渠,上面簇簇拥拥参差不齐长满各种野草,这是全村粮田灌溉的大动脉;东边有扬水站,东北面是水库,西南方在果园和刺槐林观阳河之间是大平塘;还有遍及各处的田中水井。它们共同构成整个田园的“供水网络”。 加上新耕的田地、新整的麦畦子,都是全新的色调。大地焕然一新,一片片、一格格纵横交错的麦畦子整齐排列。没有了作物的遮蔽、妨碍,整个田园一览无余、平展如画、辽阔壮观。微风中,一阵阵新翻泥土的清香扑鼻而来。好一幅美丽的田园诗画。 秋高气爽,蓝天白云。秋天的云彩最漂亮!好天时,蔚蓝的天空青碧如洗、深不可测,一朵朵、一团团白云纯粹得像棉花团,有的丝丝缕缕浮在空中,随着西北风向南慢慢走动,飘飘悠悠散步似的,像被老天爷双手撕碎了随便一扔,随风飘撒得满天都是,边缘残留着撕扯后丝丝缕缕的撕扯痕迹。 有的年份,整个白天黑云压城,低低的天空像被一口大黑铁锅罩住了,光线灰暗令人压抑。就是不下雨,浓重乌黑的云彩连成大片,像一块块铁板铁块,沉重得仿佛随时会掉下来。燕子、飞虫于天地间低飞、往复穿行,在田间和人们身边飞来飘去。我们就在这样的天空下,赶紧抢收庄稼、抢种小麦。比如刨地瓜收尾。 秋收已经结束,大地好干净、很空旷,只有那些干枯或未干的野草,还在山野里静默地立着抑或俯卧着,或者迎风摇着、舞着;看上去,枯草可是从来没有挨过冻,它没感觉、不怕冷,神经都已经枯死了。 在山里,遇上冷天或寒流,我们冻得瑟瑟发抖,一个劲儿流鼻涕。擤完鼻涕,再用脏污的棉袄袖擦一擦。袖口往往是乌啃啃、脏兮兮的。这就是十几岁时候的俺们男孩子。彼时,农村没有卫生纸,也没有个人小布手帕。擦屁股用的都是废旧脏报纸、废纸。 半上午和半下午休息,有时候我们就近去地边的果树峦里揽水果吃。梨不行,早就烂了,可以揽各种苹果、山楂、山枣等。满山的树枝条上,经常有各种“柏疚”,是各种蚂蚱、螳螂和其他虫类秋后下的卵籽。剥去其表层的树皮和其自身的软皮,入口咀嚼、鲜香极了。里面是无数小炮弹似的细小卵子。也有的抓到蚂蚱等烧着吃,在地里生一摊火还顺便取暖。这时候,山里活着的昆虫已经不多了,冻死的冻死,入蛰的入蛰。 2 1977年以前,我们那里,生产队是用木耧播种小麦。 种麦子需要先刨地、整地,清除地下的苞米根、野草根、豆子根等各种作物的根茎乱叶,因为它们妨碍播种操作。还要捡出地里的石头瓦块。生产队耕地,仅靠骡马驴牛显然远远干不完,就由劳力用铁镢头或铁锨翻地,很多天也刨不完。 解放前后,我们那里播种小麦还没有木耧。都是人工刨地、耙平、整畦子、用镢头手工豁出沟来、徒手撒麦子播种,是最原始的耕作方式。干旱的年份,也不得不播种。土太干,就得人工浇水。水渗下去之后再培土,用脚轻轻踩一遍,密实保墒不干燥。再用粪耙人工拉平。麦种上面盖土的厚度要合适,厚了薄了都不好。 互助组、合作化以前,是各家单干。有的富人家养着驴骡马牛等牲畜,那么耕地就省劲了。穷苦人家养不起驴马,就只有人力刨地了。 后来,农家有了自留地。自留地种小麦,一直是人工用铁镢头刨地、豁沟,手抓麦粒往沟里撒种,要多少合适、疏密均匀,否则小麦是没法长好的。 从1958年大跃进,成立人民公社几年以后,才逐渐出现了木耧。耕地仍然还是牲畜拉犁与人力刨地两条腿走路。一直持续到1974公社有了拖拉机,1975年我村也买来四辆小型拖拉机,四个小队一队一个。同时,有配套的铁铧犁,因此,村里耕地全部开始使用拖拉机了。至此,在农村牛马驴骡和马车牛车几乎可以完全“退休”了。拖拉机一马当先、独当一面!而木耧一直使用到大约1977年才淘汰了,此时,终于有了铁质的小麦播种机,用小型拖拉机牵引在田里播种小麦,一趟播种一畦子。 以前,麦畦子有宽有窄。自有了播种机后,麦畦宽度就按照播种机的宽度要求,统一尺寸了。 对我们当地而言,拖拉机的出场“上工”,有着巨大的划时代意义! 几乎可以说,拖拉机是农村农业的第二个“机械”!铁质的小麦脱粒机,是第一台!虽然,当时村里早已有了铁质柴油机、铁质水泵、铁质的磨面机——磨房里的机器,但是从农业角度说,它们都算不上正式的机械!拖拉机在农村田园登台,整个改变了农村、农业的大面貌!无论是耕地、运输,还是带动以后出现的小麦播种机,都比此前的人力和牲畜、马车提高了许多倍,是全方位的升级,并且有着本质的区别。 拖拉机耕地的效率,比人高出100倍。 拖拉机拉着小麦播种机,嗖嗖地一会儿就播种完一畦子麦子。 3 整好的麦畦子,新土新鲜、整齐划一、漂漂亮亮,像人理发了一样,田野整个面貌一新、精神抖擞!麦畦子越平越好,易于浇水。劳力都想把麦畦子整得平光、漂亮,就像女人绣花,手艺高就绣得好。这也是显示农家手上技艺、功夫的时刻,谁畦子整得平滑,一看就不一样,大家即使不张嘴表扬,心里也是卑服的。 整好了麦畦子,便可以拉耧播种了。 木耧,除了三个耧腿下端的犁铧是铁的,其余部件都是木质。木耧的做工要求很高,不知道是什么高手做出来的。木耧的中腹部,是用木板做的盛麦种的矩形大斗子,能装几十斤麦种。斗前方的底部中间,有个几厘米大的小方孔,孔上有个可活动的插销板,可以调节方孔的开合和大小,种子从这里漏下去,就像个微型的水库小闸门。