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与洱海
2021-12-31抒情散文张乃光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1:54 编辑
老人与洱海又见到他了,那个老人。在我印象中,在二十多年前,他就应该称为老人了。红的太阳、蓝的洱海、白的月亮。老地方,无论天刚拂晓,还是夜幕低垂,总会遇到……
老人与洱海又见到他了,那个老人。在我印象中,在二十多年前,他就应该称为老人了。红的太阳、蓝的洱海、白的月亮。老地方,无论天刚拂晓,还是夜幕低垂,总会遇到……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1:54 编辑 <br /><br />老人与洱海
又见到他了,那个老人。
在我印象中,在二十多年前,他就应该称为老人了。
红的太阳、蓝的洱海、白的月亮。老地方,无论天刚拂晓,还是夜幕低垂,总会遇到面目相熟的人,他就是其中之一,姓张。
岸上泳友相互打趣,水中溅起串串笑声,很多人因此成了好朋友。泳友彼此间经常开的一句玩笑话是:“我们是人不分男女,一见面就‘脱’。”“脱”者,脱衣服也。因为过去海边没有更衣室,男的女的换衣服都是彼此当着面。女的是用长布裙罩住身子更换泳衣,男的则用的是一侧剪开缝上扣子的泳裤,把泳裤在左腿先套上,然后穿越短裤裤裆,再在右腿一侧系上扣子,方法就这么简单。
老张是我的老泳友。称他“老泳友”,一是他在众多泳友中属泳龄最长的人之一;二是他的年纪与周围的泳友相比,可称得上“老”。初次见他,大概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距今也二十多年了。他当时大约六十岁来岁,每天都要到洱海边,慢悠悠脱去衣服,在岸上做上几个舒展筋骨的动作,也不与周围的人更多寒喧,便从海心亭石阶一步一步下到水边,身子一倾,哗的一声游入水中。
我很想与他聊聊天,了解他的身世。因为,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他在冬泳者中可以算得上高龄。当时大理冬泳的人不多,冬泳者被人戏称为“‘精神病院’围墙倒塌后跑出来的一群‘疯子’”。他竟然是为数不多的“疯子”之一,自然算得上奇异人物。
我第一次见他,是一个冬天的早晨。见他在嫰嫰的阳光中扭动着身躯,便问他:你老人家在哪个单位上班?
他笑笑,简短回答了一句:“我已经退休。”
他给我留下了悬念。我还要赶到单位上班,自然也不能长谈。推着自行车,走过长堤,地面结着的冰“格格”直响。这天早上的气温大约在7℃左右,水温也大致相近。我刚参加冬泳不久,自以为很了不起,想不到一个退休老人也在冬泳,心中不由暗暗惭愧。
冬去春来,只要在清晨游泳,就会遇见他。他总是一副老模样,人很瘦,肋巴骨一根一根清晰可见,精神却很好。他穿一条很紧的泳裤,衣服一脱,拍拍身子,扭动一下腰肢,在岸上蹦跶几下,便下水。游的距离不算长,大约离岸二三十米后就折身游回岸边,然后再游十来米又返回。
洱海的早晨是美丽的。晨曦下的洱海,白、红、青、蓝、紫,诸种颜色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变幻。在这样的环境游泳,是一种近乎奢侈的享受。早泳者大多属上班一族。唯一能够在海边悠然自得的人,老张算一个。
但他话仍然不多,很少和人交流。我猜想,他也许是个孤寡老人。
后来,有泳友发现,在夏无酷暑、冬无严寒的大理,洱海四季水温的变化其实并不算太大。只要每天都坚持游泳,即使到了冬天也能下水。洱海的水温,夏天最高也就二十来度,冬天最低也不过七八度。由于这一发现,冬泳的人渐渐多了起来,冬泳队也变了名称,改为游泳协会。老张瘦小的身体,渐渐淹没在越来越多的游泳者之中。
只是在一次游泳协会组织的横渡洱海的活动中,我才又注意到了他。老张仍然一如既往地精瘦,却报名参加了2000米的项目,坚持到最后才上了船。这一次活动使我重新萌生兴趣,想和他好好聊聊,但苦于没有机会。我每次到海边,他已游完泳,和我擦肩而过。
他的身世,对我始终是个谜。
时间过得很快。大约在2011年的某个清晨,我见到他,突然想起他好像有段时间没来游泳了。一问果然是。他神色有些黯然,说:“我的大儿子,早上跑步跌伤了头,在医院医了三个多月去世了。”我为老人的不幸感到难过,安慰了他几句。
交谈中我终于知道老张有子女五个,所谓“孤寡老人”,不过是我无端的猜想。
老张又恢复了常态,在阳光中扭动着身子。有人对着他喊了一声:“小张,下水了!”
