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烟往事之二:墩墩儿水
2020-09-20叙事散文李兴文
“我在‘墩墩儿水’碰到你爸爸的,这时候——”说到这里,邻居伙伴的父亲抬头去找天上的太阳,他晃头晃脑终于确认了太阳的确切位置之后接着对我说,“——这时候应该上山了。”“你的儿子有本事了,今天都走到‘墩墩儿水’了!”同村另一个人把沉重的背负之物
“我在‘墩墩儿水’碰到你爸爸的,这时候——”说到这里,邻居伙伴的父亲抬头去找天上的太阳,他晃头晃脑终于确认了太阳的确切位置之后接着对我说,“——这时候应该上山了。”
“你的儿子有本事了,今天都走到‘墩墩儿水’了!”同村另一个人把沉重的背负之物靠在巷口的矮墙上歇气的时候,朝着站在巷口张望的母亲这样夸奖我,那时,我到半路上去接应父亲刚刚回来,进村之后走得很快为的是让母亲早些看见我。随后不久,父亲也背着一大口袋粮食从巷口外面走进来,一步一晃的样子颇像一头精疲力竭的骡子,但在见到母亲和我的时候,也开始笑起来。大概是我去接应父亲而给他减轻了背负的重量,或许当他看见我和母亲的时候他的心里忽然萌生了莫大的希望,他的笑容显得慈祥而温暖。
“墩墩儿水”是一个地名。
从我们村子东边不远处进沟,大人们按照寻常步速行走,大概两个小时走到。“墩墩儿水”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路口,从那里可以进入好几条山沟,从那里也可以爬上两座大山,爬到白云深处果真就有人家,我的祖父母就居住在其中的一座山上,因此,至少,我的父亲走这条路的时候就很多,经过“墩墩儿水”的时候也就很多。
那时候最经不起消耗的生活物资就是粮食并且总是粮食,最少的生活物资好像也是粮食,人们为之劳碌不止的也是粮食。即便如此,年年打下的粮食依然不够吃。不能等着饿肚子,大家只好到远处山里去开荒垦植。紧耕紧种的时候,人人忙得不可开交,村学的老师干脆宣布放“农忙假”,让老师、学生都去关照自家的自留地和山里的庄稼。山里庄稼收成好坏难料,但不论好坏,总不至于无,每到收割季节,仅有的粮食差不多全是靠人的脊梁背回来的,像我一般大的孩子总要到半道上去接应进山背粮食的大人。
在四邻八乡人的心目中,“墩墩儿水”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地理坐标,走到此地,就意味着可以选择下一步的去向了,而不论去往何处,距离目的地都不远了,却也暗含着“行百里路半九十”的深奥意味。每至此处,人们的心理上就会产生如释重负的轻松感觉,疲劳尽去,心情舒畅。对于那时候能够接替大人并能够分担大人身上重负的孩子们来说,“墩墩儿水”确乎又是一个检验儿童体力及综合能力的重要参照,这个确切的地理位置已经在事实上变成了标识儿童体力极限和最大心理承受力的刻度符号,久而久之,一个普通的地名也就被抽象化了。
我一直深感兴趣的是“墩墩儿水”此地本身。
对“墩墩儿水”形成的最初的印象至今记忆犹新。第一次随大人进沟,终于疲惫到脚腿都迈不动了,又不知道前路还有多远,而来路已经遥远且茫茫。走着走着,竟会昏然入睡,而大人为了打消我们的睡意似乎开始喋喋不休地说话了,听起来他们好像在自言自语:“到‘墩墩儿水’了!”其时大人的言辞间已经带着无法掩饰的轻松与喜悦,但那时我的心已经被疲劳折磨得昏聩且蒙昧,对大人的话已经听而不闻了,根本不在意“墩墩儿水”究竟所为何物。直至听见一大片哗然的水声冲入耳鼓,紧接着路转溪头,忽然看见一挂雪白的瀑布从灰白的崖上倾泻而下,眼前豁然开朗,心里顿时敞亮,疲劳即刻消散,瞬间意志昂扬。
此地是整条山沟最狭窄的地方,几条沟里的溪水在此汇聚,水量陡增,力量加强,又从两丈多高且陡直的崖上倾泻而下,响声轰然,水雾弥漫,此情此景,的确是寂静山沟里的繁华之处了。
