彤史千秋享大名
2021-12-31抒情散文范廷伟
——介绍清代女诗人郝秋岩及其诗作民国年间,原齐东县码头乡李码村有位很有学问的老先生,名叫李炳炎,他是民国版《齐东县志》的编篡者之一,曾经写过一首诗《补镌诗稿以赘纪念》:“著作谁存绝妙词,孤身检点欲何之。吾乡他日征文献,幸有秋岩一卷诗。”诗中……
——介绍清代女诗人郝秋岩及其诗作
民国年间,原齐东县码头乡李码村有位很有学问的老先生,名叫李炳炎,他是民国版《齐东县志》的编篡者之一,曾经写过一首诗《补镌诗稿以赘纪念》:“著作谁存绝妙词,孤身检点欲何之。吾乡他日征文献,幸有秋岩一卷诗。”诗中提到的郝秋岩,著有《秋岩诗集》,是清代齐东县著名的女诗人,秋岩自幼颖悟于书,无所不读,所写诗作,自然流露,纯写性灵,她的一生艰难困顿,崎岖酸辛,却给后人留下了二百多首不假雕饰,自具风华的诗歌佳作。
郝秋岩,德州市齐河县表白寺镇孙耿街人,约生于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其父郝允哲,字圣陪,号镜亭,有《深柳堂诗草》、《延绿堂诗稿》等传世;叔父郝允秀,字水村,号寅亭,幼即工诗,十九岁著有《拾翠囊集》;兄竹林,弟餐霞,皆能诗文。郝秋岩出生在这样一个诗书家庭,固家学渊源,亦天性颖敏,自然会受到良好的文学熏陶。弟弟餐霞这样夸赞姐姐郝秋岩:“当初命笔,超然名隽”,但不幸的是,郝秋岩年仅七岁时,她的父亲镜亭先生便去世了,这仅仅是年幼的小秋岩悲苦命运的开端。二十四岁那年,秋岩嫁给了齐东县大张村张醒堂(今邹平县台子镇大张村)作继配,婚后的秋岩“相夫子以持家,奉孀亲而视膳,”《赠醒堂》是秋岩婚后第一首诗:“一结同牢义,相期百岁欢。葑菲君不弃,黎藿妾能安,”表达自己的美好希望,既为夫妻,希望安贫乐道,百年好合。结婚不久,他们有了自己的儿子张可观,儿子聪明伶俐,活泼可爱,虽然丈夫在江浙一带作一个小官,但她“五纹刺绣怜娇女,七字吟诗教幼男,”毕竟也与丈夫诗文唱和,琴瑟相谐,确实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
人们常用心比天高,命比纸薄,来形容一个人的命运时常与自己的主观愿望南辕北辙,背道而驰;也有人用红颜薄命,造物忌才来说明一个才华横溢的人往往会遭受一些人们难以想象到的曲折遭遇。少擅诗名,夙耽艺事,德容双绝,伉俪独迟的郝秋岩,与张醒堂感情笃深,酬唱奉和的好日子过了没有几年,丈夫便因病去世了;这对沉浸在幸福之中的郝秋岩来说,是个多么大的精神打击呀?她在《述怀》一诗中这样写道“窃愿荷天眷,贫贱遂薄志,长幼共怡然,蔬布粗能继,娇女托令门,佳儿得贤俪,一编对晨夕,优悠以卒岁。” 她对生活没有更高的要求,只希望老少平安无恙,粗茶淡饭吃饱,儿女们能得到如意的婚事,自己能有书读就是自己最幸福的事情了。丈夫去世了,撇下了秋岩他们孤儿寡母与年势已高的婆母,年幼的儿子成了她唯一的精神寄托与生活的支柱,从她的《课子》诗中,我们丝毫不难看出,“稚男生七龄,从师授四子,授以唐人诗,诵读亦可喜……义方需严训,为山忌自止,愿儿戒嬉游,力学字兹始。”儿子可观懂事上进,学习优异,被当时的齐东县令时铭点拨为童子,这对于凄凉悲苦,孤独无依的郝秋岩,无疑是一种精神上的极大安慰。
丈夫病逝后,郝秋岩一人艰难地维持着整个家庭生活,嘉庆十三年(1808年),年仅七岁的儿子张可观又因病夭亡,这天塌地陷般的人生际遇,这对柔弱的她是个多么巨大的打击呵!秋岩幼年丧父,继而夫亡子夭,“女子三从不获一焉,”一个旧时代妇女所能依靠的东西都没有了,这时的郝秋岩,简直可以说是肝肠寸断,痛不欲生。儿子的夭折,必定成为她一生的痛。《天道》是郝秋岩在儿子小可观夭折后,痛定思痛时的长歌当哭之作:“天道茫茫未可图,忍将夭寿问洪炉。髧髦已抱千秋恨,付托终惭六尺孤。早是童年随幻化,何须七月识之无。泉台骨肉如相见,应念人间泪眼枯。”面对残酷的厄运,因为婆母健在,自己不敢作崩城之哭,更不敢作殉死之想。为了侍奉婆母,“却缘白发慈亲在,咫尺黄泉未忍随。”以至孝感天动地,秋岩诗的独特之处在于,她能在人生绝境之时继续赋诗,用诗歌作哀唱,使后人多一份生命感悟,她一生都在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中挣扎。从诗中我们知道他在“良人没而藐孤痴,祖业衰而田产尽”的窘迫中,如何艰难生活?她彻入骨髓的痛苦,有时简直让人不忍卒读。
