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灯·火
2021-12-31叙事散文韩开春
灯就是火,火即是灯,灯跟火是连在一起的,人们说“万家灯火”,不说“万家灯”也不说“万家火”,大约就是因为那样说不像话,“灯火”已经是约定俗成的说法,不大好分开来说。猎人在山林中燃起的那堆篝火,除了可以烧烤食物、取暖之外,应该还有一个重要的功……
灯就是火,火即是灯,灯跟火是连在一起的,人们说“万家灯火”,不说“万家灯”也不说“万家火”,大约就是因为那样说不像话,“灯火”已经是约定俗成的说法,不大好分开来说。猎人在山林中燃起的那堆篝火,除了可以烧烤食物、取暖之外,应该还有一个重要的功用,那就是照明,防止野兽偷袭;现代人举行篝火晚会,这篝火主要是营造一种热烈的气氛,还有就是为了照得见狂欢的人群,不然,黑灯瞎火的,众人倒是也在跳舞,借着微弱的星光,或许也能看得见一点人影,伸胳膊动腿的,鬼影憧憧,看上去就像群魔乱舞,哪儿还有一点点的美感?要是遇上那晚正好阴天,乌云遮盖了星星,伸手不见五指,你的舞姿再好,也是明珠暗投,锦衣夜行,穿给谁看?跳给谁看呢?谁又能看得到?这烧烤食物、取暖应该是火的职能所在,而照明则该属于灯的了。古人说“江枫渔火对愁眠”,这“渔火”实际上就是渔人用的灯,又说“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也可佐证灯和火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只是一大一小而已。火是放大了的灯,灯是缩小了的火。
我这样说,大约现在的孩子会不同意,他们会跟我争,说火就是火,灯就是灯。其实他们说的也很有道理,自电灯发明以后,灯和火的关系就不是那么密不可分的了。只需一个简单的例子他们就可把我彻底打败:过去抽烟的人就着煤油灯可以点燃一支烟,只需拿去灯罩甚至就在灯罩的上口,嘴巴轻轻一吧嗒,纸烟就能燃着,毫无疑问,这个时候灯就是火。如果有人对着现在家中的电灯泡或者街上那流光溢彩的霓虹灯,企图把嘴中的那支纸烟吧嗒着,排除了他在玩黑色幽默的把戏,那肯定就是神经有问题,一定会有人定定地看着他,然后摇摇头,叹口气走开,临走的时候少不了这样一句:这人头脑有病。那么,这个时候灯还是火吗?如果他们这样问我,我能做的只能是哑口无言,无言以对。
其实电灯泡也能点火,比如我在读初中的时候,嫌二十五支光的灯泡光线暗,在宿舍吊着的灯头上用白纸做了个灯罩,把光线集中起来,正在我看书看得起劲的时候,忽然闻到了一股纸烧焦了的糊味,抬头一看,那张白纸已经被烤焦发黑,就要烧着了,急忙取下,心还扑通扑通跳的厉害,庆幸没有惹下大祸。电灯泡当点火的器物,风险性太大,寻常情况下还是少用为妙。
前几天我家的电话打不出去,拿起话筒,听不到一点信号声,自己检查了一下,原来是话线断了,这点小事不值得找电信局的人来修,自己接起来就是了,我没有专用的剥线工具,本来这事很简单,只需找根火柴把线头烧一下就可以了,可翻来翻去,抽屉翻了个底朝天,家里竟是连半根火柴也没有找见,我又不抽烟,家里没有备打火机,要不是还有个煤气灶,我还真不知道那天怎么把那线头给接上。
仔细想来,除了吃饭还需要火外,我竟是丢失了火好久。
这让我很怀念小时候。那时,家中从来不缺火柴,二分钱一盒,我拿上两角四分钱,就从大队小店里捧回了一打火柴,十二盒火柴包在薄薄的灰纸里,有一种淡淡的纸香。小时候,我特别喜欢闻那种味道。家里不缺火柴,口袋里也不缺火柴,每天上早学天还没亮,要提着小油灯去学校,一路上星星点点的,全是小油灯的光亮。
大年初一门还没开,屋里先就响起咚咚咚三声鞭炮,我老家管那个叫开门炮,据说放了开门炮才能开门,那样一年的光景都会好。开门炮放完,我就会急急地望外跑,跑到门前的路口茅坑旁,点起一堆火,我们那叫偶(不知道这字怎么写,只好用同音字代替,跟点燃的意思差不多,我们老家的方言)狼烟,据说这个习俗是来自杀鞑子那阵,点上这一堆火,是通知各家各户准备好了,在某一天统一行动,准备好“十刀”(这又是鞑子那时留下的印记,说是那个时候怕汉人造反,不准民间私藏武器,就连厨房用的切菜刀都是十家合用一把,因此厨刀又叫“十刀”,直到现在,在我老家的乡下还是这样叫)杀了鞑子。正月十五闹元宵,在我们那儿又叫火把节,耍花灯,孩子们扯上一团一团稻草,绑在木棍上,点燃了,在屋后的土公路上来回奔跑,使劲挥舞,大声叫喊,远远望去,一个一个火圈,向外爆着火星,煞是好看。深秋初冬的时候,孩子们会趴在沟阪上,那儿,枯死的黄草一大片一大片的,点燃了,就会惹来一阵阵欢呼。
