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老王
2021-12-31抒情散文村夫
我的父亲老王
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覆盖了打麦场,覆盖了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
一声声撕心裂肺的哭嚎,撕破了黎明前的宁静,渭水河畔,凄婉的唢呐声在静夜里猛然奏起,呜呜咽咽,如泣如诉。
小小的黑点在广袤、贫瘠、焦黄的黄土高坡缓慢移动,后面是一支稀稀……
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覆盖了打麦场,覆盖了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
一声声撕心裂肺的哭嚎,撕破了黎明前的宁静,渭水河畔,凄婉的唢呐声在静夜里猛然奏起,呜呜咽咽,如泣如诉。
小小的黑点在广袤、贫瘠、焦黄的黄土高坡缓慢移动,后面是一支稀稀……
我的父亲老王
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覆盖了打麦场,覆盖了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
一声声撕心裂肺的哭嚎,撕破了黎明前的宁静,渭水河畔,凄婉的唢呐声在静夜里猛然奏起,呜呜咽咽,如泣如诉。
小小的黑点在广袤、贫瘠、焦黄的黄土高坡缓慢移动,后面是一支稀稀拉拉的队伍——一支送丧的队伍。走在队伍最前面是一个拄着丧棒的小孩子,被一位老人紧紧牵着,孩子脸呈菜色,衣衫褴褛,瘦弱不堪,在凌冽的寒风中瑟瑟发抖。身着孝服的亲人们哭天抢地,痛不欲生……
老王的父亲老老王去世了。
这是1951年农历11月的中国北方,老王8岁,弟弟4岁。
倔犟遭遇痛入骨髓,老王父亲诀别离世
“烧死了,烧死了,你想烧死我呀!”老王的父亲老老王一手无力地捏着碗,一手无比痛苦地捂着胃,头上冒着大颗大颗的冷汗,眼里喷出怒火能烧掉一座屋子。
“砰”的一声,碗摔碎在地上。酥黄酥黄的炒鸡蛋跳了出来。一群不懂事的鸡嘎嘎地蹦跳着啄食。空气瞬间凝固了,老王三寸金莲的母亲卷曲着瘦弱的身体,大气也不敢出。
“光给婆娘娃娃发脾气,有啥本事……你——你——你不死去着……”闻讯而至的老王的祖父气得全身乱抖,颤颤巍巍指着儿子的鼻子,狠声骂道。
“等着,等着——有一天我会死给你看!”
……
某一日,庄子里,三三两两的村民开始上场。“碾场了——碾场了……”一场紧张地劳作过后,喧嚣的村庄恢复了往日的平静。
疲惫的村民们陆续返回村庄。
“我的先人啊,谁造的孽啊!”一个女人的尖叫声瞬间划破了村庄刚刚恢复的宁静。
老老王双腿跪在土炕上,头颅低垂,人已经咽气了。安详,透彻。
房梁上,一根松软的绳子晃晃悠悠。
瓜皮帽子端端正正,蓝色大襟衣衫整整齐齐。老老王毅然决然用双腿跪着的姿势一点一点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没有一丝恐惧、悲苦和屈辱,反倒是一种超脱和忘我。
老老王的母亲去世的早,为了看病,一院房子全部卖掉换回中药,但是无力回天。“屋漏又遇连阴雨。”紧接着,年富力强、膀大腰圆的老老王不幸患了非常严重的胃溃疡,用现代医学的观点近乎胃癌,久治不愈,眼看着房子也拆得七零八落。老老王的父亲并没有意识到此病痛入骨髓,而老老王却深感病体每况愈下,大限将至。
固执己见、倔犟执拗的父亲和桀骜不驯、近乎狂躁的儿子,像两头倔强的犟牛,在广袤的黄土高原,顽固地顶在一起,势均力敌,誓不两立……
贫困,人类社会一道醒目的伤疤。在贫困面前,家就好比一张轻飘飘的纸,一阵清风吹来也会破碎不堪。
家庭的极端贫寒和拮据,医疗技术的落后和无力支撑。被疾病折磨得痛不欲生的老老王,在与自己年迈父亲的对决中,大义凛然、义无反顾捍卫最后的尊严。这种捍卫将自己撕得鲜血淋漓、肝肠寸断乃至片甲不留……
勤奋好学遭遇代际贫困,老王弃学从教
父亲的仓促离世和独特的告别方式,让老王这个当时8岁的孩子瞬间陷入无边无际的深渊。这种深渊吞噬了他的欢乐和本应享受的快乐童年。
