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阮大铖采石怀旧唱古风
2022-01-01叙事散文沙封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7:33 编辑
阮大铖采石怀旧唱古风明朝崇祯年间一个春天的早晨,从金陵城走出一标人马,他们既没有张扬的旗号,也没有小户人家萎缩,一路闲庭信步,向西南方向走来。其中有一台……
阮大铖采石怀旧唱古风明朝崇祯年间一个春天的早晨,从金陵城走出一标人马,他们既没有张扬的旗号,也没有小户人家萎缩,一路闲庭信步,向西南方向走来。其中有一台……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7:33 编辑 <br /><br />阮大铖采石怀旧唱古风
明朝崇祯年间一个春天的早晨,从金陵城走出一标人马,他们既没有张扬的旗号,也没有小户人家萎缩,一路闲庭信步,向西南方向走来。其中有一台华贵的四杠八人的轿子,颇有气势,却没有公人举着“回避”“肃静”号牌,让人一下猜不透坐轿的人是谁,多大的官职。江南的早春,清晨还有些凉意,轿帘被风轻柔地掀起,好似要让里面的人,看到官道两边新春的景色。轿里坐着一位五十开外的老人,他好像在沉思,又似乎在假寐。但偶尔睁开两眼,从轿帘下,向不远的长江眺望时,他凝眸的神态,会让你为之一惊:这是个心机颇深的人。他就是明末著名的士人阮大铖(约1587—1648)。看过《桃花扇》的人,大多都会记得这个大花脸。他自号“词章才子白雪声名”,在剧中给李香君出了很多的难题。那柄著名的,染了香君鲜血的桃花扇就因他而起。在晚明的士人中,阮大铖为士林所不齿。在这个崇尚名节纲维的传统社会中,受到这样的对待,完全是在情理之中的。他是万历年进士,为升官发财,他依附魏忠贤,和东林为敌,是臭名昭著的阉党。崇祯当政,魏阉伏法,他以权术得脱。在崇祯在位的十几年里,复社当权,他一直蛰伏在家。
虽然坐在轿中,他的手里还拿着一本《李太白全集》。蛰伏的岁月,需要文化的濡养,文化可以让人放达。其实,这不是他第一次来,算上这一次,他是第三次了。同行的诗友杨龙友这时候拽马近来,说道,阮兄,我还记得你第一次来,写下的那首脍炙人口的诗章呢。我咏来你听:供奉鲸何适,青山有墓田。怀情与谁质,作礼向高烟。辞树花争舞,沿溪柳自悬。悠悠冯眺处,村酒碧香鲜。孤生同放黜,何异夜郎西。自笑如蓬转,思君闻乌啼。草繁烟讵弱,山暝叶初齐。野唱来樵牧,予情更尔迷。宫锦君王赐,荒碑逐客魂。穷通聊与叩,山水寂何言。才足胜时忌,诗文何代尊。椒醑兼麦饭,一为展松门。玄晖流寓后,之子美洵稀。草木空香在,牛羊夕照微。衔觞山月侍,摇笔海烟飞。今日青峰里,猿声日夜归。
阮大铖笑了。第一次去的是青山,那是在东林党争之后,一种忧闷的心境下,阮大铖想到了拜谒李白,也许是要找这个诗的先祖倾诉一下自己的烦恼吧。他对李白还是敬仰的,走入青山境内,他的心情舒畅了,景色宜人,心情舒畅,能饮一杯无?酒是要饮的,悠悠向前远眺,村里酒旗招招,鲜碧飘香。在青山下,那次他留下了这首《过青山礼李供奉先生墓田(四首)》。
