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六岁之前的朦胧印象
2022-01-01叙事散文许也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3:13 编辑
六岁之前的朦胧印象 我曾经问过几个同学,你能记得最小什么时候的事情?他们都说,五六岁之前几乎没有什么印象。但我能记住,甚至两三岁的事情也依稀记得,说……
六岁之前的朦胧印象 我曾经问过几个同学,你能记得最小什么时候的事情?他们都说,五六岁之前几乎没有什么印象。但我能记住,甚至两三岁的事情也依稀记得,说……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3:13 编辑 <br /><br /> 六岁之前的朦胧印象
我曾经问过几个同学,你能记得最小什么时候的事情?他们都说,五六岁之前几乎没有什么印象。但我能记住,甚至两三岁的事情也依稀记得,说明了我的记性非凡。
我不知道我来到世界是先听到声音还是先看到光亮,那时候我准是处于馄饨和朦胧之中的吧。即便我以剧烈的哭啼来证实我来到人间,那样振惊四邻的哭声也只有母亲和周围的人家或接生的妇产医生可以知道。最初,刺激我耳膜的第一次声音,记得是锣鼓或鞭炮,那是邻居人家的娶亲,也或是办丧事。我的到来,必然还有别的生命准备到来,要去新娘子的肚子里投胎着床;我的到来,也必定要送走一个已经苍老的生命。这种迎来送往,就是生命延续的规律吧。
我在出生几个月后就被交给了一位中老年的大娘,后来我知道大娘的成分不好,她的丈夫在解放初期就去世,很早就离开了那个充满阶级斗争的世界,抛下了她母子俩孤苦伶仃。她需要养活自己的孩子,需要打工糊口,而我的母亲需要上班,父亲需要每天去森工局的办公室打理公务。命运,就这样安排,把我交给了大娘去带。我依稀记得大娘烧米糊和煮牛奶的细节,那时候我如一个只会张嘴的小动物,任小小的瓢羹送进我的嘴里。大娘的老屋是静谧的,与外界有着厚厚的隔绝。一些晚上,我会听到父母一起来到这个极幽深的老屋里看望我。他们打着手电筒,把光柱摇得一晃一晃的摸索进来。我只能凭多次的亲切感受隐约知道他们是我的亲切依靠,说实在,那时候我还不会喊爸爸妈妈。
我要交代一下大娘的老屋,先在大街的尽头拐个弯,踅入一条没了水泥路面的小街,再拐弯,沿着小城古老城墙的墙根下,有一条鹅卵石铺就的小路,走进去,都是一些破旧的瓦房。那些屋檐怪怪的翘翘的,屋角弯弯的尖尖伸出来。走进一个大门,上几级台阶,又要再拐弯,一路走进去,一路可见“同厝人”在厨房里煮饭或扫地,要经过三四户人家的门前,才最后抵达大娘的最里边那间老屋。
我知道这些,那是我渐渐长到到可以被大娘牵着手学步,从老屋走出来,走到大街上,再一次次的回家才留下了这些熟悉的印象。我常常闹着要妈妈,大娘就带我去见母亲,就牵着我的小手,七拐把弯的沿着城墙根下的鹅卵石小路慢慢的走出来,越走越开阔,越走世界越宽敞明亮。小街、大街,走到母亲的店铺足足要花去半个上午的时光。母亲在供销社的一个门市部站柜台,大娘将我领到店铺时就仿佛完成了一次长途跋涉。母亲往往在打算盘或记帐,抬头看到我和大娘总会喜出望外的高兴起来。抱我,端详我,说我长高了,也说大娘胆子真大,怎么这老远的跑到店铺来。
在上幼儿园之前,我都一直没有小朋友可以作伴,很多时光都是在那个老屋里默默度过的。由于屋子在最里边,光线不足,大娘的屋顶设有一个光筒。木板围成的一个圆筒状,下大上小,一根烟囱似的通向屋顶,上面铺了玻璃,这样可以采光来给白天也昏暗的老屋带来些许明亮。只有正午时分,太阳才会从光筒里投下一些金黄色的阳光来。我常常对着那些少见的阳光出神,看阳光在屋里渐渐的走动,很快从老屋的这边走到老屋的那一边去。
