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小栽瘟

2021-12-31抒情散文秦时明月

小栽瘟天黑的时候,我们正坐在幺叔的堂屋里吃晚饭,突然两条黄狗风风火火地窜了进来,一进来就在饭桌下乱拱,还把两只前腿往你腿上搭。堂弟说:“小栽瘟来了!”于是大声喊:“小栽瘟,吃饭没有?”话音刚落,一个头戴矿灯帽,穿着迷彩服,脚踏高筒水靴的男……
小栽瘟
  天黑的时候,我们正坐在幺叔的堂屋里吃晚饭,突然两条黄狗风风火火地窜了进来,一进来就在饭桌下乱拱,还把两只前腿往你腿上搭。堂弟说:“小栽瘟来了!”于是大声喊:“小栽瘟,吃饭没有?”话音刚落,一个头戴矿灯帽,穿着迷彩服,脚踏高筒水靴的男人就进屋来了。他把矿灯帽取了下来提在手上,慢吞吞的说:“还不吃?都等到吃明天的早饭了!”   小栽瘟是来约堂弟晚去坡上撵兔子的。   小栽瘟的爷爷以前就是打猎的,我还记得很清楚——他家里有一支像锄把一样粗细近两米长的鸟铳。记得他小心翼翼装填火药和铁砂子的情形,也记得他把鸟铳扛在肩上带着两条黄狗在山野里搜寻野兔的样子,还记得撵山狗欣喜若狂的吠叫和紧接着“砰”的一枪后冒出的一缕蓝色烟雾。   小栽瘟的爷爷后来生了怪病。那时我还很小,只是从大人那里隐隐约约感觉到了一种异乎寻常的紧张。后来他们全家就搬到了生产队上头那个叫火镰湾的一个崖堑里去住了。那时小栽瘟自然还没有出生。也从那以后,他们家的人就几乎再也不和队上的人交往了。有什么事情,人们就站在黄连嘴那个坟包上朝着湾里头大声叫喊,生产队分了粮食什么的,就有人将那些东西送到湾头那个凉水井旁,然后由他们自己下来拿。再后来,我才知道,那是因为小栽瘟的爷爷患了麻风病,据说那是一种非常恐怖的传染病,他们家被隔离了。   然而,我似乎也不太记得我的父母对我们有过多么严厉的警告,本来喜欢满山满野疯跑的我们,几乎整个童年便对那个阴森森的火镰湾禁足了。每日清晨我踏着露水牵着我家那条大水牛出去吃草的时候,我喜欢站在黄连嘴的长坡上遥望火镰湾,倒也没觉得什么恐惧,只是觉得有些神秘而已——多年来,那家人在那个崖堑下自搭的窝棚里生存着,只见得他们在那里进出走动,偶尔听得到随风飘来的几缕声音,慢慢的我已经忘掉了他们一家人的相貌了。记得那时住那里的是小栽瘟的爷爷、奶奶、父亲和母亲。再后来我听母亲说那家人生了个孩子,再后来我便在黄连嘴上看见了有个小孩子在开始蹒跚学步——这就是后来的大名叫做覃勇外号叫做“小栽瘟”的人。小栽瘟大概在两三岁的时候,他爷爷死了,不久他们一家便搬出了火镰湾,住到生产队保管室的空屋子里。那年我正好进县城上高中了。   他外号“小栽瘟”,是因为他爷爷叫“老栽瘟”。他父亲居然没得“栽瘟”的外号,原因至今我也不得而知。先解释一下“栽瘟”的含义——“瘟”,即瘟疫,瘟症,这个好理解,比如骂牲畜就常常骂做“瘟丧”“瘟汤锅”。“栽”有栽倒,倒下的意思,暗含“死亡”之意,对某人死去不屑的表述就是“栽了”,骂人的话如“栽舅子”“栽婆娘”都有比较恶毒的意味。把这两个字连在一起,所表达的就同时带有“死亡”和“厌恶”双重的意味了。麻风病让小栽瘟的爷爷被人们喊做“老栽瘟”,老栽瘟的孙子便顺势得了个“小栽瘟”的外号。而得了麻风病的老栽瘟并没有传染人,他们家虽然在崖堑里住了七八年,人们也只是玩笑着说不敢靠近,也的确在空间里和他们保持着距离,但是心理上却似乎并不是别人想象的那样害怕。