这话一出,海边所有的人都笑了起来。这样一个八十多岁的老人,与“小张”这一称呼的反差确实太大。老张却不笑,应了一声,走到海边下了水。
儿子过世的伤痛还未彻底平复,就以这样的高龄下洱海游泳,这无疑是得益于洱海给予他的坚强意志与体魄。在洱海边,我遇到很多经历不幸的人,有的下岗,有的离异,有的破产,有的身患疾病。经过游泳,他们都快乐起来、振作起来,健康起来。我再一次感到了洱海——这闪动在蓝天之下的高原湖泊独有的魅力。
时间一年年过去。我在海边遇到老张,照例听见有人开玩笑叫他“小张”,之后总听见一片笑声在阳光中绽放。老张依然瘦,但身手敏捷得像只机灵的猴子。望着在波浪间轻快地游动着的他,我常有种莫名的感动。是洱海,给了老人年轻的生命。
2014年国庆前夕,游泳协会在古城大理组织活动,我有了一次与老张长谈的机会。我终于知道了老人的名字,他叫张倬,1926年4月29日出生,当时已经88岁了。1986年退休后一直冬泳至今。他有孙子六人,最小的孙女这年七月毕业于华北电力大学,已经到大理供电局上班。老张说:我每天都还去游泳,一直要坚持下去。
我笑着说:您老人家的身体状况,游到一百岁不成问题。
老张也笑:我不抽烟,有时只适量喝点酒——最多一市两。体检也查不出什么,只有轻微气管炎,血压保持在70~130之间。我原来被评为云南省健康老人。今年又被评为全国健康老人。游泳协会会长那国印领我去领了荣誉证书和慰问金。
我说:当年见你六十多岁还冬游,我很惊讶呢。当时四十岁左右的一帮泳友,现在都退休了,很多人还在冬泳,不像当年您那样孤单了。
老人咧嘴笑了起来:“像我这样八十多岁还在洱海游泳的,还有好几个呢。比如,州农机厂的老赵、老张,五交化公司的王书田。”说到这里又偏起头想了想:“以前还有好几个,一下想不起了。”
一番交谈,突然便有了新的发现:夏天,洱海边游泳者年轻人居多,而天气渐渐凉下来之后,年过五十者所占比例似乎正有逐年上升的趋势。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有趣而令人回味的“洱海现象”。 2015年中秋即将来临的一天,我又在洱海边遇到老张,听到有人问他年纪。他毫不犹豫地回答:“九十岁了。”说完,又敏捷地补充了一句,“我是4月生的,现在已过了89岁,在吃90岁的饭了。” 几个外地游客立即围拢他干瘦的身子,要求合影留念。 “老寿星,老寿星!”我听到很多人的叫声。 我也忙着给老人照相,镜头里闪动着老人干瘦的身体和愉快的笑容。这天是2015年9月26日上午。洱海经过几番冷雨,显得有些冷冽了。
我的镜头里,留下了一个老人的笑。
这样的笑,因为有了秋天洱海的映衬而格外动人。
又见到他了,那个老人。
在我印象中,在二十多年前,他就应该称为老人了。
红的太阳、蓝的洱海、白的月亮。老地方,无论天刚拂晓,还是夜幕低垂,总会遇到面目相熟的人,他就是其中之一,姓张。
岸上泳友相互打趣,水中溅起串串笑声,很多人因此成了好朋友。泳友彼此间经常开的一句玩笑话是:“我们是人不分男女,一见面就‘脱’。”“脱”者,脱衣服也。因为过去海边没有更衣室,男的女的换衣服都是彼此当着面。女的是用长布裙罩住身子更换泳衣,男的则用的是一侧剪开缝上扣子的泳裤,把泳裤在左腿先套上,然后穿越短裤裤裆,再在右腿一侧系上扣子,方法就这么简单。
老张是我的老泳友。称他“老泳友”,一是他在众多泳友中属泳龄最长的人之一;二是他的年纪与周围的泳友相比,可称得上“老”。初次见他,大概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距今也二十多年了。他当时大约六十岁来岁,每天都要到洱海边,慢悠悠脱去衣服,在岸上做上几个舒展筋骨的动作,也不与周围的人更多寒喧,便从海心亭石阶一步一步下到水边,身子一倾,哗的一声游入水中。
我很想与他聊聊天,了解他的身世。因为,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他在冬泳者中可以算得上高龄。当时大理冬泳的人不多,冬泳者被人戏称为“‘精神病院’围墙倒塌后跑出来的一群‘疯子’”。他竟然是为数不多的“疯子”之一,自然算得上奇异人物。
我第一次见他,是一个冬天的早晨。见他在嫰嫰的阳光中扭动着身躯,便问他:你老人家在哪个单位上班?
