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静静的山野
2022-01-01叙事散文段成仁
静静的山野文/段成仁一小时候,我没有看见山,它们静静地站在我的眼睛之外,静静地看着我在它的脚边跑来跑去,默默地承载着我的脚步,悄悄地看着我长大,它们那亘古不变的姿势,让我忽略它们的存在了。它们又像是我眼睛的一部分,在我年幼而不屑一顾的眼神里……
静静的山野
文/段成仁 一
小时候,我没有看见山,它们静静地站在我的眼睛之外,静静地看着我在它的脚边跑来跑去,默默地承载着我的脚步,悄悄地看着我长大,它们那亘古不变的姿势,让我忽略它们的存在了。它们又像是我眼睛的一部分,在我年幼而不屑一顾的眼神里,它们顺从地飘来飘去,它们是那样地聪明,轻易骗过我的知觉,让我在不知不觉中认定了一些东西,比如,那些变来变去的云,我只知道它们是从西边的大顶山上冒出来的,等飘到东边的岩羊山顶上,云就不见了,至于为什么不见了,云到哪儿去了,我没想过,山没有给我开始思考这一个问题的提示,也无法告诉我个所以然;又如,我认定爹以及和爹一样的村民们种的地一定是在山坡上,沟谷里,泛着灰白光芒,极不规则,三尖八角,镶在满是树林的大地上,像一张张兽皮,上面长着些灰的红的绿的庄稼。那时,我真不知道除了山之外,还有没有山的平地,还有那一马平川的地方,我也想不到,大地上还会有跟我看见的山坡不一样的地方。后来,我在别处看山,山远远近近地站立着,在它们和我的眼睛中间,站着高高低低的楼房,铺着大片的平地,铺着大片规则的像用大尺子画出来的作文方格似的田野。我费了好大力气才把长长的目光搭到那些山上,灰蒙蒙的空气中到处游走着“距离”这个概念以及“距离”这个词的多种意义。在那些山的姿势和线条背后,有一些别样的意味,那些意味牵拉着我的目光,翻着一层层的山,达到一个我一直牵挂着的地方去,那个地方的名字叫“故乡”。 我紧接着就在别处想起小时候那个用简笔画成的故乡来,那里有被固定了形状的几座山梁和几道沟谷,几条永不改变河道的小溪,几只飞飞停停的喜鹊和乌鸦,几头牛,几只羊,一辆吱咯作响的木轮车,一把龙竹片做的“宝剑”,一所小学校,一块土球场,一棵拴了秋千的大核桃树,一片蓝蓝的却并不让人在意的天空,几个性格突出的季节。后来,我还没来得及把那几道山梁河谷仔细地走一走,还没有把那菁藤编成的秋千荡到最高,还没有练好一招剑法,爹就把一个重重的书包和一道沉沉的希望挂在我的肩膀上。爹又说,顺着这条小溪往下走,就能看到车路,顺着车路走,你会遇到车子,然后你会看到坝子,你要在坝子里读书,中学,大学,然后,到了将来,你会开着一辆回来,回来看我和你妈。我信了,背着书包,顺着那条小溪往下走。那条路,我在放牛的时候走过,可是那天走起来,却觉得异常地坎坷,我头一次觉得那条路是那样地长,是那样地陡峭,或许是刚穿上妈缝的新布鞋,还没走到山脚,脚尖就一阵阵生疼,脱下鞋一看,脚趾上排着一排亮泡。溪水叮咚流着,一直往下流着,在那天,我开始想这么几个问题:这溪水要流到什么地方去,它怎么会流动,它流动力量从哪里来,我又想起爹说过的一句话来:“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人为什么要往高处走,高处在哪里,水为什么要往低处流,低处又在哪里,爹明明是想让我走出这大山后,向高处走去,而我却跟着一条小溪往下走,是否冥冥中有所暗示呢? 到了学校里,山被一堆高高的书遮住了,有时,我把头从书本里抬起来,山就会从书堆后面冒出来,从玻璃窗外站起来,新鲜而幽怨,发出带有强大魔力的召唤。我心里默念:等星期六吧,等星期六吧,就要到星期六了。星期六来了,山就在那里等着我了,山路在那里等着我了,各种各样的树在那里等着我了,山泉也在那里等着我了。穿过大片油菜田,穿过山脚的村子,山终于立在面前了,它张开巨大的怀抱,等我投进去,我来不及多想,一头扎进去,接着我就呼吸到了清新的空气,听到了随意的鸟叫声,喝到了清洌甘醇的山泉。那时,汗像身体流出的幸福的泪,感动的泪,它也感动了风,凉风吹过来,我像一个得道仙人。来到村口的小溪旁,小溪像往常一样流着,用同样的声音迎接我归来。我蹲下,盯着溪水,竟有些凄然,老师在课堂上说,有个哲人说过:人不能两次跨进一同条河流。我不知道我看见的这条溪水是不是前几天的那条溪水,如果是,那前几天的溪水呢?