我很少见到老王的笑容,老王的笑容一定是被那个冬天的寒风冻僵了。
人生就是这样,得失无常,凡是路过的,都算风景;能占据记忆的,皆是幸福。等走远了再回首,才发现,挫败让人 坚强,伤痛使人清醒。老老王的决然离世,让这个风雨飘摇的家庭雪上加霜。
世上最凄凉之举,莫过于白发人送黑发人,撕心裂肺,痛入骨髓,老王祖父常常陷入这种无边无际的痛心疾首和愧疚愤懑中。
“石头大了弯着走。”孤儿寡母,家徒四壁。老王自幼在母亲这样的教导中遗世独立,逐渐挺拔。
1953年寒意料峭的初春,老王母亲改嫁。年幼丧父,母亲改嫁,老王兄弟二人与祖父相依为命。
“老大还能放成羊,老二没有腿长,这一家只能走一步说一步了!”庄间人丢下鄙夷和痛惜。
“娃,好好念书。愣把牛挣死,也不让车翻过!”老王祖父的话斩钉截铁,振聋发聩。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来寻找光明。”老王异常争气,从北寨小学到县城初中,都是班里的数一数二的尖子生。成绩是苦瓜上结出的甜果。班主任王政国老师骑着刚买的“新华牌”自行车,垫着自己的棉衣,带着老王行驶70里山路,风尘仆仆步行赶到县城参加全县小学升初中统考。能够享受老师自行车托送的待遇,那是何等荣耀!老王记忆犹新。
勤奋的老王在学习上一帆风顺,但在生活中却坎坎坷坷。每一周从县城返回老家背点用杂粮、扁豆做成的炒面,就着凉水吞咽就是一天的饭菜。在开学作文中,老王将自己的心酸上学写进了文章。班主任看到后,甚为感动,发动老师和校工捐款解决燃眉之急。
一年后的夏季,老王回家取干粮时发现祖父脸色苍白,满目悲凉。老人有气无力地说:“哎,娃……咱们家里实在没有一点吃的了……书还是算了吧!”
为了生存,15岁的老王走马上任同村东湾小学一校之长,教30名适龄学生,尽管学校只有一名教师。后来他还当过农村夜校教师,“吃了饭,洗了锅,报上娃娃上冬学。”这些课文老王记忆犹新。不久在冯川耕读小学任教,早上教书,下午挣工分。文革时期,老王被迫走下讲台。这也是教龄间断无法成为“公家人”的核心因素。
当时,读过初中,能写会算的知识分子非常匮乏,老王被公社信用社看准,当起了半脱产干部,日子相对舒心。然而,人微言轻,留在家里的老老老王年纪大,老王的妻子身体弱,常受人欺负,老老老王硬生生把老王叫回家挣工分。
期间,老王当民兵连长,当队里的会计。但40多年在乡村的教书育人和无私坚守成为永恒记忆。
最老代课教师感动全国,艰辛执着悲情谢幕
“村里孙子辈的人是我的学生,父母辈的是我的学生,连爷爷辈的人也是我的学生。”老王沧桑的脸上写满了喜悦。
跋涉了许多路,总是围绕着大山;吃了很多苦,但给孩子们的都是甜。自己因家庭困难没有念成书,让孩子们有书读能走出贫瘠的大山,这是老王不忘初心从不言弃的坚守,也是老王生死不渝穷尽一生的信念。40多年,绚烂了三代人的童年,花白了无悔的青春,挺拔了几辈人的梦想。
15岁当老师,辗转数地,几经波折,与转正失之交臂。但他不抛弃,不放弃,在荒凉的西部为教育鼓与呼。
1958年,老王成为张家堡小学创办者之一。创学初期,他白天教书,放学后护送学生离校。三年困难时期,老王白天教4个年级的“复式班”,晚上稍微添点肚子,就又匆匆忙忙赶到荒凉破庙中的小学,晚上睡在学校看守,凄厉的狼嗷吓坏了陪伴的学生,从此家长断然不让学生晚间护校。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公办教师象走马灯一样“轮岗”,老王既要阻止村民偷盗桌椅板凳,又要防备远处出没的狼群,老王俨然是小学的“执印者”和“守护神”。饥馑的“60年”,缺衣少食,吃饭成了困难。大队领导爬上梯子,上房揭瓦,想拆掉教室当仓库。血气方刚的老王大声怒斥,一脚踢翻梯子,用孱弱的脊梁护住风雨飘摇的教室,以青春做赌注将风雨飘摇的乡村教育延伸在山里孩子脚下。誓死抗衡维系全村人命运的大队领导,让老王坎坷人生雪上加霜。
为了让家境稍有起色,老王从靖远县连夜赶回了一群羊。一家五口,子女三人均在求学阶段,20多亩地都交给了体弱多病的爱人。“我因为要教书,许多应该男人干的活只能让这个苦命女人来干,女儿为了帮忙也辍学了。”老王常说。如今,两个儿子上了大学有了安逸生活,唯独女儿小学没毕业远嫁陕西农村,和自己一样靠天吃饭,成为老王一辈子的心痛!
