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
2021-12-31经典散文
[db:简介]
1.
恋爱的时候他带我去的坝上。
车进张北,就下起了鹅毛大雪。到内蒙新安村的时候,车己经寸步难行。离目的地还有十公里,车里异常的冷。看我抖擞的样子,无奈之下,他带我下了车。
从小到大,没有见过那样恶劣的天气。风咆哮着从四面八方刮过来,穿透了羽绒服,那种冷从骨头里钻出来。雪打在脸上生疼。不到五分钟,我的嘴唇就凉的发黑。连话也说不出来。如果不是他抱住我,风不把我刮跑,我也不会在这种天气里站很久。他把上衣解开,把我围在里面,使劲儿拥住我往前走。雪越来越大了,每走一步我都在哭。好像耳朵冻掉了,手指僵的已经不是自己的了。天灰的看不见村庄、路。这样的时候,人常常会绝望。
那会儿,我差一点就想问他:“我们会冻死在这里吗?”
我从来没有那么渴望生,恐惧死亡。大脑里除了恐慌,还是恐慌。他凭着记忆拽着我艰难前行。庆幸的是一辆路过的马车救了我们。
那也是我第一次见到如此落后的生活环境和方式。用土坯垒的墙,房顶也是用泥土覆盖的。做饭烧的是羊粪,有一股特别难闻的味道。第一次见他们用手抓干粪烧火,我想着她们做饭的样子,几乎不敢想怎么把饭咽下去。没有可口的饭菜。交通不方便,气候条件恶劣,营里没有商贩过来。只有土豆和过冬腌的咸菜。我吃的很少,吃的时候也没去想烧饭的牛粪。
晚上,主人把炕烧的很烫,我热的一夜没睡好。(大概也不习惯很多人睡一个炕上吧。)他说主人把炕烧的很热,是特别在意这个客人。我也从那些淳朴的方言里,感受着他们淳朴的民风。
我想,在那样恶劣环境中生活的他们,脸上依然有着阳光般灿烂的笑容,他们的内心是坚韧、豁达的,是我没有的。
2.
林打电话说,屏山的住户五月底基本就迁完了,为了向家坝水电站的建设。
虽然结果早已知道,还是有一种“人去楼空”的怅然和伤感。
那座小城,依金沙江而建,背靠峭壁。因为地势险要,没有发展的空间,随着人口的增长,只好把楼越盖越高,站码头望上去,像一个沧桑的老者。
它辉煌的历史,是外国人第一次漂流长江,它是第一站,县领导都去了码头接见了漂流的勇士们。
屏山盛产烟草、茶叶,还有造纸业,是当地的经济命脉。烟草历经多年的拓展,在当地成了一大产业。许多农民大片的种植,放弃了出外打工,选择留在妻儿身边。茶叶一直是屏山的特产。炒青、明前春系列、茉莉花茶都是上品。历史悠久、风格独特、久负盛名。清香浓郁、回味甘醇。而支持造纸业的,是依靠大山的天然原料。
最后一次去屏山,又去了小三三居住过的屏山中学。操场上的树茂盛的生长着,站在它树底看教学楼,想着我们手拉手在楼底走着的样子,心随即就潮湿了。
下街的早市上,从云南渡江过来的、四面八方赶来的乡亲们聚集在这里。气色匆匆。有了他们,窄小的下街一下子热闹起来。新鲜的蔬菜还镶着晨露。远远的就闻见农家米酒的醇香。我没有想管住自己的嘴,把朝思暮想的当地小吃吃了个遍。庙子跟前又摆满了鱼,刚打捞的,蹦的正欢。
在舅舅家吃了地道的本地海鲜。是涨潮之后表哥表嫂去沙滩捡拾的。
而我依恋屏山,除了美味,除了那里淳朴的民风;除了静美的山色、清澈的小溪,就是那里住着我心爱的亲人和朋友,还有我美好的童年记忆。
3.
