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窗户上的脚步
2022-01-01叙事散文摇曳风铃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8:14 编辑
有一排房子,离马路只有不足一米的距离,正面是散落着民户,背后是格式等同的玻璃窗,有一半的玻璃终日淹没在马路高深的墙体内,一半从马路的横截面上抬起了……
有一排房子,离马路只有不足一米的距离,正面是散落着民户,背后是格式等同的玻璃窗,有一半的玻璃终日淹没在马路高深的墙体内,一半从马路的横截面上抬起了……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8:14 编辑 <br /><br /> 有一排房子,离马路只有不足一米的距离,正面是散落着民户,背后是格式等同的玻璃窗,有一半的玻璃终日淹没在马路高深的墙体内,一半从马路的横截面上抬起了头。
这样,在屋里说话用餐,眼睛的视线就会兑接上行走在窗户上的脚步,甚到看到行走者鞋的颜色和裤管的尺寸。
其实这是一排老国企的家属房,与马路西边同样是一家国企的同房,却有着形式上的不同。比如那里集中着数十排的平房,有青砖垒起的围墙,配套的生活设施也一应俱全,比如公厕,水管,垃圾场。也或许是受区域的限制,路东就大不同,除这排以整齐的阵容陈列在马路边十多户人家属于厂矿人家,其它都是当地各层居民,所以它的围墙就是带窗子的屏障。如用刀切过一样,马路的横截面与房子的墙对峙着,更显出路基的坚固和顽强。房子与马路的实际距离只有可以安插一个人的厚度,这个人必须和马路是平行的姿态,侧身而过。这个空间的实际意义就是为了拣拾从马路上散落的物件,或者方便雨水的存储和排放——马路上这一段是呈缓慢的斜坡式推进的。所以靠近这面墙总是潮湿地生出许多斑点。
马路有七八米宽,常年响着自行车的铃声骡马的蹄声以及机动车辆的马达声。这里附近散落着一些农户,机动车的声响通常代表输送着农业机器械或是农业产品工具的到来。但更多的是行人的脚步声。那些磨擦地面的声音尤其是在夏天敞开窗户的时候显得格外凌乱匆忙甚至焦燥不安。特别是夜里奔跑的声音,或者从窗上一闪而过的影子,令人习惯于和某种恶性事件联系起来。
那时候,人们都出奇地遵守交通规则,他们分散在马路的两边,自觉地出让了中间地带,随时等候自行车亦或手扶拖拉机或者解放卡车的偶尔穿行。所以两扇分开的玻璃窗就经常会受到来自路人不明行踪者的侵扰,比如一粒石子,它会带着一些冲击力飞向玻璃上,使上端的玻璃呈现出放射状开裂的痕迹,像一只不规则的放大的动物标本紧伏着窗户上。也有孩子在路上将橡胶的皮球出其不意地踹向木制的框架上,又迅速反弹至不深不浅的沟壑里。然后窗后就响起细细簌簌的声音——后来我想那个沟壑的存在大约除了建筑学和公路学的考究,也有专门坑害粗心之人的用途吧。
那时候我正在读初中,这是我最好的同学家,也因为离学校不过三十多米,所以就自然地成了我课间或者放学后逗留最多的地方。
听她母亲说,最初房子的基座与马路在同一地平上,窗子高出路面很多,趴在窗上可以俯瞰到路上行人的一切存在。后来地面进行硬化,被工厂里炉渣铺垫到齐窗的位置,又灌以厚厚的水泥封闭了相貌粗粝的炉渣,也把他们的后窗吞嗤一大半。这样他们向外瞭望的时候,就最多可以看到行人各色的脚的裤管,俯瞰成了偷窥。再趴在窗上向外看,马路就像口岸,他们被遗弃在岸下。特别是下雨的时候,雨从高处流尚下来,房子如同船只漂泊在水里。
而他们的床也正好在窗户的下方,有时当那些匆乱的脚步走过,仿佛就磨擦着耳朵,那些声音听起来有些揪心,碰上睡眠不足,也会产生强烈的烦躁。我想那些声音会阻断这排平房人家的午休,“得得”的马蹄和“突突”的手扶拖拉机声会打乱他们睡眠节奏,或者成为他们某一梦中的道具。我就有这样的体会。我同学也说,午睡时,突然听到飞机沿道他们屋顶的跑道飞行,还会有机关枪从飞机里射出子弹,并且击中了一排犯人的脑袋——之后她在午休的时间里就从来不闭眼。放弃午睡也就意味着放弃了恐惧,她用这些时间演算一道题或者看一本连环画都是不错的选择。我的这位同学学习成绩非常好,但最终在高考中失利。我替她分析,以为当初那些留下窗户上经久不息人的脚步,马的脚步的机动车格外吵杂的声音掌管了她命运的一部分,那些声音就像诅咒。