如果不是,那为何我眼前还流着这样一条永不变更河道的溪流?前几天的水,一定流到坝子的大河里去了,或者已经流到大海里去了,我茫然起来,隐隐觉得,在暗暗流动的事物中,是不是有种接近魔咒一样的规律。有个黑影走过来,抬头一看,是村里专门帮别人放羊的聋子,他大声问我:你想吃盘蟹了吧?盘蟹?这哪跟哪的!当然,经他提醒,我紧接着就记起了小溪里那些横行的盘蟹,它们的样子和味道怎么会轻易地离开了我的头脑?难道是坝子的鱼让我忘记了它们?或者是书本的力量使然?难道我离这条小溪越来越远了?难道我跟故乡的山山水水之间暗生隔膜了?走到村边,一个辍学的堂弟在放猪,他的猪在山沟里的草丛中出没,悄无声息。有一只老母猪,脊椎节节突出,肋骨根根可数,乳房长长地拖在地上,乳头红彤彤地,它身后跟着十多只小猪,比老鼠大不了多少。老母猪找了个地方躺下,小猪一拥而上,小头攒动,用小嘴去拱母猪的乳头,好大一会儿才静下来,咬住母亲的乳头吸乳汁,“啧啧”有声,我看得呆了。来到家门口,家里那只大花狗猛地警觉起来,“汪”地叫了一声,见是我,低哼着摇起了尾巴,伸出舌头来舔我的手。学校门口那家小食店里也有只狗,那是只哈巴狗,是只只认得骨头和老板娘的狗,对我们这些山上的学生一直视而不见,而这大花狗,是大山养育出来的,它有山的灵性,山里的人养育了它,它有山上人一般的性格。在它身上,有一股“山”味,这种味道,在多年后的今天,我才找到一个准确的“山”字来形容它。 二
到家,坐了一会儿,我坐不住了。妈给我倒洗脚水,说,赶快烫一烫脚,不然会得风湿。我说,等一会儿吧,我先出去走一走。妈说,走了一天还走不够!我撇下冒着热气的洗脚水,穿过矮矮的后门往屋后边的菜园和自留地走去。 到菜园里,我并没有看到那些菜的长势,我只看到一些色彩,闻到一些气味,那些莴苣、蒜苗、茄子、鱼腥菜、蚕豆、豌豆、玉米、大豆、南瓜、麦子等,把自己的根系在土里,系在季节上,与不同的季节天然地结合在一起,由此,我轻易地从这些蔬菜和庄稼的身上判断出季节已经到达的刻度。我也不知道我判断出季节的位置有何意义,只是无端地觉得,山里的季节是一种有生命力的存在,如那春天,它会把自己变暖和,把自己化成弥漫于天地间的灰蒙蒙的烟气,或者把自己变成嫩绿色,在嫩绿的核桃树叶儿、麻栗叶儿边缘游走,或者把自己变成漫山遍野的鸟叫声,或者,变成一场没有声音的雨,让干燥的沉睡着的土地,在一夜之间湿润起来。它让吆牛的牛曲儿塞满山谷,让那些憋了一个冬天的牯牛把水田搅得沸腾起来,把肥沃的波纹一圈圈向四面扩散开去,把浑厚的力气插进地底,把老农那希望丰收的根扎稳;又如夏天,它把泥土里的所有绿色都逼上枝头,堆成深绿色,让生命的张力达到极限,让大地充满生命的腥膻之气。走在树下,走在田间,走在地头,扑鼻而来的气味,急不可耐地向你宣告它的夏天血统,宣告它的健壮和力量。玉米拔节的声音,南瓜开花的声音,草帽反射太阳光的声音,青蛙的聒噪声,在河谷里冲突、碰撞,喧闹而寂静;有一天黄昏,“催谷粮”(当地人对一种只在秋天鸣叫的蝉的称呼,这种蝉一叫,表明玉米就要成熟了)在某个山沟里试探性地低唱了几声,秋天就来了。在我印象中,“催谷粮”特别喜欢黄昏这一个时段,它的叫声平稳,悠长,有点繁华落尽看破红尘的意味,它的叫声往往裹在一股傍晚的青烟里,和青烟纠缠在一处,通过我的眼睛和耳朵,把一个季节在我面前变活了。于是我看到玉米的胡须很快地枯萎下去,玉米棒子在几天之内就鼓了起来,再过几天,火塘周围就弥漫起火烤玉米棒子的香气,这种香气一直持续到十月后才散去。老农们把蚕豆种下去,就在火塘边跷起二郎腿,燃起一锅旱烟等待冬天的到来;冬天果然在缭绕的烟雾中来了。这时,粮仓已满,老农们懒洋洋地,晒着暖阳,牯牛的使命也结束了,懒洋洋地,嚼着干草,土地也累了,懒散洋洋地,犁头才开始生黄锈,霜冻刚刚开始,春耕的步子还很远,先睡个懒觉吧。这时,柿子把自己染成红色,然后它又映红了整个山谷,松鼠,灰喜鹊,经不住这红色的诱惑,偷偷来到柿子树上做客,主人就在树上捆了个稻草人,不单是为了守住这柿子,还为了守住这冬天的标志,守住山野冬天的寂静。 从菜园进来,妈为我倒的洗脚水已经冷了。东边的岩羊山上,金黄的夕照,正缓缓地向山顶升上去,山脚下,暮色苍然,暮风吹卷万千树叶,掀起灰白的波浪,像季节的书页,载着某个季节特有的含义,一波一波向山顶涌去,翻到岩羊山背面去了。