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居高声自远

2022-01-01抒情散文明月松间照
居高声自远记得童年第一次跟随父母到北京,住在苹果园附近的一家旅店。旅店原是部队的一个大院子,院墙不高却围种了许多白杨,白杨树干挺拔,枝叶繁茂,其上,间或鸟雀和鸣,间或风流叶瑟;尤其是黄昏时分,夕阳疏照,成片树叶闪现银白色的光亮,霎时让你迷惑……
         居高声自远

  记得童年第一次跟随父母到北京,住在苹果园附近的一家旅店。旅店原是部队的一个大院子,院墙不高却围种了许多白杨,白杨树干挺拔,枝叶繁茂,其上,间或鸟雀和鸣,间或风流叶瑟;尤其是黄昏时分,夕阳疏照,成片树叶闪现银白色的光亮,霎时让你迷惑这白杨树的叶子怎么忽然变了颜色呢?华北平原的夏季,骄阳似火,晴空干燥,平坦的原野被一行行杨树、榆树还有柳树分割成片片块块,放眼望去地远天高,风光独具,虽没有看到青纱帐,但碧绿的庄稼和果园把田园的韵味沉淀的浓厚大气。旅店清一色砖瓦平房,房间不大,但整洁舒适,炎热的季节虽无空调,居室内却阴凉透风。院子西侧有一排自来水龙头,不时有客人在洗衣服,冰西瓜。条石板铺成的路径一直延伸到大门口,两棵银杏伫立左右,与众不同的风范,显露出一丝特别。偌大的院中不见更多的花草,只有阶石苔衣和东墙下一片从青砖缝隙中顽强生长出的绿草。每当夜晚,放下蚊帐,透过打开的窗户不仅能够看见天空明亮的繁星,还能听到墙外田野中的蛙声蝉鸣。   发现北京的蝉鸣和家乡的不同是第二天的一场雷雨之后。本来计划到天安门去,可清晨的一场雷雨打乱了安排,只好待在旅店。雷雨下的很大、很急也很短,不一会便雨过天晴,阳光明媚。雨后的空气格外清新,洗过的树叶油绿湿润。忽然间听得一阵蝉鸣,响声没有起伏和长短,鸣声噪起一片。这蝉鸣与家乡的不同,家乡的蝉又叫“尖了命”,命——命——的响叫是长而有力,起伏似有韵律。当时的好奇只是觉得北京的蝉鸣怪怪的,但终究没有看到北京的蝉到底与家乡的蝉长得有何不同,也没有探究它们的鸣声为何不同。北京毕竟是首都,它怎么能和家乡一样呢!房子造的不一样,马路不一样,人的穿着不一样,就连说话声都不一样,您,您的——悦耳婉转,真是祖国的伟大首都,好得无法比了。但家乡再不好还有一样我觉得比北京好,那就是尖了命的叫声比北京的好听,像歌唱一般,“命——命——”。   生活在北京的命就是好呀,皇城根下,毛主席居住的地方,天安门,金水桥,颐和园,能生在北京那年月就是高贵,就像现在把孩子生在了美利坚。70年代,家乡副食品供应短缺,每个月每人三两豆油,一斤大米,猪肉凭票供应,为了能多吃点肉,凡是有路过北京的亲戚和朋友都肩负起在北京购买猪肉的任务,北京的猪肉可以随便买。83年我的高考分数,若在北京,清华、北大专业随便挑,可在家乡只能上个非重点的。90年代末,毕业分到北京的同学大多事业辉煌,机关做了领导的,甚至当了首长,房子、车子、票子一应俱全,生活的优越潇洒,不用说别的,但就单位无偿分配的大房子就值好几百万。而毕业回到家乡的大多混了个科长职员的,仕途不易,老婆、孩子、一大家子全靠自己,地位不高,权力不大,腐败机会很少,跟着领导小跑,比起北京的真是同劳不同酬,命运两重天。2000年后,我再次到了北京的苹果园,小时候记忆中的旅店大院早已无踪迹,大概的位置都无法找到,苹果园哪里还有果树,只剩下一个名字而已了。北京似乎比以前要炎热的多,住在好几个星的高级酒店里,整日不停的吹着空调,凉爽的一直感冒,浑身不适。夜晚的天空不见繁星,万家灯火和霓虹照耀的深夜如同白昼,蝉鸣声杳无,取而代之的是车流人声鼎沸。一个人躺在柔软的席梦思床上却难以入眠,二十多年前那北京的夜晚从此沉入了回忆的梦中。   