用火,本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特征之一,也正因为懂得使用火,人类才成为了万物之灵。而现在,照明用电的,吃饭也用电的,微波炉、电烤箱使得人类一天一天远离烟火,或许有一天,这个世界上会只剩下灯而没有了火。
我这样说,大约现在的孩子会不同意,他们会跟我争,说火就是火,灯就是灯。其实他们说的也很有道理,自电灯发明以后,灯和火的关系就不是那么密不可分的了。只需一个简单的例子他们就可把我彻底打败:过去抽烟的人就着煤油灯可以点燃一支烟,只需拿去灯罩甚至就在灯罩的上口,嘴巴轻轻一吧嗒,纸烟就能燃着,毫无疑问,这个时候灯就是火。如果有人对着现在家中的电灯泡或者街上那流光溢彩的霓虹灯,企图把嘴中的那支纸烟吧嗒着,排除了他在玩黑色幽默的把戏,那肯定就是神经有问题,一定会有人定定地看着他,然后摇摇头,叹口气走开,临走的时候少不了这样一句:这人头脑有病。那么,这个时候灯还是火吗?如果他们这样问我,我能做的只能是哑口无言,无言以对。
其实电灯泡也能点火,比如我在读初中的时候,嫌二十五支光的灯泡光线暗,在宿舍吊着的灯头上用白纸做了个灯罩,把光线集中起来,正在我看书看得起劲的时候,忽然闻到了一股纸烧焦了的糊味,抬头一看,那张白纸已经被烤焦发黑,就要烧着了,急忙取下,心还扑通扑通跳的厉害,庆幸没有惹下大祸。电灯泡当点火的器物,风险性太大,寻常情况下还是少用为妙。
前几天我家的电话打不出去,拿起话筒,听不到一点信号声,自己检查了一下,原来是话线断了,这点小事不值得找电信局的人来修,自己接起来就是了,我没有专用的剥线工具,本来这事很简单,只需找根火柴把线头烧一下就可以了,可翻来翻去,抽屉翻了个底朝天,家里竟是连半根火柴也没有找见,我又不抽烟,家里没有备打火机,要不是还有个煤气灶,我还真不知道那天怎么把那线头给接上。
仔细想来,除了吃饭还需要火外,我竟是丢失了火好久。
这让我很怀念小时候。那时,家中从来不缺火柴,二分钱一盒,我拿上两角四分钱,就从大队小店里捧回了一打火柴,十二盒火柴包在薄薄的灰纸里,有一种淡淡的纸香。小时候,我特别喜欢闻那种味道。家里不缺火柴,口袋里也不缺火柴,每天上早学天还没亮,要提着小油灯去学校,一路上星星点点的,全是小油灯的光亮。
大年初一门还没开,屋里先就响起咚咚咚三声鞭炮,我老家管那个叫开门炮,据说放了开门炮才能开门,那样一年的光景都会好。开门炮放完,我就会急急地望外跑,跑到门前的路口茅坑旁,点起一堆火,我们那叫偶(不知道这字怎么写,只好用同音字代替,跟点燃的意思差不多,我们老家的方言)狼烟,据说这个习俗是来自杀鞑子那阵,点上这一堆火,是通知各家各户准备好了,在某一天统一行动,准备好“十刀”(这又是鞑子那时留下的印记,说是那个时候怕汉人造反,不准民间私藏武器,就连厨房用的切菜刀都是十家合用一把,因此厨刀又叫“十刀”,直到现在,在我老家的乡下还是这样叫)杀了鞑子。正月十五闹元宵,在我们那儿又叫火把节,耍花灯,孩子们扯上一团一团稻草,绑在木棍上,点燃了,在屋后的土公路上来回奔跑,使劲挥舞,大声叫喊,远远望去,一个一个火圈,向外爆着火星,煞是好看。深秋初冬的时候,孩子们会趴在沟阪上,那儿,枯死的黄草一大片一大片的,点燃了,就会惹来一阵阵欢呼。
用火,本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特征之一,也正因为懂得使用火,人类才成为了万物之灵。而现在,照明用电的,吃饭也用电的,微波炉、电烤箱使得人类一天一天远离烟火,或许有一天,这个世界上会只剩下灯而没有了火。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