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围绕散文写作问题采访会员朋友”活动(10):关瑞
2022-01-01叙事散文黑龙江小龙女
本期嘉宾:关瑞本期主持:黑龙江小龙女关瑞,生于祁连山下,长于河西走廊,现供职于甘肃省酒泉日报社,走走写写,多是应景新闻,隔日便成旧闻。业余时间喜欢写点属于自己的文字,权作练笔。常常在心内和身外间独自游走,在散淡中坚持着。文字曾见于《散文》、……
本期嘉宾:关瑞
本期主持:黑龙江小龙女
关瑞,生于祁连山下,长于河西走廊,现供职于甘肃省酒泉日报社,走走写写,多是应景新闻,隔日便成旧闻。业余时间喜欢写点属于自己的文字,权作练笔。常常在心内和身外间独自游走,在散淡中坚持着。文字曾见于《散文》、《飞天》、《芳草》、《诗潮》等期刊和《新疆日报》、《甘肃日报》、《酒泉日报》、《三峡都市报》、《长沙晚报》等报纸。
敬一兵斑竹的问题:
1、关瑞的散文总是写得厚实质朴,意境深刻,请问,这样的方式写出来的散文具有怎样的优点?
关瑞:“厚实质朴,意境深刻”既是一兵对我的文字的过誉之词,也是我对散文写作孜孜以求的标准。记得十几年前,刚上班的时候,因为工作本身就是和文字打交道,除了正常的新闻写作外,忙里偷闲大量阅读古今中外优秀散文作品,尤其喜欢其中那些大气、朴实、真挚之作,常常反复阅读,并慢慢迷恋上了散文这一文体,开始尝试着写散文。那时候,尽管阅读了大量的散文作品,但是自己写出来的,从不敢拿出来给别人看,连自己也不忍看第二遍。原因是那样的写作实际上是在不断地模仿,不断地堆砌词语,不断地重复自己的小情绪。结果自然是形成了文字的硬伤——华而不实,隔靴搔痒,东施效颦。知道自己的硬伤,但不知道怎么医治,只是坚信,不断地练习,一定能写出像样的文字来。为此,我在写作上走了不少的弯路。后来,随着阅历和阅读的渐渐深入,发现真正的好文章,不在词语的华丽,不在空洞的抒怀,而是至少要言之有物,要朴素自然。按一位杂志编辑所说的话:“如果能写的朴实一些,文章才耐看”。深受启发。在后来的练习当中,我对自己做了刻意的彻底的颠覆,摒除了过去养成的“玩文字游戏”的毛病,把自己的内心真实大胆袒露出来,把自己的情感原原本本呈现出来。我发现这样效果会好一点。
散文有别于别的文体,它以情见长,也以情为生命。没有情,就不会成为真正的散文。而情,在散文中必须是真实的,朴素的。只有充分表达出了真情实感,才能打动读者,才能触动写作者和阅读者的心灵。当然,“文质彬彬”是文章的最高境界。有文无质,或者有质无文,都会直接影响文章的整体的接受美学。这就需要不断地学习,包括文字的运用,表达的技巧,经验的选择,情感的积累,以及对生活本身的体悟。作为一门艺术类别,文学和别的艺术形式一样,真实的情感创造了丰富的形象,丰富的形象感动着接受者。说到意境,中国历代文论者都十分重视散文的意境。意境通过文字来构建,但又超越于文字之外,它当是文章的灵魂。唯美和深刻的意境,总是能让人流连忘返,回味不已。我曾经十分喜欢鲁迅先生的《秋夜》,暂且抛开其间流露出来的思想性不说,但就用简练的文字营造出来的那种沉静、浓郁的意境,就已经让人爱不释手、止步仰视了。我的理解是,散文要有画面感,不论是水墨画,还是油画,只要勾勒或者描画出了一种意境,一种意味,能引起接受者的情感共鸣,就是好看的,耐看的。
2、散文写作中采用白描方式,很多情况下都能够看见你使用了想象的手法.请问,想象的手法在白描中是可有可无吗?