就是人们给他这一家“栽瘟”的外号,我所感觉到的,大概戏谑占了大多的成分,轻视也有一点,而厌恶确乎占得并不多。   我想,老栽瘟已经死去,隔着空间的距离得到的外号,大概他至死也是不知道的。而“小栽瘟”却是一搬出火镰湾便被大家当成他的大名来叫了,那年他大概六岁。他到村小去读书,那个软弱得连学生都管不住的女老师也常常叫他“小栽瘟”而不叫他“覃勇”的大名。听说因为他家那特殊的经历早被远近所知,小学生们更是故意疑神疑鬼,排斥和疏远小栽瘟,于是小栽瘟在村小的六年时光无疑是孤独而灰暗的。   小学毕业他本来是可以去升斗坡读初中的,但是他打死也不去读。年龄小,又不能干什么,就在家里瘟头瘟脑的过了两年。遇到政府清理农村辍学少年,要求家长无条件送孩子回学校读书,否则予以惩罚。于是小栽瘟被他父亲给拽到了学校的课堂上。本来成绩就差,加上已经辍学两年,他哪里还听得懂什么课?况且,几乎就在他回到学校的那一天,他“小栽瘟”的外号就已经被全校叫开了,甚至有学生到处宣扬他有传染病,那个和他只坐了半天的同桌就去老师的办公室又哭又闹,说自己全身发痒,染上了麻风病,把老师也闹得哭笑不得。结果那天放学,小栽瘟就没有回家——他把书包挂在徐家院子旁边的那棵桐子树上,就跑掉了。书包的那个新发的作业本上歪歪斜斜写了一行字——我到外婆家去了!   他外婆在贵州的安顺,相隔几百里路远。他父亲急了,到处乱找,然而最远也只找到了几十里外的县城就回来了。他说,狗日的,是你自己跑的,是死是活听天由命了哈!于是不再寻找。后来,小栽瘟居然写信回来了,说他在那边下井挖煤,每个月有两百多块钱的收入。那一年,小栽瘟才十五岁。至于他是怎样去到几百里外的安顺,怎样找到了挖煤的工作,不知何故,他至今没向别人说过,所以就成了一个谜。   大概是在他跑出去的第八年吧,他的母亲死去了。小栽瘟从贵州回来奔丧,他已经长成一个五大三粗的二十几岁的大男人了。安葬了母亲,接着修了一座一楼一底的小洋楼。他让他奶奶和父亲守着他的新居,他又出门了。不久,人们就听说小栽瘟是到甘肃的庆阳卖铁货去了。后来,又听说小栽瘟在甘肃的庆阳和陕西的延安都开了门市,生意越做越大,成了那一带最大的小五金批发商了。   其间他回老家来我见过他几面。小时候那种畏缩腼腆的样子已经全无,七八年矿工经历养成的粗鲁气质也基本消失。不但健谈,而且还隐隐带了点儒雅的味道。真是让人惊叹的变化——他要是一直待在这个湾头,一直处于那种被人排斥和疏远的人际关系里,我无法设想他现在是个怎样的情形!   而且,他现在也一点不忌讳别人叫他“小栽瘟”的外号。   此时,他坐在堂屋门口,等着还在吃饭的堂弟。明亮的灯光照着他的脸庞,我隐隐约约看见了老栽瘟的形象。只是,早已在苦难中作古的老栽瘟,恐怕无论如何也想不到他的孙子会有这样的今天,想不到他的孙子是开着几十万的豪车回来过年,更想不到一个开着几十万豪车的人居然会这样一身打扮,在严寒的冬夜里兴致勃勃地牵着撵山狗跑几十里上百里去满坡满野撵野兔!   堂弟收拾准备停当,两人带着四条早已兴奋不已的撵山狗上了停在屋侧边的越野车。很快,灯光和声音都消失在乡村茫茫的夜色里。
[ 本帖最后由 秦时明月 于 2014-1-26 10:20 编辑 ]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