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笔记 十一、十二、十三
2022-01-01叙事散文李灿
十一我们把柳宗元和王安石划在唐宋八大家之列,我们不能否认他们的散文写得好,但这并不等于他们的文章无可挑剔。我们先看柳宗元的《黔之驴》,里面说老虎眼中的驴是庞然大物,这就是夸张过度了。驴还没有马大,怎么可能是庞然大物呢?说老虎之前没见过驴,刚……
十一 我们把柳宗元和王安石划在唐宋八大家之列,我们不能否认他们的散文写得好,但这并不等于他们的文章无可挑剔。 我们先看柳宗元的《黔之驴》,里面说老虎眼中的驴是庞然大物,这就是夸张过度了。驴还没有马大,怎么可能是庞然大物呢?说老虎之前没见过驴,刚开始不知道驴是什么东西,这没有问题。但是把驴说成是庞然大物,这就不符合现实。纵然这是一篇寓言,那也不能完全偏离生活实际。 我们再看王安石的《伤仲永》,里面说方仲永一家历代务农,之前根本不认识笔墨纸砚,结果父亲借来东西后他立马能写一首诗。这就纯属胡说八道。一个没有读过书、写过字的人,怎么会写诗呢?这完全背离了生活逻辑。 古人的文风,好的方面要继承,但不好的方面也要批判。散文毕竟是最接近生活的文体,如果和生活实际错得太远,终究是不对的。 十二 鲁迅先生有一篇散文《〈二十四孝图〉》,里面对这些图画宣传的孝道进行了无情的批判。有人也许不动了,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鲁迅为什么还要批判呢? 其实,如果我们对孝道文化有了深刻的理解,就会明白鲁迅的良苦用心。封建社会,孝道文化已经被扭曲了。例如,郭巨埋儿、卧冰求鲤、曹娥投江等等,这就是完全泯灭人性的,这些故事就是告诉人们愚忠,对长者可以牺牲一切。这些故事的结局当然是浪漫的,可是现实生活中只会摧残人。鲁迅后来在《我们怎样做父亲》一文中就指出了中国文化的落后的一面。一个进步的时代,我们首先考虑的是年轻一代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却倒过来了,首先考虑的是老人。我们不是说不应该孝顺长辈,可是为了孝敬父母可以埋儿子,可以卧冰,可以投江,这样的人和事还作为正面典型曲宣传,这就有问题了。如果我们总是先考虑老人,不考虑下一代的成长,这个社会从长远来看怎么进步呢? 也就是说,鲁迅先生并不是反对人们尽孝,而是反对以孝道文化为代表的封建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鲁迅后来在《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一文中就指出,官方的孔子、中国老百姓心中的孔子,和历史上真实的孔子是两回事。这不是没有道理的。王祥卧冰求鲤,事后母至孝,后母反而要谋杀他。他的做法是典型的以德报怨。其实孔子分明是反对以德报怨的,孔子的观点是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可见,后来的儒家思想已经变味了,鲁迅批判它不能说不应该。孔子的思想在漫长的封建社会被歪曲,带来了一些列文化糟粕,鲁迅对此能不深恶痛绝吗? 十三 《三国志》在历史散文中应该算是文学性较差的一部了,因为它叙事简略。可即使是这样,它还是留下了很多未解之谜,给我们设置了很多悬念,至今众说纷纭。 刘备临死前对诸葛亮说:“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有人说:“诸葛亮太傻了,刘禅那么笨,刘备都讲出了那样的话,诸葛亮为什么还不敢取刘禅而代之呢?”对此,当然有很多种解释。如果让我来解释,我想说的是认为诸葛亮不称帝太傻的人太无知了。 首先,中国是一个讲礼让的国家。我们的传统文化就是这样,别人给我们好处,我们通常都会先拒绝,如果不管什么都照单全收那就是没有修养。试问,哪个人在诸葛亮那个位置上,能说:“好,谢谢陛下恩典!”那还是人话吗?他唯一能做的当然就是表忠心,表示自己没有二心,让刘备安心断气。可是,表了忠心,那么多人都听到了,你能不兑现吗? 另外,诸葛亮在刘备在位时,并没有什么战功,负责的主要是后勤工作。我们不要受《三国演义》误导,觉得诸葛亮如何了不起。刘备手下比诸葛亮资格老或者有战功的人大有人在,如赵云、魏延等。你诸葛亮想称帝,那些人会怎么想?老子们浴血奋战,都做不了皇帝,你算老几?刘备选的顾命大臣还有李严,李严会答应吗?诸葛亮能没有这个自知之明吗?他就算想称帝,他敢吗? 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名不正则言不顺。刘备一直以汉宗室自居,说曹魏篡汉,是汉贼。如果诸葛亮也谋朝篡位,那他自己不也成了汉贼吗?他再打曹魏就是贼喊捉贼,道义上就没有优势,团队还有凝聚力吗?还能忽悠老百姓帮你打仗送死吗?一旦这个政权没有合法性,曹魏和孙吴如果再度勾结,那样的后果诸葛亮承担得了吗?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