还是经常会想起那个叫小冬的男孩。
那年我们才十七。每次想起的时候,他在地铁里为我弹唱的歌又在耳边想起。
那一年,我很闹很贪玩,每个礼拜天都会出去玩,回来时会通过一个地下通道。偶然一次,我很晚才坐车回住处。下地下通道时有些害怕,这时,里面传来吉它声。我犹豫着走下台阶,是个十七、八岁的男孩。很清瘦帅帅的、很个性的那种。他穿着洗得都褪了色的时令体恤,有些寒酸却干干净净。他坐在地上,跟前搁着一个纸盒子,里面散落着零碎的纸币。因为年龄相仿吧,我有些好奇,就站在他旁边看他。已经快十点了,地下通道的人很少,偶尔才经过一个。听见脚步声,他就会弹响吉它。人走到跟前,他就会随着吉它唱起来。他的吉它弹的很捧,声音音质也很好,唱情歌很好听,缠绵而悠远。每个经过的人都会在他面前停留,留下或多或少的钱。他只投入的弹着唱着,看也不看人或钱一眼,也不道谢,冷冰冰的。我想,他应该是那种很自尊的音乐流浪者吧。我摸摸衣兜里的钱,看看他。他眼睛里掠过一丝不安,苍白的脸涨得通红,我放弃了。
后来,我每个礼拜天都会在那个时间去通道听他弹吉它、唱情歌。慢慢的,我知道他为什么很晚才出现在那儿,因为地下通道不容许他们存在吧。他大概不想被城建的人追的落荒而逃。每次去他都会唱不同的歌给我听,每次都很投入。我从来没问过他的出处,会去哪儿?只是,有一个同龄男孩,他那独特的生活方式让我迷惑、好奇,我忍不住想去。
再后来冬天了,看门的大爷晚上不让我出去,说女孩子太危险,我只好作罢。慢慢的我几乎要将他忘却了(本来也是个没心没肺的家伙!)。
那一年是在北京过的年。大年初一几个人出去狂欢,下午回去路过地下通道,那个流浪者,他站在那儿看着我笑:
“嗨!好久不见!”
他居然会笑?一直见他的是一张冷冰冰的脸,苍白间两只眼睛迷茫无助中渗杂着傲气。他今天穿着时尚,我一愣之余也笑了:
“怎么?没回家过年。”
“明天回。想来碰碰运气,想给你道个别。”他认真的说。
我有些惊诧。这个陌生的男孩,我几乎把他遗忘了,他怎么会?
“意外吧?其实,你也许不知道,对于一个追求梦却一无所获、甚至没有钱回家的自以为是的家伙来说,你的聆听对我是多么大的一种振撼与感动!在那些无助的日子,你给了我勇气,让我点燃了回家的那盏‘灯’!”
我低下头,有些无地自容。咬着唇,看也不敢看他。他对于我,连过客也不是,只是我顽劣时一时的新鲜和好奇而已。而每次他认真为我弹唱起的每一首歌,几乎只是在我心里轻轻飘过,没留下一丝痕迹。
“谢谢你!我可以、也该回‘家’了!”他一字一句的说。
“我、我……”我不知该说点什么。
他就那样跑开了,急急的。我甚至没来得及问他因何而来,因何而去,叫什么名字。
很久以后,很偶然的听说他凭着一腔热情、凭着对音乐的热爱,一个人偷偷来北京闯天下。我见他时应该是他最潦倒的日子吧。真的无法想像他是怎样熬过那些因仓皇而失望无助的日子!而我,竟然没有在他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他是怎样战胜内心的软弱?怎样努力攒足回家的路费?那晚,他是怎样度过合家团圆的日子?跟我一样躲在被子里,听窗外炮竹声声想妈妈而号啕大哭?我不得而知。像他那样的人,在北京的街头数不胜数。都想在北京寻找一席之地,只是,在这个人人都以为是天堂的地方,除了繁华,却缺少人情味。没有契机、也没有人帮他们,房租对他们来说就难以承受,他们几乎无路可走……
小冬,这么多年过去了,你还好吗?
你改变了吗?
那个西单女孩,还有旭日阳刚,还有无数为了音乐梦想来到北京的人们,他们最初的梦洁净而纯粹,即使落泊的露宿街头,他们都没有改变过。当名、利来临的时候,他们的歌声不再纯净动人。
小冬,你改变了吗?
