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我们在太行山上——忆八路军火药制造的烽火岁月(卫国征文)
2021-12-31抒情散文乐园成也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4:57 编辑
题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六十周年到来前夕,我怀着一种沉重的心情专门走访了一位年过八旬的老八路——原中国兵器制造工业部西南兵……
题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六十周年到来前夕,我怀着一种沉重的心情专门走访了一位年过八旬的老八路——原中国兵器制造工业部西南兵……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4:57 编辑 <br /><br />
题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六十周年到来前夕,我怀着一种沉重的心情专门走访了一位年过八旬的老八路——原中国兵器制造工业部西南兵工局局长姚金山老人,由此揭开了当年抗战时期发生在太行山上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1937年我在山西武乡县参加革命后,被组织上安排到碑山工厂制造矛子枪、大刀等武器,不久又奉命到抗日大学总校学习文化和化工技术。四年之后,又先后调入八路军直属的太南化学厂第七、第九炸药厂搞无烟火药和炸药的研制和生产,历任厂务科员、科长、分厂厂长等职。
在那个艰苦的年代里,我军军火生产是非常困难的。由于日军的扫荡、轰炸和封锁,使我们这座炸药厂仿佛是扛在肩头上的。日寇一来,我们就得迅速的撤离,工厂里简陋的制造设备和少量的生产原料该藏的就藏,该转移的就转移。在太行山上我们几乎每天都在与敌人周旋,并一次次战胜了日寇的扫荡和敌机的轰炸。那时我军的物资奇缺,准确地说要原料没有原料,要设备没有设备,但是为了保证前线的弹药供给,我们克服重重困难,创造一切条件奇迹般地搞火药制造的研制和生产。
制造无烟火药,必须要有硝酸、硫酸、烧碱和棉花四样原料。棉花还好说,当地老百姓可以生产,烧碱也还能搞到,但是硝酸、硫酸无法弄到。于是,我们仍然土法上马,制造无烟火药。从理论上说,制造硫酸该用铅湿法生产,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根本找不到铅。于是我们就自己设计了一套陶瓷设备。先从老百姓家里买来陶瓷大缸,请工匠把陶瓷缸口子打造成子母扣,对接起来上下口紧,然后再在大缸的中部打个小孔,装上导管,再把几套密闭的容器连接起来,用水玻璃一一密封,这样就代替了铅湿法的生产设备。我们在陶瓷缸里加入硫磺、硝酸钾,生成的三氧化二硫气体,将其溶入水中就成了稀硫酸,再加热蒸发就化学反应成了浓硫酸。硫酸的腐蚀性是很强的,对其浓度的大小本来应该用硫酸剂来检测,但在当时那个环境根本没有检测材料,生产设备也实在是太简陋了,我们的军工战士只好用手指头蘸上稀硫酸后就直接放进嘴里用舌苔舔尝,凭味觉来判断其浓度。天长日久,军工战士们的手指头发白发黄,牙齿变松变软,舌苔发黑溃烂,身体健康受到了严重的损害,但大家一想到是为了夺取抗战的胜利,就没有任何怨言可讲。最让人防不胜防的是,硫酸一溅到人的衣服上,马上就会烧成一个窟窿并灼伤肌肤,更严重的是陶瓷容器还经常发生爆炸。因此,军工战士的工作服总是千疮百孔,脸上、身上、手上到处都有烧伤的痕迹。现在每当回想起来,那种研制生产无烟火药的场景是何等的悲壮!
硝酸的制造方法和制造硫酸的方法差不多,也有很大的危险性,硝酸棉是发射弹药的主要原料之一。当时我们是采用汤母逊硝化法制成的,由于没有必要的生产设备,我们先将棉花煮洗,再用烧碱脱脂,加上硝酸、硫酸进行硝化、搅拌,然后用石头压扁,放入从农家借来的绞面机里挤压成硝化棉“面条”,切成小块。经过筛选后,去掉太大和太小的棉块,就成了无烟火药,并可直接装弹使用了,也就是我们今天火箭发射的主要原料。硝化棉极易燃烧,稍不慎就会引发事故。记得有一次,一位战士用秤配这种火药,由于操作时不小心称砣坠地,突然引起硝化棉着地起火,从而引发连锁爆炸,结果只听“轰轰”几声巨响,工厂倒塌了,周围的房子也跟着“哗哗”地倒下,方圆十几里远都能感觉得到大地在震动,就象发生强烈地震一般,当场就有数十名军工战士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刚开始生产无烟火药时,产量很低,只有几公斤,后来我们对工艺熟练了,产量也逐步提高,每月的生产也从几百斤发展至上千公斤。就这样采用土法上马制造出来的火药,为我军赢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提供了弹药保障。随着抗日战争的胜利,我军的军工生产条件逐步改善。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当时在太行山上研制生产军火的那一批战友们都成了国家军工制造业和航天工业的骨干和栋梁。