瀑布下方有一爿水磨,凿岩立柱,横木结梁,整座磨房就坐落在那样一个巨大的石墩上,也许这就是“墩墩儿水”一名的来由。除却石质磨盘和石板屋顶外,磨房的门窗、四壁和楼板全是木质的。湍急的水流从磨房下一进一出就通过冲击磨轮带动沉重的磨盘转动。不过,我第一次见它的时候,磨轮和磨盘并未转动,洁净而丰沛的水在白流着。同行的大人主动帮我解决了疑问:去年沟里发大水,轮窝被洪水带来的砂石填了,再说,磨盘也老了,沟深路远,请不来石匠,磨房不能用了。
我明白了。所谓“填了”就是轮窝被砂石壅塞了,水轮当然无法转动,而“磨盘老了”则指的是磨齿已被磨平就像老年人掉光了牙齿无法咀嚼食物一样不能再磨面了,需要卸下磨盘重新刻凿。至于“请不来石匠”的说法我是深信不疑的,那时候我已经隐约知道,诸如“石匠”、“补锅匠”、“罗匠”、“锁匠”等手艺人大都被当做“尾巴”给“割掉”了,个别侥幸未“割”的,恐怕再也不敢贸然露出而只能藏着、掖着,总之,“墩墩儿水”的水磨就这样停止运转了。再仔细看时,门窗大开。抑或是听见了人语声,有几只鸟儿从里面仓皇飞出,再飞到更远处。似乎还有松鼠敏捷的身影出入其间,一闪就不见了。
从此,“墩墩儿水”的磨房就成了我的一块心病,觉得,既然是磨房就应该让它转动起来,并且能够名实相当地磨出面粉来,因为地处大山深沟里的那么多人的生活需要依靠它。再说,那么洁净、那么丰沛的水日日夜夜白白流过一座朴拙端庄的磨房,怪可惜的。
一年中我也难得去沟里一两次,即便去了,也很少到达过“墩墩儿水”,多在半途就接应到大人,但我的心里总在惦记着那座磨房。
过了一年,我得到一个极好的消息:磨房底下壅塞的砂石被挖走了,水轮可以转动了,美中不足的是水轮年久失修又经过洪水砂石的多次冲击已经严重破损,转动的过程极不顺畅,据父亲描述是一瘸一拐、一颠一簸的。但在我的想象中,那个水轮已经显出了极其滑稽的样子,仿佛一个贪睡的人靠着墙在阳光下打盹儿,一摇一晃、东倒西歪的。更加可靠且让人不免丧气的消息是依然请不到石匠。后来,再次听到有人提说“墩墩儿水”的磨房的时候,据说轮窝又一次被洪水所致的泥石流填埋了。这消息真的不能算好,我的心里已经感到极不舒服,仿佛是我自己的一件心爱的玩具遭到了意外的毁坏再也无法修复,差不多要伤心欲绝了,而那座基本倾颓的磨房已经完完全全在我的心上压着。
每年都有进沟的机会,但是,此后好长一段时间里都未到过“墩墩儿水”,关于“墩墩儿水”的消息日渐阙如,差不多再也无人提及了。
不是收、种的时候,人们就到沟里去背柴,也砍木头扛回来修房子,反正我们一群孩子总有到沟里去接应大人的机会,要么去接应他们脊背上的柴火,要么去接应他们肩上的木头。有一回,我们接上了大人肩上的重物,返回的半路上歇气的时候,大人们说到的一件事情简直让我瞠目结舌了:十多年前,沟里水很大的时候,像这样扛木头的事情,人总是很轻松的,因为如果遇到涨大水,大家可以把木头放到溪水里任其漂流,人只需跟随,撬、拨木头使其继续顺水前行。
这怎么可能!我所见到的溪水已经不能淹没人的脚踝,甚至,溪水仿佛也有些自惭形秽,连流淌的声音都是极小极小的,生怕被人听见似的。
上中学了,繁重紧张的课业让我逐渐淡忘了“墩墩儿水”,也淡忘了那爿磨房。
一年寒假,我有幸又去接应上山背粮食的父亲。我早早就出发,想在接到父亲之前赶到让我难以释怀的“墩墩儿水”,但不料,我未到“墩墩儿水”就碰到父亲了。父亲依然如此健壮、强劲且如此勤勉,真的让我感到骄傲,但他的健壮与勤勉居然破坏了我的访问计划,又让我颇为生气,接过一些负担后我赌气走得很快,不再说话。
在一个向阳处坐下歇气的时候,我实在无法继续隐忍,还是向父亲咨询了,因为关于“墩墩儿水”的事情我真的无法释怀。
“你还记得这事啊?咳,早就没了,让大水冲走好几年了!”
