榕城印象
2021-12-31经典散文
[db:简介]
榕城印象
张伊南
初次踏上福州的土地,大街小巷,江边湖畔,处处可见榕树的伟岸身影,树干高大,繁枝垂地,叶片碧绿,密密层层,织就喜人的榕阴。榕城之美誉名不虚传。如果觉得色彩单调,此时,西湖公园的菊花正在绚烂绽放。随着如潮人流,漫步湖畔长堤,卧波虹桥,水榭亭廊……各色菊花,成方成片,色彩缤纷,恰如锦绣铺地,使西湖妆容愈见秀丽,给人以强烈的视觉美感冲击。
晨光明澈,清风拂面。我慕名来到了三坊七巷景区,感受到了这座城市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作为一个集园林山水、名人故居于一体的文化旅游区,由“三坊、七巷、一街、一河、一山”组成。一山便是景区南部的乌山。拾级登山,但见榕树参天,林阴匝地,嶙峋怪石,摩崖石刻,随处可见。乌山亭,先薯亭,黎公亭,道山亭……依山就势,错落有致,为峭拔挺秀乌山增色。道山亭旁,长方青石上镌刻着北宋曾巩的名作《道山亭记》,赋予乌山以浓郁的历史文化气息。仔细品读,其不畏山水之险,而能安于其居,见识高远,志向壮阔,才能有所作为的思想内蕴,给人以生活的启示。
离开魅力独具的乌山,沿澳门路往北,没有多远,便来到林则徐祠堂。从枣红色屏墙一侧石拱门进入,依次参观仪门厅、御碑亭、树德堂、曲尺楼,驻足浏览一张张文字图片,一件件遗物手迹,使我对民族英雄林则徐的生平史迹有了直观形象的认识了解。“焚毒冲云霄,正气壮山河之色;挥旗抗敌寇,义征夺魑魅之心。”仪门厅正面的一幅柱联,集中概括了林则徐驰往广州查禁鸦片、加强海防、备战抗英的丰功伟绩,令人难以忘怀。“春雷欻破零丁穴,笑蜃楼气尽,无复灰燃。沙角台高,乱帆收向天边。”此时,我想起了林则徐这首抒写厉行烟禁、赶走侵略者的爱国词作,心中充溢着激昂的力量。在长期闭关锁国、对西方世界茫然无知之中,他敢于破除保守思想,组织通晓外文之人翻译“澳门新闻纸”,搜集西方资料编译《四洲志》,虚心了解外国情况,“求新声于异邦”,开启主动研究西方的新风气,成为向洋看世界的先导。使人感动的是,即使在含冤遭贬、被遣戍新疆之时,面对“天山巉削摩肩立,瀚海苍茫入望迷”的苍凉景象,万里征人忍辱负重,无畏前行,惟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胸怀和献身精神。御碑亭侧前方的一株榕树在午后阳光的照射下郁郁葱葱,生机蓬勃,悦人眼目;我想,林则徐的思想精神之树也一定会根深叶茂,沾溉后人,涵育百代。
走出祠堂,继续往北,过潺潺流淌的安泰河,即是三坊七巷。古风古韵、人流如潮的南后街作为中轴,连起了纵横如棋、石板铺地、闹中取静的三条长坊,七条窄巷,连起了闽都明清建筑的特色和历史文化的精髓。
沿着青石板路,漫步悠长的郎官古巷,聆听一代学人严复不懈探索西方新知的清晰足音,卓越的启蒙思想仿佛在小巷的晴空飞扬,永不消逝,回响耳畔。“可知外物之来,深闭固拒,必非良法……”, 甲午战争以后,中国处于民族沦亡的危急关头,站立时代潮头的严复积极向西方寻求真理,最早系统地译介和传播西方学术思想,倡导国民改变孤陋寡闻、抱残守缺的狭隘见识,以开放的眼界心态与西方列强积极竞争,救亡图存。“是以今日要政统于三端:一曰鼓民力,二曰开民智,三曰新民德。”严复痛感国祸益深,主张惟有变法改革,禁止鸦片与缠足,强健国民体魄;废除八股,提倡西学;改变君主专制制度,实行立宪民主政治,“求以合于当前之世变”,才能自强保种,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晚年的严复返回福州,在郎官巷居住颐养天年,使古巷闪耀着永恒的思想光辉。
白墙黛瓦,曲线山墙,花窗雕饰,绿树繁花,……来到南后街与杨桥路交界处的林觉民冰心故居。穿廊过厅,庭院里,一座塑像映入眼中,栩栩如生地再现了林觉民与妻子相依相偎读书的场景。“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为天下人谋永福”,此刻,耳畔仿佛传来了挚情而又刚烈的誓言,它穿越百年时空而来,激荡着我的心灵。在冰心故居驻足阅读一代才女的生平,“我只知道有蔚蓝的海,却原来还有碧绿的江,这是我父母之乡!”这是1911年冬季,冰心从烟台回到福州的时候,写下的惊讶而欢喜的诗句。尽管,冰心一生在福州生活的日子短暂,但无论身在何处,相距多远,榕城是她始终牵挂的心灵之所,永远亲切的父母之乡。
榕城行程短暂,步履匆匆,山水胜景、历史文化的零碎印象散落在记忆里,但记忆的片段虽零散,却已深深刻印在心版上了,再也无法忘却。
张伊南
