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叫卖声里话端午
2021-12-31抒情散文高迎春
“热粽子”,“江米甜枣热粽子”,悦耳的叫卖声伴着金色朝霞,响彻在小城的大街小巷。热卖声提醒人们,又是一年端午节到了。农历五月五日端午节,又名端阳节、重五节、天中节、蒲节、浴兰令节、午节。小考端午节名,其一曰“端午”,“端”是开始,是初的意思……
“热粽子”,“江米甜枣热粽子”,悦耳的叫卖声伴着金色朝霞,响彻在小城的大街小巷。热卖声提醒人们,又是一年端午节到了。
农历五月五日端午节,又名端阳节、重五节、天中节、蒲节、浴兰令节、午节。小考端午节名,其一曰“端午”,“端”是开始,是初的意思,“午”是五的顺号,五与午既音同又通用。所谓端午,就是初五。原来“端午”本作“端五”,从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见于晋人周处的《风土记》,中有“仲夏端午,初也”,“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的记载。到了唐代,因唐玄宗八月五日生,为避“五”字之讳,将端五正式改为“端午”。其二曰“端阳”,据《月令广义》记载:“五月初五端阳节”。由于“午”时,正值烈日当空,阳光灿烂,故名为“端阳”。其三曰“重五”,端午节这天,正逢月、日均为五,所以叫“重五”。《宋史》有载:“明年重五,又送角黍(即粽子)执扇。”其四曰“天中”,在吴自牧写的《梦梁录》里说到,“五月五日天中节”。其五曰“蒲节”,《幼学句解》称“端午是为蒲节”。昔时端午节用菖蒲泛酒以辟毒,故云蒲节。这在唐朝殷尧藩所写的《端午日》诗中也有反映,“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动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诗中所言的“蒲酒”,即指菖蒲酒。其六曰“浴兰令节”,在《梦梁录》中,曾记述:“仲夏一日,禁中宰执以下公服罗衫。五月重五节,又曰浴兰令节”。在苏轼所作的《端午》诗中,就有“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的诗句。端午用香草煮的水洗浴,意在洁身辟邪。其七曰“午节”,按照农历,以地支纪月的方式,正月为寅月,二月为卯月,三月为辰月,四月为巳月,五月为午月……因为节日处在五月,故称“午节”。另外,有些地方还称“端午”节为五月节、夏节、艾节等等,虽说名称各不相同,但过端午的习俗基本相同,到这一日,家家户户悬挂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葫芦,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佩香囊以辟驱蝎子、蜈蚣、毒蛇、蟾蜍、壁虎这五毒,佩赤灵符于心前,以避兵灾,到效野娱乐、斗百草等等。
端午起源亦有八说,首选认为端午节是纪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而产生的。战国时期,楚国的爱国诗人屈原被楚怀王流放以后,秦国攻陷郢都,屈原忧愤交加,于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五日投汩罗江,以身报国。后人敬仰和怀念他,便把他投江这天,定为端午节,年年纪念,代代相传,两千年来,绵绵不息。过节这天盛行吃粽子,是把糯米等包在箬竹叶里煮熟的食物。