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粗布
2021-12-31抒情散文李华新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3:29 编辑
老粗布
李华新家里的老粗布被,现在我依然用着,就在身子下面,那是一床粗布的床单,另外就是一床粗布被面的褥子,这一单一褥从结婚到现在,我一直在铺盖着。那褥……
老粗布
李华新家里的老粗布被,现在我依然用着,就在身子下面,那是一床粗布的床单,另外就是一床粗布被面的褥子,这一单一褥从结婚到现在,我一直在铺盖着。那褥……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3:29 编辑 <br /><br />老粗布
李华新
家里的老粗布被,现在我依然用着,就在身子下面,那是一床粗布的床单,另外就是一床粗布被面的褥子,这一单一褥从结婚到现在,我一直在铺盖着。那褥子,原来就是一床被,跟随我度过了少年和青年时光,在我下乡的时候,随我到农村,后来返城直到结婚,直到现在。成为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床上用品,与我使用的现代传媒工具,没有任何的不协调,想想,家里似乎就是存在着这样的一种时空交错的结构,电脑就在西边的写字台上,那铺着老粗布的床就在书房里,每晚写累了,几乎是一挨着枕头就会进入梦乡。也许,是身子底下的那老粗布的被单和老粗布的质地,是真正具有绿色概念的铺盖,或是那些老粗布的有些粗硬的质感,我已经是再适应不过的,或者是老粗布特有故乡的那种气息,在你周身温暖、熏陶了经年之后,在我生命的气息里,是无法缺失的。
这些没有任何添加物的粗布,能够让你的思绪沉侵在原生态的感觉中。或是那种游子般的心绪,因为有了从棉花到线锭到纺织为布的耳濡目染的经历。因而,对于老粗布的感觉,就如同母亲温软的手掌地抚摸一般,睡在这样的与老粗布相依的床上,我才可以睡得这么踏实。也许,是能够在故乡经纬织就的环境中憩息,身心才可以全然放松。
故乡的梦境是香甜的。因为有这许多的来自故乡的棉花纺织成的老粗布。不仅温暖着身子,更是温暖着记忆。
可是,现在的孩子是不会认同这些老粗布的,年轻人愿意盖什么蚕丝的,桑蚕的或是中空棉,或是气孔棉什么的。尽管那些蚕丝被盖起来轻快,也比较保暖,可是我的感觉里,还是这样的老粗布的被子,盖在身上感到实在、舒坦。
其实,老粗布是最适合穿着的,要比什么尼龙的或是涤纶的不知要好多少倍。要是真正穿起来,还是这些老粗布吸汗、凉快,而且是绝对绿色的布料,只是那时候,当故乡女人,我的祖母一辈的老人,在制作缝纫这些粗布时,人们还没有这样的概念,因为那时的老粗布不是什么时尚,也不会有绿色环保的概念,而那时家里穷,一是没有钱买那些高档的布料,再就是那时买布,是需要布票的。因此,老家要是有老粗布,那是一个不错的补充,也是一个物美价廉的选择。二来是在那个年月人们不知道什么是时尚,就是知道也无法得到。因为生活是第一位,时尚却毫无一用。
