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原创] 我的俄罗斯(1)

2022-01-01抒情散文江湖一刀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9:40 编辑

  我的俄罗斯之教堂里的庄严和肃穆有个问题,一直百思不解:俄罗斯经济曾几度缩水,濒临崩溃,国内却始终平静,没什么大动乱,这是为什么?再远些,前苏联刚解体……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9:40 编辑 <br /><br />  我的俄罗斯之教堂里的庄严和肃穆
                 
  有个问题,一直百思不解:俄罗斯经济曾几度缩水,濒临崩溃,国内却始终平静,没什么大动乱,这是为什么?再远些,前苏联刚解体时,国内政坛曾迭经纷争,甚至分庭抗礼,但风雷过后是平静,俄罗斯不但没乱,反倒力争向上,这又是为什么?仅用国民素质高来解释,或说百姓在郊外别墅有菜园,没到饥饿边缘,都还不够,也不足以服人。
                 
  这次俄罗斯之行,似乎找到了一个不是答案的答案。
                 
  想象中,俄罗斯应该到处是“北京展览馆式”的尖顶大厦。去后才知道,这被称为“斯大林式”(俗称婚礼蛋糕式)的建筑,只在莫斯科才有,而且只有莫斯科大学、外交部大楼、乌克兰饭店等七幢。而在广袤辽阔的俄罗斯大地上,真正星罗棋布,异彩纷呈,数不胜数的,是圆球形穹顶教堂。那是典型的拜占庭风格。而我们的俄罗斯之旅,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出入教堂。虽每处都有讲解,但东正教繁复的教义和礼仪,大同小异的建筑格局,纷纭多彩的圣像画和人物画,没几天就让人混淆,晕眩了。
                 
  红场是古老神圣的。但四周建筑中,最抢眼的,是圣瓦西里升天大教堂。这其实是一个教堂群:八个小教堂,簇拥着一个大的。每座穹形上都有尖顶,形似洋葱头。主体由红砖砌筑,白石点缀,拱廊、窗部被绿色覆盖,穹顶则色彩斑斓,绚丽夺目,如一簇跳跃的火焰。奇特的造型,变幻的色泽,使人感觉温暖、喜庆、祥和。而这,正是它所体现的主题。它是为纪念沙皇伊凡雷帝远征喀山汗国,凯旋归来而建。
                 
  克里姆林宫里,也有好几座教堂。典雅古朴,庄重神圣,与森严肃穆的宫庭气氛,极为和谐。圣母升天大教堂巍峨壮观。报喜大教堂凝重端庄。天使大教堂气势恢宏。这格局,与俄罗斯“政教合一”的历史有关。在这里,在作为国家象征的克里姆林宫,教堂既是神的领地,也具备政治和世俗的功用。圣母升天大教堂是国家圣殿,历代沙皇在此加冕,礼拜。所以祭坛上,既有主教和牧首的座位,也有沙皇和皇后的。报喜大教堂(即多棱宫)用作皇室的洗礼和婚典,彼得迁都前,历代沙皇宝座都设在这里。天使大教堂则是皇室陵寝,多位沙皇长眠于此。悲喜交集,在这几座教堂的格局上,得了形象体现。
                 
  莫斯科河边,有一座基督救世主教堂。这曾是莫斯科最高的建筑。1934年,斯大林下令拆除,准备建造440米高的苏维埃宫。令人费解的是,地基屡被水淹,迟迟不能动工。后来二战开始,宫殿便一直只在设计图上。赫鲁晓夫上台,曾在此建造温水游泳池,但很快就成了肮脏不堪的臭水坑。奇异的是,原教堂的图纸被教徒们珍藏,在上世纪90年代,按照原图重建时,竟顺利无比。教堂规模宏大,可容纳万余人。室内满壁生辉,室外也镶嵌着铜质浮雕。黄昏时,纯金包裹的屋顶,在夕阳中闪烁着炫目的光芒。
                 