郝秋岩用毕生心血凝聚而成的《秋岩诗集》共三卷,收入诗作共计213首,其中《碧梧轩吟稿》卷98首是闺中之作;《蕴香阁诗草》卷75首是嫁后作品;《恤帏吟》卷40首是夫亡子夭后的作品。古祝阿孕育了诗人童年五光十色的梦幻,使郝秋岩的作品的灵魂永远放射出了不朽的光芒,尤其是她的《碧梧轩吟稿》,语言清丽明快,天真尽现,她在《秋桐》中写道:“开窗望秋月,坐对双梧影。斜风自西来,落叶满金井。百尺栖风干,荣落在俄顷。忽忆渊明诗,悚然发深省。”虽写梧桐,但抒发的是人生的感慨,也体现了诗人对季节变化的敏锐的感受。这些诗作,多是秋岩少女时期的闲适之作,千树万树、如织云锦的田园风光;浓淡相间,令人陶醉的花草林木;在少女秋岩的笔下,无一不显现出她知识的学殖丰厚,诗作的立意高雅。其在《新栽牡丹》写道“一簇香芽带雨鲜,合泥移致小堂前。柔枝未到浓华日,楚楚丰姿亦可怜。”寥寥数语,便将她对新移栽牡丹的怜爱之情跃然纸上。再如她的《新柳》一诗:“晛睆幽簧乍转莺,长条摇曳晓风轻。一湾春水清如境,学画蛾眉犹未成。”更是将春天柳荡依依,婀娜多姿的景色描绘得如诗如画,令人倍添了对春天的无限向往。
从她的闲适之作中,我们还不难看出她的勤奋好学,秋岩从小就非常喜欢读书。她一直在追求着高尚的精神生活,如《雪夜》:“积雪满中庭,寒光冷画屏。拨灰添兽炭,欹枕阅茶经。人似梅花瘦,灯如豆子青,夜深斜月霁,竹影上窗棂。”如她的“篝灯夜读书,摊书盈倚栊。披阅未终卷,杳杳闻晨钟。”再如她的“睡鸭香炉袅篆烟,垂帘独坐静如禅。晴窗斜日转槐影,细读南华第一篇。”眼前的秋岩是美丽的,腹有诗书气自华,所以既有“冷香瘦影清幽甚”的娇弱,又有让人“淡淡丰姿冉冉香”的可人;既有“垂垂素蕊洁於霜”般的冷艳;又有“竹落荷风生夜凉”般的幽怨;秋岩的美丽是天生丽质和书卷气的统一。在《秋岩诗集》里,也有一部分思念亲人、送别友人的诗作,写得多是非常缠绵悱恻,况意高远,情真意切,余味深长,如她的《春夜怀九姊二首》其一:“碧天悬素月,千里共皎洁。夜静看庭梅,连枝应未歇。”秋岩在怀念中想象着,远方的九姊也许正在和自己一样月下赏梅,还没有休息吧?在她的《早发平原》中,她将回乡祭拜外祖母时感受和见闻,写得悲怆而感伤:“孤城夜未央,相送出华堂。朔气侵征幰,寒星覆女墙。香车今日返,蕙帐昔人亡。追忆初来事,中怀倍感伤。” 更重要的是,秋岩的诗作除了少年意气、风花雪月之外,她还能淡泊名利,不慕权贵,身为女性,尤为可贵。她在《贺外叔祖张汝安先生致仕归里》中写道:“不为虚名羁却身,忙从宦海觅归津。清风一枕南风卧,的是羲皇以上人。”秋岩真心祝贺外叔祖不受虚名的羁绊,从浮沉的宦海中找到了回家的路,沐浴着田野的清风,美美地在南窗下睡上一觉,这是多么惬意而闲适的仙境生活呀!而其《题月下垂纶图》中这样写道:“蓑笠垂纶傲王侯,浴凫飞鹭共悠悠。五湖烟水三秋月,芦荻花中一叶舟。”秋岩以弱女之身,而能笑傲权贵,是许多文人雅客追求的一种高尚境界,安贫若素,甘愿平淡,是秋岩诗作中始终贯穿的主题,既是她的人生态度,也是她人格魅力的真实写照,这类题材的诗作,在卷二《蕴香阁诗草》中为数不少。秋岩将思想的触角伸向国事史境,类似的“边塞诗”中,借秋雁喻戍边征人之苦,念将士思家之想,如“缥缈云天秋路长,高飞几日到衡阳。哀鸣莫近条侯垒,多少征人欲断肠。”闺中涂鸦之作,便能写得如此情思缱绻,感同身受,不能不令人赞叹她的少年老成。秋岩的《读史》一诗,高屋建瓴地对纷杂的历史发表了自己的独到见解,体现出了一种巾帼不让须眉的气概、心力和胆识。