为了背送孩子们安全过河,老王腿部韧带被拉伤,在炕上躺了三天三夜。拄着比他长出许多的棍子,跳着一只脚艰难地挪动着蹒跚的脚步挪向学校。老王说:“几天不见那些活蹦乱跳的娃娃们,心里憋闷得要命!”
邻居老杨,家境贫寒,两个孩子都要读书,有了上顿没下顿,老王和爱人给粮给衣,时常接济。村民老李住在土窑艰难生计,老王一家今天给点臊子(一种做饭用的肉食品),明天拿点麦子,时不时看望。
其实,老王一家并不宽裕。开始他一月拿13元,等到工资涨到40元时,比他小几茬的公办教师工资都1200、1300元了。
在《父亲》的小诗中,我这样描述:
秋季家乡的河水疯涨父亲你趟的过吗挥别老校长惜别的白发娶十八岁的妈妈进家
天阴得可怕父亲却在高原种下三样庄稼小麦豌豆胡麻
用铜墙铁壁筑起坚固的拦河大坝把满满的心事远远改嫁
远方 雁群开始回家高原父亲双手捧起豆粒 麦子后面紧跟胡麻看着三个孩子都已长大父亲您为何笑而不答
“蓝天下的太阳花,代课教师最伟大,汗马功劳他立下,名利不图不为啥,心上牵着山里娃。”2005年,《南方周末》头版头条报道了老王们的感人事迹,编者按指出,这些代课教师,无愧是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的脊梁,也堪称新时期最可爱的人。同时配发放学路上护送孩子们回家的照片。一石激起千层浪,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凤凰网等30多家媒体争相报道,老王一下子成为全国焦点,被誉为“中国最老的代课教师”。同年年底,“西部60万代课教师”成为感动中国很有影响力的候选群体。
2006年夏天,那把陪伴了老王四十多年的二胡断了一根弦,老王与全国44.8万代课教师悲情谢幕。有文章感叹:“想起平日里他们住在漆黑寒冷的屋里,领着微不足道的薪水,生命如蝼蚁,尊严似微尘。我站在他们的面前,衣冠楚楚,无地自容。”
后来,我执掌教鞭,在讲台上踌躇满志,意气风发。
看着那根教鞭,听一听我的腔调,我突然发现我好像成了老王……
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覆盖了打麦场,覆盖了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
一声声撕心裂肺的哭嚎,撕破了黎明前的宁静,渭水河畔,凄婉的唢呐声在静夜里猛然奏起,呜呜咽咽,如泣如诉。
小小的黑点在广袤、贫瘠、焦黄的黄土高坡缓慢移动,后面是一支稀稀拉拉的队伍——一支送丧的队伍。走在队伍最前面是一个拄着丧棒的小孩子,被一位老人紧紧牵着,孩子脸呈菜色,衣衫褴褛,瘦弱不堪,在凌冽的寒风中瑟瑟发抖。身着孝服的亲人们哭天抢地,痛不欲生……
老王的父亲老老王去世了。
这是1951年农历11月的中国北方,老王8岁,弟弟4岁。
倔犟遭遇痛入骨髓,老王父亲诀别离世
“烧死了,烧死了,你想烧死我呀!”老王的父亲老老王一手无力地捏着碗,一手无比痛苦地捂着胃,头上冒着大颗大颗的冷汗,眼里喷出怒火能烧掉一座屋子。
“砰”的一声,碗摔碎在地上。酥黄酥黄的炒鸡蛋跳了出来。一群不懂事的鸡嘎嘎地蹦跳着啄食。空气瞬间凝固了,老王三寸金莲的母亲卷曲着瘦弱的身体,大气也不敢出。
“光给婆娘娃娃发脾气,有啥本事……你——你——你不死去着……”闻讯而至的老王的祖父气得全身乱抖,颤颤巍巍指着儿子的鼻子,狠声骂道。
“等着,等着——有一天我会死给你看!”
