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土高原册页
2020-09-24抒情散文敬一兵
红土高原册页敬一兵红土高原上的每一个自然细节,都在视觉游戏和新锐主义日益昌盛的今天,用凄楚和疼痛的物语叙述着自己在高度上呈现出来的物质秩序。一次叙述就是对被遮蔽了的简明的秩序结构进行自我拯救。——题记红色土壤广袤的滇中高原俨然一个暗红色的龟
红土高原册页
敬一兵
红土高原上的每一个自然细节,都在视觉游戏和新锐主义日益昌盛的今天,用凄楚和疼痛的物语叙述着自己在高度上呈现出来的物质秩序。一次叙述就是对被遮蔽了的简明的秩序结构进行自我拯救。
——题记
红色土壤
广袤的滇中高原俨然一个暗红色的龟背。
尽管谷地和平缓的坡地上长满了浓郁葱茏遮天蔽日的树木,陡峭得动物都站不稳的地方也有恒河沙数纷纷攘攘的灌丛野草,再加上大型坳陷区、穹隆碗状的地表褶皱和裸露出来的岩石峰林峰丛的走势紊乱模糊,它们强烈的合围与吞噬感可以让泥土感受到压力和窘迫,但它们杂七杂八的色调还是无法掩盖住土壤的红色在阡陌纵横的乌龟背上漫漶。不能一把捂死土壤的红色,足见土壤中蕴含的矿质颗粒和酸性条件这些柔软细微的元素,照样可以抵御环境和时间变化带来的压力。柔软细微的事物用隐忍来抵御强大的肆掠,不是一个巨大的秘密,不是一个巨大的奇迹,而是一个巨大的包容真相。物质秩序恒古不变的真相也是如此。
红色一天不隐遁消散,组成滇中高原土壤的颗粒结构就一天不崩溃瓦解,它们带来的沉默又多情、傲慢又亲切、拒绝又渴望、疯狂又懦弱、深刻又单纯的红色秩序也一天不紊乱混沌。彼此依存的关系绝非空中一对悠然飞舞的蝴蝶,宛然一种耳鬓廝磨的意思。红色给滇中高原的物质秩序提供了一秒钟的妥帖,物质秩序就会回馈给红色一秒钟的曼妙。
这种颜色上的秩序不是线性的而是片状的,不是直线的而是曲折的。颜色的秩序没有声音没有手感也没有动感,但长在红色土壤上的植物还是感受到了这种秩序中保留下来的温度和华丽的气质。常绿阔叶林和松林长得十分茂盛和健壮都不说了,关键是从它们的树皮缝隙中和枝条的伸展走势,特别是树叶摇曳的姿势上,始终都体现出了曼妙、高贵、高尚、高傲的气质和品味,还是会时常令旁边的小动物羡慕不已。小动物嘴巴上不说但心头却非常明白,这种曼妙得高贵、高尚和高傲的气质本质上就是红色的气质。树木呈现出群落的密集形式长期驻足在这里就是因为树木对红色土壤有着惺惺相惜的情愫。小动物们缺少的就是这种红色的气质。
这一带已经很难寻到大型动物的踪迹了。整个滇中高原的山水草木谁都说不清楚大型动物是不是因为土地的血红色已经盖过了动物的血色,让它们相形见拙自愧不如而离开的呢,还是由于其它什么致命的因素造成了它们背井离乡的迁徙?红色的土壤还在,所以它们的离去或者隐遁,应该不是红色土壤秩序中出现了一次无法弥补的结构性错误所致的结果。只有松鼠这般体型娇小玲珑的动物还在森林中逡巡,它们没有因为缺失了大型动物的存在而在感觉上有什么特别的不同,除非它们吃不到森林带来的橡子、板栗、胡桃和松籽时,才会在饥饿中感觉到自己正在接近灾难接近痛苦接近失望和惊恐。
滇池
树木还在向着寒虐风饕的高原气候无奈悲哀地沉沦时,躲在洞穴里的田鼠就凭藉风刮过的响动声,判断到了寒冷和风霜正在作撤退前的最后准备。田鼠天生就是个头脑清醒的家伙,这点可以从它们面对冬春交替表现的复杂态度看出来。寒冷退却意味着田鼠可以放开手脚自由猎取食物的信号没有让它们高兴得忘乎所以,鹰呀蛇呀这些天敌在田鼠失去了寒冷这个保护神后的巨大威胁已经悄然而至。田鼠真正希望的还是浮岚暖翠草长莺飞的日子快快到来。当然,田鼠对于危险的敏感程度绝不仅仅局限在天敌这个狭隘的范围中,它们敏感的触须,甚至已经伸到了地质结构变化的深处。树木和松鼠还沉浸在高原母性的温暖怀抱中悠然自得的时候,田鼠就能够敏感到地层下面那些软流物质的涌动和形成像地震这类突然爆发喷涌的情形发生。
事实上不用田鼠去观看去设想,红土高原就是软流物质不断上涌引起地壳抬升的结果。地壳基本上就是浮在海水一样的软流物质上面的巨大冰块,彼此在飘移的过程中不断挤压和碰撞,删除旧的物质秩序建立新的物质秩序。挤压碰撞让地壳抬升的同时,也呈现出了地壳的拗陷与垮塌。断陷处积水成湖,便有了滇池、抚仙湖和洱海这样的高原湖泊。在动物们的眼睛里,滇池是红土高原最大的一只幡然朝天的眼睛。