《蕴香阁诗草》为秋岩婚后所作,郝秋岩自幼命运悲苦,但她情怀博大,这个时期的诗作,较之早期《碧梧轩吟稿》中的颂椒吟絮及怨雨歌风之类的作品,自然多了一些成熟与厚重,首先对与婆婆和丈夫前妻的一双女儿做到仁至义尽,“奉侍惭身薄,优怜托母宽。膝前双弱女,共作掌珠看。”由此而来我们可以看出秋岩对婆母和前妻两儿女的态度、决心,情真意切,她深明大义,宽厚仁慈,赢得了“相夫子以道,事姑以孝闻”的美誉。她将春花秋月,风霜雨雪,日夜星夕,花前月下,悲欢离合,酸甜苦辣,都写进了她的诗中,展示了那个时代独特的生活。所以她在自序中称“偶焉诗就,敛清怨与臆;漫尔吟成,写哀音于腕底。”夫唱妇随,鸿雁传书中,她对丈夫张醒堂体贴入微,关心倍至,《春日小饮呈醒堂夫子》就是规劝丈夫淡泊名利,甘于清贫,她是这样写的:“庭树鸣禽改,百卉萋以新。君言意不适,欢饮及良辰。村居何所有,烹蔬脍细鳞。齐眉未敬展,报礼劳夫君。乐及哀斯至,箴铭良具陈。愿言保令德,努力安清贫。”他一再规劝丈夫“五侯多自贵,怀刺莫轻投,”千万不要结交攀附那些权势之人,大不了回家种地,“无须怅望貂裘敞,十亩农桑亦足耽。”我们只要夫妻恩爱,就能过上自给自足的农家生活。
这段时期,应该说是秋岩过上了相对平稳的幸福生活。她的多数诗作透露出的基本都是知足常乐、寡欲乃安的平淡与清寂。《午炊柏根清芬满院因作绝句》写道:“芳薪析古柏,午饭煮黄粱。一饱随缘毕,馀烟满院香。”秋岩随遇而安,善于从简单的农家生活中寻找乐趣,做饭烧的古柏根,煮的黄粱饭。既填饱了自己的肚子,又落得满院清香,这是多么美妙而快乐的事情呀!还有其《戏咏榆钱》写得轻松活泼,幽默风趣:“宝树灿奇葩,千树垂陇斜。洪炉春鼓铸,绿仄晓纷挐。筐择旧囊满,鼎调新味嘉。万钱谋一饱,讵数五侯家。”春天的田野上,千枝万朵的榆钱像是在一夜之间,被春风鼓风吹旺的火炉铸造出来的,大人小孩都带着家什来采摘,整筐整袋都盛满了,在锅内煮成榆钱羹,鲜美的味道简直无可比拟,老百姓花上“万钱”才能谋得一饱,这岂能是王侯权贵之家能够享受得上的?除了秋岩轻松俏皮的生活偶得以外,她诗作中的亲情伤感也自有一种撼人心魄的力量,《送女》诗云:“膝下婵娟子,悽悽将适人。谁能亲结帨,不有泪满巾。车骑来何早,笙箫促亦频。追随方昨日,离别在今晨。骨肉怆怀久,丝萝成礼新。工容惭母教,资送苦家贫。善体诸姑意,谨防王母嗔。疏慵勿学我,恃赖北堂仁。”出嫁的尽管不是亲生女儿,但心仁慈软的秋岩将她们视为己出。将诗写得情真意切,催人泪下定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秋岩思亲念故的诗作也是生动缠绵,感人肺腑。她在《登楼》中写道:“偶登池北楼,雪满村前路。晚雁西南飞,祝阿在何处?”言近旨远,发情止礼,从这简单明了的诗句中,我们深深体会到了郝秋岩衣香鬓影、惆怅百结之中的凄清、孤苦、思亲、哀愁以及无奈等等的复杂情感。《归宁》写得感怀伤心,读来令人怆然泪下:“兄弟喜相闻,姊妹欢逢迎。相将入旧室,环坐话离情。阿母把手问,缘何太瘦生。忆昨去膝下,母疾体未平。瘦生动母怜,欲泣还复停。母安儿自安,母宁儿自宁。区区寒与饥,那敢陈母听。”秋岩原本期待着“女萝附乔松,相期同岁寒,”但无情的现实将自己的希望击碎,“霜柯不自保,系援空复言。”自己再也不能像庄子那样逍遥达观,也不能像孔子颜回那样安贫乐道了。所以在给丈夫上坟时,面对生死契阔,阴阳两隔的现实,她仍在丈夫病逝的悲痛中难以自拔,“绣幰雕鞍陌上来,青春白日忆徘徊。三年黄土书难寄,二月东风花正开。”本来是个踏青赏花的季节,秋岩却形单影孤,悲恸哀惋;在家庭的巨大变故之中,诗风开始发生迥异的变化。在儿子去世十年的时候,还是感到了“十年周旋迹已陈,百年惭愧焚中身。”没有了亲人的陪伴,她苦绪难明,孀闺泪堕,“天高不可问,海阔枉拟填。忧端彻天海,风雨夜漫漫。”自己的后半生只能在幽怀莫布,旅梦魂惊中度过了。