关瑞:我以为,白描手法在散文写作中很重要。一篇好看、耐看的散文作品,需要有感人的细节。作为表现细节的一种方式,白描还原了初始的情感体悟,没有喧嚣,没有张扬,看似不动声色,却使细节更为生动,情感更为真挚。我在散文写作练习当中,也有意尝试运用白描手法,使自己要表达的情感更生动真挚。但不是太成功,还需要继续学习锻炼。正如一兵所说,我的许多习作里都借助了想象来完成对细节的白描。因为单纯地对现实生活中的细节进行白描,我感觉容易陷入复制的误区,导致平淡、松散、无味。这里所说的想象,其实不是虚空的编造,而是个人经验和阅历的积累,在特定写作环境和行文需要里的闪现。为了表达情感,运用白描手法来描写细节,我个人认为是需要借助想象的。白描里的想象,更大程度上是个人过去认知的重现,而非完全的虚构。它一定是真实的,可信的,否则不会和所要表达的情感融为一体。散文和小说不一样,小说的情节和其间的细节都完全可以进行合情合理的想象,那样的想象可以是虚构的。而散文当中的想象,我觉得还是要真实为好,可以剪切,可以拼接,甚至可以杂糅,但要以真实的体验为重。
3、你可否结合你的散文观,谈谈你对中财论坛散文版中发表作品的总体看法和意见?
关瑞:说实在的,我只是一个散文爱好者和练习者,不敢妄论自己的散文观。只是认为散文写作,要真诚,要身心投入,有感而发,言之有物,不论是平实的,还是高蹈的,都要真实地呈现出写作者的灵魂来。自从去年这个时候有了一台可以自由上网的电脑以来,在朋友的推荐下,进入中财论坛,在这里读到了不少好散文,眼界大开。中财论坛散文版汇聚了许多写作高手,对我而言,是一块难得的学习园地。总体来说,这里每期发表的散文作品,大部分都体现出了一种朴实厚重、干净纯粹的风格,这即是作品本身的风格,也渐渐成为散文版的风格,但愿在各位斑竹和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使这种风格保持下去,继续下去。风格,是一种独立的精神,也是一种独立的追求,更是一种独立的魅力。身处这块园地,在大家的帮助和鼓励下,我相信我会有更多进步。
高迎春斑竹的问题
1、欣赏你厚实的笔力,请你结合自己的文学创作过程,谈谈获得笔力的途径如何?
关瑞:谢谢迎春斑竹的一直关注和鼓励。受父亲的影响,我在小学的时候就对文学很感兴趣,读了一些书,也背过一些名家篇章,后来偷偷写过诗,上大学时有了更多的阅读和学习写作的机会。可是后来参加工作,就把这个爱好给荒废了。真正开始练习写作,是在近几年。随着年龄的日益增长和阅历的逐渐丰富,开始能够静下心来用心去阅读,去写作,去思考。在有电脑之前,我坚持每天都或长或短写点字,有完整的,有零散的。我一直对自己在写作方面的天赋缺乏基本的信心,但是在爱好的原动力之下,我不停地练习,模仿也罢,重复也罢,我不敢让自己的手生疏起来。几年下来,写了厚厚的几个本子。闲暇时间独自翻看,有些汗颜——居然没有一篇(一段)像个样子;也有些踏实——好歹那些都是我的努力,至少我没有荒废掉许多时间。2004年冬天,我背着一书包我写过字的本子,找到一个有电脑的朋友家里,陆续打印出了几篇自己勉强认可的文字,然后胡乱投向报刊。有的发了,有的杳无音信。寥寥可数的几篇小文发表,增强了我写字的信心。白天忙采访,晚上不出门,把自己关在书房里,啃书,爬格子,同时对写作也慢慢有了更多的理性的思考,散文写作,什么都可以写,但不是什么都可以随便写,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而是要遵循文学创作的内在规律,尤其是审美规律,从构思、布局、谋篇,到文字的运用,表达的方式,在读和写的过程当中,我慢慢摸索着,尝试着,思考着。到2005年底,单位搬了新楼,给每个编采人员配备了电脑,我的写作学习和练习就更加得心应手了,一有时间就上网读别人的文章,从中琢磨写法,汲取营养。这也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不管怎么说,我现在只是一个初学者,还需要自己不断努力,坚持练习,同时也需要各位朋友的指点和帮助。
2、你的散文,带有显明的地域特色,请问你在构思时是随意的还是刻意的?
