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修改稿《最后的水磨房》
2022-01-01叙事散文杨木华
最后的水磨房杨木华
??多年了,有一种声音一直在耳际敲着。“当当当当”、“当当当当”,急促中蕴节奏,简单中含真情。想要仔细聆听,似乎又若有似无,时时刻刻响在脑海,却又遥远得抓不着,仿佛是一种默契,又好像是一种召唤。直到这次回老家,我才找到了……
??多年了,有一种声音一直在耳际敲着。“当当当当”、“当当当当”,急促中蕴节奏,简单中含真情。想要仔细聆听,似乎又若有似无,时时刻刻响在脑海,却又遥远得抓不着,仿佛是一种默契,又好像是一种召唤。直到这次回老家,我才找到了……
最后的水磨房
杨木华
??
多年了,有一种声音一直在耳际敲着。“当当当当”、“当当当当”,急促中蕴节奏,简单中含真情。想要仔细聆听,似乎又若有似无,时时刻刻响在脑海,却又遥远得抓不着,仿佛是一种默契,又好像是一种召唤。直到这次回老家,我才找到了她。
??
我的老家官庄,是苍山西坡一个古老的小村,十多户人家散落在核桃林里。村旁,源于苍山莲花峰的上邑河淙淙地向西流去,河两岸是狭长肥沃的小坝子,坝子尽头才是村庄。多年之后回来,上邑河依旧清澈闪亮,依旧铮铮淙淙,河流两岸的荒滩之上,遍地都是核桃树。核桃林掩映之下的河谷,更显得宁静清幽,充满诗意。但似乎有一种失落,总觉少了一点什么?
??
沿着古老的引水沟渠,迟疑的脚步究竟要找寻什么?我问自己。走出小村时,豁然一亮的耳际,“当当当当”声分外清晰——一座水磨坊映入眼底。一间不到十平方米的小屋,仄仄地蹲踞在水渠上。檐头的屋瓦掉落了数匹,瓦楞间的草丛青葱逼眼。一扇久经风吹日晒的木板门,静静地靠在门框上,似乎经不起轻轻一推。
??
没有人,我们轻轻推开门走进磨房。房中,石磨飞旋,玉米面顺着石磨边沿溜出来,在方形的磨巢里,等待主人运走。靠近石磨的地方,新鲜的玉米面又细又白,离得稍远的磨得较粗。石磨的下扇静静地躺在那里,上面的一扇在飞速旋转。下扇依旧古朴美观,上扇历经多年的磨练,早已走过了自己的青春年华——变薄了,大概只有下扇的三分之一厚了。磨上面的那个倒立锥形木斗,被绳索挂在屋梁上,斗中贮存的玉米正顺着开口处流到石磨的口中,流入量的大小在锥口处调节。一个挂在锥斗口的木片被牵在石磨上扇上,石磨转动木片就不停地振离又回来地敲打,锥斗出口流淌的玉米就不会停歇。那个“当当当当”的声音,就是木片敲打石磨发出的。
??
抬头四顾,房中蛛网尘结,好像很久都没有人来过,可磨为何依旧在工作?带着疑问我们出来,在磨房门口的石凳上小坐。空寂的磨房没有人,唯有记忆,不断被碾碎。听流水冲击水车发出的哗哗声,听石磨转动的隆隆声,听木片敲击磨盘的当当声,一种悠远的会意浸入脑海……
??
这座水磨房不知道是什么时候修建的,我记事以来那里就是很热闹的地方,也是我们离不开的地方。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家乡的经济发展很落后,人们的主食就是玉米面。这个水磨速度快,磨出的面细,附近十几个村子,人们或背或驼,都来这里磨面。每当黄昏之后,排队等待磨面的,无事闲逛的,看热闹的,会朋友的,纷纷在这里汇集,成为一个热闹场所。磨面人也喜欢这样的热闹,他们只需偶尔进磨房添一下玉米,撮一下堆起的面,又出来加入外面的热闹。倘若来了一个俏丽的磨面姑娘,更惹得一村的小伙围着磨房转悠。一个小伙,陪磨面姑娘守了几次磨房之后,帮忙背着磨好的面袋子,中途没歇气就送到了姑娘的家,获得了岳父的赞许,也赢得了姑娘的芳心。磨房为媒,成全了一桩美事,磨房的故事更加美丽起来。磨房,一时成为年轻人向往的地方。而磨房也没有辜负年轻人的希望,见证过不少美好的姻缘。那些没有姑娘的夜晚,听守磨房人的故事,听等候磨面的故事,宁静的乡村生活因磨房的存在而不再单调。特别是那些漫漫冬夜,一堆篝火的周围,伸出一圈各种形状颜色的手,听别人的故事,想自己的心事,或抓一把玉米粒丢到火堆里烧吃,月亮偏西了,精彩还在继续。
??