秋岩一生命运多舛,她没有易安居士那样经历山河破碎的社会动荡,诗作中自然没有涉猎社会动荡与战乱,少有揭示人间黑暗与不平的作品,但她笔下那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情趣,更有一种平凡人生的典型意义所在,在这种精神层面上解读二百多年前的郝秋岩,便有真切自然、原汁原味的乡野气息扑面而来,给人以视觉和感官上的极大冲击。她吟诵过“喜见寒梅发,惊闻早雁归。吃嘘对鼎鬲,回忆在慈帏”的百转柔肠,亦有“绿绮名原贵,清风兴自深。无妨弹古调,何必有知音”这样傲岸不群的句子。在秋岩的思想性格中,固然有柔弱的一面,正如她的一些诗中所抒一样,但是她的性格中亦有刚健雄浑的一面。秋岩作为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一介农妇,虽在乡野之间,但她视野开阔,经常关心时局的变化,如她的《大风雾歌》:“闻道西南犹战争,烽火断绝衡襄路”;再如她《读史》而感其一:“秦关一百二,郁律何雄哉?始皇冒天险,开国骋奇才。长缨系六王,雄心驰八垓”;秦始皇囊括四海,并吞八荒,在其高压统治下,奢侈豪华的阿房宫照样被毁于战火。在秋岩的《闻西郡警有感》中,她面对百姓哀鸿遍野,苦旱连绵的形势,站在劳苦大众的角度,指责和劝戒当朝官员:“厝火置积薪,高卧岂为安。愿言告良牧,戒此前车翻。” 她的弟弟郝餐霞曾在《恤纬吟诗叙》中这样评介姐姐:“一家数口,胥邀指上针神;四载双餐,咸赖奁中钗风。”夫亡子夭的艰辛岁月里,秋岩贞心芳骨,坚如玉石,多在深秋冷风瑟瑟、云舞迷蒙的夜晚,伏案提笔,将怨妇的寂寞与惆怅跃然纸上,婉约哀怨,如同丝丝雨露滴在灵魂的深处。清河微波,漾一片清愁;香槐翠叶,舒万卷真情;斑竹点点,缠绵私语;黄花绽放,闭锁孤独。秋岩内心深处的诗情总是踏风而来,脱口而出的是不朽!通览《秋岩诗集》,看得出郝秋岩独对秋菊情有独钟,先从“帘卷西风秋自凉,小村景物淡斜阳。山从雨后新添翠,菊到深秋别有香”,再到“淡淡丰姿冉冉香,一枝篱落傲秋霜。寿阳公主若相见,反觉梅花是淡妆”;又从“中庭人静独盘桓,心爱良宵兴未阑。满地黄花秋色晚,一轮素月夜光寒”,再到“思向东篱把酒杯,窗前洗盏试新醅。雨师似解幽人意,催使黄花一夜开”;这些诗作,崭新清巧,拟古尤胜,从中我们可以感悟到秋岩落魄不失其态,贫贱不失操节的志向。这在她的《秋柳次章丘邑侯张使君韵》其三中抒发得淋漓尽致:“秾春如梦不重归,吹絮帘栊事又非。绝代容华原濯濯,经霜态度尚依依。文垂金缕虫须篆,波冷银塘燕末飞。犹有陶公三径在,不妨松菊共寒辉。” 秋岩的诗,前期清丽典雅,吟之怡然隽永;后期哀惋凝重,读之悽然陨泪。无论是她的《碧梧轩吟稿》,或者是《蕴香阁诗草》,再者是《恤帏吟》,她皆希望于自己的诗作能够“千秋传锦字,百叶有孙枝。不妨哀苦意,并许后人知。”令人感奋的是,当时齐东知县时铭感叹她“女史传家学,遗经淑厥躬。才华谢道韫,孝行叔先雄。石破天奚补,鹃啼血已红。”道光年间的济阳知县李若琳的母亲,与郝秋岩有着同样坎坷的人生经历,一次偶然的邻邑采风,让他得知了齐东才女郝秋岩及其出类拔萃的诗佳作,自己在感动喟叹之余,决定捐俸付梓刊印其诗,以传于后,并亲自为《秋岩诗集》作序。后来这个时期印刷的《秋岩诗集》几经碾转多有损毁,经过原齐东县李炳炎老先生的整理,得以在民国年间重新出版。民国版《秋岩诗集》的唯一收藏者王北溟先生,与我同乡,平易近人且善于言谈,他原在邹平县码头乡政府编篡《码头乡志》,那时只有二十岁左右的我,只是因为与他同时编篡乡志的亲戚的原因,有过几次简单的接触,得知他和我国现代著名散文作家李广田先生既是村庄相邻的老乡,又是关系非常密切的同学,他除了向新编《邹平县志》的编篡者提供了绝无仅有的《秋岩诗集》外,还倾毕生精力创作了长篇小说《唐赛儿》。但令人遗憾的是,王北溟先生去世后,孤本的《秋岩诗集》与他尚未正式出版的长篇小说《唐赛儿》已经杳无踪影。
风格超闲,名语叠出,是《秋岩诗集》的显著特点。民国版《齐东县志》的总篡于清泮说秋岩诗作“雅音哀韵,堪与《断肠集》、《漱玉词》并传,”且上升到了“断肠淑玉留芳韵,彤史千秋享大名”的认识高度。近几年来,邹平几位德高望重的文史研究者,做了大量抢救性的工作,尤其是郭连贻、王忠修先生耗时四年编著的《秋岩诗集校注》一书的出版,让人们对郝秋岩其人、其诗有了比较客观、公正、系统的全面了解,也让这笔清新质朴,意蕴丰厚,却又几近湮灭的宝贵文化遗产得以重见天日。在我手中原版的《齐东县志》中,有诸多吟咏郝秋岩的诗文,可见她在家乡父老心目中的神圣与高洁。一生喜菊的秋岩,使得我从菊花的娇美与高洁之中,无数次领略到她凌霜傲雪的骨气和超然霞举的风貌。(6490字) [ 本帖最后由 范廷伟 于 2010-6-1 22:08 编辑 ]