关瑞:也许是我生在大西北的缘故,我的习作中或多或少带着一些地域的特色,比如风,比如沙尘,比如荒漠,比如树。这是无意识的选择和流露。大西北的气候环境十分恶劣,生于斯,长于斯,已经习惯了漫天风沙,满眼荒凉,但是习惯是一回事,个人的体验和感悟又是另外一回事。我常常不由自主地把目光投到恶劣环境下的生存与理想这个问题上。记得去年写过一篇小文《风停了,尘土落下》,其中说道:“来自一场风,身不由己地飘荡,在飞扬的尘土里四处寻找生的可能。当风停了,尘土落下,间或有几滴雨从天而降,那些卑微的生命平静地述说一辈子的风险,也延续一辈子的风尘之旅。”在习惯的生存之外,我总是无法自制地想到自然环境对人的命运的影响,是逃遁,还是面对,是放弃,还是坚守。在自然环境下,人会做出本能的抗争,至少是选择忍耐,那么在社会环境之下,人何尝不是这样呢?我所描写的西北地域风貌,是很宽泛的,并没有真正深入到局部和细节当中,这应当是我以后需要努力的方向。我喜欢张承志笔下那种独特的宏大的地域特色,比如《黑骏马》,就使用大量的笔墨描画出了美丽诱人的地域特色来。
3、请你针对论坛散文现状,提出你的希望和建议。
关瑞:我曾经浏览过一些文学网站,大都是抱着学习的目的和态度。自从具备了自由上网的条件之后,一直驻足甚至扎根的地儿,就是中财论坛,在学习之外,又多了一个交流的目的和态度。喜欢这里,是因为这里所发文章朴实、厚重、温暖,也安静、干净、纯粹,这些对我的进步很有帮助。尽管我还是个初学写作者,在论坛更是一个新手,但应斑竹之约,还是斗胆亮出自己的一些浅见来,请朋友们见谅,并指正:一是能否每星期就散文写作的一个话题展开大讨论,大家畅所欲言,共同探讨,一起进步,也可以更加活跃论坛气氛;二是建议论坛管理层能加装防复制功能,以免在此发表作品被心术不正者剽窃盗用。 雨夜昙花斑竹请假,下面是我的提问:
1、你的文章想象瑰丽,叙述不愠不火,能谈谈您受哪位作家的影响最深,为什么?
关瑞:很多时候,我独坐一处,陷入“走神”状态,面对眼前事物,心绪早已天马行空,乱飞一起。这样的“走神”和胡思乱想,可能就是想象吧。想的多,但很零乱,一时也用不着,就片言只语地记下来,日积月累,也不见成一体。还有一种情况,如上面所说,写作时,根据行文需要,把过去的经历和体验揉合到现在当中,这在客观上也形成了一种想象。前些年,我是很浮躁的,后来经过了一些事情后,慢慢开始沉静下来,在写作过程中也尽量避开过度的张扬,而是有意追求内敛和平稳。2005年夏天,系统学习了老子的《道德经》,很受启发,觉得对个人修养和写作训练都大有裨益,这也可能是小龙女所说“叙述不愠不火”。我一直很喜欢周作人、郁达夫、沈从文、丰子恺等作家的作品,尤其是周作人和丰子恺的悠闲小品,曾经反复阅读。但是,喜欢归喜欢,影响又是另外一回事。坦率地说,就我个人生活和写作的心境而言,所受影响最深的,除了老子的《道德经》之外,就是梭罗的《瓦尔登湖》了。很奇怪,他(它)们具有共同之处,那就是以平和的心态接近自然,感悟自然,要有流水一样的处下宽容的品质,保持精神的独立和自由。
2、想听听你读《瓦尔登湖》一书的体会,特别是它的思想对您的写作有何指导意义。
关瑞:我认真地兴趣浓厚地多次阅读《瓦尔登湖》,每次的体会和收获都不一样。起初是向往梭罗的隐居生活,看水,垂钓,劈柴,后来沉湎于他的引人入胜的叙述技巧,干净,练达,再后来陶醉到他的自然审美情趣和回归自然的主旨当中。《瓦尔登湖》绝大部分篇幅讲的是他在湖畔的生活和思考,看似琐碎,实则深邃,在平静的叙述中体现了他精神上一贯追求的简单和自由。可以想象,瓦尔登湖畔条件很恶劣,生活也很艰苦,但是梭罗把它们写的那么美,因为他认为,在没有任何通常的舒适品和奢侈品的情况下,仍然可以过一种很快乐的生活。当然,他隐居瓦尔登湖畔,并不是为了刻意追求一种物质上的贫穷,因为刻意的贫穷,哪怕是自愿的,也会将注意力放到物质财富的多寡上。