下面是一个更小的斗,其底部钻了三个小洞。漏到这里的麦粒再兵分三路,经过空心木耧腿的中孔,穿越三只空心的耧脚,下到土里。便实现了播种操作,一趟可以播种三犁小麦。 在小斗的上部与大斗之间,半空系一根细麻绳,麻绳中间悬吊着一个小方木块,相当于一个小榔头。拉动木耧前进时,掌耧的人左右摇动木耧,方木锤就打秋千似地跟着左右摇晃,击打在小木斗的左右壁上,这样就能始终震动大斗、小斗的麦粒漏下来,既能防止大斗孔洞麦粒阻塞、停播,也能保证小斗的孔洞连续而均匀地漏下麦种。可见,荡秋千的小榔头最逍遥。 从大木斗的底部,往前方引出左右两根长长的木头横梁,拉耧的人就是手扶它们,肩膀套根绳子拉耧。就像骡马拉车那样。大木斗后面是耧腿和横杆扶手,掌耧者双手扶着横杆播种。有的地方是用驴马拉耧播种,我们这儿都是一前一后两个人配对拉耧扶耧。因为牲口走不直,也没有那么多牲口可用。通常,生产队是多个木耧同时运作。有的地方,扶耧人的腰间还绑上一个小石磙子(碌碡),人走带着它跟随前行,碾在三道麦垄上,既赔上土又压实了地表。我们那里不这样做,都是播种后,人力在后面用铁粪耙耙平、用土盖住麦种。 木耧使用起来看似简单,实则操作要求挺高。摇耧是个技术活,由于播种的技术工艺要求很严格,深了种子顶不开土、出不来,浅了又担心接不上水分、不发芽,还要株距、行距适中,密了稀了都不行。所以,后面的扶耧者,既要走直路,还得适当提起或者压下耧脚,掌控耧脚在土中的深度,又需适当左右摇动扶柄控制下种数量,而且走的速度步幅节奏与摇晃的频率要协调,才能保证播种的数量与疏密合适。这就要求扶耧者根据情况实时调节深度,并需一起用力向前推着走。所以是个综合性的复杂动作。 木耧是我们祖先的伟大发明,是几千年农耕文明的历史见证。据考古专家考证发现,在山西省运城市平陆县,过去曾出土过东汉王莽时期的墓穴。其中墓葬的壁画就有木耧播种的场景,那幅壁画的木耧也是三条腿。真是惊人!两千多年前,东汉时期的木耧一直摇到现在,却没有大的改变。既彰显了中国农耕文明的源远流长、中华先祖的聪明才智,让人叹为观止。同时,农业文明的进程又如此缓慢,两千年的“原地踏步”,着实让人汗颜! 播种小麦,我村都是整劳力拉木耧。拉耧的人最累,成天在暄软的麦畦里面不停地奔走,还要使劲往前拉,像牲口拉犁耕地似的,劳力的肩膀经常磨破了皮。为了节约鞋子,一般多是赤着脚拉耧扶耧。 忙完秋收,耕种小麦等冬作物之后,便到秋末、初冬了。  4 记得1974年,我们观水公社只有两辆大拖拉机,都是红色的;一辆东方红履带式75马力,还有一台胶轮大型拖拉机。专门用于挨片给全公社54个村集体耕地。第一次看到东方红牌履带式拖拉机来我村帮助耕地时,真是眼界大开。它拉着一排九个犁铧,宽宽的一大片地,以飞跑的速度一趟过去就耕好了,太厉害了!其效率绝对超过数百人! 那个开拖拉机的大男人,我们崇拜得不得了。人家为什么就有这么好的工作呢?那么威风堂堂、威武雄壮。在乡下,男孩子们特别羡慕如此大型的拖拉机手。别忘了,全公社54个村庄总共几万人。人家怎么就这么厉害,竟然当上了拖拉机手,简直是万里挑一的好运气。在我们当时土得掉渣的眼里,其地位简直像英雄一样显赫、高大。 我们眼馋得边干活,边眼巴巴地不时抬头、转头看拖拉机耕地所向披靡的英姿、雄风。他可是在公社驻地工作啊,是公社的人!令人垂涎三尺!而我们,从小没有离开农村,双手两脚沾满了泥巴灰尘。我和他相差了多少级啊!到那时候为止,我只去过20里外的桃村赶过大集、看过电影,再就是大冬天到四十里外的栖霞牙山搂过草,人生的活动半径从来没有超过40华里! 播种几天后,麦子就破土出苗了。鲜绿的麦苗纤细鲜嫩。一天一个高度,一垄垄一片片非常漂亮,透出无限生机。在农家眼里,麦苗预示着来年丰美的麦收。 不可思议的是,这么羸弱鲜绿的麦苗,竟能与冬青、松柏一样坚毅顽强,在整个冬季始终保持着盎然葱绿。无论气温多低都不会冻死。这在大自然实属罕见,简直是奇迹。当寒冬来临,大地上万事万物或进入冬眠,或枯萎死亡,唯有稚嫩的麦苗和冬青松柏一块儿,以其卑微、低矮、幼弱的身板,傲然挺立于苍天与大地之间。 现在,小麦,玉米,地瓜,土豆,花生等农作物,播种、收获等主要工序和劳动强度较大的工序,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和部分自动化。几乎所有农作物,都有了收割、收获机。农村早就不用人工抡镢头刨地了,有现成的拖拉机耕地;运输更是不成问题,运肥料、作物秸秆、运粮食,都有轻型卡车、农用车。而且,作物秸秆也不大需要运输回家了,农家已经不大烧柴禾做饭了,大多用上了各类电锅、液化气、沼气等。秸秆大都在田里处理掉,收获机械进行综合作业,收获的同时把秸秆粉碎,直接撒在地里,在田中腐烂化作肥料。或者卖给造纸厂一部分。 一个短暂的秋收、秋种,描绘出乡间社会的面貌、轨迹和步伐;农村的秋季,彰显的是工农科技各业的发展、变化与进步;工业技术、农业机械、栽培科技、优良品种等等齐头并进、“下乡”来“安家落户”。农村这片热土,已经渗透了较高的科技含量。