在这一天里,季节在这里走过,从我身边走过,它留下鲜明的印记,它让我知道我走在什么季节里,我该穿什么衣服,它让我的心情和气候一样冷冷暖暖,它让我知道我运行到哪里,而且知道下一步该干什么,就像爹,布谷鸟的歌声会告诉他什么时候该割麦,什么时候该插秧了;春风吹了几天,爹能感觉得到气温升高了多少,空气中的水份增加了多少,他就知道什么时候该栽树,什么时候该嫁接核桃了。可以这样说吧,是山让我认识了季节,又是季节滋生了我那种独特的触须,那触须有着敏感的触觉,这种触觉对我而言,它脆弱而珍贵,娇小而悠长。在山外面,我那扎根于大山的敏锐的触觉时时有意无意地伸出来,我花了很大的力气,才让那触须到达山脚,伸进山里,但它的力量已经减弱了,它的灵敏度渐渐消散在空气中,打了折扣,竟把山里季节的界限轻易抹掉了。山外面没有明显的提醒,没有夺目的标志,,只有着一成不变温度,有着永不消失的噪音,有着永远做不完的事,不知道尽头,不知道自己的下一步踩在哪里。 三
相对来说,最让我挂怀的是山里的夜晚。太阳落山后,那些稀疏的村庄,立刻被扔进了深不见底的峡谷里,又像白天跑出来玩耍的娃娃,一下子躲进了妈妈的怀抱,没了声息。山里的作息方式,千百年来,默默上演,没编剧,没导演,完全是村庄自己的发挥,演就了一场无声电影,造了一个无声的世界。我踏着黑暗绕村庄走了一圈,最后,我站在村口的大核桃树下,闭上眼睛,听自己的心跳,心跳被减慢,却震动着身体外的黑暗。偶尔,极远处的村庄里有断续的狗叫声,不像是针对陌生人,而是想吓退这无边无际的黑暗,然而一切都是徒劳,黑暗仍紧紧包裹着那几点微弱的灯光。那些灯光,有时会衍生出一个火把或一只手电筒(从那光柱来看,应该是手电筒),明明灭灭地在黑暗中游走,它是那样轻易地抓住了我的目光,而我对那点游走的光,是那样的虔诚,它仿佛是地球上仅剩的一点希望,又仿佛是生命的最后一息,我屏气凝神地追随着它,直到它消失,我才喘过气来。头上,满天繁星,它们比任何时候都要亮,让人怀疑城市的天空里到底有没有星星。它们好像只存在于老家的天空里。几百里外,一架夜班客机隐隐飞过,一闪一闪的信号灯,面对这广袤的黑暗,像是伸向沸水的手指,才伸出来,又极快地缩回去,仓皇地逃出了我的视觉,接着,山又回到跟一万年前一模一样的寂静里去了。 偶尔,山里的夜晚也有不安分的时候。一天,有一家人娶媳妇或者嫁女儿,请乡村电影队去助兴。那样的夜晚,山村沸腾了。那些弯弯曲曲的山路亮了起来,一路上散落着火把星子,那些火把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向着有喜事的那一家进军。电影不是目的,热闹才是,于是,在抽屉藏了三四年的“百鹊玲”也被涂抹到了那些黄黑的脸上,散发出些陈年老香的味道,她们也不在意,在她们眼里,那和巴黎的“‘迪奥’真我香水”也没有什么区别。她们叽叽喳喳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能跟姐妹们在一起,能跟姐妹们说说话,她们会觉得苍白的日子里有一个小插曲,是多么地快乐,虽然那是一种朴素到极致的快乐。年轻的小伙子,破天荒地洗了头,刮了胡须,面对着电影屏幕,抱着手,假装看电影,但眼睛的余光,却不时地四处瞅,有幸运的,他未来的媳妇就从那团嬉笑中被他揪出来了,就着主人家的喜气,他稍作暗示,他未来的媳妇就在姐妹们的推搡下走过来,两人就消失在电影的幕布后面,没几个月,就传出他们将要结婚的消息了。 如果是在初夏,没有收获的小伙子会在电影散场后相约去捉“石鹅”(生活在菁沟里的一种类似牛蛙的两栖蛙,肉极其鲜美),“石鹅”鼓着一双大眼睛蹲在溪流边的石头上,一动不动,小伙子手里的火把被它误认为是它的美味——“萤火虫儿”,正准备跳起来去捕捉那些“萤火虫儿”的时候,却被眼疾手快的小伙子一把逮住了。有时,“石鹅”吃腻了,就相约打雉鸡去。早在几天前,就有人瞅准雉鸡栖居的地点,摸黑走到雉鸡栖居地后,打开手电筒,只见雉鸡睡在松树枝上,小伙子中的神枪手手一抬,雉鸡就从树上跌下来,几声枪响后,这伙夜猎者不久就满载而归,不久,山村的夜空中就飘荡起烤雉鸡的香味。 四