由此看来,他隐居的精神实质在于超越这种物质的多寡的算计,摆脱为物质利益奔忙的被动局面,将生命的重心放到精神独立、自由,以及丰富自己的心灵上来,“做自己生命的真正主人”。这些,对于当今社会,似乎更有借鉴意义——至少是自觉地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泰然。延伸到写作过程,也是这样的,用一种超然物我的心态审视外界,把写作当成一种别样的深刻的人生体验,平和,安静,从容,不为名利所累,不为喧哗所扰。换句话说,心静了,文字一定纯净。在这方面,目前我正在努力用功。中财的许多朋友在这方面做的很突出,阅读他们的作品,能清晰地感受到心灵的安静和文字的纯净,我当好好向他们学习。
3、给我印象深刻的是你写下乡经历的一组关于农村的散文,请您谈谈构思过程与表达的着眼点。
关瑞:首先感谢小龙女对拙作《乡村体验系列》的留意。今年刚过完元旦上班,打开电脑,想想该写点什么了,算作今年的起步。不知怎么的,立马就想到了把我几年前在乡下锻炼时的经历写出来。2001年春天,我供职的报社点名要我到农村去锻炼。我就去了,豪情万丈地背上行李卷和几本书。在乡政府报到,分给我一间房子,办公,兼宿舍。我不属于任何部门,除了充分利用自己的便利条件,为乡上写点报道拍点照片寄回报社发表,我大部分时间无所事事。当然,也跟随乡上的干部下村入队搞种植计划调查,挨家挨户收缴“三提五统”(那时候税费还没有改革,农民的负担很重),再就是参加植树、修路、修渠、跟水、平地等劳动。我在靠近巴丹吉林沙漠的那个乡里,足足生活了一年半。初始的日子平淡,枯燥,和自来自去的风沙一样没有踪影。但是,毕竟态度能够决定方向。我得承认,接受,融入这种现实的生活。哪怕是煎熬,也得忍受,直到自己真正变成那里的一棵草,一粒沙,或者一头驴一只羊什么的,总之,我得把实实在在的乡村生活化为血液,在我的身体里流淌,永不止歇。随着日子的渐渐延伸,感动如一团火,开始在胸中燃烧起来,不是热烈的那种,很安静,也很长久。看见乡政府食堂的厨师在树上挂一块废旧的铁轨当钟使,开饭的时候提了菜刀当当当敲几下。迎着风沙种下的树,结果被一夜的大风吹得全无踪影,忍着烈日的暴晒和蚊虫的叮咬,跟着乡上的干部去跟水。还有修路修渠,丈量土地,收缴税费。和他们在一起,我的心中就升腾起一种朴素的感念来。我渐渐了解了他们的生活,他们在风沙中站立的姿势,在干旱和困顿中内心的忧伤和渴盼。在艰难的环境里,他们没有更多地去怨天尤人,而是乐观地战天斗地。不管方法如何,结果如何,他们的精神叫我佩服。那些弯曲着的身影,那些带着尘土味道的话语,那些苍老的面容,就是这么久久积淀在我的记忆之中。现在,我突然就有了想写写他们和那段日子的念头。即使如此,我也只能用有限的能力来记录他们的点滴,记录那些艰苦但是叫人幸福的日子。因为在那些时光里,我真切地体验到了他们的善良,他们的质朴,他们的顽强,和他们永不停息的奋斗。几年过去了,我总觉得,他们是我心中永远的亮。于是,就有了年初的《乡村体验》这个系列。几个月过去了,现在回过头看看,发现还是写的有点仓促,不够从容和细腻,待日后慢慢修改。
说明一点,我在文学创作上,只是一个初学者,承蒙各位斑竹厚爱,肤浅作答,涉及散文写作问题的回答权作抛砖引玉,期望和论坛广大朋友一起讨论,也恳请各位悉心指教。 感谢关瑞接受我们的采访,祝福你在写作的道路上取得更大成绩。
关瑞,生于祁连山下,长于河西走廊,现供职于甘肃省酒泉日报社,走走写写,多是应景新闻,隔日便成旧闻。业余时间喜欢写点属于自己的文字,权作练笔。常常在心内和身外间独自游走,在散淡中坚持着。文字曾见于《散文》、《飞天》、《芳草》、《诗潮》等期刊和《新疆日报》、《甘肃日报》、《酒泉日报》、《三峡都市报》、《长沙晚报》等报纸。
敬一兵斑竹的问题:
1、关瑞的散文总是写得厚实质朴,意境深刻,请问,这样的方式写出来的散文具有怎样的优点?