滇池四周的植物和鸟类天天看着滇池已经习以为常甚至有些麻木了,映现在水中的云彩,山峦和植物的倒影除了能够成为它们识别家园的地理坐标外,已经没有美感和浪漫的味道了。只有游荡在水里的鱼,才能够通过水波碰触鳞片,水流在鱼鳃中进进出出的过程中,体察到水的密度、粘稠度、张力和味道,并通过水制造的这些感觉上的元素去揣摩滇池背负过的历史,披挂的时间,经历过的变迁和隐藏的物质秩序这些看不见摸不到的东西。
一脚踏进水中的挺水植物看着水线在自己身上上下移动反复丈量身高,捕鱼的水鸟驻足在岸边凝视波光粼粼的水面出神……的确,不管是植被、鸟类、昆虫还是漂浮在水中的树枝落叶和动物尸体,都晓得自己不是滇池的知音而只是一个匆匆的过客,它们融在水中的味道都不是自己的味道而是高原的味道,潮湿的味道和物质秩序的味道。它们渺小或者柔软的身体不能改变滇池而只能被滇池改变,包括生活习性,食物的种类,对温度的敏感,繁衍或者漂流的走向行为,都在不断适应滇池的变化。估计它们没有一天停止过对自己无能为力随波逐流的追究,但没有谁敢胆大包天地去反抗和抵御。这与其说是它们胆小无能,不如确切说成是它们对滇池的敬畏。
滇池确实值得敬畏。滇池不仅是物质秩序建立的审视者、见证者和丈量者,还是物质秩序的参与者和隐藏者。滇池的水有多深,地壳抬升与拗陷垮塌的秩序形态就有多壮观。滇池的水有多少,山地沙泥淤积发育成的湖岸平原和生物区系这些次生的物质秩序的幅度就有多大。倘若滇池彻底枯涸,刀一样切割的深谷、没有湿气的荒野、还有杂芜紊乱的地表褶皱就成了物质秩序裸露出来的皮肤和乌黑的筋脉。没有随水的枯涸而隐遁的田鼠看见这样的景象,或许有满目苍夷的悲哀感,但如果它们再把细想想就会明白,没有了鹰和蛇的寂静荒野,对它们来说更多的还是一件诗意的事情。
元谋土林
在金沙江支流的龙川江西侧的河谷和沟堑的边缘,雨后春笋般地冒出了很多柱状土质的堆积物。干热河谷很少有雨水光顾,所以这些土质“春笋”当然不是为了迎接雨水从地下冒出来的,而是被河流的地表径流水激发了写作灵感,迫不及待地想把自己看见的地下物质秩序秘密透过文字抽芽长叶冒出地面公之于众。
在那些浩浩荡荡游走的云朵和阳光的视野里,土林比干热的气候、河谷的环境更能够代表元谋。
与红土高原上的高黎贡山或者玉龙雪山相比,无论个头、结实程度还是体重,土林都难望其项背。一根土柱就是大地竖起来的一杆笔,一片土林就是数不胜数的笔。向天书写和苍穹交流,要的是虔诚专注而不是与高山攀比。大地知道这个道理,也知道笔的长短粗细并不影响土林的写作态度和写作质量,还知道写作的质量与篇幅大小无关,关键是高山和土林的写作方式本身就各有各的风格。高山喜欢粗犷大器的风格,而土林则偏好细腻精巧的格调。
地貌随了水土流失形成的特殊形态,还有地形结构,组成物质,构造运动,水文气候,土壤团力和水动力这些变化都是漫长的、精细和精巧的,不用细腻到细腻深处的缜密笔触来书写,土林代言出来的物质秩序就不准确,物质秩序就会对其进行否认并要求推倒重来。有些土林为了贪图写作的捷径匆匆了事应付物质秩序,结果在这些土林的基座下面由于疏忽大意留下了拱硐、平硐和竖井的空隙,导致塌陷或者柱体分离的悲剧发生就是明晰的佐证。塌陷和分离的痛苦荡过了时空的隧道,沿循土林世代繁衍的道路传到耸立的土柱身上,发出阵阵回声。这回声既是风刮在它们身上的回声,也是物质秩序借助风的语言对土林的警告:你们不是享乐主义者,而是传递物质秩序和土柱自己的生命价值的苦行者。
土林柱体高大挺拔造型独特,形成了风姿各异的土林奇观。它们有的像巨剑冲天,有的像刀脊横地,有的像欲飞的雄鹰,有的像奔驰的骏马……多姿多彩琳琅满目的情形不是土柱风流倜傥轻狂放纵的情愫在泄露,而是矿物质按照物质秩序的指示慢慢打扮自己的外形,修饰自己氧化以及逐渐溶解析出、渗透、淋滤、冲刷和沉淀动作的结果。元谋的名字是历史的,但土林的名字就有点风中森林才有的浪漫了。很多时候,名不符实不一定是坏事情。土林的名字浪漫但身体一点都不浪漫,甚至连浪漫的气气都闻不到。土柱风流倜傥轻狂放纵的外貌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物质秩序嫁接上去的。物质秩序是怎样婉转曲折找到土林来表达自己,这个问题一直都是红土高原上的一个秘密。