民国年间,原齐东县码头乡李码村有位很有学问的老先生,名叫李炳炎,他是民国版《齐东县志》的编篡者之一,曾经写过一首诗《补镌诗稿以赘纪念》:“著作谁存绝妙词,孤身检点欲何之。吾乡他日征文献,幸有秋岩一卷诗。”诗中提到的郝秋岩,著有《秋岩诗集》,是清代齐东县著名的女诗人,秋岩自幼颖悟于书,无所不读,所写诗作,自然流露,纯写性灵,她的一生艰难困顿,崎岖酸辛,却给后人留下了二百多首不假雕饰,自具风华的诗歌佳作。
郝秋岩,德州市齐河县表白寺镇孙耿街人,约生于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其父郝允哲,字圣陪,号镜亭,有《深柳堂诗草》、《延绿堂诗稿》等传世;叔父郝允秀,字水村,号寅亭,幼即工诗,十九岁著有《拾翠囊集》;兄竹林,弟餐霞,皆能诗文。郝秋岩出生在这样一个诗书家庭,固家学渊源,亦天性颖敏,自然会受到良好的文学熏陶。弟弟餐霞这样夸赞姐姐郝秋岩:“当初命笔,超然名隽”,但不幸的是,郝秋岩年仅七岁时,她的父亲镜亭先生便去世了,这仅仅是年幼的小秋岩悲苦命运的开端。二十四岁那年,秋岩嫁给了齐东县大张村张醒堂(今邹平县台子镇大张村)作继配,婚后的秋岩“相夫子以持家,奉孀亲而视膳,”《赠醒堂》是秋岩婚后第一首诗:“一结同牢义,相期百岁欢。葑菲君不弃,黎藿妾能安,”表达自己的美好希望,既为夫妻,希望安贫乐道,百年好合。结婚不久,他们有了自己的儿子张可观,儿子聪明伶俐,活泼可爱,虽然丈夫在江浙一带作一个小官,但她“五纹刺绣怜娇女,七字吟诗教幼男,”毕竟也与丈夫诗文唱和,琴瑟相谐,确实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
人们常用心比天高,命比纸薄,来形容一个人的命运时常与自己的主观愿望南辕北辙,背道而驰;也有人用红颜薄命,造物忌才来说明一个才华横溢的人往往会遭受一些人们难以想象到的曲折遭遇。少擅诗名,夙耽艺事,德容双绝,伉俪独迟的郝秋岩,与张醒堂感情笃深,酬唱奉和的好日子过了没有几年,丈夫便因病去世了;这对沉浸在幸福之中的郝秋岩来说,是个多么大的精神打击呀?她在《述怀》一诗中这样写道“窃愿荷天眷,贫贱遂薄志,长幼共怡然,蔬布粗能继,娇女托令门,佳儿得贤俪,一编对晨夕,优悠以卒岁。” 她对生活没有更高的要求,只希望老少平安无恙,粗茶淡饭吃饱,儿女们能得到如意的婚事,自己能有书读就是自己最幸福的事情了。丈夫去世了,撇下了秋岩他们孤儿寡母与年势已高的婆母,年幼的儿子成了她唯一的精神寄托与生活的支柱,从她的《课子》诗中,我们丝毫不难看出,“稚男生七龄,从师授四子,授以唐人诗,诵读亦可喜……义方需严训,为山忌自止,愿儿戒嬉游,力学字兹始。”儿子可观懂事上进,学习优异,被当时的齐东县令时铭点拨为童子,这对于凄凉悲苦,孤独无依的郝秋岩,无疑是一种精神上的极大安慰。
丈夫病逝后,郝秋岩一人艰难地维持着整个家庭生活,嘉庆十三年(1808年),年仅七岁的儿子张可观又因病夭亡,这天塌地陷般的人生际遇,这对柔弱的她是个多么巨大的打击呵!秋岩幼年丧父,继而夫亡子夭,“女子三从不获一焉,”一个旧时代妇女所能依靠的东西都没有了,这时的郝秋岩,简直可以说是肝肠寸断,痛不欲生。儿子的夭折,必定成为她一生的痛。《天道》是郝秋岩在儿子小可观夭折后,痛定思痛时的长歌当哭之作:“天道茫茫未可图,忍将夭寿问洪炉。髧髦已抱千秋恨,付托终惭六尺孤。早是童年随幻化,何须七月识之无。泉台骨肉如相见,应念人间泪眼枯。”面对残酷的厄运,因为婆母健在,自己不敢作崩城之哭,更不敢作殉死之想。为了侍奉婆母,“却缘白发慈亲在,咫尺黄泉未忍随。”以至孝感天动地,秋岩诗的独特之处在于,她能在人生绝境之时继续赋诗,用诗歌作哀唱,使后人多一份生命感悟,她一生都在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中挣扎。从诗中我们知道他在“良人没而藐孤痴,祖业衰而田产尽”的窘迫中,如何艰难生活?她彻入骨髓的痛苦,有时简直让人不忍卒读。