除了看电影的夜晚,在山里还能感受到一些热闹气息的,只有过年了。那种热闹更多的是来源于内心。在整个山村的上空,很难找到能真正能显出热闹的标志,热闹被高大的山脉隔开,被空旷的峡谷吞没,那些热闹被压缩得很小,寄托在小孩子手中那只红艳的红纸风车上,变成封锁起来的单家独户的寡欢,家家都把电视、音响的声音开到最大,想把自己渺小的“年”意传到外面去。还有一些标志,那就是飘荡山村上空的比平时更浓的青烟,或者稀稀疏疏地几挂鞭炮,才让山村有了些“年”的味道,哪怕是有一家放了几声闷响的雷汞,也很快被大山吸纳,归于平静。山,仍静静地过着被我们称作“年”的这一天。这一天里,无数只公鸡被主持祭祀的一家之长杀死在山神庙里,等了一年的神灵在峡谷里静静地享用那些“牺牲”,这种静静的“年”,却是在头脑里印得最深的,后来,我曾在外面过过很多次 “年”,只听见鞭炮声一刻也不停歇,只看见礼花满天飞,只看见家家户户挂了灯笼,贴了一尺多宽,一丈多长的对联,我却不时想起爹自己写的、散发着陈年墨香的窄窄的对联,爹写好对联后,让我搅一小锅稀面汤,或者用山上挖回来的白薯,恭恭敬敬地,每道门上贴一副,然后,一家人静静地吃年夜饭,然后静静地和爹妈、哥哥和妹妹守着一塘火“熬寿岁”,到午夜,燃起香,拿一只用妈野蒿草反复擦洗过的碗,打一碗新鲜的净水,供在神龛前,就睡了。不像城里,到了十二点,开始放礼花,让年夜猛然从酣睡中惊醒。 可惜我回家的次数越来越少,间隔也是越来越长,有时竟一年多都不能回家一次,印象中,我已有五六年没在家过年,已好长时间没机会体味这种静静的“年”了。在外面的日子里,我时常找个早晨或傍晚,对着一个方向的山发呆,看着太阳照射的角度,天空的阴晴,云朵的疏密,雨水的多少,想象着老家的某个山沟进入了山的阴影,牛群羊群上山或回家,雨中的大核桃树叶噼里叭拉地滴着雨水,妈戴着她那顶褪色的黄帽子,在核桃树下翻捡成熟后掉下来的核桃果,她那双被核桃果浆浸透黑得发亮的双手,在不停地剥着核桃果皮,脸上有了今年的收成决定的笑容或愁云。这时候,我就忍不住想回家。当我甩开手头的一切杂事,踏上回家的路,小溪流的叮咚声就会再次响起。走到能看见村庄的第一个弯道时,我的脚步慢了下来,抬头向上看去,我能看得见老家旁边的一个小土丘,小土丘上仿佛站着一个的身影。在以前,每次背上行囊离家,走到这个弯的时候,我总要停下来,因为我知道我身后还有妈那双幽深的眼睛在静静地看着我,她会一直在那个小土丘上看着我走过这个弯,直到我消失在她的视野里,她才会静静地离开那个看得到我的小土丘。有一次,我告诉妈说,你不要站在那里看我了,我要看见你还站在那里看我,我就折回来不走了。妈点头答应了,但我走到那个弯的时候,我还是看见妈站在那里看着我,她背后是狰狞的大山,她的身影极其瘦小,像个随时都会消失的黑点。我使劲挥手,示意妈回去,妈走走停停地不见了,我走了几步,又回过头去看,看见小土丘后伸出一个头来,我只好咬紧牙关,大步跟着溪流往山下冲去。后来回老家,我特意去看望了那个小土丘,它的确是个瞭望的好地方,站在小土丘上,能最大限度地看到下山的路,能直接看到那一个弯道,估计不出具体的距离,看上去极远,又像是个极近的距离。 我这次是回来上坟的,是带着惶恐不安的心情回来上坟的。妈在清明节前打电话来,说,如今交通也方便多了,都十多年了,你也该回来献一献你祖太和奶奶了,今年上坟你回来吗?我说,我怕他们生气,不敢回来。妈说,你多买些冥币回来,向你祖太和奶奶祷告一回。我就去街上买了一叠厚厚的冥币。似乎是让这些冥币壮了胆,似乎觉得祖太和奶奶原谅我的多年不归了,一路上,我心情愉快。到上坟的时候,我却把那厚厚的一叠钱币放在家里了,我只燃了三柱香,静静地跟在爹的后面,向坟山走去。我们穿行在静静的山林里,林间的落叶被清明的雨浇湿,被我踩到,声音轻悄柔和。我感谢树叶,我实在不想惊醒祖先,我愧对于他们呀!祭祀用的大公鸡不时发出一声干嚎,回荡在山谷里,还是惊醒了祖先,也惊醒了山,我心里默念:祖先啊,我回来了,请原谅我多年不来看望你们!是爹让我跟着那条小溪走出去的,我没有选择呀!到了坟山,爹虔诚地祭拜,我也不由自主地跪倒在地上,想起小时候,我拉着祖太的衣角,央求祖太:祖太,我想吃糖了,我想吃糖了。祖太就会拄着拐杖,打开那口黑亮的木箱,取出妈买给祖太的水果糖。我嚼着祖太给的水果糖,不知不觉就长大了。又到了上小学的时候,奶奶知道我家缺米,她就会把平时省下来的米送到我寄宿的小学校来。有时她还递给我五元钱,说,去买几本作业本用吧。她们那慈祥的笑容是一生也不会忘记的。 坟地,静静地,周围的树林,也是静静地,我抬起头来,整个山野也是静静地,无数伟大的或渺小的生命在这静静的山野里生存和灭亡,无数高傲的或平凡的英灵在这静静的山野里游走和停留。唯有山,才是我根之所系,唯有山,才让我有所依靠,唯有山,才是我最终回归的原点。