远远地,已经能看到采石的山峦,一抹黛色在云间。心中的烦闷找不到知心朋友交谈,也许只有向李白倾诉吧,在心里与李白的相谈是融洽的,阮大铖在艺术上的自信,使他没有在高人面前的低微与怯懦,他“笑酌兵厨酒,惟君预我狂。”
走进采石镇,有一大户人家院内,传来一阵阵音乐与歌声。杨龙友说,这唱的不就是你第二次来这里写的《采石吊太白先生》吗。第二次是在崇祯时以名列逆案失职之初,阮大铖是到采石去的。在明末那江山更替时期,上山的人很少,李白像前冷落空寂。那天天气晴朗,可以极目远眺。阮大铖以一个诗人的身份,在李白像前留连,面对山上的冷寂,他的诗里表现出陶渊明那样的情性淡泊。一行人驻足倾听:
烟波是处好为家, 鲸影空摇石上华。
遗像几人能缩酒?英灵终古自怀沙。
月当牛渚难为夜, 江在天门未可霞。
山水将君共寒碧, 幽通何必荐疏麻。
一曲听完,阮大铖叹道,难得难得,我已丢官卸甲,落魄之此,还有人记得我的诗,这不是记得我,是人们对李白的怀念啊,走吧走吧。
太白祠已在眼前,放眼四看,山川也含有重振的元气。阮大铖叫轿子停在山下,自己和杨龙友徒步向山上走去。很多不知名的野草开花了,映衬着青青的毛竹和蜿蜒而上的白石阶,象是在簇拥着游人。阮大铖的兴致好起来,步伐轻捷,身后的人都跟不上。转过山嘴,长江的凉气已经被风吹过来,阮大铖知道已经离江边不远,想到李白在那悬崖边赴水捞月的情景,不禁心潮澎湃,激动不已。脚下的地势已经显现出飞跃的姿态,山势向江的怀抱递送而去,从脚下江中传出一阵阵不息的气势,那是大自然的绝响。阮大铖的眼睛被吸引住了,目光在波光粼粼的江面上留连。江风掀起他花白的鬓角,好似也掀起了他胸中思绪的波涛,他想,在多少年的风风雨雨中,明朝的这叶扁舟,终于就要经不住飘摇了,乘坐这艘船的人们,看着就要在风雨中被淹没。世态炎凉,每一个人,不就要面临一次人生的抉择吗。
在李白捞月处,阮大铖和杨龙友焚香礼拜毕,又叫随从拿来酒菜,与崖前的长江相对,两人谈古论今。身后是竹林茂密的山峦,和东南方不远处苍凉的太白祠,年代久远,祠顶那一片片灰瓦,是那个年代烧制而成?那秋草丛中的残碑,又是那一代武将的遗物?阮大铖自语道:我阮大铖虽不敢与李白相提并论,但也是个怀才不遇的人,既然生在乱世之秋,就要如李白一般,在岁月之河中优游嬉戏,搏击风浪,那样才不枉有此一生。于是,他招呼,拿执笔来。他才思敏捷,挥毫写就《过采石望李供奉祠(四首)》:
山川何寂寞,文藻亦荒凉。藉有高人迹,能延众木香。江声寒古瓦,空翠饮文梁。笑酌兵厨酒,惟君预我狂。宫锦袍间月,还来照旧祠。青山秋欲尽,白也醉何知。竹染湘妃泪,松吟山鬼词。江云来复往,梦路寄相思。残碑立秋草,何异夜郎西。应月潮偏响,衡峰日易低。叶繁山鼠窜,烟暝竹鸡啼。此际逢摇落,予情亦以迷。八表翔云鹤,徘徊恋此峰。烟绵渔浦翠,烧爱野田红。川岳含元气,衣冠带古风。欣予托甥馆,历落继高纵。