我心里是很悲凉的。
父亲催我几次上路前行,我都没有动,装作没听见,或者听见了却故意让父亲知道我为“墩墩儿水”磨房的土崩瓦解和魂飞魄散而感到很生气很伤心。父亲好像看出了我忧心忡忡的样子,只好再点一锅旱烟去抽。我就开始在河滩上茫然地四处搜寻,好像在搜寻“墩墩儿水”磨房的遗骸或者残片。没有,我能看见的,一川巨石大如斗,而沟里的水,早就在半途某处失踪了。
参加工作的第二年,我和父亲到沟里去拉运修房子的木头,这一回终于毫无延误地到达了“墩墩儿水”。如父亲所言,磨房真的没有了,只见一个巨大的石墩上方形的石窝已经长着丰茂的荒草,那些石窝曾经是竖立木柱的所在。还有一根木柱在石窝里站立着,木柱的上端还横插着一小段残破的榫头,榫头上站立着一只乌黑的水老鸹。也许,我该把眼前所见看做“墩墩儿水”磨房的“墓碑”了。
“都是以前的事情了,想它干啥。现在到底要比过去好!”当我惘然若失地再次提及“墩墩儿水”以及那爿一去不复返的磨房的时候,父亲这样向我轻描淡写地说。
我以为父亲老了,大概再也不想去山里,他自然也不会再去“墩墩儿水”,这一辈子再也不去,就以这样的话来搪塞我。我却看出,他在努力淡忘与远离生活曾经带给他的艰辛与苦难;而我,似乎一直都没有长大,或者一直都没有深刻领略生活的本来面目,一直都在单纯的好奇与浅薄的幼稚之中沉湎。显然,我和父亲抱持着完全相反的人生旨趣,因而,关于“墩墩儿水”及其磨房,我们的观点和态度相差甚远。后来我又多次听出他的言辞之间总有对新生活发出的由衷赞美和自鸣得意。那一刻,我很难判断到底是父亲已经开始耽于享乐,还是我太喜欢怀旧,话不投机,时日一长,也就逐渐淡忘了。
一晃过去了二十多年,我不但远离了“墩墩儿水”,也远离了曾经繁华的村庄。但我至今不忘这个世界上曾经有一个叫做“墩墩儿水”的地方。与先前相比,现在我的心里和从前所想不同的是,我有一个很小很小的愿望:希望有一天,“墩墩儿水”和它的磨房能够枉尊屈驾造访一回我的梦乡。
2013-9-28
“你的儿子有本事了,今天都走到‘墩墩儿水’了!”同村另一个人把沉重的背负之物靠在巷口的矮墙上歇气的时候,朝着站在巷口张望的母亲这样夸奖我,那时,我到半路上去接应父亲刚刚回来,进村之后走得很快为的是让母亲早些看见我。随后不久,父亲也背着一大口袋粮食从巷口外面走进来,一步一晃的样子颇像一头精疲力竭的骡子,但在见到母亲和我的时候,也开始笑起来。大概是我去接应父亲而给他减轻了背负的重量,或许当他看见我和母亲的时候他的心里忽然萌生了莫大的希望,他的笑容显得慈祥而温暖。
“墩墩儿水”是一个地名。
从我们村子东边不远处进沟,大人们按照寻常步速行走,大概两个小时走到。“墩墩儿水”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路口,从那里可以进入好几条山沟,从那里也可以爬上两座大山,爬到白云深处果真就有人家,我的祖父母就居住在其中的一座山上,因此,至少,我的父亲走这条路的时候就很多,经过“墩墩儿水”的时候也就很多。
那时候最经不起消耗的生活物资就是粮食并且总是粮食,最少的生活物资好像也是粮食,人们为之劳碌不止的也是粮食。即便如此,年年打下的粮食依然不够吃。不能等着饿肚子,大家只好到远处山里去开荒垦植。紧耕紧种的时候,人人忙得不可开交,村学的老师干脆宣布放“农忙假”,让老师、学生都去关照自家的自留地和山里的庄稼。山里庄稼收成好坏难料,但不论好坏,总不至于无,每到收割季节,仅有的粮食差不多全是靠人的脊梁背回来的,像我一般大的孩子总要到半道上去接应进山背粮食的大人。
