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原创] 清风何日再拂松万棵

2022-01-01叙事散文雨夜昙花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1:20 编辑

  去富源胜景关,是2003年。那天不晴朗,云层厚厚地压在天边,一下车,风便袭来,非常冷,厚厚的大衣被吹得笨重地拂动起来。到胜景关的本意,是去看古驿道。……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1:20 编辑 <br /><br />  去富源胜景关,是2003年。那天不晴朗,云层厚厚地压在天边,一下车,风便袭来,非常冷,厚厚的大衣被吹得笨重地拂动起来。
  到胜景关的本意,是去看古驿道。因胜景关处于滇黔两省交界处,从元朝开始的几百年来,是从贵州进入云南的第一个重要关口。杨升庵,林则徐,徐霞客,还有红军,解放大军都是从这条修于明朝的石板路走入云南。
  下车后,迎面就见一座重檐翘角的牌坊,上有“滇南胜境”几个烫金字,但因蒙了层灰,并不觉醒目。据说从斗拱可看出牌坊的地位,滇南胜境坊有九级斗拱,久负盛名的金马碧鸡坊尚没有这么多级。这种建筑结构是皇权的象征,所有文武官员到此都要下轿下马,不过如今的滇南胜境坊是一幅饱经苍桑的苍凉模样:牌坊上的漆已剥落,虽能看出楹柱是朱红色的,但已黯淡得点缀不出一丝喜气,再衬上几株落尽叶片的树木,这自古以来进滇的第一个关隘,走过许多文官武吏、文人墨客的地方好似已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牌坊两旁有一些年代久远的房屋,中间的石板路已看不出黛青的颜色。住在附近的农户担了炉子与铁锅在路两边卖油炸洋芋,除此还有腌萝卜,也有人卖葛根,但那葛根细如手臂,不如常在街上见的那样粗壮。风又不停袭来,天地均呈灰色,更添了十分苍凉。但人仍是来来往往,有当地人似赶集一样地来游玩,也有外地慕名而来的游客。小一些的孩子吃着一串炸洋芋便已眉开眼笑,几个女孩用塑料袋装了腌萝卜一面吃一面说笑一面行走,几个男孩子不时点燃鞭炮,“啪”的声音断断续续在行人来来往往的地方响起,因这些人和他们的笑,为这里添了几许节日气氛。这是大年初二。
  石板路因被尘土遮掩,看不出曾经受的风霜,但高高低低,行走并不方便。就在这样略有些艰难的行走中,有人指点我去看一块碑。那块碑在一个狭小的亭子里,亭子的模样很普通也很苍桑,与随处可见的亭子没什么分别,还不如那些亭子光鲜。为了不拂指点者的好意,我离开石板路,走到有污水流淌着的土坡上。
  一见碑上的字,就吓了一跳:“鬻琴碑”,我从没见过这个复杂的字。立即拿出本子把这个字照样画下,然后才看碑后面的文字,越看心内越惊讶。
  碑上文字记载了一个人和一些事: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浙江杭州钱塘人孙士寅出任平彝县(今富源县)知县。当时该县民族矛盾激化,冲突频繁,百姓生活在困苦之中。孙士寅在任期间,“勤政爱民,清正廉明,弦歌而治”,使战事平息,五谷丰登,百姓日益富裕起来。6年后,孙士寅卸任离开云南,两袖清风,连回家的路费都没有。百姓自发捐款资助,他却分文不取,把从老家带来的古琴卖后才筹得路费。那天应很晴朗,他就从这里离去,百姓分外不舍,赶来相送,结队送行的人竟长达十里。孙士寅走后,百姓每每感念他的恩德,逐筹资在这里竖了一块“遗爱碑”。
  转眼过去了两百年,拔贡李恩光新修平彝县志时,发现了这块石碑,深受感动,重新立下鬻琴碑,并把这件事记入县志:“几载山城空叱驭,山城记得使君来。春满河阳花正开。外户不闭庞无吠,中泽既集鸿何哀。冰壶玉鉴清无底,心水肯教门如市”。文中异常痛惜:“来携此琴来,去鬻此琴去,伤哉,廉吏不可为!”、“焦桐纵售值几何,此去长安道路多。黠吏胡卢掩口笑,宝山空回计则讹”,又一叹再叹: “贪夫读之尚汗泚?呜呼,贪夫读此当汗泚!”
  我之所以惊讶,是因为素来认定“三年清知府,十万白花银”;另一层惊讶,是为百姓竟能如此爱戴一位官员;第三一层则是这样的清官,竟然名不见经传;第四,是为碑文表露出来的感叹和痛惜……
  转过身来,就看见石龙古寺的遗址,它在文革期间已被拆毁。就是鬻琴碑,也是文革后重新立下。石龙寺内曾按八卦方位植树八棵,称为“八卦树”,毁寺时已同时毁去了七棵树,如今只留有一棵。我没有走到它的身边,只是看着它独自立在寒风中,立在灰色的苍穹下,寂寞悲凉。
  离开鬻琴碑,沿着蜿蜒陡曲的古驿道,我沉默着,走到关隘城楼。穿过城楼,仍是风萧萧,但已更苍凉,不见林木葱翠,只有不散的云雾与低矮的草木。走上城楼,因树木被砍伐得只留下瘦弱的小草,我无法领略当日那种雄伟气势,只是置疑:“怎么可能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呢?城门进不来,还可从周围的山上爬过来呀。”我们便是从山上爬到城楼上的。
  有人回答我:“过去林木浓密,根本不可能从山上过来。”
  我也就姑且信之。
  可是,前人诗中这样描写胜景关:“境入滇东便翠微,禅关曾鉴石龙归”,吴自肃也写过:“才入滇南境,双眸分外明;诸峦环秀色,芳树道文情”。但眼前除了苍凉还是苍凉,哪来的秀色或翠微?这样的地方,哪里当得起“胜景”二字?
  这是大年初二,2003年的大年初二。在云南的习俗里,大年初二要登高,而登高的主要目的是从山上摘些青松枝和柏树枝带回家,这样做是有含义的:清清白白带财(柴)回家。可是面对荒凉的胜景关,我摘不到一枝松或柏,而那鬻琴碑上写道:“清风卷起万松巅,仿佛先生降灵旗。嗟嗟一碑何足异,去思德政塞天地”。我张目望去,山头哪有一棵笔直挺立的松树呀,早被砍伐光,狂风卷起的,只是黄土层层。
  我只能拢紧大衣不让风摆来摆去,站在胜景关的牌坊下孤独地看着那面,灰尘掩面的鬻琴碑。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