郝秋岩用毕生心血凝聚而成的《秋岩诗集》共三卷,收入诗作共计213首,其中《碧梧轩吟稿》卷98首是闺中之作;《蕴香阁诗草》卷75首是嫁后作品;《恤帏吟》卷40首是夫亡子夭后的作品。古祝阿孕育了诗人童年五光十色的梦幻,使郝秋岩的作品的灵魂永远放射出了不朽的光芒,尤其是她的《碧梧轩吟稿》,语言清丽明快,天真尽现,她在《秋桐》中写道:“开窗望秋月,坐对双梧影。斜风自西来,落叶满金井。百尺栖风干,荣落在俄顷。忽忆渊明诗,悚然发深省。”虽写梧桐,但抒发的是人生的感慨,也体现了诗人对季节变化的敏锐的感受。这些诗作,多是秋岩少女时期的闲适之作,千树万树、如织云锦的田园风光;浓淡相间,令人陶醉的花草林木;在少女秋岩的笔下,无一不显现出她知识的学殖丰厚,诗作的立意高雅。其在《新栽牡丹》写道“一簇香芽带雨鲜,合泥移致小堂前。柔枝未到浓华日,楚楚丰姿亦可怜。”寥寥数语,便将她对新移栽牡丹的怜爱之情跃然纸上。再如她的《新柳》一诗:“晛睆幽簧乍转莺,长条摇曳晓风轻。一湾春水清如境,学画蛾眉犹未成。”更是将春天柳荡依依,婀娜多姿的景色描绘得如诗如画,令人倍添了对春天的无限向往。
从她的闲适之作中,我们还不难看出她的勤奋好学,秋岩从小就非常喜欢读书。她一直在追求着高尚的精神生活,如《雪夜》:“积雪满中庭,寒光冷画屏。拨灰添兽炭,欹枕阅茶经。人似梅花瘦,灯如豆子青,夜深斜月霁,竹影上窗棂。”如她的“篝灯夜读书,摊书盈倚栊。披阅未终卷,杳杳闻晨钟。”再如她的“睡鸭香炉袅篆烟,垂帘独坐静如禅。晴窗斜日转槐影,细读南华第一篇。”眼前的秋岩是美丽的,腹有诗书气自华,所以既有“冷香瘦影清幽甚”的娇弱,又有让人“淡淡丰姿冉冉香”的可人;既有“垂垂素蕊洁於霜”般的冷艳;又有“竹落荷风生夜凉”般的幽怨;秋岩的美丽是天生丽质和书卷气的统一。在《秋岩诗集》里,也有一部分思念亲人、送别友人的诗作,写得多是非常缠绵悱恻,况意高远,情真意切,余味深长,如她的《春夜怀九姊二首》其一:“碧天悬素月,千里共皎洁。夜静看庭梅,连枝应未歇。”秋岩在怀念中想象着,远方的九姊也许正在和自己一样月下赏梅,还没有休息吧?在她的《早发平原》中,她将回乡祭拜外祖母时感受和见闻,写得悲怆而感伤:“孤城夜未央,相送出华堂。朔气侵征幰,寒星覆女墙。香车今日返,蕙帐昔人亡。追忆初来事,中怀倍感伤。” 更重要的是,秋岩的诗作除了少年意气、风花雪月之外,她还能淡泊名利,不慕权贵,身为女性,尤为可贵。她在《贺外叔祖张汝安先生致仕归里》中写道:“不为虚名羁却身,忙从宦海觅归津。清风一枕南风卧,的是羲皇以上人。”秋岩真心祝贺外叔祖不受虚名的羁绊,从浮沉的宦海中找到了回家的路,沐浴着田野的清风,美美地在南窗下睡上一觉,这是多么惬意而闲适的仙境生活呀!而其《题月下垂纶图》中这样写道:“蓑笠垂纶傲王侯,浴凫飞鹭共悠悠。五湖烟水三秋月,芦荻花中一叶舟。”秋岩以弱女之身,而能笑傲权贵,是许多文人雅客追求的一种高尚境界,安贫若素,甘愿平淡,是秋岩诗作中始终贯穿的主题,既是她的人生态度,也是她人格魅力的真实写照,这类题材的诗作,在卷二《蕴香阁诗草》中为数不少。秋岩将思想的触角伸向国事史境,类似的“边塞诗”中,借秋雁喻戍边征人之苦,念将士思家之想,如“缥缈云天秋路长,高飞几日到衡阳。哀鸣莫近条侯垒,多少征人欲断肠。”闺中涂鸦之作,便能写得如此情思缱绻,感同身受,不能不令人赞叹她的少年老成。秋岩的《读史》一诗,高屋建瓴地对纷杂的历史发表了自己的独到见解,体现出了一种巾帼不让须眉的气概、心力和胆识。