正如夏完淳所言,是由于“朝堂与外镇不和,朝堂与朝堂不和,外镇与外镇不和;朋党势成,门户大起,虏寇之事,置之蔑闻”(《续幸存录》),阮大铖看到,在危急的形势中,统治集团中的各个派系无法以相互忍让的态度达成对外一致,使得有限的力量消耗在内部的争斗中,这有什么不对呢,历史就是这样前进的。随后南明覆灭,清兵南下,阮大铖毫不费力就和他们“通了款曲”。为了讨好新主子,他率先剪掉辫子,自学满文,还把自家的戏班子献出来娱乐清兵,果然获得了清兵“诸帅”的好感。清兵攻打仙霞岭时,他已年过花甲,仍“鼓勇先登”,等到清兵后至,发现他已经累死在一块石头上。
明朝崇祯年间一个春天的早晨,从金陵城走出一标人马,他们既没有张扬的旗号,也没有小户人家萎缩,一路闲庭信步,向西南方向走来。其中有一台华贵的四杠八人的轿子,颇有气势,却没有公人举着“回避”“肃静”号牌,让人一下猜不透坐轿的人是谁,多大的官职。江南的早春,清晨还有些凉意,轿帘被风轻柔地掀起,好似要让里面的人,看到官道两边新春的景色。轿里坐着一位五十开外的老人,他好像在沉思,又似乎在假寐。但偶尔睁开两眼,从轿帘下,向不远的长江眺望时,他凝眸的神态,会让你为之一惊:这是个心机颇深的人。他就是明末著名的士人阮大铖(约1587—1648)。看过《桃花扇》的人,大多都会记得这个大花脸。他自号“词章才子白雪声名”,在剧中给李香君出了很多的难题。那柄著名的,染了香君鲜血的桃花扇就因他而起。在晚明的士人中,阮大铖为士林所不齿。在这个崇尚名节纲维的传统社会中,受到这样的对待,完全是在情理之中的。他是万历年进士,为升官发财,他依附魏忠贤,和东林为敌,是臭名昭著的阉党。崇祯当政,魏阉伏法,他以权术得脱。在崇祯在位的十几年里,复社当权,他一直蛰伏在家。
虽然坐在轿中,他的手里还拿着一本《李太白全集》。蛰伏的岁月,需要文化的濡养,文化可以让人放达。其实,这不是他第一次来,算上这一次,他是第三次了。同行的诗友杨龙友这时候拽马近来,说道,阮兄,我还记得你第一次来,写下的那首脍炙人口的诗章呢。我咏来你听:供奉鲸何适,青山有墓田。怀情与谁质,作礼向高烟。辞树花争舞,沿溪柳自悬。悠悠冯眺处,村酒碧香鲜。孤生同放黜,何异夜郎西。自笑如蓬转,思君闻乌啼。草繁烟讵弱,山暝叶初齐。野唱来樵牧,予情更尔迷。宫锦君王赐,荒碑逐客魂。穷通聊与叩,山水寂何言。才足胜时忌,诗文何代尊。椒醑兼麦饭,一为展松门。玄晖流寓后,之子美洵稀。草木空香在,牛羊夕照微。衔觞山月侍,摇笔海烟飞。今日青峰里,猿声日夜归。
阮大铖笑了。第一次去的是青山,那是在东林党争之后,一种忧闷的心境下,阮大铖想到了拜谒李白,也许是要找这个诗的先祖倾诉一下自己的烦恼吧。他对李白还是敬仰的,走入青山境内,他的心情舒畅了,景色宜人,心情舒畅,能饮一杯无?酒是要饮的,悠悠向前远眺,村里酒旗招招,鲜碧飘香。在青山下,那次他留下了这首《过青山礼李供奉先生墓田(四首)》。
远远地,已经能看到采石的山峦,一抹黛色在云间。心中的烦闷找不到知心朋友交谈,也许只有向李白倾诉吧,在心里与李白的相谈是融洽的,阮大铖在艺术上的自信,使他没有在高人面前的低微与怯懦,他“笑酌兵厨酒,惟君预我狂。”
走进采石镇,有一大户人家院内,传来一阵阵音乐与歌声。杨龙友说,这唱的不就是你第二次来这里写的《采石吊太白先生》吗。第二次是在崇祯时以名列逆案失职之初,阮大铖是到采石去的。在明末那江山更替时期,上山的人很少,李白像前冷落空寂。那天天气晴朗,可以极目远眺。阮大铖以一个诗人的身份,在李白像前留连,面对山上的冷寂,他的诗里表现出陶渊明那样的情性淡泊。一行人驻足倾听:
烟波是处好为家, 鲸影空摇石上华。
遗像几人能缩酒?英灵终古自怀沙。
月当牛渚难为夜, 江在天门未可霞。
山水将君共寒碧, 幽通何必荐疏麻。
一曲听完,阮大铖叹道,难得难得,我已丢官卸甲,落魄之此,还有人记得我的诗,这不是记得我,是人们对李白的怀念啊,走吧走吧。
太白祠已在眼前,放眼四看,山川也含有重振的元气。阮大铖叫轿子停在山下,自己和杨龙友徒步向山上走去。很多不知名的野草开花了,映衬着青青的毛竹和蜿蜒而上的白石阶,象是在簇拥着游人。阮大铖的兴致好起来,步伐轻捷,身后的人都跟不上。转过山嘴,长江的凉气已经被风吹过来,阮大铖知道已经离江边不远,想到李白在那悬崖边赴水捞月的情景,不禁心潮澎湃,激动不已。脚下的地势已经显现出飞跃的姿态,山势向江的怀抱递送而去,从脚下江中传出一阵阵不息的气势,那是大自然的绝响。阮大铖的眼睛被吸引住了,目光在波光粼粼的江面上留连。江风掀起他花白的鬓角,好似也掀起了他胸中思绪的波涛,他想,在多少年的风风雨雨中,明朝的这叶扁舟,终于就要经不住飘摇了,乘坐这艘船的人们,看着就要在风雨中被淹没。世态炎凉,每一个人,不就要面临一次人生的抉择吗。
在李白捞月处,阮大铖和杨龙友焚香礼拜毕,又叫随从拿来酒菜,与崖前的长江相对,两人谈古论今。身后是竹林茂密的山峦,和东南方不远处苍凉的太白祠,年代久远,祠顶那一片片灰瓦,是那个年代烧制而成?那秋草丛中的残碑,又是那一代武将的遗物?阮大铖自语道:我阮大铖虽不敢与李白相提并论,但也是个怀才不遇的人,既然生在乱世之秋,就要如李白一般,在岁月之河中优游嬉戏,搏击风浪,那样才不枉有此一生。于是,他招呼,拿执笔来。他才思敏捷,挥毫写就《过采石望李供奉祠(四首)》:
山川何寂寞,文藻亦荒凉。藉有高人迹,能延众木香。江声寒古瓦,空翠饮文梁。笑酌兵厨酒,惟君预我狂。宫锦袍间月,还来照旧祠。青山秋欲尽,白也醉何知。竹染湘妃泪,松吟山鬼词。江云来复往,梦路寄相思。残碑立秋草,何异夜郎西。应月潮偏响,衡峰日易低。叶繁山鼠窜,烟暝竹鸡啼。此际逢摇落,予情亦以迷。八表翔云鹤,徘徊恋此峰。烟绵渔浦翠,烧爱野田红。川岳含元气,衣冠带古风。欣予托甥馆,历落继高纵。
正如夏完淳所言,是由于“朝堂与外镇不和,朝堂与朝堂不和,外镇与外镇不和;朋党势成,门户大起,虏寇之事,置之蔑闻”(《续幸存录》),阮大铖看到,在危急的形势中,统治集团中的各个派系无法以相互忍让的态度达成对外一致,使得有限的力量消耗在内部的争斗中,这有什么不对呢,历史就是这样前进的。随后南明覆灭,清兵南下,阮大铖毫不费力就和他们“通了款曲”。为了讨好新主子,他率先剪掉辫子,自学满文,还把自家的戏班子献出来娱乐清兵,果然获得了清兵“诸帅”的好感。清兵攻打仙霞岭时,他已年过花甲,仍“鼓勇先登”,等到清兵后至,发现他已经累死在一块石头上。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