  冒着漫天积雪,我们去过谢尔吉耶夫镇的圣三一大教堂。虽与莫斯科相距70公里,却是俄罗斯的宗教中心,其地位,有如天主教的梵蒂冈。这里的三圣修道院,始建于14世纪,是当年俄军出征鞑靼前誓师之处。而教堂,则是为纪念圣徒谢尔吉而建。令人敬畏的大殿内,珍藏着安德烈创作的堪称无价之宝的圣三一像,安放着用400公斤银器做成的谢尔吉的遗棺。飘落的雪花。教堂的圆顶。香烛刺鼻的气味。为圣灵供奉的长明灯。富丽堂皇的装饰。男低音的合唱。一切,都是庄严、肃穆的。最难忘的是,人们井然有序地排队,前去亲吻遗棺,脸色沉静而庄重。一个老太太,弯腰站在墙边,泪汪汪地望着圣像,没有牙齿的瘪嘴喃喃低语着。突然间,祈祷的钟声响起,传遍全镇。伴随弥天雪花,伴随雄浑钟声,我所见到的人,个个都虔诚谨肃,没有随意放肆的。
                 
  这是宗教的力量,是教堂特有的魅力。圆顶的拜占庭也好,尖顶的哥特式也罢,教堂是上帝的象征,是神的意志的体现。洋葱头的穹顶。蓝色或金色的塔尖。洁白的墙。彩绘的壁画。端庄悲悯的圣像……这一切,都让人迷醉。教堂里有众多窗户,天光透窗而入,梦幻般投映在墙壁上,地板上。光明临到之所,与昏暗之处,明暗间渲染出的安静神圣,很容易在人心中绘饰出庄重和虔诚。牧师在讲道,教徒在祈祷。动人的天光轻轻弥漫,唱诗班的歌声久久回荡。置身其间,很容易感知到冥冥中神的临在。即使不祷告,不颂经,而只安静地倚在角落,也会很快忘记凡世的喧闹,而使灵魂净化,被虔诚而感动,因感动而虔诚。
                 
  或许正因如此,马克思才说,宗教是精神的鸦片。在极端的时代和社会,宗教往往被统治者尊奉,因为皇权神授思想,便于他们发号施令时更名正言顺。但宗教信仰也确实能使红尘众生,更加心平气和地笑看日月春秋,笑对人间万事。无爱者无怕,无知者无畏。有所信仰和敬畏,有所警惕和约束,总比无所顾忌者,更多些理性与祥和,更多些庄严和神圣。自基辅大公弗拉基米尔开始,俄罗斯人对宗教的痴迷、依恋,就像伏特加、黑面包和红菜汤一样,成了他们日常生活的重要元素。沙皇时教会是政权的支柱。布尔什维克主张无神论,一纸法令将教堂收归国有。但现在,教堂圆顶上新镀的金碧辉煌,踏着晨曦和吱吱作响的积雪去祷告的人群,遍布在烛光里的祈祷声,都表明了东正教在俄罗斯的大规模复兴和重生。
                 
  事实上,宗教早已融入俄罗斯人的血脉,成了他们承受苦难和创造激情的源泉。人都说,英美人喜说体育,法国人爱谈女人,俄罗斯人则醉心于宗教和上帝的奥秘。多神教的灵魂。先知般的预感。天生的忧郁和使命感。虔敬、悲悯与同情。弥赛亚精神。这些宁静威严的东西,在以东正教为核心的拜占廷文明后,都被一一点燃,成为这个民族的精神寄托和信仰宿命。而正是这种宿命意识,使他们对上帝和神性真理怀有热切思慕,对不幸与受苦者怀有深深的同情与宽恕,对不公正的待遇逆来顺受。俄罗斯作家别尔嘉耶夫说,俄罗斯的“一切”都带有宗教性。而在我看来,这种宗教性,首先体现于文学。俄罗斯作家大多是虔诚的宗教徒,他们的作品,都有深刻的宗教体验,浓厚的宗教情感,和对宗教信仰的强烈渴望。他们把自己的文学创作,看成宗教探索的道路。甚至可以说,在俄罗斯,文学就是一种宗教,艺术化的宗教。熟悉的人,可以从《伊戈尔远征记》《圣徒传》,到果戈理、列夫。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中,充分体会到这种宗教情结和意韵。
                 