屈原投水后,江边人民把粽子投入水中,用来祭祀他,祈盼水中的鱼和蛟龙吃了粽子后,不去伤害屈原的尸体。端午划龙舟活动也是从屈原投江后沿袭下来,表达了当时人们抢救屈原的迫切心情。余靖《端午日寄酒庶回都官》诗中有一句“龙舟争快楚江滨,吊屈谁知特怆神。”清楚地表明,划龙舟与凭吊屈原有着历史原本的渊源。只是后来,愈来愈演变为划龙舟的娱乐和比赛。“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莺。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唐朝诗人张建封说,作为地方长官的使君尚未出屋,江边早已传来划龙舟的和声。由此可见,民间百姓对划龙舟、观龙舟的兴致有多么高涨。
在我的老家德州赵虎高家店,过端午虽说未见有过龙舟比赛,却是要吃粽子,在门口插艾,挂纸葫芦的,据说,艾枝和纸葫芦可以辟邪,避五毒。母亲用艾条抽打屋内墙角旮旯时,口内念念有词:今日端午节,蝎子你听着,只许墙上爬,不许把人蜇。母亲从姥姥哪儿继承来一手好剪纸,过端午节,母亲心情好时,也用剪刀剪些葫芦、公鸡、蝎子等贴在窗户上,惟妙惟肖的剪纸窗花,让苍白贫乏的窗台,凭添了几分艺术的灵动。问母亲,为什么过端午节要剪这些贴在窗户上,母亲说,你姥姥告诉过,左右取个吉利,取个剪除的意思罢了。 母亲手巧,包的粽子也精致。代销点里有专卖的粽子叶,母亲嫌贵,从没买过。我家吃的粽子,都是用苇子叶代替竹子叶包的。端午节的头一天,母亲让我去苇湾去选苇子叶,要尽量选大的。年年端午选苇叶,让我找到了选苇叶的窍门,越是芦苇密集的地方,苇子高苇叶小,越靠近湾边新独立的苇子,杆粗叶壮,是选苇叶的好地方。选好苇叶,要顺便割两把茅草回家,母亲包粽子,就用这细而长的茅草叶捆扎,从不用线绳。母亲把我选回家的苇叶、茅草叶,用清水洗一遍,洗去上边的蚜虫和蜘蛛网,再把苇叶鞘剪下来,然后放在锅里煮。煮过的苇叶才不发脆,柔韧好使。另外,要预先把包粽子的红枣也煮熟,煮前也要上手选的,要挑没有虫子眼的枣儿,要挑枣肉丰满的枣儿,煮枣时屋里就飘满甜甜的枣香味儿。出锅的枣儿凉在高梁莛杆做的“筢联”里,经不住通红鲜亮枣儿们的诱惑,忍不住要偷一颗含在嘴里,不舍得嚼。母亲见我咕嘟着嘴,算卦似的就知偷吃了枣儿,在母亲扬手的霎那间,早已猴儿般蹦出去老远。等忐忑着心儿蹭回屋时,母亲似乎早就忘了刚才那碴儿。 包粽子,每次都须用家里那只黑又亮的和面盆儿,原料也大多用当地产的黄米。我的老家不产大米,只种黍子,煮熟后的黄米,黏性虽说没有江米大,也只能是年年就地取材了。面盆放半盆清水,黄米和红豆沉在盆地,面盆上放个洗衣用的搓板,把苇子叶在搓板上按顺序排好,在手中折成个漏斗状,把水中的黄米、红豆捞进去,再放进几颗大红枣,长出的苇叶把封口包严,尔后用茅草叶捆实,一个角状的粽子就包成了。苇叶小,一般是三个苇叶才能包一个粽子,而用竹叶一个就够了,所以用苇叶包粽子就不单单要有技巧,还要有耐心。姐姐也跟母亲学会了包粽子,但总也不如母亲包得顺眼。乘母亲离开的空儿,我和弟弟也到面盆前,照着样子比划,手忙脚乱的不是苇叶散开了,就是把米洒了一地,在母亲的斥责声中,只得灰溜溜的撤离。仍不死心的我们,去湾边批些生苇叶,学用沙土包粽子,包成的粽子一个个都象老鸽枕头,在嘻嘻哈哈的笑声里,这些老鸽枕头,最终都变成了扔向远处的手榴弹。 煮粽子,也有讲究,要烧棉花杆、芝麻杆等硬柴,旺旺的火才能把捆实的粽子煮个透熟。如果是烧芝麻杆,灶堂里会传出劈劈啪啪的响声。红红的火苗,不时的伸出火舌,舔着乌黑的灶门。灶台上热气腾腾,白濛濛的蒸汽沿锅盖边冒出来,粽子的清香就弥漫在屋里,每到这时,我就知道离吃那玲珑剔透、香气扑鼻的粽子不远了。 