文/段成仁 一
小时候,我没有看见山,它们静静地站在我的眼睛之外,静静地看着我在它的脚边跑来跑去,默默地承载着我的脚步,悄悄地看着我长大,它们那亘古不变的姿势,让我忽略它们的存在了。它们又像是我眼睛的一部分,在我年幼而不屑一顾的眼神里,它们顺从地飘来飘去,它们是那样地聪明,轻易骗过我的知觉,让我在不知不觉中认定了一些东西,比如,那些变来变去的云,我只知道它们是从西边的大顶山上冒出来的,等飘到东边的岩羊山顶上,云就不见了,至于为什么不见了,云到哪儿去了,我没想过,山没有给我开始思考这一个问题的提示,也无法告诉我个所以然;又如,我认定爹以及和爹一样的村民们种的地一定是在山坡上,沟谷里,泛着灰白光芒,极不规则,三尖八角,镶在满是树林的大地上,像一张张兽皮,上面长着些灰的红的绿的庄稼。那时,我真不知道除了山之外,还有没有山的平地,还有那一马平川的地方,我也想不到,大地上还会有跟我看见的山坡不一样的地方。后来,我在别处看山,山远远近近地站立着,在它们和我的眼睛中间,站着高高低低的楼房,铺着大片的平地,铺着大片规则的像用大尺子画出来的作文方格似的田野。我费了好大力气才把长长的目光搭到那些山上,灰蒙蒙的空气中到处游走着“距离”这个概念以及“距离”这个词的多种意义。在那些山的姿势和线条背后,有一些别样的意味,那些意味牵拉着我的目光,翻着一层层的山,达到一个我一直牵挂着的地方去,那个地方的名字叫“故乡”。 我紧接着就在别处想起小时候那个用简笔画成的故乡来,那里有被固定了形状的几座山梁和几道沟谷,几条永不改变河道的小溪,几只飞飞停停的喜鹊和乌鸦,几头牛,几只羊,一辆吱咯作响的木轮车,一把龙竹片做的“宝剑”,一所小学校,一块土球场,一棵拴了秋千的大核桃树,一片蓝蓝的却并不让人在意的天空,几个性格突出的季节。后来,我还没来得及把那几道山梁河谷仔细地走一走,还没有把那菁藤编成的秋千荡到最高,还没有练好一招剑法,爹就把一个重重的书包和一道沉沉的希望挂在我的肩膀上。爹又说,顺着这条小溪往下走,就能看到车路,顺着车路走,你会遇到车子,然后你会看到坝子,你要在坝子里读书,中学,大学,然后,到了将来,你会开着一辆回来,回来看我和你妈。我信了,背着书包,顺着那条小溪往下走。那条路,我在放牛的时候走过,可是那天走起来,却觉得异常地坎坷,我头一次觉得那条路是那样地长,是那样地陡峭,或许是刚穿上妈缝的新布鞋,还没走到山脚,脚尖就一阵阵生疼,脱下鞋一看,脚趾上排着一排亮泡。溪水叮咚流着,一直往下流着,在那天,我开始想这么几个问题:这溪水要流到什么地方去,它怎么会流动,它流动力量从哪里来,我又想起爹说过的一句话来:“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人为什么要往高处走,高处在哪里,水为什么要往低处流,低处又在哪里,爹明明是想让我走出这大山后,向高处走去,而我却跟着一条小溪往下走,是否冥冥中有所暗示呢? 到了学校里,山被一堆高高的书遮住了,有时,我把头从书本里抬起来,山就会从书堆后面冒出来,从玻璃窗外站起来,新鲜而幽怨,发出带有强大魔力的召唤。我心里默念:等星期六吧,等星期六吧,就要到星期六了。星期六来了,山就在那里等着我了,山路在那里等着我了,各种各样的树在那里等着我了,山泉也在那里等着我了。穿过大片油菜田,穿过山脚的村子,山终于立在面前了,它张开巨大的怀抱,等我投进去,我来不及多想,一头扎进去,接着我就呼吸到了清新的空气,听到了随意的鸟叫声,喝到了清洌甘醇的山泉。那时,汗像身体流出的幸福的泪,感动的泪,它也感动了风,凉风吹过来,我像一个得道仙人。来到村口的小溪旁,小溪像往常一样流着,用同样的声音迎接我归来。我蹲下,盯着溪水,竟有些凄然,老师在课堂上说,有个哲人说过:人不能两次跨进一同条河流。我不知道我看见的这条溪水是不是前几天的那条溪水,如果是,那前几天的溪水呢?如果不是,那为何我眼前还流着这样一条永不变更河道的溪流?前几天的水,一定流到坝子的大河里去了,或者已经流到大海里去了,我茫然起来,隐隐觉得,在暗暗流动的事物中,是不是有种接近魔咒一样的规律。有个黑影走过来,抬头一看,是村里专门帮别人放羊的聋子,他大声问我:你想吃盘蟹了吧?