我还是愿意记住你最初的模样,如你初见时看我的样子。
恋爱的时候他带我去的坝上。
车进张北,就下起了鹅毛大雪。到内蒙新安村的时候,车己经寸步难行。离目的地还有十公里,车里异常的冷。看我抖擞的样子,无奈之下,他带我下了车。
从小到大,没有见过那样恶劣的天气。风咆哮着从四面八方刮过来,穿透了羽绒服,那种冷从骨头里钻出来。雪打在脸上生疼。不到五分钟,我的嘴唇就凉的发黑。连话也说不出来。如果不是他抱住我,风不把我刮跑,我也不会在这种天气里站很久。他把上衣解开,把我围在里面,使劲儿拥住我往前走。雪越来越大了,每走一步我都在哭。好像耳朵冻掉了,手指僵的已经不是自己的了。天灰的看不见村庄、路。这样的时候,人常常会绝望。
那会儿,我差一点就想问他:“我们会冻死在这里吗?”
我从来没有那么渴望生,恐惧死亡。大脑里除了恐慌,还是恐慌。他凭着记忆拽着我艰难前行。庆幸的是一辆路过的马车救了我们。
那也是我第一次见到如此落后的生活环境和方式。用土坯垒的墙,房顶也是用泥土覆盖的。做饭烧的是羊粪,有一股特别难闻的味道。第一次见他们用手抓干粪烧火,我想着她们做饭的样子,几乎不敢想怎么把饭咽下去。没有可口的饭菜。交通不方便,气候条件恶劣,营里没有商贩过来。只有土豆和过冬腌的咸菜。我吃的很少,吃的时候也没去想烧饭的牛粪。
晚上,主人把炕烧的很烫,我热的一夜没睡好。(大概也不习惯很多人睡一个炕上吧。)他说主人把炕烧的很热,是特别在意这个客人。我也从那些淳朴的方言里,感受着他们淳朴的民风。
我想,在那样恶劣环境中生活的他们,脸上依然有着阳光般灿烂的笑容,他们的内心是坚韧、豁达的,是我没有的。
2.
林打电话说,屏山的住户五月底基本就迁完了,为了向家坝水电站的建设。
虽然结果早已知道,还是有一种“人去楼空”的怅然和伤感。
那座小城,依金沙江而建,背靠峭壁。因为地势险要,没有发展的空间,随着人口的增长,只好把楼越盖越高,站码头望上去,像一个沧桑的老者。
它辉煌的历史,是外国人第一次漂流长江,它是第一站,县领导都去了码头接见了漂流的勇士们。
屏山盛产烟草、茶叶,还有造纸业,是当地的经济命脉。烟草历经多年的拓展,在当地成了一大产业。许多农民大片的种植,放弃了出外打工,选择留在妻儿身边。茶叶一直是屏山的特产。炒青、明前春系列、茉莉花茶都是上品。历史悠久、风格独特、久负盛名。清香浓郁、回味甘醇。而支持造纸业的,是依靠大山的天然原料。
最后一次去屏山,又去了小三三居住过的屏山中学。操场上的树茂盛的生长着,站在它树底看教学楼,想着我们手拉手在楼底走着的样子,心随即就潮湿了。
下街的早市上,从云南渡江过来的、四面八方赶来的乡亲们聚集在这里。气色匆匆。有了他们,窄小的下街一下子热闹起来。新鲜的蔬菜还镶着晨露。远远的就闻见农家米酒的醇香。我没有想管住自己的嘴,把朝思暮想的当地小吃吃了个遍。庙子跟前又摆满了鱼,刚打捞的,蹦的正欢。
在舅舅家吃了地道的本地海鲜。是涨潮之后表哥表嫂去沙滩捡拾的。
而我依恋屏山,除了美味,除了那里淳朴的民风;除了静美的山色、清澈的小溪,就是那里住着我心爱的亲人和朋友,还有我美好的童年记忆。
3.