关瑞:“厚实质朴,意境深刻”既是一兵对我的文字的过誉之词,也是我对散文写作孜孜以求的标准。记得十几年前,刚上班的时候,因为工作本身就是和文字打交道,除了正常的新闻写作外,忙里偷闲大量阅读古今中外优秀散文作品,尤其喜欢其中那些大气、朴实、真挚之作,常常反复阅读,并慢慢迷恋上了散文这一文体,开始尝试着写散文。那时候,尽管阅读了大量的散文作品,但是自己写出来的,从不敢拿出来给别人看,连自己也不忍看第二遍。原因是那样的写作实际上是在不断地模仿,不断地堆砌词语,不断地重复自己的小情绪。结果自然是形成了文字的硬伤——华而不实,隔靴搔痒,东施效颦。知道自己的硬伤,但不知道怎么医治,只是坚信,不断地练习,一定能写出像样的文字来。为此,我在写作上走了不少的弯路。后来,随着阅历和阅读的渐渐深入,发现真正的好文章,不在词语的华丽,不在空洞的抒怀,而是至少要言之有物,要朴素自然。按一位杂志编辑所说的话:“如果能写的朴实一些,文章才耐看”。深受启发。在后来的练习当中,我对自己做了刻意的彻底的颠覆,摒除了过去养成的“玩文字游戏”的毛病,把自己的内心真实大胆袒露出来,把自己的情感原原本本呈现出来。我发现这样效果会好一点。
散文有别于别的文体,它以情见长,也以情为生命。没有情,就不会成为真正的散文。而情,在散文中必须是真实的,朴素的。只有充分表达出了真情实感,才能打动读者,才能触动写作者和阅读者的心灵。当然,“文质彬彬”是文章的最高境界。有文无质,或者有质无文,都会直接影响文章的整体的接受美学。这就需要不断地学习,包括文字的运用,表达的技巧,经验的选择,情感的积累,以及对生活本身的体悟。作为一门艺术类别,文学和别的艺术形式一样,真实的情感创造了丰富的形象,丰富的形象感动着接受者。说到意境,中国历代文论者都十分重视散文的意境。意境通过文字来构建,但又超越于文字之外,它当是文章的灵魂。唯美和深刻的意境,总是能让人流连忘返,回味不已。我曾经十分喜欢鲁迅先生的《秋夜》,暂且抛开其间流露出来的思想性不说,但就用简练的文字营造出来的那种沉静、浓郁的意境,就已经让人爱不释手、止步仰视了。我的理解是,散文要有画面感,不论是水墨画,还是油画,只要勾勒或者描画出了一种意境,一种意味,能引起接受者的情感共鸣,就是好看的,耐看的。
2、散文写作中采用白描方式,很多情况下都能够看见你使用了想象的手法.请问,想象的手法在白描中是可有可无吗?
