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家年味
2021-12-31叙事散文蒙正和
彝家年味蒙正和□文除夕日近,侄子三番五次打来电话,二伯母、小叔也捎来口信,嘱咐大年三十前务必回老家去。在县城淘生活,虽然母亲去世了,每年春节我都要携妻带子回去的,老家是我的精神归宿,浓浓的年味萦绕心际,我能不回去吗?进入腊月下旬,彝家人忙……
彝家年味
蒙正和□文
除夕日近,侄子三番五次打来电话,二伯母、小叔也捎来口信,嘱咐大年三十前务必回老家去。在县城淘生活,虽然母亲去世了,每年春节我都要携妻带子回去的,老家是我的精神归宿,浓浓的年味萦绕心际,我能不回去吗?
进入腊月下旬,彝家人忙碌起来。二十三杀年猪,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打面粉,二十六舂香叶(烧香用),二十七做豆腐,二十八舂饵块,二十九洗衣被。紧张忙碌中,除夕到了。
一年辛苦,大过年的,大人娃娃穿上了新衣服,该风光还要风光一把,该享受还要享受一番。天未亮,老寨响起零零星星的鞭炮声,空气中流散着刺鼻的火药味儿。母亲早早起床,精神焕发地安排着过年事务。对联一定要贴。早年街上印刷品对联不多,钱文也紧,买几张红纸自己写。我的字见不得人,自家过年贴贴,勉强凑合吧。母亲见我手握毛笔犹豫不决,责备说:“你外公只读过中学,年三十全寨子四五十户人家都请他写对子,从早忙到晚。‘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这对,家家户户每年都要写……”还一再嘱咐,墨里滴点酒,写出来的字亮韶,写坏了的字纸莫乱丢,攒拢烧了。又说外公的毛笔有手指粗,写完用清水涮了挂起,哪像我乱丢乱扔的。那年一位族伯要我写副对联,他不识字,贴得头脚颠倒,幸亏我表弟过路见着,揭下重贴,闹了一台笑话。大侄子上过高中,学业差,不敢提笔写对联。二侄子职高毕业,勉强能写。我如今懒得写了,买来贴,省事,行草楷隶各体兼备,难得的书法享受。
老家过年要栽天地树,兴许就是专家学者历史文化民俗论文里所说的“天人合一”的佐证吧。砍一株枝繁叶茂、树型紧凑美观的青松,留三四台松枝,约七八尺高,栽在院中。母亲洗漱一番,庄严肃穆地敬四炷香奠四杯茶、四杯酒,吟诵祈祷,拜天拜地。红红的对联、青青的松树、袅袅的香烟,浓浓的年味便溢出来了。
母亲典敬了天地树,又去祖灵前烧香。彝家楼上设有“亡人坛”——一个祭祀祖灵的神圣的地方。家里原有一对铜香炉,“文革”中红卫兵破“四旧”没收了。三中全会后母亲要我买一对,我有些粗心,在下关、大理街头寻觅过,未曾买得。后来不知母亲从哪里买了两只土陶的,勉强用吧。给祖灵烧好香炉,母亲端碗清水,点两炷香,出大门面对西天,口中念念有辞,虔诚地接祖灵回家过年,这一仪式被称为“接亡”。对于母亲这个庄重的仪式,我不大在意,人去世了,难道还有灵魂能回家过年吗?母亲曾严厉责骂过我:“瞧你这不孝的儿子,我死后是指望不得你来接亡的……”这个仪式,母亲过世后由在家的弟弟来做。一次,淘气的侄子问:“阿奶,咋个没见接着什么人来?”母亲说:“小娃娃家晓不得,你心里挂牵着阿祖阿太阿老阿奶,他们也就回家来过年了……”
彝家过年,杀大公鸡祭祖、看卦占卜。据说通过看鸡卦可知财运福祸,虽然没有科学依据,但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规矩,不能在我们手中失传。因而老家有一句歇后语:“年三十晚的老公鸡——挨杀”。还要煮鱼、炸酥、烀排骨、燉猪头、蒸粉蒸、拌凉菜、拼冷盘、煎豆腐和糯米面粑粑。平日里节俭的母亲出乎意料地大手大脚起来,亲自把关,最大限度下锅鱼肉,晚饭吃不完还要剩下许多,以示“丰衣足食、年年有余”。最让我怀念的是母亲拌的凉菜,她亲自操刀,切的萝卜丝绕得住筷子,加上粉丝、吹猪肝薄片儿、鲜豆腐丝、树胡子、核桃仁,再加酱醋味精辣椒花椒草果等佐料,一箸入口,酸辣香爽,唇齿留香。