夕阳的光切着马路的地平射进屋子,都是短暂地停留——好在屋子的采光并不完全依赖这扇窗子——它在陷进西山前是这间房子承受光线最好的时候,特别是冬天,像是两团燃烧的火。冬天他们的窗通常是不开的,这也是保暖的需要,那时候,居室中间的那只火炉不足以撑起附带着几间房子的温度,所以关闭窗户是为了保障空间的热气循环,不被外界的冷气吸释。到了夏天的早晨是必须开窗通风,一打开窗就像拉开了舞台的幕布,可以看到那些行走的脚步在舞台上演绎着人生的剧目,剧的内容全凭自己想像。
那些阳光下的尘埃在空中飞扬,颇有舞台美工喧染的效果,碎花的棉布窗帘被风吹地飘逸着,像极了台子上舞动的女主角。雨天,关闭的窗上会溅落天空的汗水,它们在透明的玻璃上形成雨珠或是泥点。如果忘记关窗,那些雨点还会从马路坚硬的平面上反弹落户在家里的床上,把浅色的床单元洇湿一片。
床就在窗户下面。
我喜欢看着我同学的母亲坐在床边梳头的样子,或长或短的头发在逆光中一丝丝飘起来,闪着金色的光。我觉得那是最好看的写意,就像她母亲经历的那个时光一样,松散且安详。
我同学家的房子结构像横倒着的汉字“明”,日字里是两间大点的居室,各有两张床。月的两头一间卧房一间厨房,中间是方方正正的庭院,居住面积应该在百平左右。他们的父母在这所房子里养育了九个孩子,我同学是老七。我和她常常在日子的右边口字里,说着各样的话题,比如某次考试成绩,比如某个任科老师所偏爱的哪个学生,比如哪个男生长得英俊帅气。她的这间房子的窗户相对小了些,就是从墙上掏出的一个方洞,同样是玻璃窗,却又被窗帘隔绝了外面的世界。这应该是她父母对孩子的怜爱,少女的房间总是暗藏着某种神秘不能暴露在阳光下。
后来我们都长大了。
马路西边的住宅全部拆掉了,分阶段地盖起了多层楼房。当她父母最小的孩子成家后,他们家在新建的高楼里买了个三居室,把家从马路东迁移到马路西,那座还在岸下飘泊的船交还给了厂里。
三十多年了,如今那一排房还在,却已破败不堪。大约是地形地貌的特殊性决定,旧房改造的阵痛还没有临到这里,所以这里暂时也出生不出崭新的瓦砾和楼宇。
原有的企业住户都迁走了,留下一个旧年代的印痕。空下的房子被厂里租赁给外来务工的、陪读的。依然低眉于马路的窗户被钉了钢筋或者被木板封得严严实实,个别的露出一道细缝用以接受轻微的阳光,也或者用以阻隔从上面发出更多更大的声响。只是觉得那捂得严实的窗户隔绝的不仅仅是这些,似乎还有一个旧年代。
2016/5/2
这样,在屋里说话用餐,眼睛的视线就会兑接上行走在窗户上的脚步,甚到看到行走者鞋的颜色和裤管的尺寸。
其实这是一排老国企的家属房,与马路西边同样是一家国企的同房,却有着形式上的不同。比如那里集中着数十排的平房,有青砖垒起的围墙,配套的生活设施也一应俱全,比如公厕,水管,垃圾场。也或许是受区域的限制,路东就大不同,除这排以整齐的阵容陈列在马路边十多户人家属于厂矿人家,其它都是当地各层居民,所以它的围墙就是带窗子的屏障。如用刀切过一样,马路的横截面与房子的墙对峙着,更显出路基的坚固和顽强。房子与马路的实际距离只有可以安插一个人的厚度,这个人必须和马路是平行的姿态,侧身而过。这个空间的实际意义就是为了拣拾从马路上散落的物件,或者方便雨水的存储和排放——马路上这一段是呈缓慢的斜坡式推进的。所以靠近这面墙总是潮湿地生出许多斑点。
马路有七八米宽,常年响着自行车的铃声骡马的蹄声以及机动车辆的马达声。这里附近散落着一些农户,机动车的声响通常代表输送着农业机器械或是农业产品工具的到来。但更多的是行人的脚步声。那些磨擦地面的声音尤其是在夏天敞开窗户的时候显得格外凌乱匆忙甚至焦燥不安。特别是夜里奔跑的声音,或者从窗上一闪而过的影子,令人习惯于和某种恶性事件联系起来。
那时候,人们都出奇地遵守交通规则,他们分散在马路的两边,自觉地出让了中间地带,随时等候自行车亦或手扶拖拉机或者解放卡车的偶尔穿行。所以两扇分开的玻璃窗就经常会受到来自路人不明行踪者的侵扰,比如一粒石子,它会带着一些冲击力飞向玻璃上,使上端的玻璃呈现出放射状开裂的痕迹,像一只不规则的放大的动物标本紧伏着窗户上。也有孩子在路上将橡胶的皮球出其不意地踹向木制的框架上,又迅速反弹至不深不浅的沟壑里。然后窗后就响起细细簌簌的声音——后来我想那个沟壑的存在大约除了建筑学和公路学的考究,也有专门坑害粗心之人的用途吧。
