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李白的青莲
2022-01-01叙事散文阿贝尔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2:28 编辑
李白的青莲青莲在修路。不晓得是修第几回。现在的口号是:“要致富,先修路。”我却以为未必。路修到哪里,哪里就完蛋。植物,动物,空气,李白。要是地球上的一切……
李白的青莲青莲在修路。不晓得是修第几回。现在的口号是:“要致富,先修路。”我却以为未必。路修到哪里,哪里就完蛋。植物,动物,空气,李白。要是地球上的一切……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2:28 编辑 <br /><br />李白的青莲
青莲在修路。不晓得是修第几回。现在的口号是:“要致富,先修路。”我却以为未必。路修到哪里,哪里就完蛋。植物,动物,空气,李白。要是地球上的一切都是为人而生的也罢了,可毕竟不是。青莲的房子已经拆过好几次、后退过好几次了,这一次又在拆,又再退。我知道李白家的房子早已不在,剩下的他妹妹月圆的粉竹楼也是清朝道光时候重修的。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要是李白家的房子保留至今,是绝对不会后退的。
??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也叫李青莲。可见,青莲是远于李白的。李白家是迁移户,先是从甘肃天水迁到中亚碎叶,再从碎叶牵来青莲。李白是从5岁开始喝青莲水吃青莲大米呼吸青莲空气的。可以见得一个说着“外国话”在匡山瞎逛的少儿的李白,一个在青江边的漫坡渡垂钓的年少的李白,一个在田埂上背诵诗经和楚辞的豪迈的李白。青莲在江彰平原的西南缘,那时候,涪江和青江制造的肥沃还不曾被耗多少,少许农家肥便足以让水稻和小麦丰收(决不是今天农药和化肥带来的那种可恶的丰收)。李白吃着近乎野生的大米饭,喝着近乎山泉的井水,呼吸着近乎哥伦布之前密西西比河畔的空气那样的富氧空气。氐人的血液,碎叶的原初观感,在青莲流水流风的滋养下抽出诗歌的勃发枝条。一绺如云的平原,滋润、宁静甚至封闭,为一个带中亚口音的少年的羽翼提供了至纯至真的元素(类似古希腊为丘比特的翅膀生长发育提供的元素)。
??
走在尘土飞扬的青莲,或者坐车路过尘土飞扬的青莲,我再无法想象那个真实的李白的青莲。李白的青莲早已破碎,被钢筋水泥和旅游战略铸成了另一个李白(我在太白碑林看见的花岗石李白——这个旅游经济的李白与唐朝李白没有关系)的青莲。从李白迁居青莲到李白诞辰1300年的2003年,地球公转了1295圈,自转了472675圈,可以说青莲在地球公转的1242圈内都没有多少本质的变化:飞过一行行大雁的蓝天,舒卷的白云,碧绿的稻田和粘稠但却寂寥的蛙鸣,偶尔撒一回野的江水,葱茏的匡山,通往洗墨池的洁白或被野草野花覆盖的小道……然而,从1242圈开始,特别是在第1251圈里,李白的青莲变了样,李白的青莲也被纳入了一个国家赶英超美的梦幻行动,最直接的效果是,田里的水稻无人收割,烂在了土里,匡山的树木被砍光了,山坳江畔耸立起一座座小土炉,流淌出与床前月光相背的钢铁垃圾。从地球公转的第1271圈起,李白的青莲开始遭遇世界性的打量、篡改和现代化。道路在民国时候的基础上拓宽,房屋一改旧时的穿斗式木结构,雨后春笋一般成了钢筋水泥的炮楼子。泥土失缺了养分,天空被从火电厂和水泥厂飘来的黑烟粉尘覆盖,动植物的身体里充塞着工业元素,江水枯涸或者泛滥,充斥着形形色色的塑料制品……李白的青莲,在钱袋子的文明里突然失落,像一叶扁舟不经意被漩涡吞噬。
??
