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人生需要存养浩然之气

2022-01-01叙事散文李华新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5:09 编辑

人生需要存养浩然之气李华新归去来兮,请息交而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这是陶渊明再次审明自己的那种独特的旅游体验,他所说的认识应取得态度,就是在……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5:09 编辑 <br /><br />人生需要存养浩然之气

李华新


归去来兮,请息交而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这是陶渊明再次审明自己的那种独特的旅游体验,他所说的认识应取得态度,就是在于对天地之间浩然之气的向往。因为没有了官位之后的旅游,人才是最喜爱的方式,财神真正轻松的旅游,才是最惬意的事情。因为,只有在这一时刻,你就不必再用什么做秀的方式,表现你的矜持了。在这个时刻,你就可以“说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而且是可以真正体会农家的心情,在春天来到的时候,“木以欣欣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不过陶渊明先生毕竟有了些伤感的情绪。这就是陶已经感到,自己只能羡慕万物在这个季节生长的喜悦,而自己的生命进入暮年的感叹。“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不过能够实现“登东阜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所以就能到这样的一种境界:“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可见,要保持心情,并不是一件挺轻松的事情;可见,没有一点客观乐观的态度,也是不能真正在季节的乡野上陶醉,也不能真正能顺应自然,乐天知命的。

  我们现在的旅游,严格意义上来说,是最没有滋味的事情,因为我们现在的旅游,是一点也不会出现那种惬意感觉的;而且,我们是否能够真正使身心得到放松也说不定。
由旅游说到人生,往往是一种旅游中的感悟。因为,放达于山水之间,仅仅是当下,人还是依旧放不下那种世俗的陈念。
这里所说的有关陶渊明的人生态度,绝非仅仅是一种消极的态度,因为,在他的身上人们可以感到的是他的一种“真”。他归去来兮的人生态度,就是一种“真”,而且能够让人为之敬佩的方面,就是他不原意为那五斗米折腰之后,才可以有这样的人生态度。即使在现在真正能够做到这一点,也是不多的。因为,有了不为五斗米折腰,你的骨气,才不之余是奴颜婢膝的。因为你一旦折了腰,那么你即使是归去之后。也是不能采菊悠然,也不能见南山之美。为了五斗米,或是万斛之米,这已经不再重要。因为你一旦折腰了,那么即使是那些为你“量米”的人,也是瞧不起你的。


   一个人是否能够真正像陶渊明一样拥有完全的放松心情,即使你不在旅游的路上也能得到,君不见那些贪官和情人的关系,也是在旅游的路上发生的那一系列风流故事的吗?君不见那些即将开始的暧昧感觉,也往往是因为旅游途中的景色和身边美色共在吗?但是,那些景色也只能让当事人,沉浸于情欲,而无法达到两忘的境界。

因为那样的旅游无法养天地之间的浩然之气。
 
在大自然中养一点浩然之气并不容易,也许是因为欲望太强太满的缘故。也许是你已经厌倦了官场,所以你才回到家乡的。因为,陶渊明义已经不能继续再官场上继续混下去,他因为看到了官场的恶浊,所以要离开。他要回到家乡,享受一下故园的宁静和自然之美,自然也有始属于自己的天伦之乐。在山水云霞中,在流水、桃花、溪径、葳蕤繁茂之间,接触自然的静谧和幽静,使自己永远保持那种悠然自得的心情。
而浩然之气却是养起来挺难的。旅途中的景致和风物,毕竟是过眼烟云。他的这种心情无法长久保持,他54岁那年,先是一场大火烧光了家里的几间草房,也是他54岁那年,又遇干旱,然后又是水灾,粮食无收,全家人一度忍饥挨饿,63岁那年,他在贫困交加之际死去。


如此看来,真正要得到那种悠然的怡然自得之情,也是需要有物质基础的,不过,桃源陶渊明于自然之情、之爱,那种属于乡野的宁静和纯朴的情愫,那种清新和淡雅,在《归去来兮》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成为千古绝唱。
而这些要付出生活贫困的代价,但是这一恬淡的心情和物我两忘的境界,是用如此不俗朴素的词语写出来,没有淡然地心情是做不到的,这种心情的得到,就是心中有了浩然之气。
所以人生必经是需要存养一点的。就像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借对五柳先生的传说的手法为自己作传的那样。其中便是表达了自己的性格指向和人生态度。那就是不慕荣利,旷达自任,安贫乐道。说五柳先生,“闲静少言,不慕荣利。”而其居住之家,则是“环诸肃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已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清淡闲远,确实操守依旧,这自然是需要有点浩然之气的底气的,不然,那就是穷困潦倒。“不戚戚于贫贱,不汲取与富贵。”这样的一种生活态度,实在是很难得,不为贫贱而忧伤哀愁,也不为富贵而不择手段索取。这样的一种人生态度,就是养浩然之气的境界。   (济南 李华新)二○○九年八月十六日星期日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