民谣说:“端午不插艾,死了变个老鳖盖。”乡村过端午,在门口插艾也是免不了的一项活动。以艾作药,在我国历史悠久。李时珍曰:“凡用艾叶,须用陈久者,治令细软,谓之熟艾。若生艾灸火,则伤人肌脉。故孟子云‘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现代药理分析,艾含有侧柏酮,多种醇和酯,含有腺嘌呤、胆碱、蒿淀粉等多种成分,有抑菌、平喘、利尿、保肝等作用。艾叶苦辛、性温,有温通经脉,止血止痛安胎之功效。艾实苦辛、性暖无毒,主明目,有助肾强腰膝之功效。 艾有芳香气味,民间传说能杀蝎、蛇、蜈蚣、壁虎和蟾蜍这“五毒”,因而能辟邪。《荆楚岁时记》记载,农历五月五日鸡未啼时,采集像人形之艾,收藏以备灸病,非常灵验。把采集来的艾结扎成虎形,悬挂门上辟邪气,称作“艾虎”。明朝诗人庄昶在《端午食赐粽有感》中,就有“蓬莱宫中悬艾虎,舟满龙池竞箫鼓”的诗句。《岁时广记》中也说:“钗头艾虎辟群邪,晓驾祥云七宝车”。另外,也有把艾草束为人形的,称作“艾人”。当然,也是为钉艾人于门上,以禳毒气。艾与端午,自古有缘。难怪诗人谢钟称颂艾蒿:“端午时节草萋萋,野艾茸茸淡着衣。无意争艳呈媚态,芳名自有庶民知。” 现时下,在政治节日、国际节日、泊来节日面前,中国许多传统节日显得寂寥而瘦弱了。许多人知道情人节、知道愚人节、知道圣诞节,却不知道中和节、春龙节、花朝节、上巳节、七夕节、中元节、重阳节,中秋节如果少了月饼,端午节如果少了粽子,恐怕也沦丧在忘记之列了。其实,许多民俗节日都是祖国宝贵的文化遗产,礼仪背后,反映出的是对生命的热爱,是对精神世界的尊重,是对自然规律的敬畏。文明古国所衍生的众多节日,让皇天后土的华夏是如此富有。对传统节日的冷落,应该到了让人心存忧虑的时候了。韩国江陵端午祭的“申遗”成功,无疑让国人感到震惊。祖国的传统节日,却被外人拿了去“申遗”,不知这样的行政不做为,应该由谁来承担,应该由谁去问责! “热粽子”,“江米甜枣热粽子”,在叫卖声中,我也买了许多粽子,走在回家的路上,我的心情亦如手中的粽子,感到有些坠坠的沉。
在我的老家德州赵虎高家店,过端午虽说未见有过龙舟比赛,却是要吃粽子,在门口插艾,挂纸葫芦的,据说,艾枝和纸葫芦可以辟邪,避五毒。母亲用艾条抽打屋内墙角旮旯时,口内念念有词:今日端午节,蝎子你听着,只许墙上爬,不许把人蜇。母亲从姥姥哪儿继承来一手好剪纸,过端午节,母亲心情好时,也用剪刀剪些葫芦、公鸡、蝎子等贴在窗户上,惟妙惟肖的剪纸窗花,让苍白贫乏的窗台,凭添了几分艺术的灵动。问母亲,为什么过端午节要剪这些贴在窗户上,母亲说,你姥姥告诉过,左右取个吉利,取个剪除的意思罢了。 母亲手巧,包的粽子也精致。代销点里有专卖的粽子叶,母亲嫌贵,从没买过。我家吃的粽子,都是用苇子叶代替竹子叶包的。端午节的头一天,母亲让我去苇湾去选苇子叶,要尽量选大的。年年端午选苇叶,让我找到了选苇叶的窍门,越是芦苇密集的地方,苇子高苇叶小,越靠近湾边新独立的苇子,杆粗叶壮,是选苇叶的好地方。选好苇叶,要顺便割两把茅草回家,母亲包粽子,就用这细而长的茅草叶捆扎,从不用线绳。母亲把我选回家的苇叶、茅草叶,用清水洗一遍,洗去上边的蚜虫和蜘蛛网,再把苇叶鞘剪下来,然后放在锅里煮。煮过的苇叶才不发脆,柔韧好使。另外,要预先把包粽子的红枣也煮熟,煮前也要上手选的,要挑没有虫子眼的枣儿,要挑枣肉丰满的枣儿,煮枣时屋里就飘满甜甜的枣香味儿。出锅的枣儿凉在高梁莛杆做的“筢联”里,经不住通红鲜亮枣儿们的诱惑,忍不住要偷一颗含在嘴里,不舍得嚼。