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原创] 大统四年

2022-01-01叙事散文何也
博物馆免费向公众开放,是近一两年的事,这让大家有机会看到了许多史书之外的实物证料。我是在秦安县博物馆看到国家一级保护文物石造像塔的。上世纪八十年代末,麦积山石窟的佛像菩萨还保持着往日的自尊和安详,没有被世俗的香火侵扰。与佛同游,就好像轮回在……
  博物馆免费向公众开放,是近一两年的事,这让大家有机会看到了许多史书之外的实物证料。我是在秦安县博物馆看到国家一级保护文物石造像塔的。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麦积山石窟的佛像菩萨还保持着往日的自尊和安详,没有被世俗的香火侵扰。与佛同游,就好像轮回在另一段时光中一样,寂然,曼妙,而又欣喜交加。对于卡片整理来说,它们是历史资料。对于面壁临摹来说,它们是典范。对于刚刚摆脱多事之夏心无所息的我来说,它们就成了渴求内心平静的避难所和抚慰心灵的世外乐土。林海苍茫,万壑清幽,唯万佛洞内石碑上的浮雕佛像神情潇洒,高雅大方。这和我十多年后在博物馆看到的石造像塔几乎一样,它们都是西魏时期民间的智慧遗存。今天想来,依然弥足珍贵。   尽管是灰色拙石,但却空灵透亮,瓷实古朴。佛身底座,刻有几行密密麻麻的发愿文。这是和经、律、论、忏悔文、祭文、赞文一样的佛典文字。其中有一句“大统四年”的记载,讲解员说在西魏的石像塔中十分罕见。我的心恍然一沉。   大统四年,是公元538年,西魏文帝称帝的第四年。这一年,武都王拓拔戊被任命为秦州刺史,他的母亲乙弗氏(大统元年被册封为皇后。这年她才14岁。)随行也来到了天水。这之前,乙弗氏刚刚经历了一段刻骨铭心而又凄迷婉转的情感煎熬。对于一颗受伤的心灵来说,远离战乱、风物优美的天水无疑成了抚慰其心灵伤痛的最好去处。在天水,在麦积山,在西秦岭的林泉惠风中,她被佛国的光芒所感化。无所皈依的灵魂终于有了一个谐和的归宿。但是,好景不长,两年之后的大统六年,她被文帝赐死,葬于麦积山石龛,后迁至永陵,和文帝合葬。她终于没能摆脱一个废黜皇后应有的结局。   据说,死时她心境如水,面带微笑。这种微笑,感染、启发了在场开凿石窟的匠人,他们在刚刚雕塑成的小沙弥脸上,永远定格了乙弗氏完美的笑容。这就是后来名播天下的“东方微笑”。恬淡安详,法眼初开,视死亡为新生,视过去如未来。佛国的庄严,化作了人间的温情。如此镌永,如此端庄。   因为在博物馆,石造像塔上的佛、菩萨、弟子供养人远没有石窟中那么安详,释然。除了那块拙石,那些匠人,那些灵智,那些韵然的氛围等,一切可能已经死了?那个下午,也已经死了。或者准确地说,我是在玻璃橱柜外邂逅了一段1500年前的下午。大统四年的一个下午。妩媚生动,而又繁华锦绣。   从纸片上的文字说明看,这个石造像塔是1990年在秦安县郭家集的一个村子里发现的。当地村民闲放在一座柴房中,也不知道是什么东西。因为上面雕刻有佛像,他们不敢乱放、乱用。冥冥之中的天意吧,让石造像塔免遭了俗世的侵害。   西魏时期,社会动荡不堪,民不聊生,但大造佛像的风气却在北方得到了极盛的蔓延。三万佛寺,二百万僧尼成了畸形社会的附庸。“见佛了生死,如佛度一切”。黎明百姓沉醉在佛国的信仰中不能自拔。他们将俗世当作来世,将苦难当作幸福,将死亡当作生命的凯歌。于是,在羸弱的内心之外,塑造了至善至美的佛国世界。喧闹而不狂野,悠扬而不凄美,隐忍而不谦卑。   此刻也是一个下午,石头之外炎热的一个下午。我想象着胡商、僧侣、使者、凡夫走卒,还有流浪的文人,熙熙攘攘于繁华的丝绸路上。他们脸上的微笑那么高古,那么深邃,就像舞动的佛教诸天,曹衣带风,满壁生辉。在广瀚的佛的背景后,我看到了一种朴素的向往,它们正在朝我俯瞰,走向我最终的宿命。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