……
某一日,庄子里,三三两两的村民开始上场。“碾场了——碾场了……”一场紧张地劳作过后,喧嚣的村庄恢复了往日的平静。
疲惫的村民们陆续返回村庄。
“我的先人啊,谁造的孽啊!”一个女人的尖叫声瞬间划破了村庄刚刚恢复的宁静。
老老王双腿跪在土炕上,头颅低垂,人已经咽气了。安详,透彻。
房梁上,一根松软的绳子晃晃悠悠。
瓜皮帽子端端正正,蓝色大襟衣衫整整齐齐。老老王毅然决然用双腿跪着的姿势一点一点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没有一丝恐惧、悲苦和屈辱,反倒是一种超脱和忘我。
老老王的母亲去世的早,为了看病,一院房子全部卖掉换回中药,但是无力回天。“屋漏又遇连阴雨。”紧接着,年富力强、膀大腰圆的老老王不幸患了非常严重的胃溃疡,用现代医学的观点近乎胃癌,久治不愈,眼看着房子也拆得七零八落。老老王的父亲并没有意识到此病痛入骨髓,而老老王却深感病体每况愈下,大限将至。
固执己见、倔犟执拗的父亲和桀骜不驯、近乎狂躁的儿子,像两头倔强的犟牛,在广袤的黄土高原,顽固地顶在一起,势均力敌,誓不两立……
贫困,人类社会一道醒目的伤疤。在贫困面前,家就好比一张轻飘飘的纸,一阵清风吹来也会破碎不堪。
家庭的极端贫寒和拮据,医疗技术的落后和无力支撑。被疾病折磨得痛不欲生的老老王,在与自己年迈父亲的对决中,大义凛然、义无反顾捍卫最后的尊严。这种捍卫将自己撕得鲜血淋漓、肝肠寸断乃至片甲不留……
勤奋好学遭遇代际贫困,老王弃学从教
父亲的仓促离世和独特的告别方式,让老王这个当时8岁的孩子瞬间陷入无边无际的深渊。这种深渊吞噬了他的欢乐和本应享受的快乐童年。
我很少见到老王的笑容,老王的笑容一定是被那个冬天的寒风冻僵了。
人生就是这样,得失无常,凡是路过的,都算风景;能占据记忆的,皆是幸福。等走远了再回首,才发现,挫败让人 坚强,伤痛使人清醒。老老王的决然离世,让这个风雨飘摇的家庭雪上加霜。
世上最凄凉之举,莫过于白发人送黑发人,撕心裂肺,痛入骨髓,老王祖父常常陷入这种无边无际的痛心疾首和愧疚愤懑中。
“石头大了弯着走。”孤儿寡母,家徒四壁。老王自幼在母亲这样的教导中遗世独立,逐渐挺拔。
1953年寒意料峭的初春,老王母亲改嫁。年幼丧父,母亲改嫁,老王兄弟二人与祖父相依为命。
“老大还能放成羊,老二没有腿长,这一家只能走一步说一步了!”庄间人丢下鄙夷和痛惜。
“娃,好好念书。愣把牛挣死,也不让车翻过!”老王祖父的话斩钉截铁,振聋发聩。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来寻找光明。”老王异常争气,从北寨小学到县城初中,都是班里的数一数二的尖子生。成绩是苦瓜上结出的甜果。班主任王政国老师骑着刚买的“新华牌”自行车,垫着自己的棉衣,带着老王行驶70里山路,风尘仆仆步行赶到县城参加全县小学升初中统考。能够享受老师自行车托送的待遇,那是何等荣耀!老王记忆犹新。
勤奋的老王在学习上一帆风顺,但在生活中却坎坎坷坷。每一周从县城返回老家背点用杂粮、扁豆做成的炒面,就着凉水吞咽就是一天的饭菜。在开学作文中,老王将自己的心酸上学写进了文章。班主任看到后,甚为感动,发动老师和校工捐款解决燃眉之急。
一年后的夏季,老王回家取干粮时发现祖父脸色苍白,满目悲凉。老人有气无力地说:“哎,娃……咱们家里实在没有一点吃的了……书还是算了吧!”