盘蟹?这哪跟哪的!当然,经他提醒,我紧接着就记起了小溪里那些横行的盘蟹,它们的样子和味道怎么会轻易地离开了我的头脑?难道是坝子的鱼让我忘记了它们?或者是书本的力量使然?难道我离这条小溪越来越远了?难道我跟故乡的山山水水之间暗生隔膜了?走到村边,一个辍学的堂弟在放猪,他的猪在山沟里的草丛中出没,悄无声息。有一只老母猪,脊椎节节突出,肋骨根根可数,乳房长长地拖在地上,乳头红彤彤地,它身后跟着十多只小猪,比老鼠大不了多少。老母猪找了个地方躺下,小猪一拥而上,小头攒动,用小嘴去拱母猪的乳头,好大一会儿才静下来,咬住母亲的乳头吸乳汁,“啧啧”有声,我看得呆了。来到家门口,家里那只大花狗猛地警觉起来,“汪”地叫了一声,见是我,低哼着摇起了尾巴,伸出舌头来舔我的手。学校门口那家小食店里也有只狗,那是只哈巴狗,是只只认得骨头和老板娘的狗,对我们这些山上的学生一直视而不见,而这大花狗,是大山养育出来的,它有山的灵性,山里的人养育了它,它有山上人一般的性格。在它身上,有一股“山”味,这种味道,在多年后的今天,我才找到一个准确的“山”字来形容它。 二
到家,坐了一会儿,我坐不住了。妈给我倒洗脚水,说,赶快烫一烫脚,不然会得风湿。我说,等一会儿吧,我先出去走一走。妈说,走了一天还走不够!我撇下冒着热气的洗脚水,穿过矮矮的后门往屋后边的菜园和自留地走去。 到菜园里,我并没有看到那些菜的长势,我只看到一些色彩,闻到一些气味,那些莴苣、蒜苗、茄子、鱼腥菜、蚕豆、豌豆、玉米、大豆、南瓜、麦子等,把自己的根系在土里,系在季节上,与不同的季节天然地结合在一起,由此,我轻易地从这些蔬菜和庄稼的身上判断出季节已经到达的刻度。我也不知道我判断出季节的位置有何意义,只是无端地觉得,山里的季节是一种有生命力的存在,如那春天,它会把自己变暖和,把自己化成弥漫于天地间的灰蒙蒙的烟气,或者把自己变成嫩绿色,在嫩绿的核桃树叶儿、麻栗叶儿边缘游走,或者把自己变成漫山遍野的鸟叫声,或者,变成一场没有声音的雨,让干燥的沉睡着的土地,在一夜之间湿润起来。它让吆牛的牛曲儿塞满山谷,让那些憋了一个冬天的牯牛把水田搅得沸腾起来,把肥沃的波纹一圈圈向四面扩散开去,把浑厚的力气插进地底,把老农那希望丰收的根扎稳;又如夏天,它把泥土里的所有绿色都逼上枝头,堆成深绿色,让生命的张力达到极限,让大地充满生命的腥膻之气。走在树下,走在田间,走在地头,扑鼻而来的气味,急不可耐地向你宣告它的夏天血统,宣告它的健壮和力量。玉米拔节的声音,南瓜开花的声音,草帽反射太阳光的声音,青蛙的聒噪声,在河谷里冲突、碰撞,喧闹而寂静;有一天黄昏,“催谷粮”(当地人对一种只在秋天鸣叫的蝉的称呼,这种蝉一叫,表明玉米就要成熟了)在某个山沟里试探性地低唱了几声,秋天就来了。在我印象中,“催谷粮”特别喜欢黄昏这一个时段,它的叫声平稳,悠长,有点繁华落尽看破红尘的意味,它的叫声往往裹在一股傍晚的青烟里,和青烟纠缠在一处,通过我的眼睛和耳朵,把一个季节在我面前变活了。于是我看到玉米的胡须很快地枯萎下去,玉米棒子在几天之内就鼓了起来,再过几天,火塘周围就弥漫起火烤玉米棒子的香气,这种香气一直持续到十月后才散去。老农们把蚕豆种下去,就在火塘边跷起二郎腿,燃起一锅旱烟等待冬天的到来;冬天果然在缭绕的烟雾中来了。这时,粮仓已满,老农们懒洋洋地,晒着暖阳,牯牛的使命也结束了,懒洋洋地,嚼着干草,土地也累了,懒散洋洋地,犁头才开始生黄锈,霜冻刚刚开始,春耕的步子还很远,先睡个懒觉吧。这时,柿子把自己染成红色,然后它又映红了整个山谷,松鼠,灰喜鹊,经不住这红色的诱惑,偷偷来到柿子树上做客,主人就在树上捆了个稻草人,不单是为了守住这柿子,还为了守住这冬天的标志,守住山野冬天的寂静。 从菜园进来,妈为我倒的洗脚水已经冷了。东边的岩羊山上,金黄的夕照,正缓缓地向山顶升上去,山脚下,暮色苍然,暮风吹卷万千树叶,掀起灰白的波浪,像季节的书页,载着某个季节特有的含义,一波一波向山顶涌去,翻到岩羊山背面去了。在这一天里,季节在这里走过,从我身边走过,它留下鲜明的印记,它让我知道我走在什么季节里,我该穿什么衣服,它让我的心情和气候一样冷冷暖暖,它让我知道我运行到哪里,而且知道下一步该干什么,就像爹,布谷鸟的歌声会告诉他什么时候该割麦,什么时候该插秧了;春风吹了几天,爹能感觉得到气温升高了多少,空气中的水份增加了多少,他就知道什么时候该栽树,什么时候该嫁接核桃了。可以这样说吧,是山让我认识了季节,又是季节滋生了我那种独特的触须,那触须有着敏感的触觉,这种触觉对我而言,它脆弱而珍贵,娇小而悠长。在山外面,我那扎根于大山的敏锐的触觉时时有意无意地伸出来,我花了很大的力气,才让那触须到达山脚,伸进山里,但它的力量已经减弱了,它的灵敏度渐渐消散在空气中,打了折扣,竟把山里季节的界限轻易抹掉了。山外面没有明显的提醒,没有夺目的标志,,只有着一成不变温度,有着永不消失的噪音,有着永远做不完的事,不知道尽头,不知道自己的下一步踩在哪里。 三