那年月,磨房一年到头很少有休息的时候,只有修理石磨时,才停歇几天。水磨的动力部分是一个卧式水轮,在轮的立轴上安装磨的上扇,流水冲动水轮带动磨转动。修理时,磨房主人请来老石匠,掀翻磨扇,把用了几年磨平的磨齿一锤一凿重新錾深。水磨的下扇是固定的,一般磨损较少,而转动的上扇,每次都要錾深一层。用上十来年,上边的一扇就要换掉。换出的磨盘,就成为磨房前的石桌子。在石匠修理磨扇的时候,主人忙着到磨房底下,查看水轮,修理更换木板做的叶片。磨房主人一般提前几个月就告诉大家,要在什么时间修磨,让人们好提前磨好口粮。可真正修理时,依旧有人来磨面,不断有人询问开磨的时间。我们也觉得等待的日子太长——我们虽不去磨面,但爱看热闹。
??
磨房上边十多米处,就是小学校,每到下课,我们就跑出教室,站在高处看磨房前的热闹。偶尔还会有远方的小商人到来,在磨房门前摆开小摊,出售小零食和小玩意。我们多数时候是去当看客的——身上极少有钱。有时大人也给一两分硬币,我们舍不得花,手心都攥出汗了,还是紧紧攥着。记得我在磨房前只买过两次东西,一次是读二年级时,忍不住用一分钱买了一块硬糖,在嘴里含着,觉得一天都是甜的。另一次是五年级时,花了一年的积蓄——一角钱买了一副弹弓胶,做了一副期望已久的弹弓。就这样,我们的快乐记忆与磨房连在了一起,直到我小学毕业时,磨房前的热闹有增无减。
??
可磨房不可能永远热闹下去。随着农村各项改革的顺利进行,人们大面积种植核桃树,通过十几年的发展,家家走上了富裕的道路。昔日贫瘠的乡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不再吃玉米面了,喂猪的玉米面,嫌水磨太慢,都用钢磨了。那些路远的人家,干脆自己购买了两相电的磨面机。于是,水磨房渐渐门前冷落鞍马稀,热闹已成昨日黄花。
??
思绪还在旧日时光里驰骋,磨房主人来了。我问他:是谁来磨面?须发斑白的老人家说:“哪个还会来磨面!磨自己的。”他说,用钢磨要四元钱一百斤,水磨是自家的,沟渠里的水一直很大,磨得虽慢却不用再出钱。磨完一斗来换一下就行了,反正自己也是闲着,就当是锻炼一下身体。谈起昔日的时光,老人家无限惋惜地说:“如今,一年里水磨只自家用几天,其余时间都空落无人。孩子们都不愿意看磨了,等我死后,水磨房也就完了。”是啊,不论我们如何眷恋,水磨房磨面的使命已经结束了,可磨房的生命难道就这样结束?
??
看着离水磨房不远处的现代化磨房,我又想到如今常用的钢磨。是的,钢磨磨面快,但快到了人只能紧跟着机器奔忙,再没有空暇时间和心理空间来发生烂漫的故事。而水磨,却守住我们细腻的生活,让我们尝到了熨贴和温暖,她所散发出的浓浓的乡土气息难道就这样消失?
??
老家人曾经离不开的水磨,终将被飞速发展的时代遗忘。对于家乡而言,水磨房曾是它朴素的心脏:错落的民居,古老的磨坊,平静的流水,茂密的核桃林构成了理想中平淡而又恬和的乡村。现在,这曾经搏动的中枢,却将变为一道渐行渐远即将消失的风景,让人有一种无可奈何的痛!