我第一次去到青莲,青莲已经在食用日本尿素,但从容貌上看,青莲还是李白的青莲。田野广阔,视野辽远,蓝色的雾霭飘逸、潮湿。房屋紧凑古旧,竹林掩映。正值早晨,骑自行车穿越江彰平原,一头雾水。太阳被雾霭过滤,显示出月白的质感,好多的水气附着在太阳的脸上眼睛上,制造出一种流光缤纷的忧伤和柔弱。我顺着李白走过的小路摇着铃铛拐进竹林,太阳已经露真容,将雾霭丝得粉碎,挂在树梢竹梢。坐在竹林深深的院子里,已经感觉不到李白的气味了。青莲虽是青莲,唐朝已经久远,25岁出走便不再回来的李白,把浓烈的个人气味留在了别处(包括诗歌)。不晓得李白为什么不再回来,是害怕难于上青天的蜀道,还是压根就没把这么个故乡打上眼,或者是真的乐不思蜀?李白要是真有一个反叛乡情的人格,我倒会感觉欣慰,那样,古人李白就超脱了古人,做了唐朝的现代派。
??
青莲在李白尚未涉足之前,一度是古代氐人的领地。蛮坡渡便是一个例证。蛮是汉人对少数民族的歧称。2005年11月29日下午,李白的青莲尘土飞扬,机器轰隆,被拆除了一半的房屋开膛剖肚,裸露的钢筋水泥透视出无趣的物质。民工的外科手术深入到了青莲的内部,翻腾出李白时期的红土、沙石和竹根。而古代氐人的青莲,除开昏乱的阳光、修一级公路时废弃的拱桥和赤露的河床,依旧残存着秦汉时候的地平线和天际线。红岩子还是红岩子,从蛮坡渡看过去,她的轮廓、她所能带给人的想象一定也仍如从前。只是如今的空气质量打了折扣,能见度低了,看不到红岩子身后更远的山脉和河道了。只是江水越发枯竭,河道越显空旷、荒凉。废旧的河堤上的长茅也干枯了,孤单地举着干燥的花絮,见证着生命存在的悲凉。对岸的巨石没有变换过,巨石编织成的河岸线也不曾变换过,模样一定全等于古代氐人看见的模样,全等于李白眼中的模样(当然包含质地与气质)。传说诸葛亮来到蛮坡渡,要氐人给他让出一箭之地。氐人同意了,谁知道他一箭竟然射到了今天的平武县城(当时叫盘龙坝)。氐人走了,李白来了,李白的血管里不是流有氐人的血液吗?从这种意义上说,李白一家从中亚碎叶迁居青莲,不是简单的一次落户,而是回家。
??
我多次路过青莲,看见青莲。我多次想起李白。我记得洗墨池在匡山脚下的小路边。一口水井,水黑如墨,舀起来却清澈甘冽。陇西院就在洗墨池不远的树丛,李白发蒙的地方。想象李白当年跑来跑去洗毛笔,也许是别有用心。陇西院,书院,建造在李白之后。陇西,显然是对李白这个陇西人的纪念。李白在洗墨池旁边的田埂上遇见一位磨铁棒的老妪,不解,问其因,老妪说她在磨针。铁棒磨针的典故就是青莲制造。车过青莲,我总是将脑壳伸出车窗张望,我想找到通往洗墨池的小道,我想看见粉竹楼的模样,我想发现少年李白与磨针老夫妇的身影,我想目睹在竹梢飘摇的窗前施粉着状的月圆妹妹……我的努力是徒劳的,李白在1200多年前就抛下青莲去了别处(地理的别处和死亡的别处),甚至吝啬(慷慨)到没有把青莲装在他的诗句里带走。我看见的是桃花会、太白诗碑林和诗歌颁奖仪式——以李白的名义。人山人海涌向青莲,自行车堵塞了交通,小汽车编织起路栏。李白选桃花仙子,李白选桃花仙子!假如李白活到今天,他同意吗?同意将他当牌打吗?以诗歌的名义,背后却是铜板响叮当。我看不见李白,无论是在早晨的迷雾里,在黄昏的昏暗中,还是在晌午难得的明媚里。山坡上没有李白,只有梨花桃花,只有裸露的黄土和薄霜。稻田里没有李白,只有患稻瘟病的水稻和高压喷雾器喷洒的农药。集市里也没有李白,集市的人都穿着Y西装Y皮衣,带着零钞和麻将技术,李白可是穿长袍佩短剑的啊,也许还戴斗笠。汽车一晃而过,一晃而过,多少年又是多少年,李白要是还在青莲也该出名了,诗歌也该在《星星》诗刊和《四川文学》上发表了——他至少该在《剑南文学》发组诗,没准还能得个市级省级的政府奖。
??