在四邻八乡人的心目中,“墩墩儿水”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地理坐标,走到此地,就意味着可以选择下一步的去向了,而不论去往何处,距离目的地都不远了,却也暗含着“行百里路半九十”的深奥意味。每至此处,人们的心理上就会产生如释重负的轻松感觉,疲劳尽去,心情舒畅。对于那时候能够接替大人并能够分担大人身上重负的孩子们来说,“墩墩儿水”确乎又是一个检验儿童体力及综合能力的重要参照,这个确切的地理位置已经在事实上变成了标识儿童体力极限和最大心理承受力的刻度符号,久而久之,一个普通的地名也就被抽象化了。
我一直深感兴趣的是“墩墩儿水”此地本身。
对“墩墩儿水”形成的最初的印象至今记忆犹新。第一次随大人进沟,终于疲惫到脚腿都迈不动了,又不知道前路还有多远,而来路已经遥远且茫茫。走着走着,竟会昏然入睡,而大人为了打消我们的睡意似乎开始喋喋不休地说话了,听起来他们好像在自言自语:“到‘墩墩儿水’了!”其时大人的言辞间已经带着无法掩饰的轻松与喜悦,但那时我的心已经被疲劳折磨得昏聩且蒙昧,对大人的话已经听而不闻了,根本不在意“墩墩儿水”究竟所为何物。直至听见一大片哗然的水声冲入耳鼓,紧接着路转溪头,忽然看见一挂雪白的瀑布从灰白的崖上倾泻而下,眼前豁然开朗,心里顿时敞亮,疲劳即刻消散,瞬间意志昂扬。
此地是整条山沟最狭窄的地方,几条沟里的溪水在此汇聚,水量陡增,力量加强,又从两丈多高且陡直的崖上倾泻而下,响声轰然,水雾弥漫,此情此景,的确是寂静山沟里的繁华之处了。
瀑布下方有一爿水磨,凿岩立柱,横木结梁,整座磨房就坐落在那样一个巨大的石墩上,也许这就是“墩墩儿水”一名的来由。除却石质磨盘和石板屋顶外,磨房的门窗、四壁和楼板全是木质的。湍急的水流从磨房下一进一出就通过冲击磨轮带动沉重的磨盘转动。不过,我第一次见它的时候,磨轮和磨盘并未转动,洁净而丰沛的水在白流着。同行的大人主动帮我解决了疑问:去年沟里发大水,轮窝被洪水带来的砂石填了,再说,磨盘也老了,沟深路远,请不来石匠,磨房不能用了。
我明白了。所谓“填了”就是轮窝被砂石壅塞了,水轮当然无法转动,而“磨盘老了”则指的是磨齿已被磨平就像老年人掉光了牙齿无法咀嚼食物一样不能再磨面了,需要卸下磨盘重新刻凿。至于“请不来石匠”的说法我是深信不疑的,那时候我已经隐约知道,诸如“石匠”、“补锅匠”、“罗匠”、“锁匠”等手艺人大都被当做“尾巴”给“割掉”了,个别侥幸未“割”的,恐怕再也不敢贸然露出而只能藏着、掖着,总之,“墩墩儿水”的水磨就这样停止运转了。再仔细看时,门窗大开。抑或是听见了人语声,有几只鸟儿从里面仓皇飞出,再飞到更远处。似乎还有松鼠敏捷的身影出入其间,一闪就不见了。
从此,“墩墩儿水”的磨房就成了我的一块心病,觉得,既然是磨房就应该让它转动起来,并且能够名实相当地磨出面粉来,因为地处大山深沟里的那么多人的生活需要依靠它。再说,那么洁净、那么丰沛的水日日夜夜白白流过一座朴拙端庄的磨房,怪可惜的。
一年中我也难得去沟里一两次,即便去了,也很少到达过“墩墩儿水”,多在半途就接应到大人,但我的心里总在惦记着那座磨房。
过了一年,我得到一个极好的消息:磨房底下壅塞的砂石被挖走了,水轮可以转动了,美中不足的是水轮年久失修又经过洪水砂石的多次冲击已经严重破损,转动的过程极不顺畅,据父亲描述是一瘸一拐、一颠一簸的。但在我的想象中,那个水轮已经显出了极其滑稽的样子,仿佛一个贪睡的人靠着墙在阳光下打盹儿,一摇一晃、东倒西歪的。更加可靠且让人不免丧气的消息是依然请不到石匠。后来,再次听到有人提说“墩墩儿水”的磨房的时候,据说轮窝又一次被洪水所致的泥石流填埋了。这消息真的不能算好,我的心里已经感到极不舒服,仿佛是我自己的一件心爱的玩具遭到了意外的毁坏再也无法修复,差不多要伤心欲绝了,而那座基本倾颓的磨房已经完完全全在我的心上压着。