想起了这些,是窗外的蝉鸣勾起了我的思绪,好久没有这样静静地听听它的鸣叫了。我很是欣慰,现在居住的周围有青山,有绿树,有家乡的蝉鸣。小时候在乡下曾经抓过蝉,现在快要忘记它的模样了,但从来没有忘记的是它的声音。这大自然的歌者,饮清露,流疏桐,绕丛藿,响高轩,意寓纯洁,隐含凄切,诗文落幽,从声泫然。——命,——命,林中的蝉依然如故的,有韵律的一声声鸣叫着,那带有谐音的“命”,让我不由得想到人的一生命运。我以为命运乃人生的历程,不可预知但却能改变,肉体的生命本质和精神的生命附载,虽有先后,但就生命的本身最后都归于结束,不同的是,虽肉体的物质灰飞湮灭,但有的人其精神和思想却以另外一种形式被后人纪念和传承。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有的人虽然已经离去,但却永远活在后人的心中。人之初并无高低贵贱,命与命从某个角度理解是平等的,但运势却因人而异,这应当归咎于因遗传,家庭,教育,婚姻、文化,环境、机会等诸多影响而改变。一个人不能决定自己的生死,但总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改变命运,命运的机会永远是在自己的手中。人和人是有差别的,这个差别就在于看谁能够征服“浅薄”。想起唐代诗人虞世南的一首托物寄寓的小诗《蝉》——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注:緌(rui,古人结在颌下的帽带下垂部分)   这是颂扬蝉的很有名的诗句,很多译文都阐释诗中蕴涵的意义:修身而品格高尚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扬,它突出了一种人格美,强调人格的力量。我以为居高固然有修得品格高尚之境界,但居庙堂之高也不失其意,身处何种位置,何种环境也十分重要。再有才能的人,如果把他放到一个难以发挥的地方,那也很难成就一番事业的。事物总是辩证的,换个角度想,若没有一定才华,诗人也未必进的宫殿,工作在皇帝身边。虞世南(558—638年),越州(今浙江杭州)余姚人,唐代诗人,曾赐爵永兴县子,世称“虞永兴”。唐时历任秘书监、弘文馆学士等。秘书监是秘书省总负责,秘书省是唐朝设置的机构,专管皇家图书典籍、档案历法等;弘文馆亦是官署名,置学士,掌校正图籍,教授生徒,参议朝中礼仪沿革等。虞世南官位三品,相当现在部级首长,可谓大人物。虽权重位高,但此人学识经历却不一般。他幼年拜顾野王为师,顾野王非王也,乃是南朝梁、陈间文字训诂学家和史学家,工诗文,善书法、丹青,曾被拜为太学博士。现在的大学太多难以罗列,博士帽更是满天飞,而当时的太学那是古代的皇家学院,京师仅有一所,太学的老师被称为博士,能胜任者必是一代鸿儒巨贤。虞世南师从这样的大家,前途可谓无量。据记载,虞世南性情沉静寡欲,为学广博,为人正直。隋炀帝虽然爱惜其才,但因其做事坚守原则,弃为重用,以至于他七品官做了十年,未能升迁。其兄虞世基,却是隋炀帝末期大名鼎鼎的奸佞之臣,整日附和邀宠,当虞世基贵宠无比,拟于王时,惟独虞世南一人谨慎艰苦,只知读书写诗。后来的结果是其兄被杀,虞世南被唐太宗赏识重用。贞观七年,李世民为纪念和他一起打天下治天下的功臣修建凌烟亭,陈列由阎立本所画的二十四位功臣画像,虞世南便位列其中,这在今天看来虞世南也算是中央政治局委员了。更难能的是,一代圣帝唐太宗称他的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为五绝:一曰忠谠(谠:dang,正直)二曰友悌(悌:ti 善兄弟),三曰博文,四曰词藻,五曰书翰。虞世南一生靠本事和才华吃饭,活了八十岁,留下的诗文笔墨至今被后人推崇。