2003年隆冬的一个上午,我再次来到青莲,旁观一个诗歌颁奖。被一辆大巴吐在青莲的土路上,我与青莲一道承受着李白不愿承受的阳光与虚脱的双重昏暗。站在匡山背面石质的行草的李白诗歌里,无法感觉唐诗的意境意味。李白的诗歌在匡山上撕开出一道巨大的伤口,血淋淋的,干燥,坚硬。天才的作品被石头水泥包装,尚尽了天分。天上的李白能感应到吗?我从石头与李白诗歌的结合部逃离,躲进果园凭吊李白的妹妹月圆。月圆的坟早成荒冢,说不定还是赝品,但也算是人与自然的终极融洽。在陇西院看别人颁奖,我几乎站着睡着了。我相信,李白和陇西院都不曾领受过如此的隆重与热闹。睡意与虚弱带给我了一个不甚真实的青莲。坐在陇西院门外的竹林边,背对盛大的现代而世俗的诗歌仪式,我感觉这个世界与李白隔得多么遥远。李海洲获奖诗歌里的被现代主义包装的唐朝成分,算是对李白的一点补偿。
??
还是隆冬,还是隆冬的太阳,两年过后,我又一次来到青莲。青莲在修路。没有李白,或者李白离我们很远。月圆的粉竹楼就在路边,竹林掩映,从门外看进去有一点唐朝的意境。后人书写的李白诗对联已经斑驳难辨。门外划篾条的老人和玩木童车的小孩是唐朝的风景。说月圆不是李白的血缘妹妹而是情妹妹,明显带有媒体抄作的可耻。洗墨池还在山边,山还是匡山。跟随一位老妇走在通往洗墨池的草径上,本想她就是那个李白遇见的磨针人,谁知她居然不晓得李白为何人。公路正在建设,车辆驶过,噪音和尘土在干燥的阳光里显得格外散漫。我怀念青莲早期公路两旁的桉树和窄窄的柏油路,就像我1982年在自行车上看见的一样,我怀念原初的田野和田野中的木房子(夏天的早上,青蛙背上的露珠非常显眼)。
??
在青莲,我还想起一个人,一个外乡人。他在李白之后的1195年来到蜀中龙州(州治在江油关,今天的平武县南坝镇)。他从扬州一路过来,感觉一定沮丧。从江南水乡到蜀西北边关,他一定有过一个漫长的适应过程。生理的和心理的。他过开封,入涵谷关,穿越渭河平原,翻秦岭,走“难于上青天”的蜀道,完全与500年前的李白背道而行。不晓得他一路上是否想到过李白,是否轻吟过“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句子。现在,他就睡在李白的青莲。800年了,他已经变得无形无象,已经跟青莲的泥土、水和空气融在了一起。我在匡山脚下的荒冢寻觅,明知不可能找到他的墓碑,我只想从空气里分辨出他的一点气味。他叫王行俭。我的远祖。李白走了,没有再返回。李白不晓得身后的这些。
??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李白都说了,当然得修路。路修好了,李白会回来吗?会回到青莲吗?青莲已经变得喧嚣,变得现代。寂静已经消失,唐朝的点、线、面已经消失,取代它们的是昏暗的阳光下飞扬的粉尘和火三轮冒出的黑烟,是整齐划一的水泥盒子钢筋楼子,是被工业分割、污染的残余的田野。在太白碑林,我看见花岗石的崭新的李白醉卧夕阳,守望着各种字体的诗刻。顺着花岗石的李白的视线看过去,青莲已经在远处了,淡远,朦胧,似乎不再与唐朝李白的青莲有关。