那时候我正在读初中,这是我最好的同学家,也因为离学校不过三十多米,所以就自然地成了我课间或者放学后逗留最多的地方。
听她母亲说,最初房子的基座与马路在同一地平上,窗子高出路面很多,趴在窗上可以俯瞰到路上行人的一切存在。后来地面进行硬化,被工厂里炉渣铺垫到齐窗的位置,又灌以厚厚的水泥封闭了相貌粗粝的炉渣,也把他们的后窗吞嗤一大半。这样他们向外瞭望的时候,就最多可以看到行人各色的脚的裤管,俯瞰成了偷窥。再趴在窗上向外看,马路就像口岸,他们被遗弃在岸下。特别是下雨的时候,雨从高处流尚下来,房子如同船只漂泊在水里。
而他们的床也正好在窗户的下方,有时当那些匆乱的脚步走过,仿佛就磨擦着耳朵,那些声音听起来有些揪心,碰上睡眠不足,也会产生强烈的烦躁。我想那些声音会阻断这排平房人家的午休,“得得”的马蹄和“突突”的手扶拖拉机声会打乱他们睡眠节奏,或者成为他们某一梦中的道具。我就有这样的体会。我同学也说,午睡时,突然听到飞机沿道他们屋顶的跑道飞行,还会有机关枪从飞机里射出子弹,并且击中了一排犯人的脑袋——之后她在午休的时间里就从来不闭眼。放弃午睡也就意味着放弃了恐惧,她用这些时间演算一道题或者看一本连环画都是不错的选择。我的这位同学学习成绩非常好,但最终在高考中失利。我替她分析,以为当初那些留下窗户上经久不息人的脚步,马的脚步的机动车格外吵杂的声音掌管了她命运的一部分,那些声音就像诅咒。
夕阳的光切着马路的地平射进屋子,都是短暂地停留——好在屋子的采光并不完全依赖这扇窗子——它在陷进西山前是这间房子承受光线最好的时候,特别是冬天,像是两团燃烧的火。冬天他们的窗通常是不开的,这也是保暖的需要,那时候,居室中间的那只火炉不足以撑起附带着几间房子的温度,所以关闭窗户是为了保障空间的热气循环,不被外界的冷气吸释。到了夏天的早晨是必须开窗通风,一打开窗就像拉开了舞台的幕布,可以看到那些行走的脚步在舞台上演绎着人生的剧目,剧的内容全凭自己想像。
那些阳光下的尘埃在空中飞扬,颇有舞台美工喧染的效果,碎花的棉布窗帘被风吹地飘逸着,像极了台子上舞动的女主角。雨天,关闭的窗上会溅落天空的汗水,它们在透明的玻璃上形成雨珠或是泥点。如果忘记关窗,那些雨点还会从马路坚硬的平面上反弹落户在家里的床上,把浅色的床单元洇湿一片。
床就在窗户下面。
我喜欢看着我同学的母亲坐在床边梳头的样子,或长或短的头发在逆光中一丝丝飘起来,闪着金色的光。我觉得那是最好看的写意,就像她母亲经历的那个时光一样,松散且安详。
我同学家的房子结构像横倒着的汉字“明”,日字里是两间大点的居室,各有两张床。月的两头一间卧房一间厨房,中间是方方正正的庭院,居住面积应该在百平左右。他们的父母在这所房子里养育了九个孩子,我同学是老七。我和她常常在日子的右边口字里,说着各样的话题,比如某次考试成绩,比如某个任科老师所偏爱的哪个学生,比如哪个男生长得英俊帅气。她的这间房子的窗户相对小了些,就是从墙上掏出的一个方洞,同样是玻璃窗,却又被窗帘隔绝了外面的世界。这应该是她父母对孩子的怜爱,少女的房间总是暗藏着某种神秘不能暴露在阳光下。
后来我们都长大了。
马路西边的住宅全部拆掉了,分阶段地盖起了多层楼房。当她父母最小的孩子成家后,他们家在新建的高楼里买了个三居室,把家从马路东迁移到马路西,那座还在岸下飘泊的船交还给了厂里。
三十多年了,如今那一排房还在,却已破败不堪。大约是地形地貌的特殊性决定,旧房改造的阵痛还没有临到这里,所以这里暂时也出生不出崭新的瓦砾和楼宇。
原有的企业住户都迁走了,留下一个旧年代的印痕。空下的房子被厂里租赁给外来务工的、陪读的。依然低眉于马路的窗户被钉了钢筋或者被木板封得严严实实,个别的露出一道细缝用以接受轻微的阳光,也或者用以阻隔从上面发出更多更大的声响。只是觉得那捂得严实的窗户隔绝的不仅仅是这些,似乎还有一个旧年代。
2016/5/2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