老屋是阴暗潮湿的,下雨天满屋顶的水从一根引水糟里奔流而下,灌在老屋耳房的天井下,哗啦啦的直响。天井的墙壁上有很多红色的小蜈蚣在蠢蠢欲动。在那些百无聊奈的雨天,我常常对着长着很多脚的小蜈蚣呆呆的看,墙壁上的砖缝很像我刚刚学的“中”字结构,仿佛是用很多“中"字拼凑起来的一幅怪诞壁画。老屋的不远处住了一个裁缝,踩缝纫机的声音和着下雨的声音被送过来,才使我感到自己之外还有许多未知的人与事情。
大娘的儿子可能由于家境的贫寒,读书很用功,常常见他独自的轻声读课文。他比我大七八岁的样子,我总觉得他是大人了,我叫他做大哥。他似乎不喜欢我,常常叫我给他抬腿,他躺在床上,把双腿伸在床外,要我用肩膀去抬,试我的力气。每次抬起来了,他就故意使劲,把我压弯了腰。我似乎永远也抬不起他的腿。
大哥也有喜欢我的时候,夏天,他抓来了知了,叫得那寂静的整个老屋震耳欲聋。他用白线捆了递给我,我却不敢接。那嗓门尖利的黑色虫子使我感到惊喜也感到害怕。有时大哥也去钓鱼,从野地里挖的蚯蚓装在一只铁罐里,早上去,天黑才回来。可惜的是那些鱼儿都被他用一根稻草穿成一串,全死了,没有可以玩的活鱼。大哥也去山上砍柴,气喘吁吁的挑回一担柴,还会带回几枝山里墨黑的野果,有时分享给我,有时似乎小气,只顾自己吃。
夜晚都是点煤油灯的,豆大的火苗,呛鼻的煤油味闻起来似乎很舒服。大娘会念经,常常听着她念念有词的自言自语着,使我被催眠,不知不觉的走入梦乡。
最喜欢吃大娘做的芋奶汤,大娘总跟母亲说,有芋奶汤我什么饭也吃得香。常常看着大娘把那些芋子去皮、下锅,热气腾腾的端在小桌上。她每一瓢羹喂我,我都会毫不犹豫的吞下去。
我就那么渐渐长大了起来,开始淘气。没有地方可玩,就爬老屋里的阁楼。沿着一个很窄的楼梯偷偷的上去,可以看见那个光筒在楼上凸出一大块,再衔接到屋顶。楼上杂物很多,可能经年没有打扫的缘故,四处布满着厚厚的灰尘。一些藤箱木柜装着书籍和文具,大娘却一点不让我动,说是父亲寄放在这里的。
到了我走路较稳跑得更欢的时候,我也喜欢挣脱了老屋的束缚,自己跑出去玩。小巷的旁边有个晒谷场,长满了绿草野花,蝴蝶在那里扑腾,蜻蜓在那里栖息,小鸟在那里鸣叫。那里的阳光充足,空气清新怡人。我或许被久禁的缘故,对一花一草都特别敏感。很多时候玩得流连忘返,都是大娘找到晒谷场来把我揪了回家。
每年的春季,小巷里的人都要看大水。大娘特别怕我自己溜去看,拗不过我的好奇心和倔犟劲,只好牵了我的小手,远远的夹在人群后,站在屋后的城墙上看。河流,那气势汹涌的河流给我一种惊叹和威严的震撼。大娘告诉我,有一年,河水一直涨到城墙上来,淹没了小城很多人家,冲走了很多人。我听得浑身起鸡皮疙瘩,问长问短提出了许多好奇的问题。大娘则不厌其烦的回答,她似乎知道,我已经开始了思考,很乐意来回答我的各种繁琐的提问。
可能我的好奇多问,大娘开始晚上给我讲故事。她会讲小偷偷老虎,白蛇精,狼来了等等。我总能把那不多的几个故事背得滚瓜烂熟,再讲给别的孩子听。
寄养在大娘家,我免不了常常想念母亲,隔不久就闹着要去妈妈店铺玩一次,去了,有时就干脆在母亲那边过夜。可能母亲怕大娘带我穿街走巷跑那么多路,很反对大娘带我去她店铺玩。但大娘又很宠爱我,每次被我闹得很无奈,只好跟我一起去找母亲。快到母亲店铺时,她自己就回头,让我独自一个人去。此时大娘总会掏了枚硬币买一根两分钱的小麻花给我。吃着麻花,我回头寻视,会看到大娘站在那定定的看我,她很矮小的个子,有点驼背,身子佝偻,正拿手背抹着眼,令我一阵难过。现在想来,更理解她当时的心境,是她把我一点点的抚养大了,看着我学步,说话,一天天的长高,但是,我毕竟不是她亲身的孩子,我越长大,跟她离别分手的日子也就越来越近……