上网查阅有关资料,始终没有搞清楚虞世南做的永兴县子是如今的哪里,估计是萧山一带。或许是江南历来出贤才名人,后人并不在意他在哪里为官一方,江南的人文还是渊源深厚的多。看到网络上有关虞世南的一些历史演绎,让我苦笑不得,难解其实。虞世南竟和太宗的妃子有染?呵呵,古今中外,名人都应当有绯闻了,否则就不够名人的条件了。这可是当下流行思维。如今的演绎实在是不得了,已经把历史搞的乱七八糟了,长期下去恐怕真是混淆视听篡改了本来的面目。信还是不信呢?现代人总喜欢把自己的思想放进古人的大脑里。以为历史应当像他想象的那般。近日在家中看央视播放的纪念建国六十周年的连续剧《人间正道是沧桑》,真是被导演的演绎闹得大跌眼镜,“共匪”让当红小生孙红雷演得是惟肖惟妙,让我也不得不开始相信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大抵当年就是这样匪里匪气。演员台词中竟然出现了,委员长宣布利好消息,毛泽东亲自操盘,这样当今炒股流行的语言。真实的历史被戏剧的支离破碎,情感故事完全变成了导演的意淫,我看完全是不尊重历史,而是拿历史的片段素材来充当创作者想当然的衬子,这样的影视剧还美其名曰是正剧,具有爱国主义教育。呵呵,笑话呀!我们的某些剧作家,导演,自身的修养和水平实在是难以恭维。有何办法,现在整个文化艺术兴旺的就是是娱乐。我忽然间感到历史发展到今天,我们身边为官、为文、为艺术的却少了虞世南这样的,实乃悲呼!腐败分子一天曝光几个不足奇怪,搞学问的欺世盗名,沽名钓誉习以为常,浮夸之风吹起来的浅薄官僚,拿手的本领就是阔谈冠冕堂皇的高调,惟利是图的追逐让祖祖辈辈的农民丢掉了诚实,不劳而获的浮华让少女不顾了羞耻,金钱物欲的魔杖让一代人变得冷漠疯狂,自私胆大。商品社会里的道德、文化也被习惯的用金钱衡量和买卖,好的标准似乎只有一条——值不值钱!我不否认从物质角度看社会是发展进步了,但从文化角度看某些现象实在难说是社会的进步。   居高声自远,居高,居在何处为高?位置高只是一方面,关键是修身勤学,德才、品格达到的真正高度。那些自诩的,欺世盗取的,权钱交易的,不仅不高,实则很低,即使爬到“秘书省的总监”也不可能像虞世南写出千古名句,究其原因,无异有二:一则无才,二则无德。山不在高有仙则灵,人不在吹,有才则成;位取决于才,才相得益彰于位,这样才能非凡而。央视新闻联播著名主持人罗京患病不幸英年早逝,人们惋惜同时,深深被其德行修养,学识才能所折服,斯人已去,人们越发认识这位俊杰的不平凡。因为罗京真正做到了《蝉》诗所寓意的品格和风范。“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我不知晓罗京生前是不是很喜欢虞世南的这首诗,但为其子取名罗疏桐,应当说明些什么。   欣赏到虞世南临摹的《兰亭集序》了。常说文如其人,字如其人,他的书法笔势圆融遒劲,外柔而内刚,全无雕饰之气。从其书法作品中,你似乎能感受到他的气质和品格,感受到他的文化修养和人生态度。“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吟诵传世佳句,凝视笔墨痕迹,此刻仿佛感觉到这位唐代诗人已穿越时空,伫立在你的面前。先哲给我们留下的文化高度难以企及,但思想的高峰是可以超越的,我们在热衷建设现代化高度的同时,是不是也应当珍惜给了我们生命之初,有着童真欢乐的田园。我们需要的高度不仅仅是财富和欲望的累积,还应当有原本自然和纯真的深厚,修养品格的高尚和光耀千秋文化的丰硕。
[ 本帖最后由 明月松间照 于 2009-6-16 21:41 编辑 ]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