母亲见我咕嘟着嘴,算卦似的就知偷吃了枣儿,在母亲扬手的霎那间,早已猴儿般蹦出去老远。等忐忑着心儿蹭回屋时,母亲似乎早就忘了刚才那碴儿。 包粽子,每次都须用家里那只黑又亮的和面盆儿,原料也大多用当地产的黄米。我的老家不产大米,只种黍子,煮熟后的黄米,黏性虽说没有江米大,也只能是年年就地取材了。面盆放半盆清水,黄米和红豆沉在盆地,面盆上放个洗衣用的搓板,把苇子叶在搓板上按顺序排好,在手中折成个漏斗状,把水中的黄米、红豆捞进去,再放进几颗大红枣,长出的苇叶把封口包严,尔后用茅草叶捆实,一个角状的粽子就包成了。苇叶小,一般是三个苇叶才能包一个粽子,而用竹叶一个就够了,所以用苇叶包粽子就不单单要有技巧,还要有耐心。姐姐也跟母亲学会了包粽子,但总也不如母亲包得顺眼。乘母亲离开的空儿,我和弟弟也到面盆前,照着样子比划,手忙脚乱的不是苇叶散开了,就是把米洒了一地,在母亲的斥责声中,只得灰溜溜的撤离。仍不死心的我们,去湾边批些生苇叶,学用沙土包粽子,包成的粽子一个个都象老鸽枕头,在嘻嘻哈哈的笑声里,这些老鸽枕头,最终都变成了扔向远处的手榴弹。 煮粽子,也有讲究,要烧棉花杆、芝麻杆等硬柴,旺旺的火才能把捆实的粽子煮个透熟。如果是烧芝麻杆,灶堂里会传出劈劈啪啪的响声。红红的火苗,不时的伸出火舌,舔着乌黑的灶门。灶台上热气腾腾,白濛濛的蒸汽沿锅盖边冒出来,粽子的清香就弥漫在屋里,每到这时,我就知道离吃那玲珑剔透、香气扑鼻的粽子不远了。 民谣说:“端午不插艾,死了变个老鳖盖。”乡村过端午,在门口插艾也是免不了的一项活动。以艾作药,在我国历史悠久。李时珍曰:“凡用艾叶,须用陈久者,治令细软,谓之熟艾。若生艾灸火,则伤人肌脉。故孟子云‘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现代药理分析,艾含有侧柏酮,多种醇和酯,含有腺嘌呤、胆碱、蒿淀粉等多种成分,有抑菌、平喘、利尿、保肝等作用。艾叶苦辛、性温,有温通经脉,止血止痛安胎之功效。艾实苦辛、性暖无毒,主明目,有助肾强腰膝之功效。 艾有芳香气味,民间传说能杀蝎、蛇、蜈蚣、壁虎和蟾蜍这“五毒”,因而能辟邪。《荆楚岁时记》记载,农历五月五日鸡未啼时,采集像人形之艾,收藏以备灸病,非常灵验。把采集来的艾结扎成虎形,悬挂门上辟邪气,称作“艾虎”。明朝诗人庄昶在《端午食赐粽有感》中,就有“蓬莱宫中悬艾虎,舟满龙池竞箫鼓”的诗句。《岁时广记》中也说:“钗头艾虎辟群邪,晓驾祥云七宝车”。另外,也有把艾草束为人形的,称作“艾人”。当然,也是为钉艾人于门上,以禳毒气。艾与端午,自古有缘。难怪诗人谢钟称颂艾蒿:“端午时节草萋萋,野艾茸茸淡着衣。无意争艳呈媚态,芳名自有庶民知。” 现时下,在政治节日、国际节日、泊来节日面前,中国许多传统节日显得寂寥而瘦弱了。许多人知道情人节、知道愚人节、知道圣诞节,却不知道中和节、春龙节、花朝节、上巳节、七夕节、中元节、重阳节,中秋节如果少了月饼,端午节如果少了粽子,恐怕也沦丧在忘记之列了。其实,许多民俗节日都是祖国宝贵的文化遗产,礼仪背后,反映出的是对生命的热爱,是对精神世界的尊重,是对自然规律的敬畏。文明古国所衍生的众多节日,让皇天后土的华夏是如此富有。对传统节日的冷落,应该到了让人心存忧虑的时候了。韩国江陵端午祭的“申遗”成功,无疑让国人感到震惊。祖国的传统节日,却被外人拿了去“申遗”,不知这样的行政不做为,应该由谁来承担,应该由谁去问责! “热粽子”,“江米甜枣热粽子”,在叫卖声中,我也买了许多粽子,走在回家的路上,我的心情亦如手中的粽子,感到有些坠坠的沉。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