【有的朋友,说没见过小麦什么样。现在,贴来几张我自拍的小麦图片。欢迎欣赏!】
【哈哈,麻烦了!在“版权照片” 下面的照片,是我删除掉的照片,却自己跑到这里了。

   在编辑框看不见了。无法二次删除】









【字数——4288字——2018-1-22—19:48定稿】等待把。撕扯后,还残留。浓重。在田里。棉袄秀。那时候,78年.用镢头人工豁出沟来,徒手撒麦种。手工。这时候,机器”谁干的好,运行。还要。悠远绵长。是特别劳累的。走累不说,100人。我们。西南边——MLMC米粒满仓。才真正是个。像被。就像满天的棉花,云絮,一片片、一团团、一块块,边缘像被撕扯后残留着丝丝缕缕的撕扯痕迹。在。嗤完鼻涕,就近在地边的果树峦里去。下去了之后。麦畦子的宽度。有。有。铁质.比人不止高出100倍。上世纪77年。的宽度,2000年。两千多年。像人才理发、烫头整理了发型一样,谁干得好,悬吊的是一个。嗤完鼻涕,实际上,在技术工艺上的。还要适当。这就需要,又得适当,这是个,根据需要随时向上提着,或者向下按着耧柄以调节深度,随时向上提着,或者向下按着耧柄以。我们现代人。都。1973公社,1974、75年,买了买来。一趟正好播种。1973年前后,1974年前后,超过100多人!被我们。那时候。特别崇拜,总人口几万名。雄姿、场面。小麦苗纤细、鲜嫩。一个明年。现在,大都大多、综合作业处理,鲜嫩。其中。农业科技、

XXX---DSC???_0762.JPG (7.13 MB, 下载次数: 270)

2018-1-23 19:30 上传

XXX---DSC???_0882.JPG (7.79 MB, 下载次数: 256)

2018-1-23 19:30 上传

XXX---DSC_??????????0879.JPG (8.25 MB, 下载次数: 270)

2018-1-23 19:30 上传

XXX----DSC_【全景,类似第一张!但是,有用镢头——刨地的!!!【好。可以选】0168.JPG (2.9 MB, 下载次数: 288)

2018-1-23 19:30 上传

YYY【8章3-02-【17-DSC-17【正选17-《大型联合收割机》-摄影-尹宪辉】共17-]【好。可.jpg (7.43 MB, 下载次数: 274)

2018-1-23 19:30 上传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