相对来说,最让我挂怀的是山里的夜晚。太阳落山后,那些稀疏的村庄,立刻被扔进了深不见底的峡谷里,又像白天跑出来玩耍的娃娃,一下子躲进了妈妈的怀抱,没了声息。山里的作息方式,千百年来,默默上演,没编剧,没导演,完全是村庄自己的发挥,演就了一场无声电影,造了一个无声的世界。我踏着黑暗绕村庄走了一圈,最后,我站在村口的大核桃树下,闭上眼睛,听自己的心跳,心跳被减慢,却震动着身体外的黑暗。偶尔,极远处的村庄里有断续的狗叫声,不像是针对陌生人,而是想吓退这无边无际的黑暗,然而一切都是徒劳,黑暗仍紧紧包裹着那几点微弱的灯光。那些灯光,有时会衍生出一个火把或一只手电筒(从那光柱来看,应该是手电筒),明明灭灭地在黑暗中游走,它是那样轻易地抓住了我的目光,而我对那点游走的光,是那样的虔诚,它仿佛是地球上仅剩的一点希望,又仿佛是生命的最后一息,我屏气凝神地追随着它,直到它消失,我才喘过气来。头上,满天繁星,它们比任何时候都要亮,让人怀疑城市的天空里到底有没有星星。它们好像只存在于老家的天空里。几百里外,一架夜班客机隐隐飞过,一闪一闪的信号灯,面对这广袤的黑暗,像是伸向沸水的手指,才伸出来,又极快地缩回去,仓皇地逃出了我的视觉,接着,山又回到跟一万年前一模一样的寂静里去了。 偶尔,山里的夜晚也有不安分的时候。一天,有一家人娶媳妇或者嫁女儿,请乡村电影队去助兴。那样的夜晚,山村沸腾了。那些弯弯曲曲的山路亮了起来,一路上散落着火把星子,那些火把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向着有喜事的那一家进军。电影不是目的,热闹才是,于是,在抽屉藏了三四年的“百鹊玲”也被涂抹到了那些黄黑的脸上,散发出些陈年老香的味道,她们也不在意,在她们眼里,那和巴黎的“‘迪奥’真我香水”也没有什么区别。她们叽叽喳喳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能跟姐妹们在一起,能跟姐妹们说说话,她们会觉得苍白的日子里有一个小插曲,是多么地快乐,虽然那是一种朴素到极致的快乐。年轻的小伙子,破天荒地洗了头,刮了胡须,面对着电影屏幕,抱着手,假装看电影,但眼睛的余光,却不时地四处瞅,有幸运的,他未来的媳妇就从那团嬉笑中被他揪出来了,就着主人家的喜气,他稍作暗示,他未来的媳妇就在姐妹们的推搡下走过来,两人就消失在电影的幕布后面,没几个月,就传出他们将要结婚的消息了。 如果是在初夏,没有收获的小伙子会在电影散场后相约去捉“石鹅”(生活在菁沟里的一种类似牛蛙的两栖蛙,肉极其鲜美),“石鹅”鼓着一双大眼睛蹲在溪流边的石头上,一动不动,小伙子手里的火把被它误认为是它的美味——“萤火虫儿”,正准备跳起来去捕捉那些“萤火虫儿”的时候,却被眼疾手快的小伙子一把逮住了。有时,“石鹅”吃腻了,就相约打雉鸡去。早在几天前,就有人瞅准雉鸡栖居的地点,摸黑走到雉鸡栖居地后,打开手电筒,只见雉鸡睡在松树枝上,小伙子中的神枪手手一抬,雉鸡就从树上跌下来,几声枪响后,这伙夜猎者不久就满载而归,不久,山村的夜空中就飘荡起烤雉鸡的香味。 四