关瑞:我以为,白描手法在散文写作中很重要。一篇好看、耐看的散文作品,需要有感人的细节。作为表现细节的一种方式,白描还原了初始的情感体悟,没有喧嚣,没有张扬,看似不动声色,却使细节更为生动,情感更为真挚。我在散文写作练习当中,也有意尝试运用白描手法,使自己要表达的情感更生动真挚。但不是太成功,还需要继续学习锻炼。正如一兵所说,我的许多习作里都借助了想象来完成对细节的白描。因为单纯地对现实生活中的细节进行白描,我感觉容易陷入复制的误区,导致平淡、松散、无味。这里所说的想象,其实不是虚空的编造,而是个人经验和阅历的积累,在特定写作环境和行文需要里的闪现。为了表达情感,运用白描手法来描写细节,我个人认为是需要借助想象的。白描里的想象,更大程度上是个人过去认知的重现,而非完全的虚构。它一定是真实的,可信的,否则不会和所要表达的情感融为一体。散文和小说不一样,小说的情节和其间的细节都完全可以进行合情合理的想象,那样的想象可以是虚构的。而散文当中的想象,我觉得还是要真实为好,可以剪切,可以拼接,甚至可以杂糅,但要以真实的体验为重。
3、你可否结合你的散文观,谈谈你对中财论坛散文版中发表作品的总体看法和意见?
关瑞:说实在的,我只是一个散文爱好者和练习者,不敢妄论自己的散文观。只是认为散文写作,要真诚,要身心投入,有感而发,言之有物,不论是平实的,还是高蹈的,都要真实地呈现出写作者的灵魂来。自从去年这个时候有了一台可以自由上网的电脑以来,在朋友的推荐下,进入中财论坛,在这里读到了不少好散文,眼界大开。中财论坛散文版汇聚了许多写作高手,对我而言,是一块难得的学习园地。总体来说,这里每期发表的散文作品,大部分都体现出了一种朴实厚重、干净纯粹的风格,这即是作品本身的风格,也渐渐成为散文版的风格,但愿在各位斑竹和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使这种风格保持下去,继续下去。风格,是一种独立的精神,也是一种独立的追求,更是一种独立的魅力。身处这块园地,在大家的帮助和鼓励下,我相信我会有更多进步。
高迎春斑竹的问题
1、欣赏你厚实的笔力,请你结合自己的文学创作过程,谈谈获得笔力的途径如何?
关瑞:谢谢迎春斑竹的一直关注和鼓励。受父亲的影响,我在小学的时候就对文学很感兴趣,读了一些书,也背过一些名家篇章,后来偷偷写过诗,上大学时有了更多的阅读和学习写作的机会。可是后来参加工作,就把这个爱好给荒废了。真正开始练习写作,是在近几年。随着年龄的日益增长和阅历的逐渐丰富,开始能够静下心来用心去阅读,去写作,去思考。在有电脑之前,我坚持每天都或长或短写点字,有完整的,有零散的。我一直对自己在写作方面的天赋缺乏基本的信心,但是在爱好的原动力之下,我不停地练习,模仿也罢,重复也罢,我不敢让自己的手生疏起来。几年下来,写了厚厚的几个本子。闲暇时间独自翻看,有些汗颜——居然没有一篇(一段)像个样子;也有些踏实——好歹那些都是我的努力,至少我没有荒废掉许多时间。2004年冬天,我背着一书包我写过字的本子,找到一个有电脑的朋友家里,陆续打印出了几篇自己勉强认可的文字,然后胡乱投向报刊。有的发了,有的杳无音信。寥寥可数的几篇小文发表,增强了我写字的信心。白天忙采访,晚上不出门,把自己关在书房里,啃书,爬格子,同时对写作也慢慢有了更多的理性的思考,散文写作,什么都可以写,但不是什么都可以随便写,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而是要遵循文学创作的内在规律,尤其是审美规律,从构思、布局、谋篇,到文字的运用,表达的方式,在读和写的过程当中,我慢慢摸索着,尝试着,思考着。到2005年底,单位搬了新楼,给每个编采人员配备了电脑,我的写作学习和练习就更加得心应手了,一有时间就上网读别人的文章,从中琢磨写法,汲取营养。这也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不管怎么说,我现在只是一个初学者,还需要自己不断努力,坚持练习,同时也需要各位朋友的指点和帮助。
2、你的散文,带有显明的地域特色,请问你在构思时是随意的还是刻意的?