数十年过去了,在迎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六十周年到来之际,我们早已告别了那个用土法制造火药的时代,如今再回首,不禁感慨万千。正是因为有了我们那一代许许多多牺牲时连姓名都没有留下的战友,才有了我们共和国繁荣富强的今天,我们要永远把他们铭记在心间。
题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六十周年到来前夕,我怀着一种沉重的心情专门走访了一位年过八旬的老八路——原中国兵器制造工业部西南兵工局局长姚金山老人,由此揭开了当年抗战时期发生在太行山上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1937年我在山西武乡县参加革命后,被组织上安排到碑山工厂制造矛子枪、大刀等武器,不久又奉命到抗日大学总校学习文化和化工技术。四年之后,又先后调入八路军直属的太南化学厂第七、第九炸药厂搞无烟火药和炸药的研制和生产,历任厂务科员、科长、分厂厂长等职。
在那个艰苦的年代里,我军军火生产是非常困难的。由于日军的扫荡、轰炸和封锁,使我们这座炸药厂仿佛是扛在肩头上的。日寇一来,我们就得迅速的撤离,工厂里简陋的制造设备和少量的生产原料该藏的就藏,该转移的就转移。在太行山上我们几乎每天都在与敌人周旋,并一次次战胜了日寇的扫荡和敌机的轰炸。那时我军的物资奇缺,准确地说要原料没有原料,要设备没有设备,但是为了保证前线的弹药供给,我们克服重重困难,创造一切条件奇迹般地搞火药制造的研制和生产。
制造无烟火药,必须要有硝酸、硫酸、烧碱和棉花四样原料。棉花还好说,当地老百姓可以生产,烧碱也还能搞到,但是硝酸、硫酸无法弄到。于是,我们仍然土法上马,制造无烟火药。从理论上说,制造硫酸该用铅湿法生产,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根本找不到铅。于是我们就自己设计了一套陶瓷设备。先从老百姓家里买来陶瓷大缸,请工匠把陶瓷缸口子打造成子母扣,对接起来上下口紧,然后再在大缸的中部打个小孔,装上导管,再把几套密闭的容器连接起来,用水玻璃一一密封,这样就代替了铅湿法的生产设备。我们在陶瓷缸里加入硫磺、硝酸钾,生成的三氧化二硫气体,将其溶入水中就成了稀硫酸,再加热蒸发就化学反应成了浓硫酸。硫酸的腐蚀性是很强的,对其浓度的大小本来应该用硫酸剂来检测,但在当时那个环境根本没有检测材料,生产设备也实在是太简陋了,我们的军工战士只好用手指头蘸上稀硫酸后就直接放进嘴里用舌苔舔尝,凭味觉来判断其浓度。天长日久,军工战士们的手指头发白发黄,牙齿变松变软,舌苔发黑溃烂,身体健康受到了严重的损害,但大家一想到是为了夺取抗战的胜利,就没有任何怨言可讲。最让人防不胜防的是,硫酸一溅到人的衣服上,马上就会烧成一个窟窿并灼伤肌肤,更严重的是陶瓷容器还经常发生爆炸。因此,军工战士的工作服总是千疮百孔,脸上、身上、手上到处都有烧伤的痕迹。现在每当回想起来,那种研制生产无烟火药的场景是何等的悲壮!
硝酸的制造方法和制造硫酸的方法差不多,也有很大的危险性,硝酸棉是发射弹药的主要原料之一。当时我们是采用汤母逊硝化法制成的,由于没有必要的生产设备,我们先将棉花煮洗,再用烧碱脱脂,加上硝酸、硫酸进行硝化、搅拌,然后用石头压扁,放入从农家借来的绞面机里挤压成硝化棉“面条”,切成小块。经过筛选后,去掉太大和太小的棉块,就成了无烟火药,并可直接装弹使用了,也就是我们今天火箭发射的主要原料。硝化棉极易燃烧,稍不慎就会引发事故。记得有一次,一位战士用秤配这种火药,由于操作时不小心称砣坠地,突然引起硝化棉着地起火,从而引发连锁爆炸,结果只听“轰轰”几声巨响,工厂倒塌了,周围的房子也跟着“哗哗”地倒下,方圆十几里远都能感觉得到大地在震动,就象发生强烈地震一般,当场就有数十名军工战士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刚开始生产无烟火药时,产量很低,只有几公斤,后来我们对工艺熟练了,产量也逐步提高,每月的生产也从几百斤发展至上千公斤。就这样采用土法上马制造出来的火药,为我军赢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提供了弹药保障。随着抗日战争的胜利,我军的军工生产条件逐步改善。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当时在太行山上研制生产军火的那一批战友们都成了国家军工制造业和航天工业的骨干和栋梁。
数十年过去了,在迎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六十周年到来之际,我们早已告别了那个用土法制造火药的时代,如今再回首,不禁感慨万千。正是因为有了我们那一代许许多多牺牲时连姓名都没有留下的战友,才有了我们共和国繁荣富强的今天,我们要永远把他们铭记在心间。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