《蕴香阁诗草》为秋岩婚后所作,郝秋岩自幼命运悲苦,但她情怀博大,这个时期的诗作,较之早期《碧梧轩吟稿》中的颂椒吟絮及怨雨歌风之类的作品,自然多了一些成熟与厚重,首先对与婆婆和丈夫前妻的一双女儿做到仁至义尽,“奉侍惭身薄,优怜托母宽。膝前双弱女,共作掌珠看。”由此而来我们可以看出秋岩对婆母和前妻两儿女的态度、决心,情真意切,她深明大义,宽厚仁慈,赢得了“相夫子以道,事姑以孝闻”的美誉。她将春花秋月,风霜雨雪,日夜星夕,花前月下,悲欢离合,酸甜苦辣,都写进了她的诗中,展示了那个时代独特的生活。所以她在自序中称“偶焉诗就,敛清怨与臆;漫尔吟成,写哀音于腕底。”夫唱妇随,鸿雁传书中,她对丈夫张醒堂体贴入微,关心倍至,《春日小饮呈醒堂夫子》就是规劝丈夫淡泊名利,甘于清贫,她是这样写的:“庭树鸣禽改,百卉萋以新。君言意不适,欢饮及良辰。村居何所有,烹蔬脍细鳞。齐眉未敬展,报礼劳夫君。乐及哀斯至,箴铭良具陈。愿言保令德,努力安清贫。”他一再规劝丈夫“五侯多自贵,怀刺莫轻投,”千万不要结交攀附那些权势之人,大不了回家种地,“无须怅望貂裘敞,十亩农桑亦足耽。”我们只要夫妻恩爱,就能过上自给自足的农家生活。
这段时期,应该说是秋岩过上了相对平稳的幸福生活。她的多数诗作透露出的基本都是知足常乐、寡欲乃安的平淡与清寂。《午炊柏根清芬满院因作绝句》写道:“芳薪析古柏,午饭煮黄粱。一饱随缘毕,馀烟满院香。”秋岩随遇而安,善于从简单的农家生活中寻找乐趣,做饭烧的古柏根,煮的黄粱饭。既填饱了自己的肚子,又落得满院清香,这是多么美妙而快乐的事情呀!还有其《戏咏榆钱》写得轻松活泼,幽默风趣:“宝树灿奇葩,千树垂陇斜。洪炉春鼓铸,绿仄晓纷挐。筐择旧囊满,鼎调新味嘉。万钱谋一饱,讵数五侯家。”春天的田野上,千枝万朵的榆钱像是在一夜之间,被春风鼓风吹旺的火炉铸造出来的,大人小孩都带着家什来采摘,整筐整袋都盛满了,在锅内煮成榆钱羹,鲜美的味道简直无可比拟,老百姓花上“万钱”才能谋得一饱,这岂能是王侯权贵之家能够享受得上的?除了秋岩轻松俏皮的生活偶得以外,她诗作中的亲情伤感也自有一种撼人心魄的力量,《送女》诗云:“膝下婵娟子,悽悽将适人。谁能亲结帨,不有泪满巾。车骑来何早,笙箫促亦频。追随方昨日,离别在今晨。骨肉怆怀久,丝萝成礼新。工容惭母教,资送苦家贫。善体诸姑意,谨防王母嗔。疏慵勿学我,恃赖北堂仁。”出嫁的尽管不是亲生女儿,但心仁慈软的秋岩将她们视为己出。将诗写得情真意切,催人泪下定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秋岩思亲念故的诗作也是生动缠绵,感人肺腑。她在《登楼》中写道:“偶登池北楼,雪满村前路。晚雁西南飞,祝阿在何处?”言近旨远,发情止礼,从这简单明了的诗句中,我们深深体会到了郝秋岩衣香鬓影、惆怅百结之中的凄清、孤苦、思亲、哀愁以及无奈等等的复杂情感。《归宁》写得感怀伤心,读来令人怆然泪下:“兄弟喜相闻,姊妹欢逢迎。相将入旧室,环坐话离情。阿母把手问,缘何太瘦生。忆昨去膝下,母疾体未平。瘦生动母怜,欲泣还复停。母安儿自安,母宁儿自宁。区区寒与饥,那敢陈母听。”秋岩原本期待着“女萝附乔松,相期同岁寒,”但无情的现实将自己的希望击碎,“霜柯不自保,系援空复言。”自己再也不能像庄子那样逍遥达观,也不能像孔子颜回那样安贫乐道了。所以在给丈夫上坟时,面对生死契阔,阴阳两隔的现实,她仍在丈夫病逝的悲痛中难以自拔,“绣幰雕鞍陌上来,青春白日忆徘徊。三年黄土书难寄,二月东风花正开。”本来是个踏青赏花的季节,秋岩却形单影孤,悲恸哀惋;在家庭的巨大变故之中,诗风开始发生迥异的变化。在儿子去世十年的时候,还是感到了“十年周旋迹已陈,百年惭愧焚中身。”没有了亲人的陪伴,她苦绪难明,孀闺泪堕,“天高不可问,海阔枉拟填。忧端彻天海,风雨夜漫漫。”自己的后半生只能在幽怀莫布,旅梦魂惊中度过了。
秋岩一生命运多舛,她没有易安居士那样经历山河破碎的社会动荡,诗作中自然没有涉猎社会动荡与战乱,少有揭示人间黑暗与不平的作品,但她笔下那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情趣,更有一种平凡人生的典型意义所在,在这种精神层面上解读二百多年前的郝秋岩,便有真切自然、原汁原味的乡野气息扑面而来,给人以视觉和感官上的极大冲击。她吟诵过“喜见寒梅发,惊闻早雁归。吃嘘对鼎鬲,回忆在慈帏”的百转柔肠,亦有“绿绮名原贵,清风兴自深。无妨弹古调,何必有知音”这样傲岸不群的句子。在秋岩的思想性格中,固然有柔弱的一面,正如她的一些诗中所抒一样,但是她的性格中亦有刚健雄浑的一面。