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长屿硐天:绮丽的石文化宝窟
2022-01-01叙事散文真柏
看过很多地方的岩硐石窟,总感觉大同小异,很难再有意外的惊喜。所以,对长屿硐天石文化景区,原本也是没抱多大期望的。只是想想这地方反正也没去过,就权当是一般的秋游,去野外走走也好。没想到的是,这趟随意的“走走”,竟让我有幸见识到了一座绮丽多姿、……
看过很多地方的岩硐石窟,总感觉大同小异,很难再有意外的惊喜。所以,对长屿硐天石文化景区,原本也是没抱多大期望的。
只是想想这地方反正也没去过,就权当是一般的秋游,去野外走走也好。没想到的是,这趟随意的“走走”,竟让我有幸见识到了一座绮丽多姿、气势恢宏、内涵丰富的石文化宝窟。 长屿硐天位于温岭市区东北十公里外的“石板之乡”长屿镇,据说当地的石质洁白细腻,已有1500多年的开采历史,如今的长屿硐天景区便是古代开山采石而留下的。 当我们的车子在一座郁郁葱葱的大山前停下的时候,我的第一感觉颇有点意外,因为整座大山除了绿树和青草,根本看不到什么岩硐或者石窟的迹象,只有一道不怎么大的石门,深嵌在山峦脚下被绿草覆盖着的岩壁中。看那样子,估计里面的石洞也不太会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带着一种不以为然的心情跨进石门,却猝不及防地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一下。感觉就在刹那间,我们踏进了另一个奇异的空间:这是一个上小下大呈倒扣漏斗状的巨大而空旷的石硐,光洁平整的硐壁足有十余层楼那么高,上面布满了古代采石留下的规则斑点,壮观而又神秘。抬头仰望,硐口虽然不大,但透射进来的光线,却照亮了整个硐厅。一股浸骨的阴凉在整个硐厅里弥漫着,使石硐愈发充盈着与世隔绝的寂静氛围。 近千平米的硐底中央是一泓平静的清潭,沿着潭上的九曲桥逶迤前行,一枚巨型石珠当道而陈,于是这桥便有了“九曲含珠桥”的美名。据说桥下的清潭是古代的地下河。古人采石是从山顶由上而下开采的,等采到看见地下水了,便开始往旁边开采,这样就不断地挖出了新的石硐。 从九曲含珠桥走到硐底清潭的另一边,不知不觉走进了另一个名为“观夕洞”的石硐,但见一尊石雕的弥勒大佛矗立在正中,虽是现代的作品,但瞧那细腻的雕刻手法和栩栩如生的造型,仍不失为雕刻艺术中的上品。 观夕洞群周围相连的硐体实在太多,我们只得从中选择主要线路,从一条名为“石文化长廊”的大小连体石硐一路浏览过去,宋代的石狮子、明清的石雕花格窗、仿古的石磨、石碾……各种石雕艺术品和石制生活用品琳琅满目地呈现在面前,令人大开眼界。 大家正赞叹着,导游已将我们引进了一个更加巨大的石硐。硐厅的正前方有一个舞台,上面摆放着编钟、编磐,舞台下是一排排整齐的观众席。那架势,俨然是个小型的音乐厅。 “没错,这里就是我们长屿硐天特有的岩硐音乐厅,由于岩硐内部的特殊结构,在这个硐厅里的任何一个地方演奏乐器,不用任何音响辅助,都能达到在音乐厅演奏的效果。”导游带着自豪的语气介绍道:“目前世界上仅有两处岩硐音乐厅,一处在德国,另一处就是这里了。下面,请大家欣赏一段岩硐音乐。” 听说可以欣赏音乐,大家纷纷落坐。灯光渐起,身着古装的姑娘们怀抱着二胡琵琶笙箫长笛等民族乐器,施施然飘上台来。喜洋洋、步步高……一曲曲欢快的民乐在硐厅里萦绕回旋,那音色果然圆润饱满,动感十足。唯一感觉美中不足的,是台上演奏音乐的姑娘们不知何故,个个挂着一张脸,与这美妙的乐曲声形成了一种不太和谐的反差。 欣赏完独特的岩硐音乐,我们继续探访硐中的其他奇观。在音乐硐厅的一隅,又见一处地下清池,池中有数只硕大的石蛙,造型倒是挺活泼挺神气的,只是不知为何要把石蛙刻得这般硕大,放在这池中又有何寓意?询问导游小姐,先前满爽朗的一个小姑娘竟然带着一脸神秘的笑意,闪烁其词地没有正面回答我们。 不过我们的注意力很快就被音乐硐厅右侧硐壁上的台阶所吸引了。只见那陡峭的硐壁上,盘龙般地吸附着300多个石阶,曲曲折折地盘旋而上,直达40余米高的硐顶,只是仰头望望,便已有了晕眩的感觉。 小心翼翼地沿着石阶攀爬上去,这才发现这石阶一路又将无数个岩硐串联起来,而一份份意想不到的惊喜,就藏在这一个个岩硐之中。 气喘吁吁地登上大约百来个台阶,一口直径足有两米多宽、里面盛着一尊龙头龟身神兽的石碗首先闯入视线,令所有的人都忘了疲惫,大家兴奋地上前,争先恐后挤到硐天宝碗跟前抚摸、拍照。