香烟缭绕、酒肉飘香,浓浓的年味给人无限慰藉。我小时、侄子小时,每当这时便馋涎欲滴,免不了要动手动筷解馋。母亲便轻声教导:“没规矩,先敬祖先……”她舀好四碗饭、四碟肉,放四双筷,一盘托着,上楼轻轻置于祖灵前,跪在铺了青松毛的楼板上,深情地磕三个头。我也只好照着母亲的举动,机械地磕三个头。妻子、弟媳妯娌领着娃娃们上楼叩拜,几个小家伙胡乱点个头,咚咚咚跑下楼,抓块鸡鱼先尝为快。母亲爽朗一笑:“这几个淘气娃娃啊……”祭祀祖先的同时,一挂鞭炮在大门外炸开。一家点响,百家同应,坐落在小河两岸的彝家老寨,立刻被鞭炮声包围。“爆竹一声除旧岁”,庄稼人对这一点感受最深。
席间,几个孙子轮番给老奶搛菜,母亲也给孙子搛菜,意味深长地说:“吃了这顿饭,老的又老了一岁,小的又长高了一截……”爽朗的笑声,让儿孙们心头荡漾起春风。此刻,出门打工、在外工作、读书求学的,不论隔家多远,都赶回来了。一家人平平安安、团团圆圆,年饭桌上热气腾腾,其乐融融。不善饮的男人也要品上几口,贪杯的就让他开怀畅饮吧,平日里的“妻管严”们这一天格外开明宽容。生活就是这样,经过自己辛勤劳动得来的,弥足珍贵,苦中有乐,其乐无穷。一年就这么一天,男人爱咋就咋吧。慢慢品,慢慢尝,慢慢咀嚼生活的真谛。日子这东西,无论你喜怒哀乐,幸福痛苦,它哒哒哒自个儿走着,不紧不松、不快不慢,你稍不留意,它就把你丢下一大截,要赶上甚至追回来,难了!算算一年来的收成得失,吃过这顿年饭,又该谋划下一年了……
接下来一家人争先恐后地洗脚。天天洗漱,今日另有喻义:“洗掉一年的劳累,准备走新的路,来年走到哪都有好酒好肉好运气。”入夜,无论大人小孩,迟迟不睡,都要熬寿岁,以特殊方式度过这新旧交替的一夜。母亲总是说这一夜熬的越长寿岁就越长,来年的吉祥如意福禄多多。
母亲招呼媳妇们把剩下的鱼肉收好,把锅碗瓢盆杯盏勺筷洗净,把次日做元宵馅的红糖、核桃仁、橘皮之类切好削好,把芝麻炒香,让我把刀斧锐器藏起来。大年初一吃素,不沾油荤,不动快口。给几个孙子作交代:“明日洗洗涮涮不要乱泼水,说话要讲规矩,正月忌头,二月忌尾……”几个孙子约着后半夜去“偷”葱,以喻聪(葱)明。母亲不放心:“自家园里拔两三棵得了,图个吉利!”
邻居们听说我回来了,总要来闲闲,一同熬寿岁。母亲给客人敬杯酒,冲杯米花糖水,烧几个饵块,再把葵花、花生、核桃、柿饼、桔子、苹果、水果糖摆上桌,老老少少便亲亲热热地闲聊起来。母亲去世后,我成为家里熬寿岁的主角。好像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对农民的吸引力并不大,人们津津乐道的还是这沿袭千年的“熬寿岁”老规矩。话题很广泛,年年有新意。农民们谈形势讲政策议改革开放,夸中央一号文件。谈打击恐怖分子、缉拿本·拉登,谈油价上涨、股票下跌。说民进党败选、台湾回归……今年话题肯定是谈金融风暴、汶川地震,扩大内需、惠农重农、关注民生……
不知不觉间午夜来临,五彩缤纷的礼花腾空而起,把故乡的夜空照亮,把彝家人的心照亮,把新的希望点燃。小河两岸,百家灯火,仿佛银河落到人间,彝寨沉浸在新春的欢乐喜庆之中,那场景,让人激动不已,热泪盈眶。要是母亲还健在,看看年胜一年的除夕景象,该有多好……
2009-1-17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 本帖最后由 蒙正和 于 2009-1-17 17:12 编辑 ]
蒙正和□文
除夕日近,侄子三番五次打来电话,二伯母、小叔也捎来口信,嘱咐大年三十前务必回老家去。在县城淘生活,虽然母亲去世了,每年春节我都要携妻带子回去的,老家是我的精神归宿,浓浓的年味萦绕心际,我能不回去吗?