关瑞:也许是我生在大西北的缘故,我的习作中或多或少带着一些地域的特色,比如风,比如沙尘,比如荒漠,比如树。这是无意识的选择和流露。大西北的气候环境十分恶劣,生于斯,长于斯,已经习惯了漫天风沙,满眼荒凉,但是习惯是一回事,个人的体验和感悟又是另外一回事。我常常不由自主地把目光投到恶劣环境下的生存与理想这个问题上。记得去年写过一篇小文《风停了,尘土落下》,其中说道:“来自一场风,身不由己地飘荡,在飞扬的尘土里四处寻找生的可能。当风停了,尘土落下,间或有几滴雨从天而降,那些卑微的生命平静地述说一辈子的风险,也延续一辈子的风尘之旅。”在习惯的生存之外,我总是无法自制地想到自然环境对人的命运的影响,是逃遁,还是面对,是放弃,还是坚守。在自然环境下,人会做出本能的抗争,至少是选择忍耐,那么在社会环境之下,人何尝不是这样呢?我所描写的西北地域风貌,是很宽泛的,并没有真正深入到局部和细节当中,这应当是我以后需要努力的方向。我喜欢张承志笔下那种独特的宏大的地域特色,比如《黑骏马》,就使用大量的笔墨描画出了美丽诱人的地域特色来。
3、请你针对论坛散文现状,提出你的希望和建议。
关瑞:我曾经浏览过一些文学网站,大都是抱着学习的目的和态度。自从具备了自由上网的条件之后,一直驻足甚至扎根的地儿,就是中财论坛,在学习之外,又多了一个交流的目的和态度。喜欢这里,是因为这里所发文章朴实、厚重、温暖,也安静、干净、纯粹,这些对我的进步很有帮助。尽管我还是个初学写作者,在论坛更是一个新手,但应斑竹之约,还是斗胆亮出自己的一些浅见来,请朋友们见谅,并指正:一是能否每星期就散文写作的一个话题展开大讨论,大家畅所欲言,共同探讨,一起进步,也可以更加活跃论坛气氛;二是建议论坛管理层能加装防复制功能,以免在此发表作品被心术不正者剽窃盗用。 雨夜昙花斑竹请假,下面是我的提问:
1、你的文章想象瑰丽,叙述不愠不火,能谈谈您受哪位作家的影响最深,为什么?
关瑞:很多时候,我独坐一处,陷入“走神”状态,面对眼前事物,心绪早已天马行空,乱飞一起。这样的“走神”和胡思乱想,可能就是想象吧。想的多,但很零乱,一时也用不着,就片言只语地记下来,日积月累,也不见成一体。还有一种情况,如上面所说,写作时,根据行文需要,把过去的经历和体验揉合到现在当中,这在客观上也形成了一种想象。前些年,我是很浮躁的,后来经过了一些事情后,慢慢开始沉静下来,在写作过程中也尽量避开过度的张扬,而是有意追求内敛和平稳。2005年夏天,系统学习了老子的《道德经》,很受启发,觉得对个人修养和写作训练都大有裨益,这也可能是小龙女所说“叙述不愠不火”。我一直很喜欢周作人、郁达夫、沈从文、丰子恺等作家的作品,尤其是周作人和丰子恺的悠闲小品,曾经反复阅读。但是,喜欢归喜欢,影响又是另外一回事。坦率地说,就我个人生活和写作的心境而言,所受影响最深的,除了老子的《道德经》之外,就是梭罗的《瓦尔登湖》了。很奇怪,他(它)们具有共同之处,那就是以平和的心态接近自然,感悟自然,要有流水一样的处下宽容的品质,保持精神的独立和自由。
2、想听听你读《瓦尔登湖》一书的体会,特别是它的思想对您的写作有何指导意义。