后来,我长大到六岁,文革就爆发了。父亲被抓去游斗,一天晚上,大娘特意牵了我的手,挤在大街上等父亲游街过来。终于一队戴着高帽的人被押解过来,个个头上戴着儿童宝塔糖似的的高帽,大娘悄声说,看,那个就是你爸了。我却认了半天也认不出……
再后来,我不能继续在小城呆下去了,只好依依别了我的大娘,转到外公的家乡去读小学。
我曾经问过几个同学,你能记得最小什么时候的事情?他们都说,五六岁之前几乎没有什么印象。但我能记住,甚至两三岁的事情也依稀记得,说明了我的记性非凡。
我不知道我来到世界是先听到声音还是先看到光亮,那时候我准是处于馄饨和朦胧之中的吧。即便我以剧烈的哭啼来证实我来到人间,那样振惊四邻的哭声也只有母亲和周围的人家或接生的妇产医生可以知道。最初,刺激我耳膜的第一次声音,记得是锣鼓或鞭炮,那是邻居人家的娶亲,也或是办丧事。我的到来,必然还有别的生命准备到来,要去新娘子的肚子里投胎着床;我的到来,也必定要送走一个已经苍老的生命。这种迎来送往,就是生命延续的规律吧。
我在出生几个月后就被交给了一位中老年的大娘,后来我知道大娘的成分不好,她的丈夫在解放初期就去世,很早就离开了那个充满阶级斗争的世界,抛下了她母子俩孤苦伶仃。她需要养活自己的孩子,需要打工糊口,而我的母亲需要上班,父亲需要每天去森工局的办公室打理公务。命运,就这样安排,把我交给了大娘去带。我依稀记得大娘烧米糊和煮牛奶的细节,那时候我如一个只会张嘴的小动物,任小小的瓢羹送进我的嘴里。大娘的老屋是静谧的,与外界有着厚厚的隔绝。一些晚上,我会听到父母一起来到这个极幽深的老屋里看望我。他们打着手电筒,把光柱摇得一晃一晃的摸索进来。我只能凭多次的亲切感受隐约知道他们是我的亲切依靠,说实在,那时候我还不会喊爸爸妈妈。
我要交代一下大娘的老屋,先在大街的尽头拐个弯,踅入一条没了水泥路面的小街,再拐弯,沿着小城古老城墙的墙根下,有一条鹅卵石铺就的小路,走进去,都是一些破旧的瓦房。那些屋檐怪怪的翘翘的,屋角弯弯的尖尖伸出来。走进一个大门,上几级台阶,又要再拐弯,一路走进去,一路可见“同厝人”在厨房里煮饭或扫地,要经过三四户人家的门前,才最后抵达大娘的最里边那间老屋。
我知道这些,那是我渐渐长到到可以被大娘牵着手学步,从老屋走出来,走到大街上,再一次次的回家才留下了这些熟悉的印象。我常常闹着要妈妈,大娘就带我去见母亲,就牵着我的小手,七拐把弯的沿着城墙根下的鹅卵石小路慢慢的走出来,越走越开阔,越走世界越宽敞明亮。小街、大街,走到母亲的店铺足足要花去半个上午的时光。母亲在供销社的一个门市部站柜台,大娘将我领到店铺时就仿佛完成了一次长途跋涉。母亲往往在打算盘或记帐,抬头看到我和大娘总会喜出望外的高兴起来。抱我,端详我,说我长高了,也说大娘胆子真大,怎么这老远的跑到店铺来。
在上幼儿园之前,我都一直没有小朋友可以作伴,很多时光都是在那个老屋里默默度过的。由于屋子在最里边,光线不足,大娘的屋顶设有一个光筒。木板围成的一个圆筒状,下大上小,一根烟囱似的通向屋顶,上面铺了玻璃,这样可以采光来给白天也昏暗的老屋带来些许明亮。只有正午时分,太阳才会从光筒里投下一些金黄色的阳光来。我常常对着那些少见的阳光出神,看阳光在屋里渐渐的走动,很快从老屋的这边走到老屋的那一边去。
老屋是阴暗潮湿的,下雨天满屋顶的水从一根引水糟里奔流而下,灌在老屋耳房的天井下,哗啦啦的直响。天井的墙壁上有很多红色的小蜈蚣在蠢蠢欲动。在那些百无聊奈的雨天,我常常对着长着很多脚的小蜈蚣呆呆的看,墙壁上的砖缝很像我刚刚学的“中”字结构,仿佛是用很多“中"字拼凑起来的一幅怪诞壁画。老屋的不远处住了一个裁缝,踩缝纫机的声音和着下雨的声音被送过来,才使我感到自己之外还有许多未知的人与事情。