粗布有些“土”,可是那个时候,几乎家家都有很土的东西存在。那时,不光是有用织布的,更是那些织布的人家,也是为了家计,至于说拿到集市上去卖,是不敢想的。记得,在春日、或是秋天早上、中午,日头不那么厉害的时候,这是在庄子里绕线的好时节,因为那些经过耐心和持久的信念与技术交织在一起的纺纱过程,这些已经纺成锭子的线团,已经不是那些柔软的棉花,而是成为一个个像窝窝头那般的线纱。而这些线纱,需要经过挂漿整理等一系列的工序,就可以进入织布的阶段。至于那些织布机是如何操作,那些起始点的经纬线是如何挂在梭子上的,就不大了解了。至今也没有闹明白。那个时候,家里的老人不愿意男孩子对这些事情产生兴趣。男孩子只要读好书就成。只要是出去做买卖有出息就成,像纺线、浆线、缠穗头、织布这样的活,那是本该属于女人的事情。男耕女织是传统农耕人家的传统,男人除了种田之外,或是做做买卖,还说是出去闯闯,都是属于男人的事情。男人们在那个时候唯一可以做到是把有毛病的织机修好,把那些在村子里挂浆用的家伙什送来就行。而且,那时村子里晾晒线的过程,是一色故乡女子的世界,而且那里的交流和谈话,男人是插不上嘴的。
老家的织布场景,那是非常具有田园感觉的, 至少是在那些个宁静的上午或是午后,忙碌的景象和整个庄子里的静谧,是那样和谐的统一在一起,随着暮霭的降临,下地的人都陆续回来了,女人们需要回家做饭,当村子里的村烟袅袅升起的时候,那些浆好的线穗,也就差不多全部晾干了,把这些线穗整理好之后,天色也就全部黑了下来。织机还在村子的大街或是场院里静静地等待收工,那时的家乡人对于这些情景司空见惯,而且也没有什么闲人在村里闲待着,暖暖的阳光和静谧的气氛里,也是只有几位前来帮忙的家里的亲戚说着话,啦着呱在忙碌。
现在想来,现代都市中,有的地方在可以制造那种乡野的感觉,殊不知,这样的感觉不是制造出来的。比如,这些进入织布阶段的各个程序的流程,那是母亲的母亲和祖母的祖母,一手教出来的,或是是那些心灵手巧的媳妇们在耳濡目染中自己渐渐学会和掌握的。一切都很自然,不会织布的女人,似乎就是不合格的女人,而娶进门的媳妇,能够织一手好布,就是最讨婆婆喜欢的媳妇。
最终织好的布,就是那种原白的粗布,而有时为了织出颜色来,就需要把那些线先染成不同的颜色,再挂到织机上,那些布往往都是些格子图案的较多,颜色也大多数是靛蓝的为多,再就是一些暗红色的,布面往往也是比较粗糙的。比不得那些洋布和机器织得的光滑。
不过在我生活的那个年代,是需要用布票来买布的,而集市上是不允许有这种粗布买卖的。因此即使是家中有织好的多余的布,也是不能拿来卖的。因此,这种东西往往是农村人支援城里人最好的东西。像家里的一些被子往往会用这样的粗布来做。
上学的时候,家里没钱买机织布,再说布,又那么稀罕。因此老家或是亲戚朋友老家有这种粗布的,就是走亲串友的好东西了。记得,上中学的时候,家里常来的一位伯伯,他是一位裁缝,手艺不错,和父母亲的关系挺好,我结婚的衣服都是这位伯伯做得,在这之前,我穿得一件黑色粗布的国防服,就是用那种粗布做的。尽管布料一般,但那做工绝对是上乘的。在我穿着那件黑颜色的粗布国防服的时候,也没有什么特别丢分的感觉,至少那四个货真价实的口袋,让你有了一种至少是连级干部,才会有的感觉。
不过那时,即使是穿这样的老粗布衣裳,也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好,有好多同学还说,这样制式的服装,他们也捞不着穿的。要是说到有多么自豪,也没有那种心情。只是那时同学家里的经济条件悬殊不大,至少我是不会被免掉三五块钱学杂费的。所以,也就是还算是能够说得上比较殷实的家庭。再加上母亲勤劳持家,会过日子。因此,即使是家里不富裕,生活也可以对付得过去。不过,那时有一个最基本的理想,却是一直藏在心中的,那就是有几位家境不错的同学,到了冬天,都有一个叫做棉猴的棉衣,而我却是只能里面穿着棉袄,外面的罩衣就只能是那样的粗布制服了。