进入腊月下旬,彝家人忙碌起来。二十三杀年猪,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打面粉,二十六舂香叶(烧香用),二十七做豆腐,二十八舂饵块,二十九洗衣被。紧张忙碌中,除夕到了。
一年辛苦,大过年的,大人娃娃穿上了新衣服,该风光还要风光一把,该享受还要享受一番。天未亮,老寨响起零零星星的鞭炮声,空气中流散着刺鼻的火药味儿。母亲早早起床,精神焕发地安排着过年事务。对联一定要贴。早年街上印刷品对联不多,钱文也紧,买几张红纸自己写。我的字见不得人,自家过年贴贴,勉强凑合吧。母亲见我手握毛笔犹豫不决,责备说:“你外公只读过中学,年三十全寨子四五十户人家都请他写对子,从早忙到晚。‘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这对,家家户户每年都要写……”还一再嘱咐,墨里滴点酒,写出来的字亮韶,写坏了的字纸莫乱丢,攒拢烧了。又说外公的毛笔有手指粗,写完用清水涮了挂起,哪像我乱丢乱扔的。那年一位族伯要我写副对联,他不识字,贴得头脚颠倒,幸亏我表弟过路见着,揭下重贴,闹了一台笑话。大侄子上过高中,学业差,不敢提笔写对联。二侄子职高毕业,勉强能写。我如今懒得写了,买来贴,省事,行草楷隶各体兼备,难得的书法享受。
老家过年要栽天地树,兴许就是专家学者历史文化民俗论文里所说的“天人合一”的佐证吧。砍一株枝繁叶茂、树型紧凑美观的青松,留三四台松枝,约七八尺高,栽在院中。母亲洗漱一番,庄严肃穆地敬四炷香奠四杯茶、四杯酒,吟诵祈祷,拜天拜地。红红的对联、青青的松树、袅袅的香烟,浓浓的年味便溢出来了。
母亲典敬了天地树,又去祖灵前烧香。彝家楼上设有“亡人坛”——一个祭祀祖灵的神圣的地方。家里原有一对铜香炉,“文革”中红卫兵破“四旧”没收了。三中全会后母亲要我买一对,我有些粗心,在下关、大理街头寻觅过,未曾买得。后来不知母亲从哪里买了两只土陶的,勉强用吧。给祖灵烧好香炉,母亲端碗清水,点两炷香,出大门面对西天,口中念念有辞,虔诚地接祖灵回家过年,这一仪式被称为“接亡”。对于母亲这个庄重的仪式,我不大在意,人去世了,难道还有灵魂能回家过年吗?母亲曾严厉责骂过我:“瞧你这不孝的儿子,我死后是指望不得你来接亡的……”这个仪式,母亲过世后由在家的弟弟来做。一次,淘气的侄子问:“阿奶,咋个没见接着什么人来?”母亲说:“小娃娃家晓不得,你心里挂牵着阿祖阿太阿老阿奶,他们也就回家来过年了……”
彝家过年,杀大公鸡祭祖、看卦占卜。据说通过看鸡卦可知财运福祸,虽然没有科学依据,但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规矩,不能在我们手中失传。因而老家有一句歇后语:“年三十晚的老公鸡——挨杀”。还要煮鱼、炸酥、烀排骨、燉猪头、蒸粉蒸、拌凉菜、拼冷盘、煎豆腐和糯米面粑粑。平日里节俭的母亲出乎意料地大手大脚起来,亲自把关,最大限度下锅鱼肉,晚饭吃不完还要剩下许多,以示“丰衣足食、年年有余”。最让我怀念的是母亲拌的凉菜,她亲自操刀,切的萝卜丝绕得住筷子,加上粉丝、吹猪肝薄片儿、鲜豆腐丝、树胡子、核桃仁,再加酱醋味精辣椒花椒草果等佐料,一箸入口,酸辣香爽,唇齿留香。