干热河谷地带很难看见动物,就是植物也不多。偶尔有一些耐旱植物像剑麻之类张牙舞爪站在土林的旁边。路过的风、太阳和夜晚闪烁的星辰都以为剑麻是为保护土林而专门降生于此的。望云云去远,望鸟鸟飞灭。真正的苦衷只有剑麻自己才晓得,干燥炎热的气候下,所有心怀歹意和不轨企图的动物都会退避三舍,谁也不会冒着热死渴死的风险唐突闯入。剑麻的出现只是物质秩序的一个老谋深算的安排——红土高原身体之外的所有干扰因素,都无法动摇物质秩序维护自己的决心,它们可以恣意改变土林的外貌来宣泄这个决心,但自己的意志却不会被土林感动而发生改变。物质秩序要让剑麻来见证,来传递它们的决心——世界一直是扭曲的,不为谁的意志而改变。
禄丰恐龙谷
天晴的时候,坡度平缓的坝区骄阳一泼洒下来,所有裸露出来的东西就在照射中加重加浓了色彩直到饱和,像燃烧的火焰绚烂无比。太阳下的禄丰坝子就是火燃烧的地方,连匆匆而过的风都是燃烧后的风,更不要说那些在白天根本就吸引不了动物和野鸟歇脚的小山丘和覆盖了薄薄一层野草的地面了。动物不想歇脚不是因为地面发烫,而是针一样的阳光戳它们的眼睛,眼睛痛了,心也跟着就痛了,火飘火燎的痛。白森森的岩石上面只有温度和漫长的时间记忆悄无声息停留着,岩石表面没有长草,甚至连青苔的踪迹都没有,它们都随了流火的天空五雷轰顶和之后的大洪水、大地震、大塌陷而跟恐龙一起埋进了山丘的深处。恐龙活着时用时间来承受灾难,死了用山丘来承受灾难的惊心动魄场面,都被岩石看见了。
连贯的岩石上很少有裂缝而是一条一条的纹路。平缓而很少跌宕,像河岸边留下的水线。纹路虽然时断时续逼仄狭窄,但它横向延伸的势头根本没有受到影响。宽度上的逼仄狭窄为纹路的延伸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世界再怎么辽阔,生命还是在线条上延续,只不过岩石的尽头就是生命线条延伸的开始。这应该就是物质秩序的一种看得见摸得到的实线,也是物质秩序的稳定性对抗外来破坏或者颠覆者的疆界。
岩石的纹路还在,但从它们身边迁徙而过的恐龙却不在了,这个结果暗暗映现出了恐龙的所作所为和由此获得的厄运。
岩石的模样是安静的,恐龙时代的天空应该也是安静祥和的,它们生活环境中没有什么重要的事情非得急不可耐地跳出来为难树木、岩石和恐龙。除非恐龙觉得自己庞大的身体可以取代物质秩序而替自然做主的想法产生后,大肆虐待它们身边的动物植物和与同类展开食物、地盘上的霸主争夺战的动静越来越大,扰乱了物质秩序的宁静,让物质秩序通过恐龙看似零碎闲散的动作感觉到了它们动作之下埋伏的危险和威胁,才会以一个类似敲山震虎的动作突然抖动一下自己手中秩序的大链条,把恐龙的肉身、脑袋里的非分想法和它们带来的潜在威胁一起埋到地底下。
所有在禄丰发掘出的恐龙化石其头部都朝向东方的事实证明,物质秩序挥舞的大链条就是从东方打过来的。为什么是从东方而不是从西方或者北方南方,恐龙之后的所有生物都无法做出明确的判断。所有的生物都只能隐隐约约感觉到,生命活动是物质秩序中最不安分、最动摇也最容易背叛的一个躁动不安的层面。恐龙用自己灭绝的惨痛代价证明了物质秩序发怒时链条舞动的力度和幅度是惨烈的。禄丰的环境又复归于宁静了,秩序井然。恐龙有多聪明有多霸道也就有多脆弱。自己在物质秩序的链条上挖掘的巨大荒井,只能活该自己被埋入这深坑之中。那些代表物质秩序的山丘、岩石和泥土已经彻底停止了对恐龙的声讨和追究。生物史上的疤也好疮也罢,都统统成了山丘和岩石的过眼烟云。
玉龙雪山的植被
在红土高原的其它地方,物质秩序像是患上了自恋症,整日都在琢磨自己的身材和线条表现出来的影响力。高原以南丛林里的大象、长颈鹿、猴子跟那些热带树木一样,天天都沉浸在自顾自地优哉游哉和对身边动静置若罔闻的悠闲中,大概就是受了物质秩序自恋症的感染。只有来到了玉龙雪山,物质秩序这种膨胀了的自恋症,才被空间秩序死死卡住了脖子。