每年都有进沟的机会,但是,此后好长一段时间里都未到过“墩墩儿水”,关于“墩墩儿水”的消息日渐阙如,差不多再也无人提及了。
不是收、种的时候,人们就到沟里去背柴,也砍木头扛回来修房子,反正我们一群孩子总有到沟里去接应大人的机会,要么去接应他们脊背上的柴火,要么去接应他们肩上的木头。有一回,我们接上了大人肩上的重物,返回的半路上歇气的时候,大人们说到的一件事情简直让我瞠目结舌了:十多年前,沟里水很大的时候,像这样扛木头的事情,人总是很轻松的,因为如果遇到涨大水,大家可以把木头放到溪水里任其漂流,人只需跟随,撬、拨木头使其继续顺水前行。
这怎么可能!我所见到的溪水已经不能淹没人的脚踝,甚至,溪水仿佛也有些自惭形秽,连流淌的声音都是极小极小的,生怕被人听见似的。
上中学了,繁重紧张的课业让我逐渐淡忘了“墩墩儿水”,也淡忘了那爿磨房。
一年寒假,我有幸又去接应上山背粮食的父亲。我早早就出发,想在接到父亲之前赶到让我难以释怀的“墩墩儿水”,但不料,我未到“墩墩儿水”就碰到父亲了。父亲依然如此健壮、强劲且如此勤勉,真的让我感到骄傲,但他的健壮与勤勉居然破坏了我的访问计划,又让我颇为生气,接过一些负担后我赌气走得很快,不再说话。
在一个向阳处坐下歇气的时候,我实在无法继续隐忍,还是向父亲咨询了,因为关于“墩墩儿水”的事情我真的无法释怀。
“你还记得这事啊?咳,早就没了,让大水冲走好几年了!”
我心里是很悲凉的。
父亲催我几次上路前行,我都没有动,装作没听见,或者听见了却故意让父亲知道我为“墩墩儿水”磨房的土崩瓦解和魂飞魄散而感到很生气很伤心。父亲好像看出了我忧心忡忡的样子,只好再点一锅旱烟去抽。我就开始在河滩上茫然地四处搜寻,好像在搜寻“墩墩儿水”磨房的遗骸或者残片。没有,我能看见的,一川巨石大如斗,而沟里的水,早就在半途某处失踪了。
参加工作的第二年,我和父亲到沟里去拉运修房子的木头,这一回终于毫无延误地到达了“墩墩儿水”。如父亲所言,磨房真的没有了,只见一个巨大的石墩上方形的石窝已经长着丰茂的荒草,那些石窝曾经是竖立木柱的所在。还有一根木柱在石窝里站立着,木柱的上端还横插着一小段残破的榫头,榫头上站立着一只乌黑的水老鸹。也许,我该把眼前所见看做“墩墩儿水”磨房的“墓碑”了。
“都是以前的事情了,想它干啥。现在到底要比过去好!”当我惘然若失地再次提及“墩墩儿水”以及那爿一去不复返的磨房的时候,父亲这样向我轻描淡写地说。
我以为父亲老了,大概再也不想去山里,他自然也不会再去“墩墩儿水”,这一辈子再也不去,就以这样的话来搪塞我。我却看出,他在努力淡忘与远离生活曾经带给他的艰辛与苦难;而我,似乎一直都没有长大,或者一直都没有深刻领略生活的本来面目,一直都在单纯的好奇与浅薄的幼稚之中沉湎。显然,我和父亲抱持着完全相反的人生旨趣,因而,关于“墩墩儿水”及其磨房,我们的观点和态度相差甚远。后来我又多次听出他的言辞之间总有对新生活发出的由衷赞美和自鸣得意。那一刻,我很难判断到底是父亲已经开始耽于享乐,还是我太喜欢怀旧,话不投机,时日一长,也就逐渐淡忘了。
一晃过去了二十多年,我不但远离了“墩墩儿水”,也远离了曾经繁华的村庄。但我至今不忘这个世界上曾经有一个叫做“墩墩儿水”的地方。与先前相比,现在我的心里和从前所想不同的是,我有一个很小很小的愿望:希望有一天,“墩墩儿水”和它的磨房能够枉尊屈驾造访一回我的梦乡。
2013-9-28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