2005年12月28日
青莲在修路。不晓得是修第几回。现在的口号是:“要致富,先修路。”我却以为未必。路修到哪里,哪里就完蛋。植物,动物,空气,李白。要是地球上的一切都是为人而生的也罢了,可毕竟不是。青莲的房子已经拆过好几次、后退过好几次了,这一次又在拆,又再退。我知道李白家的房子早已不在,剩下的他妹妹月圆的粉竹楼也是清朝道光时候重修的。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要是李白家的房子保留至今,是绝对不会后退的。
??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也叫李青莲。可见,青莲是远于李白的。李白家是迁移户,先是从甘肃天水迁到中亚碎叶,再从碎叶牵来青莲。李白是从5岁开始喝青莲水吃青莲大米呼吸青莲空气的。可以见得一个说着“外国话”在匡山瞎逛的少儿的李白,一个在青江边的漫坡渡垂钓的年少的李白,一个在田埂上背诵诗经和楚辞的豪迈的李白。青莲在江彰平原的西南缘,那时候,涪江和青江制造的肥沃还不曾被耗多少,少许农家肥便足以让水稻和小麦丰收(决不是今天农药和化肥带来的那种可恶的丰收)。李白吃着近乎野生的大米饭,喝着近乎山泉的井水,呼吸着近乎哥伦布之前密西西比河畔的空气那样的富氧空气。氐人的血液,碎叶的原初观感,在青莲流水流风的滋养下抽出诗歌的勃发枝条。一绺如云的平原,滋润、宁静甚至封闭,为一个带中亚口音的少年的羽翼提供了至纯至真的元素(类似古希腊为丘比特的翅膀生长发育提供的元素)。
??
走在尘土飞扬的青莲,或者坐车路过尘土飞扬的青莲,我再无法想象那个真实的李白的青莲。李白的青莲早已破碎,被钢筋水泥和旅游战略铸成了另一个李白(我在太白碑林看见的花岗石李白——这个旅游经济的李白与唐朝李白没有关系)的青莲。从李白迁居青莲到李白诞辰1300年的2003年,地球公转了1295圈,自转了472675圈,可以说青莲在地球公转的1242圈内都没有多少本质的变化:飞过一行行大雁的蓝天,舒卷的白云,碧绿的稻田和粘稠但却寂寥的蛙鸣,偶尔撒一回野的江水,葱茏的匡山,通往洗墨池的洁白或被野草野花覆盖的小道……然而,从1242圈开始,特别是在第1251圈里,李白的青莲变了样,李白的青莲也被纳入了一个国家赶英超美的梦幻行动,最直接的效果是,田里的水稻无人收割,烂在了土里,匡山的树木被砍光了,山坳江畔耸立起一座座小土炉,流淌出与床前月光相背的钢铁垃圾。从地球公转的第1271圈起,李白的青莲开始遭遇世界性的打量、篡改和现代化。道路在民国时候的基础上拓宽,房屋一改旧时的穿斗式木结构,雨后春笋一般成了钢筋水泥的炮楼子。泥土失缺了养分,天空被从火电厂和水泥厂飘来的黑烟粉尘覆盖,动植物的身体里充塞着工业元素,江水枯涸或者泛滥,充斥着形形色色的塑料制品……李白的青莲,在钱袋子的文明里突然失落,像一叶扁舟不经意被漩涡吞噬。
??