为了生存,15岁的老王走马上任同村东湾小学一校之长,教30名适龄学生,尽管学校只有一名教师。后来他还当过农村夜校教师,“吃了饭,洗了锅,报上娃娃上冬学。”这些课文老王记忆犹新。不久在冯川耕读小学任教,早上教书,下午挣工分。文革时期,老王被迫走下讲台。这也是教龄间断无法成为“公家人”的核心因素。
当时,读过初中,能写会算的知识分子非常匮乏,老王被公社信用社看准,当起了半脱产干部,日子相对舒心。然而,人微言轻,留在家里的老老老王年纪大,老王的妻子身体弱,常受人欺负,老老老王硬生生把老王叫回家挣工分。
期间,老王当民兵连长,当队里的会计。但40多年在乡村的教书育人和无私坚守成为永恒记忆。
最老代课教师感动全国,艰辛执着悲情谢幕
“村里孙子辈的人是我的学生,父母辈的是我的学生,连爷爷辈的人也是我的学生。”老王沧桑的脸上写满了喜悦。
跋涉了许多路,总是围绕着大山;吃了很多苦,但给孩子们的都是甜。自己因家庭困难没有念成书,让孩子们有书读能走出贫瘠的大山,这是老王不忘初心从不言弃的坚守,也是老王生死不渝穷尽一生的信念。40多年,绚烂了三代人的童年,花白了无悔的青春,挺拔了几辈人的梦想。
15岁当老师,辗转数地,几经波折,与转正失之交臂。但他不抛弃,不放弃,在荒凉的西部为教育鼓与呼。
1958年,老王成为张家堡小学创办者之一。创学初期,他白天教书,放学后护送学生离校。三年困难时期,老王白天教4个年级的“复式班”,晚上稍微添点肚子,就又匆匆忙忙赶到荒凉破庙中的小学,晚上睡在学校看守,凄厉的狼嗷吓坏了陪伴的学生,从此家长断然不让学生晚间护校。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公办教师象走马灯一样“轮岗”,老王既要阻止村民偷盗桌椅板凳,又要防备远处出没的狼群,老王俨然是小学的“执印者”和“守护神”。饥馑的“60年”,缺衣少食,吃饭成了困难。大队领导爬上梯子,上房揭瓦,想拆掉教室当仓库。血气方刚的老王大声怒斥,一脚踢翻梯子,用孱弱的脊梁护住风雨飘摇的教室,以青春做赌注将风雨飘摇的乡村教育延伸在山里孩子脚下。誓死抗衡维系全村人命运的大队领导,让老王坎坷人生雪上加霜。
为了让家境稍有起色,老王从靖远县连夜赶回了一群羊。一家五口,子女三人均在求学阶段,20多亩地都交给了体弱多病的爱人。“我因为要教书,许多应该男人干的活只能让这个苦命女人来干,女儿为了帮忙也辍学了。”老王常说。如今,两个儿子上了大学有了安逸生活,唯独女儿小学没毕业远嫁陕西农村,和自己一样靠天吃饭,成为老王一辈子的心痛!
为了背送孩子们安全过河,老王腿部韧带被拉伤,在炕上躺了三天三夜。拄着比他长出许多的棍子,跳着一只脚艰难地挪动着蹒跚的脚步挪向学校。老王说:“几天不见那些活蹦乱跳的娃娃们,心里憋闷得要命!”
邻居老杨,家境贫寒,两个孩子都要读书,有了上顿没下顿,老王和爱人给粮给衣,时常接济。村民老李住在土窑艰难生计,老王一家今天给点臊子(一种做饭用的肉食品),明天拿点麦子,时不时看望。
其实,老王一家并不宽裕。开始他一月拿13元,等到工资涨到40元时,比他小几茬的公办教师工资都1200、1300元了。
在《父亲》的小诗中,我这样描述:
秋季家乡的河水疯涨父亲你趟的过吗挥别老校长惜别的白发娶十八岁的妈妈进家
天阴得可怕父亲却在高原种下三样庄稼小麦豌豆胡麻
用铜墙铁壁筑起坚固的拦河大坝把满满的心事远远改嫁
远方 雁群开始回家高原父亲双手捧起豆粒 麦子后面紧跟胡麻看着三个孩子都已长大父亲您为何笑而不答
“蓝天下的太阳花,代课教师最伟大,汗马功劳他立下,名利不图不为啥,心上牵着山里娃。”2005年,《南方周末》头版头条报道了老王们的感人事迹,编者按指出,这些代课教师,无愧是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的脊梁,也堪称新时期最可爱的人。同时配发放学路上护送孩子们回家的照片。一石激起千层浪,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凤凰网等30多家媒体争相报道,老王一下子成为全国焦点,被誉为“中国最老的代课教师”。同年年底,“西部60万代课教师”成为感动中国很有影响力的候选群体。
2006年夏天,那把陪伴了老王四十多年的二胡断了一根弦,老王与全国44.8万代课教师悲情谢幕。有文章感叹:“想起平日里他们住在漆黑寒冷的屋里,领着微不足道的薪水,生命如蝼蚁,尊严似微尘。我站在他们的面前,衣冠楚楚,无地自容。”
后来,我执掌教鞭,在讲台上踌躇满志,意气风发。
看着那根教鞭,听一听我的腔调,我突然发现我好像成了老王……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