物质秩序可以轻轻松松按照自己的意志决定地貌的模样和地脉的走向,但它显得过分恣意和膨胀了的自恋症却还是无法左右空间秩序而望天兴叹,山巅上常年性的皑皑积雪,仿佛一顶巨大的白帽子重重地扣在物质秩序的头上,不仅被玉龙雪山的植被看见了,还被植被惟妙惟肖地反映出来了。这个世界上本身就是一物降一物的,山顶上的常年积雪,就是空间秩序用来整治高原物质秩序的刑具。
物质秩序有自己的凄楚和疼痛,只不过它们把这种凄楚和疼痛转移到了植被的身上。夹在物质秩序构建的环境和苍天的夹缝之间,植被只能唯唯诺诺回应着环境的要求和苍天的指引。愁红惨绿,衔悲茹恨的惨况简直跟它们全身尽布灰翳的情形无二。
植被沿循玉龙雪山的山脚往山上爬,它们的信心和勇气就背道而驰往山下逃逸。山脚下是密密麻麻的黄背栎和麻栎类阔叶乔木。到了山的膝盖处,阔叶乔木的数量就急剧减少,替代出场的是松树杉树这些针叶树木。还没抵达山的腰杆处,针叶树也溜得不见了踪影,只有矮趴趴的杜鹃灌丛还在壮起胆子往上爬。到了山的胸口处,灌丛的腿也彻底吓软了,只有羊茅和蒿草这类野草因为腿短跑不快无法撤退,还稀稀拉拉做溃散状态留在原地。植被的这种分布状态一方面泄露出了高原物质秩序的结构和物质的种类越往高处走就越匮乏单一的性质,也清晰地折射出了空间秩序越是上升,犀利、严峻、残酷和狰狞得像刀一样尖锐锋利的成分就越多的分布规律。植被爬到山的胸口处就再也上不去了,再上去就是冰川冻土和严寒,就是植被天葬的地方了。
植被领略到了这些苦涩的滋味。但植被不晓得那些不能在这种高度上生活的动物,还在眼睁睁地仰望着植被的举动,一边嘲笑植被的胆怯一边又盼望着它们梦想中的天堂,能够如同沙漏中的砂粒那样,把天堂的气味和色泽哗哗啦啦从植被的缝隙中漏到它们的手板心上。
抚仙湖的抗浪鱼
红土高原完全就是一部天梯。梯子的脚杆在红土高原的东部,梯子的脑袋在西部,与蓝天白云相连。抚仙湖位于梯子的中部,从这个位置向下看是山原峡谷间分布的蠖屈蜗潜的坝子,向上眺望则是奇峰兀立的高山。抚仙湖懒得理会这是一种暗示还是一种指引,它只顾尽情享受阳光和蓝天白云带来的惬意。阳光复活了抚仙湖,也复活了遍布在抚仙湖四周的植物。生机盎然的景象让抚仙湖眼睛中的光亮明明灭灭,像是那里面有了深度。
抚仙湖确实很深,探不到底的深度来自于长年累月都潜伏在水里,很难见到抗浪鱼背青肚白小巧玲珑形如短梭的踪影。抚仙湖适应了抗浪鱼的习惯以后,它自己的生活便成了抗浪鱼习惯串联起来的银色珠子。只有在每年农历立春节气来临时,抗浪鱼才会成群结队浩浩荡荡涌到岸边沙滩礁石处抢水产卵,让百里湖岸因此而成了银光闪闪跳跃起伏的精灵,成了鱼群掀动水浪激荡在礁石上发出来的调皮诙谐交响乐,从此宣告抚仙湖结束了肉身静止灵魂孤寂的日子。
湖外的世界与湖内的世界是连在一起的,它们的地脉和物质秩序的筋络是相通的,但因为一个深不可测的湖面存在,徘徊在湖外的动物却总是以为它们置身在两个世界之间。湖外的世界天天都在喧嚣都在动荡都在此消彼长的对抗中忙忙碌碌,而湖内的世界除了抗浪鱼在春节来临时抢水产卵让湖内世界苏醒过来外,其它时间都处在了静谧的蛰伏中。湖边上或者山上的动物没有经过静谧和深沉这些元素的历练,自然也就不能够认清自己需要更大的专注和几乎是所有蜉蝣般的忙碌时间,才能够明白抚仙湖的神秘在于隐藏了物质秩序交替更迭的秘密,也才能够发现自己和抗浪鱼扮演的角色差别。
物质秩序需要一个湖泊来掩盖自己的真相,如果不是担忧外界的干扰和侵略,就是知道自己身处在最柔软最易因为疏忽大意而出现违背意愿的改弦易辙的事情发生的险境里。随时随地能够警惕时间的过滤与遣散对物质秩序关键点布置的影响,用水的张力、韧性和密不透风的连贯性来杜绝危险的转变与隐喻发生,是抚仙湖不同于树木,山峦,泥土和动物的本质所在,也是树木,山峦,动物和泥土要对抚仙湖刮目相看的原因所在。自从云南古国的物质轮廓和历史轮廓彻底沉入抚仙湖的底部之后,那个地方就成了亡灵隐遁的地方。隐遁本身就属于秘密的性质。很多时候,秘密就是自然故意不说出来的真相。抗浪鱼大部分时间沉在湖水的深处,除非到了产卵时节才浮到水面被湖外的世界看见,才给湖外的世界提供了一个推测湖内世界秘密的线索——抗浪鱼并不是沉湎于与湖底的物质秩序暗中互通款曲的快感中,而是它们肩负着守护物质秩序的柔软环节的重任。它们体型酷似梭镖的情形就是一个间接的佐证。