??
离别时候,我对守磨老人说:如今这样的水磨房已经很少了,你要好好管护,不要让他垮塌!可是,连我也不知道,明年再回来的时候,水磨房是否还会存在?
??
魂牵梦绕的水磨房啊,水磨房!
杨木华
??
多年了,有一种声音一直在耳际敲着。“当当当当”、“当当当当”,急促中蕴节奏,简单中含真情。想要仔细聆听,似乎又若有似无,时时刻刻响在脑海,却又遥远得抓不着,仿佛是一种默契,又好像是一种召唤。直到这次回老家,我才找到了她。
??
我的老家官庄,是苍山西坡一个古老的小村,十多户人家散落在核桃林里。村旁,源于苍山莲花峰的上邑河淙淙地向西流去,河两岸是狭长肥沃的小坝子,坝子尽头才是村庄。多年之后回来,上邑河依旧清澈闪亮,依旧铮铮淙淙,河流两岸的荒滩之上,遍地都是核桃树。核桃林掩映之下的河谷,更显得宁静清幽,充满诗意。但似乎有一种失落,总觉少了一点什么?
??
沿着古老的引水沟渠,迟疑的脚步究竟要找寻什么?我问自己。走出小村时,豁然一亮的耳际,“当当当当”声分外清晰——一座水磨坊映入眼底。一间不到十平方米的小屋,仄仄地蹲踞在水渠上。檐头的屋瓦掉落了数匹,瓦楞间的草丛青葱逼眼。一扇久经风吹日晒的木板门,静静地靠在门框上,似乎经不起轻轻一推。
??
没有人,我们轻轻推开门走进磨房。房中,石磨飞旋,玉米面顺着石磨边沿溜出来,在方形的磨巢里,等待主人运走。靠近石磨的地方,新鲜的玉米面又细又白,离得稍远的磨得较粗。石磨的下扇静静地躺在那里,上面的一扇在飞速旋转。下扇依旧古朴美观,上扇历经多年的磨练,早已走过了自己的青春年华——变薄了,大概只有下扇的三分之一厚了。磨上面的那个倒立锥形木斗,被绳索挂在屋梁上,斗中贮存的玉米正顺着开口处流到石磨的口中,流入量的大小在锥口处调节。一个挂在锥斗口的木片被牵在石磨上扇上,石磨转动木片就不停地振离又回来地敲打,锥斗出口流淌的玉米就不会停歇。那个“当当当当”的声音,就是木片敲打石磨发出的。
??
抬头四顾,房中蛛网尘结,好像很久都没有人来过,可磨为何依旧在工作?带着疑问我们出来,在磨房门口的石凳上小坐。空寂的磨房没有人,唯有记忆,不断被碾碎。听流水冲击水车发出的哗哗声,听石磨转动的隆隆声,听木片敲击磨盘的当当声,一种悠远的会意浸入脑海……
??
这座水磨房不知道是什么时候修建的,我记事以来那里就是很热闹的地方,也是我们离不开的地方。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家乡的经济发展很落后,人们的主食就是玉米面。这个水磨速度快,磨出的面细,附近十几个村子,人们或背或驼,都来这里磨面。每当黄昏之后,排队等待磨面的,无事闲逛的,看热闹的,会朋友的,纷纷在这里汇集,成为一个热闹场所。磨面人也喜欢这样的热闹,他们只需偶尔进磨房添一下玉米,撮一下堆起的面,又出来加入外面的热闹。倘若来了一个俏丽的磨面姑娘,更惹得一村的小伙围着磨房转悠。一个小伙,陪磨面姑娘守了几次磨房之后,帮忙背着磨好的面袋子,中途没歇气就送到了姑娘的家,获得了岳父的赞许,也赢得了姑娘的芳心。磨房为媒,成全了一桩美事,磨房的故事更加美丽起来。磨房,一时成为年轻人向往的地方。而磨房也没有辜负年轻人的希望,见证过不少美好的姻缘。那些没有姑娘的夜晚,听守磨房人的故事,听等候磨面的故事,宁静的乡村生活因磨房的存在而不再单调。特别是那些漫漫冬夜,一堆篝火的周围,伸出一圈各种形状颜色的手,听别人的故事,想自己的心事,或抓一把玉米粒丢到火堆里烧吃,月亮偏西了,精彩还在继续。
??