还是经常会想起那个叫小冬的男孩。
那年我们才十七。每次想起的时候,他在地铁里为我弹唱的歌又在耳边想起。
那一年,我很闹很贪玩,每个礼拜天都会出去玩,回来时会通过一个地下通道。偶然一次,我很晚才坐车回住处。下地下通道时有些害怕,这时,里面传来吉它声。我犹豫着走下台阶,是个十七、八岁的男孩。很清瘦帅帅的、很个性的那种。他穿着洗得都褪了色的时令体恤,有些寒酸却干干净净。他坐在地上,跟前搁着一个纸盒子,里面散落着零碎的纸币。因为年龄相仿吧,我有些好奇,就站在他旁边看他。已经快十点了,地下通道的人很少,偶尔才经过一个。听见脚步声,他就会弹响吉它。人走到跟前,他就会随着吉它唱起来。他的吉它弹的很捧,声音音质也很好,唱情歌很好听,缠绵而悠远。每个经过的人都会在他面前停留,留下或多或少的钱。他只投入的弹着唱着,看也不看人或钱一眼,也不道谢,冷冰冰的。我想,他应该是那种很自尊的音乐流浪者吧。我摸摸衣兜里的钱,看看他。他眼睛里掠过一丝不安,苍白的脸涨得通红,我放弃了。
后来,我每个礼拜天都会在那个时间去通道听他弹吉它、唱情歌。慢慢的,我知道他为什么很晚才出现在那儿,因为地下通道不容许他们存在吧。他大概不想被城建的人追的落荒而逃。每次去他都会唱不同的歌给我听,每次都很投入。我从来没问过他的出处,会去哪儿?只是,有一个同龄男孩,他那独特的生活方式让我迷惑、好奇,我忍不住想去。
再后来冬天了,看门的大爷晚上不让我出去,说女孩子太危险,我只好作罢。慢慢的我几乎要将他忘却了(本来也是个没心没肺的家伙!)。
那一年是在北京过的年。大年初一几个人出去狂欢,下午回去路过地下通道,那个流浪者,他站在那儿看着我笑:
“嗨!好久不见!”
他居然会笑?一直见他的是一张冷冰冰的脸,苍白间两只眼睛迷茫无助中渗杂着傲气。他今天穿着时尚,我一愣之余也笑了:
“怎么?没回家过年。”
“明天回。想来碰碰运气,想给你道个别。”他认真的说。
我有些惊诧。这个陌生的男孩,我几乎把他遗忘了,他怎么会?
“意外吧?其实,你也许不知道,对于一个追求梦却一无所获、甚至没有钱回家的自以为是的家伙来说,你的聆听对我是多么大的一种振撼与感动!在那些无助的日子,你给了我勇气,让我点燃了回家的那盏‘灯’!”
我低下头,有些无地自容。咬着唇,看也不敢看他。他对于我,连过客也不是,只是我顽劣时一时的新鲜和好奇而已。而每次他认真为我弹唱起的每一首歌,几乎只是在我心里轻轻飘过,没留下一丝痕迹。
“谢谢你!我可以、也该回‘家’了!”他一字一句的说。
“我、我……”我不知该说点什么。
他就那样跑开了,急急的。我甚至没来得及问他因何而来,因何而去,叫什么名字。
很久以后,很偶然的听说他凭着一腔热情、凭着对音乐的热爱,一个人偷偷来北京闯天下。我见他时应该是他最潦倒的日子吧。真的无法想像他是怎样熬过那些因仓皇而失望无助的日子!而我,竟然没有在他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他是怎样战胜内心的软弱?怎样努力攒足回家的路费?那晚,他是怎样度过合家团圆的日子?跟我一样躲在被子里,听窗外炮竹声声想妈妈而号啕大哭?我不得而知。像他那样的人,在北京的街头数不胜数。都想在北京寻找一席之地,只是,在这个人人都以为是天堂的地方,除了繁华,却缺少人情味。没有契机、也没有人帮他们,房租对他们来说就难以承受,他们几乎无路可走……
小冬,这么多年过去了,你还好吗?
你改变了吗?
那个西单女孩,还有旭日阳刚,还有无数为了音乐梦想来到北京的人们,他们最初的梦洁净而纯粹,即使落泊的露宿街头,他们都没有改变过。当名、利来临的时候,他们的歌声不再纯净动人。
小冬,你改变了吗?
我还是愿意记住你最初的模样,如你初见时看我的样子。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