关瑞:我认真地兴趣浓厚地多次阅读《瓦尔登湖》,每次的体会和收获都不一样。起初是向往梭罗的隐居生活,看水,垂钓,劈柴,后来沉湎于他的引人入胜的叙述技巧,干净,练达,再后来陶醉到他的自然审美情趣和回归自然的主旨当中。《瓦尔登湖》绝大部分篇幅讲的是他在湖畔的生活和思考,看似琐碎,实则深邃,在平静的叙述中体现了他精神上一贯追求的简单和自由。可以想象,瓦尔登湖畔条件很恶劣,生活也很艰苦,但是梭罗把它们写的那么美,因为他认为,在没有任何通常的舒适品和奢侈品的情况下,仍然可以过一种很快乐的生活。当然,他隐居瓦尔登湖畔,并不是为了刻意追求一种物质上的贫穷,因为刻意的贫穷,哪怕是自愿的,也会将注意力放到物质财富的多寡上。由此看来,他隐居的精神实质在于超越这种物质的多寡的算计,摆脱为物质利益奔忙的被动局面,将生命的重心放到精神独立、自由,以及丰富自己的心灵上来,“做自己生命的真正主人”。这些,对于当今社会,似乎更有借鉴意义——至少是自觉地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泰然。延伸到写作过程,也是这样的,用一种超然物我的心态审视外界,把写作当成一种别样的深刻的人生体验,平和,安静,从容,不为名利所累,不为喧哗所扰。换句话说,心静了,文字一定纯净。在这方面,目前我正在努力用功。中财的许多朋友在这方面做的很突出,阅读他们的作品,能清晰地感受到心灵的安静和文字的纯净,我当好好向他们学习。
3、给我印象深刻的是你写下乡经历的一组关于农村的散文,请您谈谈构思过程与表达的着眼点。
关瑞:首先感谢小龙女对拙作《乡村体验系列》的留意。今年刚过完元旦上班,打开电脑,想想该写点什么了,算作今年的起步。不知怎么的,立马就想到了把我几年前在乡下锻炼时的经历写出来。2001年春天,我供职的报社点名要我到农村去锻炼。我就去了,豪情万丈地背上行李卷和几本书。在乡政府报到,分给我一间房子,办公,兼宿舍。我不属于任何部门,除了充分利用自己的便利条件,为乡上写点报道拍点照片寄回报社发表,我大部分时间无所事事。当然,也跟随乡上的干部下村入队搞种植计划调查,挨家挨户收缴“三提五统”(那时候税费还没有改革,农民的负担很重),再就是参加植树、修路、修渠、跟水、平地等劳动。我在靠近巴丹吉林沙漠的那个乡里,足足生活了一年半。初始的日子平淡,枯燥,和自来自去的风沙一样没有踪影。但是,毕竟态度能够决定方向。我得承认,接受,融入这种现实的生活。哪怕是煎熬,也得忍受,直到自己真正变成那里的一棵草,一粒沙,或者一头驴一只羊什么的,总之,我得把实实在在的乡村生活化为血液,在我的身体里流淌,永不止歇。随着日子的渐渐延伸,感动如一团火,开始在胸中燃烧起来,不是热烈的那种,很安静,也很长久。看见乡政府食堂的厨师在树上挂一块废旧的铁轨当钟使,开饭的时候提了菜刀当当当敲几下。迎着风沙种下的树,结果被一夜的大风吹得全无踪影,忍着烈日的暴晒和蚊虫的叮咬,跟着乡上的干部去跟水。还有修路修渠,丈量土地,收缴税费。和他们在一起,我的心中就升腾起一种朴素的感念来。我渐渐了解了他们的生活,他们在风沙中站立的姿势,在干旱和困顿中内心的忧伤和渴盼。在艰难的环境里,他们没有更多地去怨天尤人,而是乐观地战天斗地。不管方法如何,结果如何,他们的精神叫我佩服。那些弯曲着的身影,那些带着尘土味道的话语,那些苍老的面容,就是这么久久积淀在我的记忆之中。现在,我突然就有了想写写他们和那段日子的念头。即使如此,我也只能用有限的能力来记录他们的点滴,记录那些艰苦但是叫人幸福的日子。因为在那些时光里,我真切地体验到了他们的善良,他们的质朴,他们的顽强,和他们永不停息的奋斗。几年过去了,我总觉得,他们是我心中永远的亮。于是,就有了年初的《乡村体验》这个系列。几个月过去了,现在回过头看看,发现还是写的有点仓促,不够从容和细腻,待日后慢慢修改。
说明一点,我在文学创作上,只是一个初学者,承蒙各位斑竹厚爱,肤浅作答,涉及散文写作问题的回答权作抛砖引玉,期望和论坛广大朋友一起讨论,也恳请各位悉心指教。 感谢关瑞接受我们的采访,祝福你在写作的道路上取得更大成绩。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