那年月,磨房一年到头很少有休息的时候,只有修理石磨时,才停歇几天。水磨的动力部分是一个卧式水轮,在轮的立轴上安装磨的上扇,流水冲动水轮带动磨转动。修理时,磨房主人请来老石匠,掀翻磨扇,把用了几年磨平的磨齿一锤一凿重新錾深。水磨的下扇是固定的,一般磨损较少,而转动的上扇,每次都要錾深一层。用上十来年,上边的一扇就要换掉。换出的磨盘,就成为磨房前的石桌子。在石匠修理磨扇的时候,主人忙着到磨房底下,查看水轮,修理更换木板做的叶片。磨房主人一般提前几个月就告诉大家,要在什么时间修磨,让人们好提前磨好口粮。可真正修理时,依旧有人来磨面,不断有人询问开磨的时间。我们也觉得等待的日子太长——我们虽不去磨面,但爱看热闹。
??
磨房上边十多米处,就是小学校,每到下课,我们就跑出教室,站在高处看磨房前的热闹。偶尔还会有远方的小商人到来,在磨房门前摆开小摊,出售小零食和小玩意。我们多数时候是去当看客的——身上极少有钱。有时大人也给一两分硬币,我们舍不得花,手心都攥出汗了,还是紧紧攥着。记得我在磨房前只买过两次东西,一次是读二年级时,忍不住用一分钱买了一块硬糖,在嘴里含着,觉得一天都是甜的。另一次是五年级时,花了一年的积蓄——一角钱买了一副弹弓胶,做了一副期望已久的弹弓。就这样,我们的快乐记忆与磨房连在了一起,直到我小学毕业时,磨房前的热闹有增无减。
??
可磨房不可能永远热闹下去。随着农村各项改革的顺利进行,人们大面积种植核桃树,通过十几年的发展,家家走上了富裕的道路。昔日贫瘠的乡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不再吃玉米面了,喂猪的玉米面,嫌水磨太慢,都用钢磨了。那些路远的人家,干脆自己购买了两相电的磨面机。于是,水磨房渐渐门前冷落鞍马稀,热闹已成昨日黄花。
??
思绪还在旧日时光里驰骋,磨房主人来了。我问他:是谁来磨面?须发斑白的老人家说:“哪个还会来磨面!磨自己的。”他说,用钢磨要四元钱一百斤,水磨是自家的,沟渠里的水一直很大,磨得虽慢却不用再出钱。磨完一斗来换一下就行了,反正自己也是闲着,就当是锻炼一下身体。谈起昔日的时光,老人家无限惋惜地说:“如今,一年里水磨只自家用几天,其余时间都空落无人。孩子们都不愿意看磨了,等我死后,水磨房也就完了。”是啊,不论我们如何眷恋,水磨房磨面的使命已经结束了,可磨房的生命难道就这样结束?
??
看着离水磨房不远处的现代化磨房,我又想到如今常用的钢磨。是的,钢磨磨面快,但快到了人只能紧跟着机器奔忙,再没有空暇时间和心理空间来发生烂漫的故事。而水磨,却守住我们细腻的生活,让我们尝到了熨贴和温暖,她所散发出的浓浓的乡土气息难道就这样消失?
??
老家人曾经离不开的水磨,终将被飞速发展的时代遗忘。对于家乡而言,水磨房曾是它朴素的心脏:错落的民居,古老的磨坊,平静的流水,茂密的核桃林构成了理想中平淡而又恬和的乡村。现在,这曾经搏动的中枢,却将变为一道渐行渐远即将消失的风景,让人有一种无可奈何的痛!
??
离别时候,我对守磨老人说:如今这样的水磨房已经很少了,你要好好管护,不要让他垮塌!可是,连我也不知道,明年再回来的时候,水磨房是否还会存在?
??
魂牵梦绕的水磨房啊,水磨房!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