现在,我所穿过的那些旧衣服,包括下乡干农活的补丁摞补丁的衣服,都躺在父母家中的那间小储藏室的木头箱子里,那是我下乡的时候,从农村老家带来的,箱子不大,却是属于老家岁月记忆和痕迹的旧物,而那件粗布的国防服,是否还在那儿,却不甚清楚。只是在我写下这些文字时,为了证实那件粗布的颜色,又起身在翻看了一下床上所铺那床已经做了褥子的粗布棉被,蓝色和白色交织织成的方格图案,柔软和富有人性的温暖,也带着上个世纪温暖的记忆。是啊,祖母去世多年了,可是那上面分明还有她老人家的手温。
是的,现在的老粗布是一种时尚的东西,但是当初穿戴这些的时候,却不会有这样的时尚感觉,只是在那个普遍贫困和饥馑的年代,人们对于你穿得差一些,或是全身上下时尚的元素全无,也不会有什么异样的神情,而那些穿得好一些的同学,也不会有什么趾高气扬的感觉。那个时候,你在班上就会看到,几乎所有男生的裤腿,都是有一截特别新的布料,显然那是因为你又长高了,家里的母亲用缝纫机给你又接上一块,而那个新接的布料,好像是一种炫耀,是一种你正在生长的见证。
在那个年月,买布需要布票,布票往往是家家都不够用的,那时不仅是家里穷,买不起布,即使想买,你手头的布票也不够,需要积攒一段时间才行。那是物资短缺的时代,可是对于故乡的感情却不会有丝毫的短缺。
自然也是因为,在那个年代是没有什么叫做校服一类的整齐划一的要求,于是那件老粗布的衣服,也就不会是个异类。可是现在看来这样的一些粗布,确实是最好的环保的布料,只是这种农家自己染得的这种布料,色牢度不怎么高,因此,几水之后,就会掉色,而且越是洗,就越不那么好看了。老粗布即使是色牢度不如现在的布料,可是在我的心中,老粗布对于我心灵的染色,却是一直是清晰的,也是牢固的
。
人生总是有永不褪色的东西,它不以物化的器物或是布料为见证,而是那些深深烙在心灵印记的印记,比如,对这些老粗布,对于这些老粗布对我们的影响,它至少会伴我一世人生。
(济南 李华新)二○○九年九月十三日星期日
李华新
家里的老粗布被,现在我依然用着,就在身子下面,那是一床粗布的床单,另外就是一床粗布被面的褥子,这一单一褥从结婚到现在,我一直在铺盖着。那褥子,原来就是一床被,跟随我度过了少年和青年时光,在我下乡的时候,随我到农村,后来返城直到结婚,直到现在。成为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床上用品,与我使用的现代传媒工具,没有任何的不协调,想想,家里似乎就是存在着这样的一种时空交错的结构,电脑就在西边的写字台上,那铺着老粗布的床就在书房里,每晚写累了,几乎是一挨着枕头就会进入梦乡。也许,是身子底下的那老粗布的被单和老粗布的质地,是真正具有绿色概念的铺盖,或是那些老粗布的有些粗硬的质感,我已经是再适应不过的,或者是老粗布特有故乡的那种气息,在你周身温暖、熏陶了经年之后,在我生命的气息里,是无法缺失的。
这些没有任何添加物的粗布,能够让你的思绪沉侵在原生态的感觉中。或是那种游子般的心绪,因为有了从棉花到线锭到纺织为布的耳濡目染的经历。因而,对于老粗布的感觉,就如同母亲温软的手掌地抚摸一般,睡在这样的与老粗布相依的床上,我才可以睡得这么踏实。也许,是能够在故乡经纬织就的环境中憩息,身心才可以全然放松。
故乡的梦境是香甜的。因为有这许多的来自故乡的棉花纺织成的老粗布。不仅温暖着身子,更是温暖着记忆。