除了看电影的夜晚,在山里还能感受到一些热闹气息的,只有过年了。那种热闹更多的是来源于内心。在整个山村的上空,很难找到能真正能显出热闹的标志,热闹被高大的山脉隔开,被空旷的峡谷吞没,那些热闹被压缩得很小,寄托在小孩子手中那只红艳的红纸风车上,变成封锁起来的单家独户的寡欢,家家都把电视、音响的声音开到最大,想把自己渺小的“年”意传到外面去。还有一些标志,那就是飘荡山村上空的比平时更浓的青烟,或者稀稀疏疏地几挂鞭炮,才让山村有了些“年”的味道,哪怕是有一家放了几声闷响的雷汞,也很快被大山吸纳,归于平静。山,仍静静地过着被我们称作“年”的这一天。这一天里,无数只公鸡被主持祭祀的一家之长杀死在山神庙里,等了一年的神灵在峡谷里静静地享用那些“牺牲”,这种静静的“年”,却是在头脑里印得最深的,后来,我曾在外面过过很多次 “年”,只听见鞭炮声一刻也不停歇,只看见礼花满天飞,只看见家家户户挂了灯笼,贴了一尺多宽,一丈多长的对联,我却不时想起爹自己写的、散发着陈年墨香的窄窄的对联,爹写好对联后,让我搅一小锅稀面汤,或者用山上挖回来的白薯,恭恭敬敬地,每道门上贴一副,然后,一家人静静地吃年夜饭,然后静静地和爹妈、哥哥和妹妹守着一塘火“熬寿岁”,到午夜,燃起香,拿一只用妈野蒿草反复擦洗过的碗,打一碗新鲜的净水,供在神龛前,就睡了。不像城里,到了十二点,开始放礼花,让年夜猛然从酣睡中惊醒。 可惜我回家的次数越来越少,间隔也是越来越长,有时竟一年多都不能回家一次,印象中,我已有五六年没在家过年,已好长时间没机会体味这种静静的“年”了。在外面的日子里,我时常找个早晨或傍晚,对着一个方向的山发呆,看着太阳照射的角度,天空的阴晴,云朵的疏密,雨水的多少,想象着老家的某个山沟进入了山的阴影,牛群羊群上山或回家,雨中的大核桃树叶噼里叭拉地滴着雨水,妈戴着她那顶褪色的黄帽子,在核桃树下翻捡成熟后掉下来的核桃果,她那双被核桃果浆浸透黑得发亮的双手,在不停地剥着核桃果皮,脸上有了今年的收成决定的笑容或愁云。这时候,我就忍不住想回家。当我甩开手头的一切杂事,踏上回家的路,小溪流的叮咚声就会再次响起。走到能看见村庄的第一个弯道时,我的脚步慢了下来,抬头向上看去,我能看得见老家旁边的一个小土丘,小土丘上仿佛站着一个的身影。在以前,每次背上行囊离家,走到这个弯的时候,我总要停下来,因为我知道我身后还有妈那双幽深的眼睛在静静地看着我,她会一直在那个小土丘上看着我走过这个弯,直到我消失在她的视野里,她才会静静地离开那个看得到我的小土丘。有一次,我告诉妈说,你不要站在那里看我了,我要看见你还站在那里看我,我就折回来不走了。妈点头答应了,但我走到那个弯的时候,我还是看见妈站在那里看着我,她背后是狰狞的大山,她的身影极其瘦小,像个随时都会消失的黑点。我使劲挥手,示意妈回去,妈走走停停地不见了,我走了几步,又回过头去看,看见小土丘后伸出一个头来,我只好咬紧牙关,大步跟着溪流往山下冲去。后来回老家,我特意去看望了那个小土丘,它的确是个瞭望的好地方,站在小土丘上,能最大限度地看到下山的路,能直接看到那一个弯道,估计不出具体的距离,看上去极远,又像是个极近的距离。 我这次是回来上坟的,是带着惶恐不安的心情回来上坟的。妈在清明节前打电话来,说,如今交通也方便多了,都十多年了,你也该回来献一献你祖太和奶奶了,今年上坟你回来吗?我说,我怕他们生气,不敢回来。妈说,你多买些冥币回来,向你祖太和奶奶祷告一回。我就去街上买了一叠厚厚的冥币。似乎是让这些冥币壮了胆,似乎觉得祖太和奶奶原谅我的多年不归了,一路上,我心情愉快。到上坟的时候,我却把那厚厚的一叠钱币放在家里了,我只燃了三柱香,静静地跟在爹的后面,向坟山走去。我们穿行在静静的山林里,林间的落叶被清明的雨浇湿,被我踩到,声音轻悄柔和。我感谢树叶,我实在不想惊醒祖先,我愧对于他们呀!祭祀用的大公鸡不时发出一声干嚎,回荡在山谷里,还是惊醒了祖先,也惊醒了山,我心里默念:祖先啊,我回来了,请原谅我多年不来看望你们!是爹让我跟着那条小溪走出去的,我没有选择呀!到了坟山,爹虔诚地祭拜,我也不由自主地跪倒在地上,想起小时候,我拉着祖太的衣角,央求祖太:祖太,我想吃糖了,我想吃糖了。祖太就会拄着拐杖,打开那口黑亮的木箱,取出妈买给祖太的水果糖。我嚼着祖太给的水果糖,不知不觉就长大了。又到了上小学的时候,奶奶知道我家缺米,她就会把平时省下来的米送到我寄宿的小学校来。有时她还递给我五元钱,说,去买几本作业本用吧。她们那慈祥的笑容是一生也不会忘记的。 坟地,静静地,周围的树林,也是静静地,我抬起头来,整个山野也是静静地,无数伟大的或渺小的生命在这静静的山野里生存和灭亡,无数高傲的或平凡的英灵在这静静的山野里游走和停留。唯有山,才是我根之所系,唯有山,才让我有所依靠,唯有山,才是我最终回归的原点。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