香烟缭绕、酒肉飘香,浓浓的年味给人无限慰藉。我小时、侄子小时,每当这时便馋涎欲滴,免不了要动手动筷解馋。母亲便轻声教导:“没规矩,先敬祖先……”她舀好四碗饭、四碟肉,放四双筷,一盘托着,上楼轻轻置于祖灵前,跪在铺了青松毛的楼板上,深情地磕三个头。我也只好照着母亲的举动,机械地磕三个头。妻子、弟媳妯娌领着娃娃们上楼叩拜,几个小家伙胡乱点个头,咚咚咚跑下楼,抓块鸡鱼先尝为快。母亲爽朗一笑:“这几个淘气娃娃啊……”祭祀祖先的同时,一挂鞭炮在大门外炸开。一家点响,百家同应,坐落在小河两岸的彝家老寨,立刻被鞭炮声包围。“爆竹一声除旧岁”,庄稼人对这一点感受最深。
席间,几个孙子轮番给老奶搛菜,母亲也给孙子搛菜,意味深长地说:“吃了这顿饭,老的又老了一岁,小的又长高了一截……”爽朗的笑声,让儿孙们心头荡漾起春风。此刻,出门打工、在外工作、读书求学的,不论隔家多远,都赶回来了。一家人平平安安、团团圆圆,年饭桌上热气腾腾,其乐融融。不善饮的男人也要品上几口,贪杯的就让他开怀畅饮吧,平日里的“妻管严”们这一天格外开明宽容。生活就是这样,经过自己辛勤劳动得来的,弥足珍贵,苦中有乐,其乐无穷。一年就这么一天,男人爱咋就咋吧。慢慢品,慢慢尝,慢慢咀嚼生活的真谛。日子这东西,无论你喜怒哀乐,幸福痛苦,它哒哒哒自个儿走着,不紧不松、不快不慢,你稍不留意,它就把你丢下一大截,要赶上甚至追回来,难了!算算一年来的收成得失,吃过这顿年饭,又该谋划下一年了……
接下来一家人争先恐后地洗脚。天天洗漱,今日另有喻义:“洗掉一年的劳累,准备走新的路,来年走到哪都有好酒好肉好运气。”入夜,无论大人小孩,迟迟不睡,都要熬寿岁,以特殊方式度过这新旧交替的一夜。母亲总是说这一夜熬的越长寿岁就越长,来年的吉祥如意福禄多多。
母亲招呼媳妇们把剩下的鱼肉收好,把锅碗瓢盆杯盏勺筷洗净,把次日做元宵馅的红糖、核桃仁、橘皮之类切好削好,把芝麻炒香,让我把刀斧锐器藏起来。大年初一吃素,不沾油荤,不动快口。给几个孙子作交代:“明日洗洗涮涮不要乱泼水,说话要讲规矩,正月忌头,二月忌尾……”几个孙子约着后半夜去“偷”葱,以喻聪(葱)明。母亲不放心:“自家园里拔两三棵得了,图个吉利!”
邻居们听说我回来了,总要来闲闲,一同熬寿岁。母亲给客人敬杯酒,冲杯米花糖水,烧几个饵块,再把葵花、花生、核桃、柿饼、桔子、苹果、水果糖摆上桌,老老少少便亲亲热热地闲聊起来。母亲去世后,我成为家里熬寿岁的主角。好像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对农民的吸引力并不大,人们津津乐道的还是这沿袭千年的“熬寿岁”老规矩。话题很广泛,年年有新意。农民们谈形势讲政策议改革开放,夸中央一号文件。谈打击恐怖分子、缉拿本·拉登,谈油价上涨、股票下跌。说民进党败选、台湾回归……今年话题肯定是谈金融风暴、汶川地震,扩大内需、惠农重农、关注民生……
不知不觉间午夜来临,五彩缤纷的礼花腾空而起,把故乡的夜空照亮,把彝家人的心照亮,把新的希望点燃。小河两岸,百家灯火,仿佛银河落到人间,彝寨沉浸在新春的欢乐喜庆之中,那场景,让人激动不已,热泪盈眶。要是母亲还健在,看看年胜一年的除夕景象,该有多好……
2009-1-17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 本帖最后由 蒙正和 于 2009-1-17 17:12 编辑 ]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