大娘的儿子可能由于家境的贫寒,读书很用功,常常见他独自的轻声读课文。他比我大七八岁的样子,我总觉得他是大人了,我叫他做大哥。他似乎不喜欢我,常常叫我给他抬腿,他躺在床上,把双腿伸在床外,要我用肩膀去抬,试我的力气。每次抬起来了,他就故意使劲,把我压弯了腰。我似乎永远也抬不起他的腿。
大哥也有喜欢我的时候,夏天,他抓来了知了,叫得那寂静的整个老屋震耳欲聋。他用白线捆了递给我,我却不敢接。那嗓门尖利的黑色虫子使我感到惊喜也感到害怕。有时大哥也去钓鱼,从野地里挖的蚯蚓装在一只铁罐里,早上去,天黑才回来。可惜的是那些鱼儿都被他用一根稻草穿成一串,全死了,没有可以玩的活鱼。大哥也去山上砍柴,气喘吁吁的挑回一担柴,还会带回几枝山里墨黑的野果,有时分享给我,有时似乎小气,只顾自己吃。
夜晚都是点煤油灯的,豆大的火苗,呛鼻的煤油味闻起来似乎很舒服。大娘会念经,常常听着她念念有词的自言自语着,使我被催眠,不知不觉的走入梦乡。
最喜欢吃大娘做的芋奶汤,大娘总跟母亲说,有芋奶汤我什么饭也吃得香。常常看着大娘把那些芋子去皮、下锅,热气腾腾的端在小桌上。她每一瓢羹喂我,我都会毫不犹豫的吞下去。
我就那么渐渐长大了起来,开始淘气。没有地方可玩,就爬老屋里的阁楼。沿着一个很窄的楼梯偷偷的上去,可以看见那个光筒在楼上凸出一大块,再衔接到屋顶。楼上杂物很多,可能经年没有打扫的缘故,四处布满着厚厚的灰尘。一些藤箱木柜装着书籍和文具,大娘却一点不让我动,说是父亲寄放在这里的。
到了我走路较稳跑得更欢的时候,我也喜欢挣脱了老屋的束缚,自己跑出去玩。小巷的旁边有个晒谷场,长满了绿草野花,蝴蝶在那里扑腾,蜻蜓在那里栖息,小鸟在那里鸣叫。那里的阳光充足,空气清新怡人。我或许被久禁的缘故,对一花一草都特别敏感。很多时候玩得流连忘返,都是大娘找到晒谷场来把我揪了回家。
每年的春季,小巷里的人都要看大水。大娘特别怕我自己溜去看,拗不过我的好奇心和倔犟劲,只好牵了我的小手,远远的夹在人群后,站在屋后的城墙上看。河流,那气势汹涌的河流给我一种惊叹和威严的震撼。大娘告诉我,有一年,河水一直涨到城墙上来,淹没了小城很多人家,冲走了很多人。我听得浑身起鸡皮疙瘩,问长问短提出了许多好奇的问题。大娘则不厌其烦的回答,她似乎知道,我已经开始了思考,很乐意来回答我的各种繁琐的提问。
可能我的好奇多问,大娘开始晚上给我讲故事。她会讲小偷偷老虎,白蛇精,狼来了等等。我总能把那不多的几个故事背得滚瓜烂熟,再讲给别的孩子听。
寄养在大娘家,我免不了常常想念母亲,隔不久就闹着要去妈妈店铺玩一次,去了,有时就干脆在母亲那边过夜。可能母亲怕大娘带我穿街走巷跑那么多路,很反对大娘带我去她店铺玩。但大娘又很宠爱我,每次被我闹得很无奈,只好跟我一起去找母亲。快到母亲店铺时,她自己就回头,让我独自一个人去。此时大娘总会掏了枚硬币买一根两分钱的小麻花给我。吃着麻花,我回头寻视,会看到大娘站在那定定的看我,她很矮小的个子,有点驼背,身子佝偻,正拿手背抹着眼,令我一阵难过。现在想来,更理解她当时的心境,是她把我一点点的抚养大了,看着我学步,说话,一天天的长高,但是,我毕竟不是她亲身的孩子,我越长大,跟她离别分手的日子也就越来越近……
后来,我长大到六岁,文革就爆发了。父亲被抓去游斗,一天晚上,大娘特意牵了我的手,挤在大街上等父亲游街过来。终于一队戴着高帽的人被押解过来,个个头上戴着儿童宝塔糖似的的高帽,大娘悄声说,看,那个就是你爸了。我却认了半天也认不出……
再后来,我不能继续在小城呆下去了,只好依依别了我的大娘,转到外公的家乡去读小学。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