[ 本帖最后由 敬一兵 于 2013-9-14 09:02 编辑 ] 敬一兵
敬一兵
红土高原上的每一个自然细节,都在视觉游戏和新锐主义日益昌盛的今天,用凄楚和疼痛的物语叙述着自己在高度上呈现出来的物质秩序。一次叙述就是对被遮蔽了的简明的秩序结构进行自我拯救。
——题记
红色土壤
广袤的滇中高原俨然一个暗红色的龟背。
尽管谷地和平缓的坡地上长满了浓郁葱茏遮天蔽日的树木,陡峭得动物都站不稳的地方也有恒河沙数纷纷攘攘的灌丛野草,再加上大型坳陷区、穹隆碗状的地表褶皱和裸露出来的岩石峰林峰丛的走势紊乱模糊,它们强烈的合围与吞噬感可以让泥土感受到压力和窘迫,但它们杂七杂八的色调还是无法掩盖住土壤的红色在阡陌纵横的乌龟背上漫漶。不能一把捂死土壤的红色,足见土壤中蕴含的矿质颗粒和酸性条件这些柔软细微的元素,照样可以抵御环境和时间变化带来的压力。柔软细微的事物用隐忍来抵御强大的肆掠,不是一个巨大的秘密,不是一个巨大的奇迹,而是一个巨大的包容真相。物质秩序恒古不变的真相也是如此。
红色一天不隐遁消散,组成滇中高原土壤的颗粒结构就一天不崩溃瓦解,它们带来的沉默又多情、傲慢又亲切、拒绝又渴望、疯狂又懦弱、深刻又单纯的红色秩序也一天不紊乱混沌。彼此依存的关系绝非空中一对悠然飞舞的蝴蝶,宛然一种耳鬓廝磨的意思。红色给滇中高原的物质秩序提供了一秒钟的妥帖,物质秩序就会回馈给红色一秒钟的曼妙。
这种颜色上的秩序不是线性的而是片状的,不是直线的而是曲折的。颜色的秩序没有声音没有手感也没有动感,但长在红色土壤上的植物还是感受到了这种秩序中保留下来的温度和华丽的气质。常绿阔叶林和松林长得十分茂盛和健壮都不说了,关键是从它们的树皮缝隙中和枝条的伸展走势,特别是树叶摇曳的姿势上,始终都体现出了曼妙、高贵、高尚、高傲的气质和品味,还是会时常令旁边的小动物羡慕不已。小动物嘴巴上不说但心头却非常明白,这种曼妙得高贵、高尚和高傲的气质本质上就是红色的气质。树木呈现出群落的密集形式长期驻足在这里就是因为树木对红色土壤有着惺惺相惜的情愫。小动物们缺少的就是这种红色的气质。
这一带已经很难寻到大型动物的踪迹了。整个滇中高原的山水草木谁都说不清楚大型动物是不是因为土地的血红色已经盖过了动物的血色,让它们相形见拙自愧不如而离开的呢,还是由于其它什么致命的因素造成了它们背井离乡的迁徙?红色的土壤还在,所以它们的离去或者隐遁,应该不是红色土壤秩序中出现了一次无法弥补的结构性错误所致的结果。只有松鼠这般体型娇小玲珑的动物还在森林中逡巡,它们没有因为缺失了大型动物的存在而在感觉上有什么特别的不同,除非它们吃不到森林带来的橡子、板栗、胡桃和松籽时,才会在饥饿中感觉到自己正在接近灾难接近痛苦接近失望和惊恐。
滇池
树木还在向着寒虐风饕的高原气候无奈悲哀地沉沦时,躲在洞穴里的田鼠就凭藉风刮过的响动声,判断到了寒冷和风霜正在作撤退前的最后准备。田鼠天生就是个头脑清醒的家伙,这点可以从它们面对冬春交替表现的复杂态度看出来。寒冷退却意味着田鼠可以放开手脚自由猎取食物的信号没有让它们高兴得忘乎所以,鹰呀蛇呀这些天敌在田鼠失去了寒冷这个保护神后的巨大威胁已经悄然而至。田鼠真正希望的还是浮岚暖翠草长莺飞的日子快快到来。当然,田鼠对于危险的敏感程度绝不仅仅局限在天敌这个狭隘的范围中,它们敏感的触须,甚至已经伸到了地质结构变化的深处。树木和松鼠还沉浸在高原母性的温暖怀抱中悠然自得的时候,田鼠就能够敏感到地层下面那些软流物质的涌动和形成像地震这类突然爆发喷涌的情形发生。
事实上不用田鼠去观看去设想,红土高原就是软流物质不断上涌引起地壳抬升的结果。地壳基本上就是浮在海水一样的软流物质上面的巨大冰块,彼此在飘移的过程中不断挤压和碰撞,删除旧的物质秩序建立新的物质秩序。挤压碰撞让地壳抬升的同时,也呈现出了地壳的拗陷与垮塌。断陷处积水成湖,便有了滇池、抚仙湖和洱海这样的高原湖泊。在动物们的眼睛里,滇池是红土高原最大的一只幡然朝天的眼睛。