可是,现在的孩子是不会认同这些老粗布的,年轻人愿意盖什么蚕丝的,桑蚕的或是中空棉,或是气孔棉什么的。尽管那些蚕丝被盖起来轻快,也比较保暖,可是我的感觉里,还是这样的老粗布的被子,盖在身上感到实在、舒坦。
其实,老粗布是最适合穿着的,要比什么尼龙的或是涤纶的不知要好多少倍。要是真正穿起来,还是这些老粗布吸汗、凉快,而且是绝对绿色的布料,只是那时候,当故乡女人,我的祖母一辈的老人,在制作缝纫这些粗布时,人们还没有这样的概念,因为那时的老粗布不是什么时尚,也不会有绿色环保的概念,而那时家里穷,一是没有钱买那些高档的布料,再就是那时买布,是需要布票的。因此,老家要是有老粗布,那是一个不错的补充,也是一个物美价廉的选择。二来是在那个年月人们不知道什么是时尚,就是知道也无法得到。因为生活是第一位,时尚却毫无一用。
粗布有些“土”,可是那个时候,几乎家家都有很土的东西存在。那时,不光是有用织布的,更是那些织布的人家,也是为了家计,至于说拿到集市上去卖,是不敢想的。记得,在春日、或是秋天早上、中午,日头不那么厉害的时候,这是在庄子里绕线的好时节,因为那些经过耐心和持久的信念与技术交织在一起的纺纱过程,这些已经纺成锭子的线团,已经不是那些柔软的棉花,而是成为一个个像窝窝头那般的线纱。而这些线纱,需要经过挂漿整理等一系列的工序,就可以进入织布的阶段。至于那些织布机是如何操作,那些起始点的经纬线是如何挂在梭子上的,就不大了解了。至今也没有闹明白。那个时候,家里的老人不愿意男孩子对这些事情产生兴趣。男孩子只要读好书就成。只要是出去做买卖有出息就成,像纺线、浆线、缠穗头、织布这样的活,那是本该属于女人的事情。男耕女织是传统农耕人家的传统,男人除了种田之外,或是做做买卖,还说是出去闯闯,都是属于男人的事情。男人们在那个时候唯一可以做到是把有毛病的织机修好,把那些在村子里挂浆用的家伙什送来就行。而且,那时村子里晾晒线的过程,是一色故乡女子的世界,而且那里的交流和谈话,男人是插不上嘴的。
老家的织布场景,那是非常具有田园感觉的, 至少是在那些个宁静的上午或是午后,忙碌的景象和整个庄子里的静谧,是那样和谐的统一在一起,随着暮霭的降临,下地的人都陆续回来了,女人们需要回家做饭,当村子里的村烟袅袅升起的时候,那些浆好的线穗,也就差不多全部晾干了,把这些线穗整理好之后,天色也就全部黑了下来。织机还在村子的大街或是场院里静静地等待收工,那时的家乡人对于这些情景司空见惯,而且也没有什么闲人在村里闲待着,暖暖的阳光和静谧的气氛里,也是只有几位前来帮忙的家里的亲戚说着话,啦着呱在忙碌。
现在想来,现代都市中,有的地方在可以制造那种乡野的感觉,殊不知,这样的感觉不是制造出来的。比如,这些进入织布阶段的各个程序的流程,那是母亲的母亲和祖母的祖母,一手教出来的,或是是那些心灵手巧的媳妇们在耳濡目染中自己渐渐学会和掌握的。一切都很自然,不会织布的女人,似乎就是不合格的女人,而娶进门的媳妇,能够织一手好布,就是最讨婆婆喜欢的媳妇。
最终织好的布,就是那种原白的粗布,而有时为了织出颜色来,就需要把那些线先染成不同的颜色,再挂到织机上,那些布往往都是些格子图案的较多,颜色也大多数是靛蓝的为多,再就是一些暗红色的,布面往往也是比较粗糙的。比不得那些洋布和机器织得的光滑。
不过在我生活的那个年代,是需要用布票来买布的,而集市上是不允许有这种粗布买卖的。因此即使是家中有织好的多余的布,也是不能拿来卖的。因此,这种东西往往是农村人支援城里人最好的东西。像家里的一些被子往往会用这样的粗布来做。