秋岩作为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一介农妇,虽在乡野之间,但她视野开阔,经常关心时局的变化,如她的《大风雾歌》:“闻道西南犹战争,烽火断绝衡襄路”;再如她《读史》而感其一:“秦关一百二,郁律何雄哉?始皇冒天险,开国骋奇才。长缨系六王,雄心驰八垓”;秦始皇囊括四海,并吞八荒,在其高压统治下,奢侈豪华的阿房宫照样被毁于战火。在秋岩的《闻西郡警有感》中,她面对百姓哀鸿遍野,苦旱连绵的形势,站在劳苦大众的角度,指责和劝戒当朝官员:“厝火置积薪,高卧岂为安。愿言告良牧,戒此前车翻。” 她的弟弟郝餐霞曾在《恤纬吟诗叙》中这样评介姐姐:“一家数口,胥邀指上针神;四载双餐,咸赖奁中钗风。”夫亡子夭的艰辛岁月里,秋岩贞心芳骨,坚如玉石,多在深秋冷风瑟瑟、云舞迷蒙的夜晚,伏案提笔,将怨妇的寂寞与惆怅跃然纸上,婉约哀怨,如同丝丝雨露滴在灵魂的深处。清河微波,漾一片清愁;香槐翠叶,舒万卷真情;斑竹点点,缠绵私语;黄花绽放,闭锁孤独。秋岩内心深处的诗情总是踏风而来,脱口而出的是不朽!通览《秋岩诗集》,看得出郝秋岩独对秋菊情有独钟,先从“帘卷西风秋自凉,小村景物淡斜阳。山从雨后新添翠,菊到深秋别有香”,再到“淡淡丰姿冉冉香,一枝篱落傲秋霜。寿阳公主若相见,反觉梅花是淡妆”;又从“中庭人静独盘桓,心爱良宵兴未阑。满地黄花秋色晚,一轮素月夜光寒”,再到“思向东篱把酒杯,窗前洗盏试新醅。雨师似解幽人意,催使黄花一夜开”;这些诗作,崭新清巧,拟古尤胜,从中我们可以感悟到秋岩落魄不失其态,贫贱不失操节的志向。这在她的《秋柳次章丘邑侯张使君韵》其三中抒发得淋漓尽致:“秾春如梦不重归,吹絮帘栊事又非。绝代容华原濯濯,经霜态度尚依依。文垂金缕虫须篆,波冷银塘燕末飞。犹有陶公三径在,不妨松菊共寒辉。” 秋岩的诗,前期清丽典雅,吟之怡然隽永;后期哀惋凝重,读之悽然陨泪。无论是她的《碧梧轩吟稿》,或者是《蕴香阁诗草》,再者是《恤帏吟》,她皆希望于自己的诗作能够“千秋传锦字,百叶有孙枝。不妨哀苦意,并许后人知。”令人感奋的是,当时齐东知县时铭感叹她“女史传家学,遗经淑厥躬。才华谢道韫,孝行叔先雄。石破天奚补,鹃啼血已红。”道光年间的济阳知县李若琳的母亲,与郝秋岩有着同样坎坷的人生经历,一次偶然的邻邑采风,让他得知了齐东才女郝秋岩及其出类拔萃的诗佳作,自己在感动喟叹之余,决定捐俸付梓刊印其诗,以传于后,并亲自为《秋岩诗集》作序。后来这个时期印刷的《秋岩诗集》几经碾转多有损毁,经过原齐东县李炳炎老先生的整理,得以在民国年间重新出版。民国版《秋岩诗集》的唯一收藏者王北溟先生,与我同乡,平易近人且善于言谈,他原在邹平县码头乡政府编篡《码头乡志》,那时只有二十岁左右的我,只是因为与他同时编篡乡志的亲戚的原因,有过几次简单的接触,得知他和我国现代著名散文作家李广田先生既是村庄相邻的老乡,又是关系非常密切的同学,他除了向新编《邹平县志》的编篡者提供了绝无仅有的《秋岩诗集》外,还倾毕生精力创作了长篇小说《唐赛儿》。但令人遗憾的是,王北溟先生去世后,孤本的《秋岩诗集》与他尚未正式出版的长篇小说《唐赛儿》已经杳无踪影。
风格超闲,名语叠出,是《秋岩诗集》的显著特点。民国版《齐东县志》的总篡于清泮说秋岩诗作“雅音哀韵,堪与《断肠集》、《漱玉词》并传,”且上升到了“断肠淑玉留芳韵,彤史千秋享大名”的认识高度。近几年来,邹平几位德高望重的文史研究者,做了大量抢救性的工作,尤其是郭连贻、王忠修先生耗时四年编著的《秋岩诗集校注》一书的出版,让人们对郝秋岩其人、其诗有了比较客观、公正、系统的全面了解,也让这笔清新质朴,意蕴丰厚,却又几近湮灭的宝贵文化遗产得以重见天日。在我手中原版的《齐东县志》中,有诸多吟咏郝秋岩的诗文,可见她在家乡父老心目中的神圣与高洁。一生喜菊的秋岩,使得我从菊花的娇美与高洁之中,无数次领略到她凌霜傲雪的骨气和超然霞举的风貌。(6490字) [ 本帖最后由 范廷伟 于 2010-6-1 22:08 编辑 ]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