滇池四周的植物和鸟类天天看着滇池已经习以为常甚至有些麻木了,映现在水中的云彩,山峦和植物的倒影除了能够成为它们识别家园的地理坐标外,已经没有美感和浪漫的味道了。只有游荡在水里的鱼,才能够通过水波碰触鳞片,水流在鱼鳃中进进出出的过程中,体察到水的密度、粘稠度、张力和味道,并通过水制造的这些感觉上的元素去揣摩滇池背负过的历史,披挂的时间,经历过的变迁和隐藏的物质秩序这些看不见摸不到的东西。
一脚踏进水中的挺水植物看着水线在自己身上上下移动反复丈量身高,捕鱼的水鸟驻足在岸边凝视波光粼粼的水面出神……的确,不管是植被、鸟类、昆虫还是漂浮在水中的树枝落叶和动物尸体,都晓得自己不是滇池的知音而只是一个匆匆的过客,它们融在水中的味道都不是自己的味道而是高原的味道,潮湿的味道和物质秩序的味道。它们渺小或者柔软的身体不能改变滇池而只能被滇池改变,包括生活习性,食物的种类,对温度的敏感,繁衍或者漂流的走向行为,都在不断适应滇池的变化。估计它们没有一天停止过对自己无能为力随波逐流的追究,但没有谁敢胆大包天地去反抗和抵御。这与其说是它们胆小无能,不如确切说成是它们对滇池的敬畏。
滇池确实值得敬畏。滇池不仅是物质秩序建立的审视者、见证者和丈量者,还是物质秩序的参与者和隐藏者。滇池的水有多深,地壳抬升与拗陷垮塌的秩序形态就有多壮观。滇池的水有多少,山地沙泥淤积发育成的湖岸平原和生物区系这些次生的物质秩序的幅度就有多大。倘若滇池彻底枯涸,刀一样切割的深谷、没有湿气的荒野、还有杂芜紊乱的地表褶皱就成了物质秩序裸露出来的皮肤和乌黑的筋脉。没有随水的枯涸而隐遁的田鼠看见这样的景象,或许有满目苍夷的悲哀感,但如果它们再把细想想就会明白,没有了鹰和蛇的寂静荒野,对它们来说更多的还是一件诗意的事情。
元谋土林
在金沙江支流的龙川江西侧的河谷和沟堑的边缘,雨后春笋般地冒出了很多柱状土质的堆积物。干热河谷很少有雨水光顾,所以这些土质“春笋”当然不是为了迎接雨水从地下冒出来的,而是被河流的地表径流水激发了写作灵感,迫不及待地想把自己看见的地下物质秩序秘密透过文字抽芽长叶冒出地面公之于众。
在那些浩浩荡荡游走的云朵和阳光的视野里,土林比干热的气候、河谷的环境更能够代表元谋。
与红土高原上的高黎贡山或者玉龙雪山相比,无论个头、结实程度还是体重,土林都难望其项背。一根土柱就是大地竖起来的一杆笔,一片土林就是数不胜数的笔。向天书写和苍穹交流,要的是虔诚专注而不是与高山攀比。大地知道这个道理,也知道笔的长短粗细并不影响土林的写作态度和写作质量,还知道写作的质量与篇幅大小无关,关键是高山和土林的写作方式本身就各有各的风格。高山喜欢粗犷大器的风格,而土林则偏好细腻精巧的格调。
地貌随了水土流失形成的特殊形态,还有地形结构,组成物质,构造运动,水文气候,土壤团力和水动力这些变化都是漫长的、精细和精巧的,不用细腻到细腻深处的缜密笔触来书写,土林代言出来的物质秩序就不准确,物质秩序就会对其进行否认并要求推倒重来。有些土林为了贪图写作的捷径匆匆了事应付物质秩序,结果在这些土林的基座下面由于疏忽大意留下了拱硐、平硐和竖井的空隙,导致塌陷或者柱体分离的悲剧发生就是明晰的佐证。塌陷和分离的痛苦荡过了时空的隧道,沿循土林世代繁衍的道路传到耸立的土柱身上,发出阵阵回声。这回声既是风刮在它们身上的回声,也是物质秩序借助风的语言对土林的警告:你们不是享乐主义者,而是传递物质秩序和土柱自己的生命价值的苦行者。
土林柱体高大挺拔造型独特,形成了风姿各异的土林奇观。它们有的像巨剑冲天,有的像刀脊横地,有的像欲飞的雄鹰,有的像奔驰的骏马……多姿多彩琳琅满目的情形不是土柱风流倜傥轻狂放纵的情愫在泄露,而是矿物质按照物质秩序的指示慢慢打扮自己的外形,修饰自己氧化以及逐渐溶解析出、渗透、淋滤、冲刷和沉淀动作的结果。元谋的名字是历史的,但土林的名字就有点风中森林才有的浪漫了。很多时候,名不符实不一定是坏事情。土林的名字浪漫但身体一点都不浪漫,甚至连浪漫的气气都闻不到。土柱风流倜傥轻狂放纵的外貌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物质秩序嫁接上去的。物质秩序是怎样婉转曲折找到土林来表达自己,这个问题一直都是红土高原上的一个秘密。