我第一次去到青莲,青莲已经在食用日本尿素,但从容貌上看,青莲还是李白的青莲。田野广阔,视野辽远,蓝色的雾霭飘逸、潮湿。房屋紧凑古旧,竹林掩映。正值早晨,骑自行车穿越江彰平原,一头雾水。太阳被雾霭过滤,显示出月白的质感,好多的水气附着在太阳的脸上眼睛上,制造出一种流光缤纷的忧伤和柔弱。我顺着李白走过的小路摇着铃铛拐进竹林,太阳已经露真容,将雾霭丝得粉碎,挂在树梢竹梢。坐在竹林深深的院子里,已经感觉不到李白的气味了。青莲虽是青莲,唐朝已经久远,25岁出走便不再回来的李白,把浓烈的个人气味留在了别处(包括诗歌)。不晓得李白为什么不再回来,是害怕难于上青天的蜀道,还是压根就没把这么个故乡打上眼,或者是真的乐不思蜀?李白要是真有一个反叛乡情的人格,我倒会感觉欣慰,那样,古人李白就超脱了古人,做了唐朝的现代派。
??
青莲在李白尚未涉足之前,一度是古代氐人的领地。蛮坡渡便是一个例证。蛮是汉人对少数民族的歧称。2005年11月29日下午,李白的青莲尘土飞扬,机器轰隆,被拆除了一半的房屋开膛剖肚,裸露的钢筋水泥透视出无趣的物质。民工的外科手术深入到了青莲的内部,翻腾出李白时期的红土、沙石和竹根。而古代氐人的青莲,除开昏乱的阳光、修一级公路时废弃的拱桥和赤露的河床,依旧残存着秦汉时候的地平线和天际线。红岩子还是红岩子,从蛮坡渡看过去,她的轮廓、她所能带给人的想象一定也仍如从前。只是如今的空气质量打了折扣,能见度低了,看不到红岩子身后更远的山脉和河道了。只是江水越发枯竭,河道越显空旷、荒凉。废旧的河堤上的长茅也干枯了,孤单地举着干燥的花絮,见证着生命存在的悲凉。对岸的巨石没有变换过,巨石编织成的河岸线也不曾变换过,模样一定全等于古代氐人看见的模样,全等于李白眼中的模样(当然包含质地与气质)。传说诸葛亮来到蛮坡渡,要氐人给他让出一箭之地。氐人同意了,谁知道他一箭竟然射到了今天的平武县城(当时叫盘龙坝)。氐人走了,李白来了,李白的血管里不是流有氐人的血液吗?从这种意义上说,李白一家从中亚碎叶迁居青莲,不是简单的一次落户,而是回家。
??
我多次路过青莲,看见青莲。我多次想起李白。我记得洗墨池在匡山脚下的小路边。一口水井,水黑如墨,舀起来却清澈甘冽。陇西院就在洗墨池不远的树丛,李白发蒙的地方。想象李白当年跑来跑去洗毛笔,也许是别有用心。陇西院,书院,建造在李白之后。陇西,显然是对李白这个陇西人的纪念。李白在洗墨池旁边的田埂上遇见一位磨铁棒的老妪,不解,问其因,老妪说她在磨针。铁棒磨针的典故就是青莲制造。车过青莲,我总是将脑壳伸出车窗张望,我想找到通往洗墨池的小道,我想看见粉竹楼的模样,我想发现少年李白与磨针老夫妇的身影,我想目睹在竹梢飘摇的窗前施粉着状的月圆妹妹……我的努力是徒劳的,李白在1200多年前就抛下青莲去了别处(地理的别处和死亡的别处),甚至吝啬(慷慨)到没有把青莲装在他的诗句里带走。我看见的是桃花会、太白诗碑林和诗歌颁奖仪式——以李白的名义。人山人海涌向青莲,自行车堵塞了交通,小汽车编织起路栏。李白选桃花仙子,李白选桃花仙子!假如李白活到今天,他同意吗?同意将他当牌打吗?以诗歌的名义,背后却是铜板响叮当。我看不见李白,无论是在早晨的迷雾里,在黄昏的昏暗中,还是在晌午难得的明媚里。山坡上没有李白,只有梨花桃花,只有裸露的黄土和薄霜。稻田里没有李白,只有患稻瘟病的水稻和高压喷雾器喷洒的农药。集市里也没有李白,集市的人都穿着Y西装Y皮衣,带着零钞和麻将技术,李白可是穿长袍佩短剑的啊,也许还戴斗笠。汽车一晃而过,一晃而过,多少年又是多少年,李白要是还在青莲也该出名了,诗歌也该在《星星》诗刊和《四川文学》上发表了——他至少该在《剑南文学》发组诗,没准还能得个市级省级的政府奖。
??