他笑笑,简短回答了一句:“我已经退休。”
他给我留下了悬念。我还要赶到单位上班,自然也不能长谈。推着自行车,走过长堤,地面结着的冰“格格”直响。这天早上的气温大约在7℃左右,水温也大致相近。我刚参加冬泳不久,自以为很了不起,想不到一个退休老人也在冬泳,心中不由暗暗惭愧。
冬去春来,只要在清晨游泳,就会遇见他。他总是一副老模样,人很瘦,肋巴骨一根一根清晰可见,精神却很好。他穿一条很紧的泳裤,衣服一脱,拍拍身子,扭动一下腰肢,在岸上蹦跶几下,便下水。游的距离不算长,大约离岸二三十米后就折身游回岸边,然后再游十来米又返回。
洱海的早晨是美丽的。晨曦下的洱海,白、红、青、蓝、紫,诸种颜色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变幻。在这样的环境游泳,是一种近乎奢侈的享受。早泳者大多属上班一族。唯一能够在海边悠然自得的人,老张算一个。
但他话仍然不多,很少和人交流。我猜想,他也许是个孤寡老人。
后来,有泳友发现,在夏无酷暑、冬无严寒的大理,洱海四季水温的变化其实并不算太大。只要每天都坚持游泳,即使到了冬天也能下水。洱海的水温,夏天最高也就二十来度,冬天最低也不过七八度。由于这一发现,冬泳的人渐渐多了起来,冬泳队也变了名称,改为游泳协会。老张瘦小的身体,渐渐淹没在越来越多的游泳者之中。
只是在一次游泳协会组织的横渡洱海的活动中,我才又注意到了他。老张仍然一如既往地精瘦,却报名参加了2000米的项目,坚持到最后才上了船。这一次活动使我重新萌生兴趣,想和他好好聊聊,但苦于没有机会。我每次到海边,他已游完泳,和我擦肩而过。
他的身世,对我始终是个谜。
时间过得很快。大约在2011年的某个清晨,我见到他,突然想起他好像有段时间没来游泳了。一问果然是。他神色有些黯然,说:“我的大儿子,早上跑步跌伤了头,在医院医了三个多月去世了。”我为老人的不幸感到难过,安慰了他几句。
交谈中我终于知道老张有子女五个,所谓“孤寡老人”,不过是我无端的猜想。
老张又恢复了常态,在阳光中扭动着身子。有人对着他喊了一声:“小张,下水了!”
这话一出,海边所有的人都笑了起来。这样一个八十多岁的老人,与“小张”这一称呼的反差确实太大。老张却不笑,应了一声,走到海边下了水。
儿子过世的伤痛还未彻底平复,就以这样的高龄下洱海游泳,这无疑是得益于洱海给予他的坚强意志与体魄。在洱海边,我遇到很多经历不幸的人,有的下岗,有的离异,有的破产,有的身患疾病。经过游泳,他们都快乐起来、振作起来,健康起来。我再一次感到了洱海——这闪动在蓝天之下的高原湖泊独有的魅力。
时间一年年过去。我在海边遇到老张,照例听见有人开玩笑叫他“小张”,之后总听见一片笑声在阳光中绽放。老张依然瘦,但身手敏捷得像只机灵的猴子。望着在波浪间轻快地游动着的他,我常有种莫名的感动。是洱海,给了老人年轻的生命。
2014年国庆前夕,游泳协会在古城大理组织活动,我有了一次与老张长谈的机会。我终于知道了老人的名字,他叫张倬,1926年4月29日出生,当时已经88岁了。1986年退休后一直冬泳至今。他有孙子六人,最小的孙女这年七月毕业于华北电力大学,已经到大理供电局上班。老张说:我每天都还去游泳,一直要坚持下去。
我笑着说:您老人家的身体状况,游到一百岁不成问题。
老张也笑:我不抽烟,有时只适量喝点酒——最多一市两。体检也查不出什么,只有轻微气管炎,血压保持在70~130之间。我原来被评为云南省健康老人。今年又被评为全国健康老人。游泳协会会长那国印领我去领了荣誉证书和慰问金。
我说:当年见你六十多岁还冬游,我很惊讶呢。当时四十岁左右的一帮泳友,现在都退休了,很多人还在冬泳,不像当年您那样孤单了。
老人咧嘴笑了起来:“像我这样八十多岁还在洱海游泳的,还有好几个呢。比如,州农机厂的老赵、老张,五交化公司的王书田。”说到这里又偏起头想了想:“以前还有好几个,一下想不起了。”
一番交谈,突然便有了新的发现:夏天,洱海边游泳者年轻人居多,而天气渐渐凉下来之后,年过五十者所占比例似乎正有逐年上升的趋势。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有趣而令人回味的“洱海现象”。 2015年中秋即将来临的一天,我又在洱海边遇到老张,听到有人问他年纪。他毫不犹豫地回答:“九十岁了。”说完,又敏捷地补充了一句,“我是4月生的,现在已过了89岁,在吃90岁的饭了。” 几个外地游客立即围拢他干瘦的身子,要求合影留念。 “老寿星,老寿星!”我听到很多人的叫声。 我也忙着给老人照相,镜头里闪动着老人干瘦的身体和愉快的笑容。这天是2015年9月26日上午。洱海经过几番冷雨,显得有些冷冽了。
我的镜头里,留下了一个老人的笑。
这样的笑,因为有了秋天洱海的映衬而格外动人。
IMG20150926100258.jpg (2.19 MB, 下载次数: 145)
2015-10-3 19:12 上传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