干热河谷地带很难看见动物,就是植物也不多。偶尔有一些耐旱植物像剑麻之类张牙舞爪站在土林的旁边。路过的风、太阳和夜晚闪烁的星辰都以为剑麻是为保护土林而专门降生于此的。望云云去远,望鸟鸟飞灭。真正的苦衷只有剑麻自己才晓得,干燥炎热的气候下,所有心怀歹意和不轨企图的动物都会退避三舍,谁也不会冒着热死渴死的风险唐突闯入。剑麻的出现只是物质秩序的一个老谋深算的安排——红土高原身体之外的所有干扰因素,都无法动摇物质秩序维护自己的决心,它们可以恣意改变土林的外貌来宣泄这个决心,但自己的意志却不会被土林感动而发生改变。物质秩序要让剑麻来见证,来传递它们的决心——世界一直是扭曲的,不为谁的意志而改变。
禄丰恐龙谷
天晴的时候,坡度平缓的坝区骄阳一泼洒下来,所有裸露出来的东西就在照射中加重加浓了色彩直到饱和,像燃烧的火焰绚烂无比。太阳下的禄丰坝子就是火燃烧的地方,连匆匆而过的风都是燃烧后的风,更不要说那些在白天根本就吸引不了动物和野鸟歇脚的小山丘和覆盖了薄薄一层野草的地面了。动物不想歇脚不是因为地面发烫,而是针一样的阳光戳它们的眼睛,眼睛痛了,心也跟着就痛了,火飘火燎的痛。白森森的岩石上面只有温度和漫长的时间记忆悄无声息停留着,岩石表面没有长草,甚至连青苔的踪迹都没有,它们都随了流火的天空五雷轰顶和之后的大洪水、大地震、大塌陷而跟恐龙一起埋进了山丘的深处。恐龙活着时用时间来承受灾难,死了用山丘来承受灾难的惊心动魄场面,都被岩石看见了。
连贯的岩石上很少有裂缝而是一条一条的纹路。平缓而很少跌宕,像河岸边留下的水线。纹路虽然时断时续逼仄狭窄,但它横向延伸的势头根本没有受到影响。宽度上的逼仄狭窄为纹路的延伸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世界再怎么辽阔,生命还是在线条上延续,只不过岩石的尽头就是生命线条延伸的开始。这应该就是物质秩序的一种看得见摸得到的实线,也是物质秩序的稳定性对抗外来破坏或者颠覆者的疆界。
岩石的纹路还在,但从它们身边迁徙而过的恐龙却不在了,这个结果暗暗映现出了恐龙的所作所为和由此获得的厄运。
岩石的模样是安静的,恐龙时代的天空应该也是安静祥和的,它们生活环境中没有什么重要的事情非得急不可耐地跳出来为难树木、岩石和恐龙。除非恐龙觉得自己庞大的身体可以取代物质秩序而替自然做主的想法产生后,大肆虐待它们身边的动物植物和与同类展开食物、地盘上的霸主争夺战的动静越来越大,扰乱了物质秩序的宁静,让物质秩序通过恐龙看似零碎闲散的动作感觉到了它们动作之下埋伏的危险和威胁,才会以一个类似敲山震虎的动作突然抖动一下自己手中秩序的大链条,把恐龙的肉身、脑袋里的非分想法和它们带来的潜在威胁一起埋到地底下。
所有在禄丰发掘出的恐龙化石其头部都朝向东方的事实证明,物质秩序挥舞的大链条就是从东方打过来的。为什么是从东方而不是从西方或者北方南方,恐龙之后的所有生物都无法做出明确的判断。所有的生物都只能隐隐约约感觉到,生命活动是物质秩序中最不安分、最动摇也最容易背叛的一个躁动不安的层面。恐龙用自己灭绝的惨痛代价证明了物质秩序发怒时链条舞动的力度和幅度是惨烈的。禄丰的环境又复归于宁静了,秩序井然。恐龙有多聪明有多霸道也就有多脆弱。自己在物质秩序的链条上挖掘的巨大荒井,只能活该自己被埋入这深坑之中。那些代表物质秩序的山丘、岩石和泥土已经彻底停止了对恐龙的声讨和追究。生物史上的疤也好疮也罢,都统统成了山丘和岩石的过眼烟云。
玉龙雪山的植被
在红土高原的其它地方,物质秩序像是患上了自恋症,整日都在琢磨自己的身材和线条表现出来的影响力。高原以南丛林里的大象、长颈鹿、猴子跟那些热带树木一样,天天都沉浸在自顾自地优哉游哉和对身边动静置若罔闻的悠闲中,大概就是受了物质秩序自恋症的感染。只有来到了玉龙雪山,物质秩序这种膨胀了的自恋症,才被空间秩序死死卡住了脖子。
物质秩序可以轻轻松松按照自己的意志决定地貌的模样和地脉的走向,但它显得过分恣意和膨胀了的自恋症却还是无法左右空间秩序而望天兴叹,山巅上常年性的皑皑积雪,仿佛一顶巨大的白帽子重重地扣在物质秩序的头上,不仅被玉龙雪山的植被看见了,还被植被惟妙惟肖地反映出来了。这个世界上本身就是一物降一物的,山顶上的常年积雪,就是空间秩序用来整治高原物质秩序的刑具。