  在圣彼得堡教堂里的感触,更让人震撼和敬重。漫步这座著名的水城,徜徉于河岸或桥头,街巷或广场,视野中总会出现教堂的影子。彼得保罗大教堂。伊萨基辅大教堂。夏宫教堂……从诞生起,它们就与这座城市,与市民生活密不可分。那些或悬浮空中的圆顶,或刺向苍穹的尖顶,赋予这座城市以独特的魅力。而市民对教堂的珍视,也非常令人感动。导游伊戈尔告诉我们,即便是在那900多个著名的围城之日,许多人被饥饿、寒冷、炮击夺去生命,但活着的人,虽食不裹腹,仍没忘记把教堂金顶涂成黑色,以免遭受炮弹袭击。
                 
  涅瓦大街上的喀山大教堂,宏伟而轻快,96根巨大而整齐的双排圆柱,分别向东西两翼延伸,使教堂与大街浑然一体。在落日余辉映照下,显得分外壮丽。无论空间上,还是时间上,给人感觉,都有着容纳历史和岁月的沧桑。那巨大而陈旧的巨柱,似乎承载着一个个虔诚的梦。当年,库图佐夫元帅在这里誓师后奔赴战争前线,其遗体运回后也葬在这里。因此这里成了民族英雄的陵地,而被这座“英雄城市”视为俄军荣誉和英勇精神的纪念碑。
                 
  喋血教堂(也叫复活教堂)在市中心,为纪念亚历山大二世而建。1881年,这位因废除农奴制而被称为“农奴解放者”的沙皇,被激进分子炸死在这里。纪念他的教堂,正在他喋血之处。红色墙壁。砖砌结构。圆顶。四周八个圆塔式教堂和中央的大塔楼组成,似乎一个个“洋葱头”正争先恐后向上伸展。虽然名称悲切,但那尖顶,镀金装饰,在蓝天白云下熠熠生辉。这座教堂的范本,是红场的瓦西里升天大教堂。它也和前者成为莫斯科的标志一样,成了圣彼得堡的市标。
                 
  我们到这里,刚好碰到一场婚礼。大殿的红地毯上,撒满玫瑰花瓣。神甫在为新人读祝词。楼梯后面,十多个衣着整洁的唱诗班孩子安然静坐,准备演唱婚礼进行曲。厅内的吊灯、壁灯、蜡烛、油灯齐齐点燃,轻亮,跳跃。教堂里弥漫着一种庄重、祥和的光泽。新郎西服正装,新娘洁白婚纱。他们的头发,脸膛,衣服,赤地千里沐浴在快乐和庄严里。这是一种接近神圣和幸福的感觉。因为周围的世界,洋溢着轻轻的、友好的微笑。
                 
  再进出教堂,顺着白雪覆盖的穹顶和尖顶,凝望伸向云天的十字架,或看到信徒在神像前脱帽,虔诚祷告,或小声说话,忽然明白,那些微笑背后,是有着怎么也不能抹煞的渊源:信仰和神的大爱,使他们内心淡定、从容,即使严冬时节,那温暖也不会消退。而在信仰的天光里,在神的大爱里,望着那一张张沉静的脸,翕动的嘴,总让人觉得,他们的理想有所寄托,他们的灵魂,正在皈依和被救赎。那沉稳从容的步态,端庄凝重的眼神,都在诉说着源自信仰的悲悯、博大,都在告诉我,这是个有着超强忍耐力,且能苦中作乐的民族,
                 
  一个有信仰的民族,是可敬的,也是有福的。苏联解体了,经济衰退了,但千年流传的文化积淀和宗教气韵,并未因此逝去。就像悠扬的圣咏,依然弥漫在教堂里。曾经的文化传统滋润着,恒久的宗教信仰滋润着,虔诚的信念永远萦绕着那片土地,萦绕着每一颗悲悯的心。这实为俄罗斯国家之大幸,俄罗斯民众之大幸。我深信,对这个民族而言,一切过往的荣耀,必将继续在那土地上演绎。穿越伤痛与哀愁,等待他们的,将是教堂穹顶投射下的天光。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