上学的时候,家里没钱买机织布,再说布,又那么稀罕。因此老家或是亲戚朋友老家有这种粗布的,就是走亲串友的好东西了。记得,上中学的时候,家里常来的一位伯伯,他是一位裁缝,手艺不错,和父母亲的关系挺好,我结婚的衣服都是这位伯伯做得,在这之前,我穿得一件黑色粗布的国防服,就是用那种粗布做的。尽管布料一般,但那做工绝对是上乘的。在我穿着那件黑颜色的粗布国防服的时候,也没有什么特别丢分的感觉,至少那四个货真价实的口袋,让你有了一种至少是连级干部,才会有的感觉。
不过那时,即使是穿这样的老粗布衣裳,也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好,有好多同学还说,这样制式的服装,他们也捞不着穿的。要是说到有多么自豪,也没有那种心情。只是那时同学家里的经济条件悬殊不大,至少我是不会被免掉三五块钱学杂费的。所以,也就是还算是能够说得上比较殷实的家庭。再加上母亲勤劳持家,会过日子。因此,即使是家里不富裕,生活也可以对付得过去。不过,那时有一个最基本的理想,却是一直藏在心中的,那就是有几位家境不错的同学,到了冬天,都有一个叫做棉猴的棉衣,而我却是只能里面穿着棉袄,外面的罩衣就只能是那样的粗布制服了。
现在,我所穿过的那些旧衣服,包括下乡干农活的补丁摞补丁的衣服,都躺在父母家中的那间小储藏室的木头箱子里,那是我下乡的时候,从农村老家带来的,箱子不大,却是属于老家岁月记忆和痕迹的旧物,而那件粗布的国防服,是否还在那儿,却不甚清楚。只是在我写下这些文字时,为了证实那件粗布的颜色,又起身在翻看了一下床上所铺那床已经做了褥子的粗布棉被,蓝色和白色交织织成的方格图案,柔软和富有人性的温暖,也带着上个世纪温暖的记忆。是啊,祖母去世多年了,可是那上面分明还有她老人家的手温。
是的,现在的老粗布是一种时尚的东西,但是当初穿戴这些的时候,却不会有这样的时尚感觉,只是在那个普遍贫困和饥馑的年代,人们对于你穿得差一些,或是全身上下时尚的元素全无,也不会有什么异样的神情,而那些穿得好一些的同学,也不会有什么趾高气扬的感觉。那个时候,你在班上就会看到,几乎所有男生的裤腿,都是有一截特别新的布料,显然那是因为你又长高了,家里的母亲用缝纫机给你又接上一块,而那个新接的布料,好像是一种炫耀,是一种你正在生长的见证。
在那个年月,买布需要布票,布票往往是家家都不够用的,那时不仅是家里穷,买不起布,即使想买,你手头的布票也不够,需要积攒一段时间才行。那是物资短缺的时代,可是对于故乡的感情却不会有丝毫的短缺。
自然也是因为,在那个年代是没有什么叫做校服一类的整齐划一的要求,于是那件老粗布的衣服,也就不会是个异类。可是现在看来这样的一些粗布,确实是最好的环保的布料,只是这种农家自己染得的这种布料,色牢度不怎么高,因此,几水之后,就会掉色,而且越是洗,就越不那么好看了。老粗布即使是色牢度不如现在的布料,可是在我的心中,老粗布对于我心灵的染色,却是一直是清晰的,也是牢固的
。
人生总是有永不褪色的东西,它不以物化的器物或是布料为见证,而是那些深深烙在心灵印记的印记,比如,对这些老粗布,对于这些老粗布对我们的影响,它至少会伴我一世人生。
(济南 李华新)二○○九年九月十三日星期日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