2003年隆冬的一个上午,我再次来到青莲,旁观一个诗歌颁奖。被一辆大巴吐在青莲的土路上,我与青莲一道承受着李白不愿承受的阳光与虚脱的双重昏暗。站在匡山背面石质的行草的李白诗歌里,无法感觉唐诗的意境意味。李白的诗歌在匡山上撕开出一道巨大的伤口,血淋淋的,干燥,坚硬。天才的作品被石头水泥包装,尚尽了天分。天上的李白能感应到吗?我从石头与李白诗歌的结合部逃离,躲进果园凭吊李白的妹妹月圆。月圆的坟早成荒冢,说不定还是赝品,但也算是人与自然的终极融洽。在陇西院看别人颁奖,我几乎站着睡着了。我相信,李白和陇西院都不曾领受过如此的隆重与热闹。睡意与虚弱带给我了一个不甚真实的青莲。坐在陇西院门外的竹林边,背对盛大的现代而世俗的诗歌仪式,我感觉这个世界与李白隔得多么遥远。李海洲获奖诗歌里的被现代主义包装的唐朝成分,算是对李白的一点补偿。
??
还是隆冬,还是隆冬的太阳,两年过后,我又一次来到青莲。青莲在修路。没有李白,或者李白离我们很远。月圆的粉竹楼就在路边,竹林掩映,从门外看进去有一点唐朝的意境。后人书写的李白诗对联已经斑驳难辨。门外划篾条的老人和玩木童车的小孩是唐朝的风景。说月圆不是李白的血缘妹妹而是情妹妹,明显带有媒体抄作的可耻。洗墨池还在山边,山还是匡山。跟随一位老妇走在通往洗墨池的草径上,本想她就是那个李白遇见的磨针人,谁知她居然不晓得李白为何人。公路正在建设,车辆驶过,噪音和尘土在干燥的阳光里显得格外散漫。我怀念青莲早期公路两旁的桉树和窄窄的柏油路,就像我1982年在自行车上看见的一样,我怀念原初的田野和田野中的木房子(夏天的早上,青蛙背上的露珠非常显眼)。
??
在青莲,我还想起一个人,一个外乡人。他在李白之后的1195年来到蜀中龙州(州治在江油关,今天的平武县南坝镇)。他从扬州一路过来,感觉一定沮丧。从江南水乡到蜀西北边关,他一定有过一个漫长的适应过程。生理的和心理的。他过开封,入涵谷关,穿越渭河平原,翻秦岭,走“难于上青天”的蜀道,完全与500年前的李白背道而行。不晓得他一路上是否想到过李白,是否轻吟过“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句子。现在,他就睡在李白的青莲。800年了,他已经变得无形无象,已经跟青莲的泥土、水和空气融在了一起。我在匡山脚下的荒冢寻觅,明知不可能找到他的墓碑,我只想从空气里分辨出他的一点气味。他叫王行俭。我的远祖。李白走了,没有再返回。李白不晓得身后的这些。
??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李白都说了,当然得修路。路修好了,李白会回来吗?会回到青莲吗?青莲已经变得喧嚣,变得现代。寂静已经消失,唐朝的点、线、面已经消失,取代它们的是昏暗的阳光下飞扬的粉尘和火三轮冒出的黑烟,是整齐划一的水泥盒子钢筋楼子,是被工业分割、污染的残余的田野。在太白碑林,我看见花岗石的崭新的李白醉卧夕阳,守望着各种字体的诗刻。顺着花岗石的李白的视线看过去,青莲已经在远处了,淡远,朦胧,似乎不再与唐朝李白的青莲有关。
2005年12月28日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