物质秩序有自己的凄楚和疼痛,只不过它们把这种凄楚和疼痛转移到了植被的身上。夹在物质秩序构建的环境和苍天的夹缝之间,植被只能唯唯诺诺回应着环境的要求和苍天的指引。愁红惨绿,衔悲茹恨的惨况简直跟它们全身尽布灰翳的情形无二。
植被沿循玉龙雪山的山脚往山上爬,它们的信心和勇气就背道而驰往山下逃逸。山脚下是密密麻麻的黄背栎和麻栎类阔叶乔木。到了山的膝盖处,阔叶乔木的数量就急剧减少,替代出场的是松树杉树这些针叶树木。还没抵达山的腰杆处,针叶树也溜得不见了踪影,只有矮趴趴的杜鹃灌丛还在壮起胆子往上爬。到了山的胸口处,灌丛的腿也彻底吓软了,只有羊茅和蒿草这类野草因为腿短跑不快无法撤退,还稀稀拉拉做溃散状态留在原地。植被的这种分布状态一方面泄露出了高原物质秩序的结构和物质的种类越往高处走就越匮乏单一的性质,也清晰地折射出了空间秩序越是上升,犀利、严峻、残酷和狰狞得像刀一样尖锐锋利的成分就越多的分布规律。植被爬到山的胸口处就再也上不去了,再上去就是冰川冻土和严寒,就是植被天葬的地方了。
植被领略到了这些苦涩的滋味。但植被不晓得那些不能在这种高度上生活的动物,还在眼睁睁地仰望着植被的举动,一边嘲笑植被的胆怯一边又盼望着它们梦想中的天堂,能够如同沙漏中的砂粒那样,把天堂的气味和色泽哗哗啦啦从植被的缝隙中漏到它们的手板心上。
抚仙湖的抗浪鱼
红土高原完全就是一部天梯。梯子的脚杆在红土高原的东部,梯子的脑袋在西部,与蓝天白云相连。抚仙湖位于梯子的中部,从这个位置向下看是山原峡谷间分布的蠖屈蜗潜的坝子,向上眺望则是奇峰兀立的高山。抚仙湖懒得理会这是一种暗示还是一种指引,它只顾尽情享受阳光和蓝天白云带来的惬意。阳光复活了抚仙湖,也复活了遍布在抚仙湖四周的植物。生机盎然的景象让抚仙湖眼睛中的光亮明明灭灭,像是那里面有了深度。
抚仙湖确实很深,探不到底的深度来自于长年累月都潜伏在水里,很难见到抗浪鱼背青肚白小巧玲珑形如短梭的踪影。抚仙湖适应了抗浪鱼的习惯以后,它自己的生活便成了抗浪鱼习惯串联起来的银色珠子。只有在每年农历立春节气来临时,抗浪鱼才会成群结队浩浩荡荡涌到岸边沙滩礁石处抢水产卵,让百里湖岸因此而成了银光闪闪跳跃起伏的精灵,成了鱼群掀动水浪激荡在礁石上发出来的调皮诙谐交响乐,从此宣告抚仙湖结束了肉身静止灵魂孤寂的日子。
湖外的世界与湖内的世界是连在一起的,它们的地脉和物质秩序的筋络是相通的,但因为一个深不可测的湖面存在,徘徊在湖外的动物却总是以为它们置身在两个世界之间。湖外的世界天天都在喧嚣都在动荡都在此消彼长的对抗中忙忙碌碌,而湖内的世界除了抗浪鱼在春节来临时抢水产卵让湖内世界苏醒过来外,其它时间都处在了静谧的蛰伏中。湖边上或者山上的动物没有经过静谧和深沉这些元素的历练,自然也就不能够认清自己需要更大的专注和几乎是所有蜉蝣般的忙碌时间,才能够明白抚仙湖的神秘在于隐藏了物质秩序交替更迭的秘密,也才能够发现自己和抗浪鱼扮演的角色差别。
物质秩序需要一个湖泊来掩盖自己的真相,如果不是担忧外界的干扰和侵略,就是知道自己身处在最柔软最易因为疏忽大意而出现违背意愿的改弦易辙的事情发生的险境里。随时随地能够警惕时间的过滤与遣散对物质秩序关键点布置的影响,用水的张力、韧性和密不透风的连贯性来杜绝危险的转变与隐喻发生,是抚仙湖不同于树木,山峦,泥土和动物的本质所在,也是树木,山峦,动物和泥土要对抚仙湖刮目相看的原因所在。自从云南古国的物质轮廓和历史轮廓彻底沉入抚仙湖的底部之后,那个地方就成了亡灵隐遁的地方。隐遁本身就属于秘密的性质。很多时候,秘密就是自然故意不说出来的真相。抗浪鱼大部分时间沉在湖水的深处,除非到了产卵时节才浮到水面被湖外的世界看见,才给湖外的世界提供了一个推测湖内世界秘密的线索——抗浪鱼并不是沉湎于与湖底的物质秩序暗中互通款曲的快感中,而是它们肩负着守护物质秩序的柔软环节的重任。它们体型酷似梭镖的情形就是一个间接的佐证。
[ 本帖最后由 敬一兵 于 2013-9-14 09:02 编辑 ] 敬一兵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