初次踏上福州的土地,大街小巷,江边湖畔,处处可见榕树的伟岸身影,树干高大,繁枝垂地,叶片碧绿,密密层层,织就喜人的榕阴。榕城之美誉名不虚传。如果觉得色彩单调,此时,西湖公园的菊花正在绚烂绽放。随着如潮人流,漫步湖畔长堤,卧波虹桥,水榭亭廊……各色菊花,成方成片,色彩缤纷,恰如锦绣铺地,使西湖妆容愈见秀丽,给人以强烈的视觉美感冲击。
晨光明澈,清风拂面。我慕名来到了三坊七巷景区,感受到了这座城市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作为一个集园林山水、名人故居于一体的文化旅游区,由“三坊、七巷、一街、一河、一山”组成。一山便是景区南部的乌山。拾级登山,但见榕树参天,林阴匝地,嶙峋怪石,摩崖石刻,随处可见。乌山亭,先薯亭,黎公亭,道山亭……依山就势,错落有致,为峭拔挺秀乌山增色。道山亭旁,长方青石上镌刻着北宋曾巩的名作《道山亭记》,赋予乌山以浓郁的历史文化气息。仔细品读,其不畏山水之险,而能安于其居,见识高远,志向壮阔,才能有所作为的思想内蕴,给人以生活的启示。
离开魅力独具的乌山,沿澳门路往北,没有多远,便来到林则徐祠堂。从枣红色屏墙一侧石拱门进入,依次参观仪门厅、御碑亭、树德堂、曲尺楼,驻足浏览一张张文字图片,一件件遗物手迹,使我对民族英雄林则徐的生平史迹有了直观形象的认识了解。“焚毒冲云霄,正气壮山河之色;挥旗抗敌寇,义征夺魑魅之心。”仪门厅正面的一幅柱联,集中概括了林则徐驰往广州查禁鸦片、加强海防、备战抗英的丰功伟绩,令人难以忘怀。“春雷欻破零丁穴,笑蜃楼气尽,无复灰燃。沙角台高,乱帆收向天边。”此时,我想起了林则徐这首抒写厉行烟禁、赶走侵略者的爱国词作,心中充溢着激昂的力量。在长期闭关锁国、对西方世界茫然无知之中,他敢于破除保守思想,组织通晓外文之人翻译“澳门新闻纸”,搜集西方资料编译《四洲志》,虚心了解外国情况,“求新声于异邦”,开启主动研究西方的新风气,成为向洋看世界的先导。使人感动的是,即使在含冤遭贬、被遣戍新疆之时,面对“天山巉削摩肩立,瀚海苍茫入望迷”的苍凉景象,万里征人忍辱负重,无畏前行,惟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胸怀和献身精神。御碑亭侧前方的一株榕树在午后阳光的照射下郁郁葱葱,生机蓬勃,悦人眼目;我想,林则徐的思想精神之树也一定会根深叶茂,沾溉后人,涵育百代。
走出祠堂,继续往北,过潺潺流淌的安泰河,即是三坊七巷。古风古韵、人流如潮的南后街作为中轴,连起了纵横如棋、石板铺地、闹中取静的三条长坊,七条窄巷,连起了闽都明清建筑的特色和历史文化的精髓。
沿着青石板路,漫步悠长的郎官古巷,聆听一代学人严复不懈探索西方新知的清晰足音,卓越的启蒙思想仿佛在小巷的晴空飞扬,永不消逝,回响耳畔。“可知外物之来,深闭固拒,必非良法……”, 甲午战争以后,中国处于民族沦亡的危急关头,站立时代潮头的严复积极向西方寻求真理,最早系统地译介和传播西方学术思想,倡导国民改变孤陋寡闻、抱残守缺的狭隘见识,以开放的眼界心态与西方列强积极竞争,救亡图存。“是以今日要政统于三端:一曰鼓民力,二曰开民智,三曰新民德。”严复痛感国祸益深,主张惟有变法改革,禁止鸦片与缠足,强健国民体魄;废除八股,提倡西学;改变君主专制制度,实行立宪民主政治,“求以合于当前之世变”,才能自强保种,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晚年的严复返回福州,在郎官巷居住颐养天年,使古巷闪耀着永恒的思想光辉。
白墙黛瓦,曲线山墙,花窗雕饰,绿树繁花,……来到南后街与杨桥路交界处的林觉民冰心故居。穿廊过厅,庭院里,一座塑像映入眼中,栩栩如生地再现了林觉民与妻子相依相偎读书的场景。“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为天下人谋永福”,此刻,耳畔仿佛传来了挚情而又刚烈的誓言,它穿越百年时空而来,激荡着我的心灵。在冰心故居驻足阅读一代才女的生平,“我只知道有蔚蓝的海,却原来还有碧绿的江,这是我父母之乡!”这是1911年冬季,冰心从烟台回到福州的时候,写下的惊讶而欢喜的诗句。尽管,冰心一生在福州生活的日子短暂,但无论身在何处,相距多远,榕城是她始终牵挂的心灵之所,永远亲切的父母之乡。
榕城行程短暂,步履匆匆,山水胜景、历史文化的零碎印象散落在记忆里,但记忆的片段虽零散,却已深深刻印在心版上了,再也无法忘却。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