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陶渊明[原创]
2021-12-31抒情散文shen1029
作为晋末文学家,陶渊明是以“田园诗人”、“隐逸诗人”而著称于世的,他有着极高艺术成就的山水田园诗,奠定了他在中国山水田园诗上的“霸主”地位。而作为仕途上的陶渊明,却很少有人注意到他穷途潦倒的一生。陶渊明是渌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二十九……
作为晋末文学家,陶渊明是以“田园诗人”、“隐逸诗人”而著称于世的,他有着极高艺术成就的山水田园诗,奠定了他在中国山水田园诗上的“霸主”地位。而作为仕途上的陶渊明,却很少有人注意到他穷途潦倒的一生。
陶渊明是渌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二十九岁那年,他出任江州祭酒,不久就辞官归隐。此后,他又做过几任参军一类的小官,每次时间都很短。在这十几年中,他的经济每况愈下,三十九岁那年,不得不亲自参加劳动。然而,由于家里贫困、孩子多,靠种田不能维持生活。后来在亲友的劝告下,他再一次出仕,做了八十多天彭泽令。在彭泽令任上,萧统的《陶渊明传》记载了陶渊明这样一件事:一次郡里派一个督邮来县,县吏叫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说:“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当天,他就离职回乡,并且写了著名的《归去来兮辞》,认为自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表示了誓与官场决裂、归隐山水的决心。这时,他四十一岁。
但最终逃离官场、“躬耕自资”的陶渊明,并没有改变厄运缠身,四十四岁那年,他的旧居被大火烧毁,处境极为惨淡。在《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一诗中,他这样述及自己当时的生活景况:“夏日抱长饥,寒夜无被眠,造夕思鸡鸣,及晨愿乌迁”。为了生存,有时他竟不免于乞食。忧愤、饥寒、劳累一起折磨着垂老的诗人,使他“遂抱羸疾”,直到快死的时候,他已经“偃卧瘠馁有日矣”。即便如此,当江州刺史檀道济送来米和肉时,他却轻蔑地“挥之而去”。不久,诗人就在贫病交加中离开了人世,享年六十三岁。
我一向以为,在中国古代文坛上,若论对官场感悟之最深、厌恶之最透、决裂之最彻底者,当数陶渊明。陶渊明潦倒的一生虽让人同情,但他耿介正直的品格,透露出的,却是文人挺直脊梁的骨气,这是中国文人的优秀传统,是值得后人学习的。他之所以一生命运坎坷,不得意,全在于他的耿介个性,如果他肯拿下“架子”,像那些溜须拍马之辈那样,在主子面前点头哈腰、为五斗米折腰,又何至于此呢?但倘真如此,我敢断言,中国诗歌史上,就肯定少了陶渊明这颗辉耀的明星。因为苦难出诗人,正是苦难的人生经历,磨就了诗人闪耀人性的光辉,才使之焕发出永久的艺术魅力。就是欧阳修在《梅圣俞诗集序》中所说:“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这样的例子,在中国文学史上不在少数。
人活着总要有点骨气。造物主给了人两条腿,是叫人站着直立行走的,我们没有必要再去学那些、做那些猫狗之辈,永远在人前爬行着,直不起腰来。这便是我解读陶渊明得到的最好启迪。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