继续攀登几十个台阶,马上又转到了上一层的小小石硐,只见一线山泉从硐顶滴滴答答的滴落下来,正好滴进下面一枚石刻古钱的钱眼里,蓄起了一方清冽的泉水。水滴石钱,颇为巧妙的构思,正好迎合了大众的心理,于是几乎每位游客都会在这里驻足,把双手伸进钱眼里的清泉中洗一洗。 随众人鱼贯进入相邻的另一层石硐,眼前不觉又是一亮,一尊苍劲虬遒的雕塑赫然陈列在厅中,那形状颇似蟠龙,而又不是蟠龙;再看那材质,似石头,又分明不是石头。原来这是一块经过海水长期浸泡的千年古樟树根,因为造型千洞百孔,正好暗合了长屿硐天的模样,才被请倒了这里,并有幸成为景区中唯一一处不是石头的景点。 与千年古樟同处一硐的,还有一口“悬空井”。这半山腰上的岩硐中怎会有井?带着一丝疑惑走到井前向下探望,方才恍然大悟:井下正是音乐硐厅一隅的那口清池,池中那几只硕大而神气的石蛙,这时都变成了小小的“井底之蛙”。而这口悬在半空中的“井”,其实正是古人在下面那个大岩硐中采石留下的出石硐口。 石阶时而穿入半空中的大小岩硐之中,时而又转回到主硐厅,沿着硐壁凌空而上愈走愈高。这样走走看看,看看走走,终于穿出硐口来到了山顶。眼前的景象再一次令大家禁不住交口赞叹:一片山崖上,前前后后镌刻着12尊观音石像,细看过去,一尊尊形象各异、精雕细琢、美不胜收。最让人感叹的是,这些石像居然全是当地百姓个人出资、自己动手镌刻而成的。 短短的两个小时,已经让我们感受到了太多的惊喜,领略到了什么叫做“别有洞天”。但事实上,我们参观的还只不过是这个景区的冰山一角,据说,长屿硐天有28个硐群、1314个硐体,如此大规模的岩硐石窟群,竟然能够被如此不露声色地彻底包藏在青山之中,实在不能不令人叹服! 联想到现今的许多石矿,动不动就炸去半面山体,使得岩石赤裸裸地暴露在阳光下,实在感觉惨不忍睹了,又不得不去搞矿山复绿。而古人开采石矿,却懂得既不破坏青葱大山的自然风貌,又给我们后人留下如此绮丽的石窟。看来,在人与自然的和谐方面,我们还真得好好向古人学习呢。
只是想想这地方反正也没去过,就权当是一般的秋游,去野外走走也好。没想到的是,这趟随意的“走走”,竟让我有幸见识到了一座绮丽多姿、气势恢宏、内涵丰富的石文化宝窟。 长屿硐天位于温岭市区东北十公里外的“石板之乡”长屿镇,据说当地的石质洁白细腻,已有1500多年的开采历史,如今的长屿硐天景区便是古代开山采石而留下的。 当我们的车子在一座郁郁葱葱的大山前停下的时候,我的第一感觉颇有点意外,因为整座大山除了绿树和青草,根本看不到什么岩硐或者石窟的迹象,只有一道不怎么大的石门,深嵌在山峦脚下被绿草覆盖着的岩壁中。看那样子,估计里面的石洞也不太会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带着一种不以为然的心情跨进石门,却猝不及防地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一下。感觉就在刹那间,我们踏进了另一个奇异的空间:这是一个上小下大呈倒扣漏斗状的巨大而空旷的石硐,光洁平整的硐壁足有十余层楼那么高,上面布满了古代采石留下的规则斑点,壮观而又神秘。抬头仰望,硐口虽然不大,但透射进来的光线,却照亮了整个硐厅。一股浸骨的阴凉在整个硐厅里弥漫着,使石硐愈发充盈着与世隔绝的寂静氛围。 近千平米的硐底中央是一泓平静的清潭,沿着潭上的九曲桥逶迤前行,一枚巨型石珠当道而陈,于是这桥便有了“九曲含珠桥”的美名。据说桥下的清潭是古代的地下河。古人采石是从山顶由上而下开采的,等采到看见地下水了,便开始往旁边开采,这样就不断地挖出了新的石硐。 从九曲含珠桥走到硐底清潭的另一边,不知不觉走进了另一个名为“观夕洞”的石硐,但见一尊石雕的弥勒大佛矗立在正中,虽是现代的作品,但瞧那细腻的雕刻手法和栩栩如生的造型,仍不失为雕刻艺术中的上品。 观夕洞群周围相连的硐体实在太多,我们只得从中选择主要线路,从一条名为“石文化长廊”的大小连体石硐一路浏览过去,宋代的石狮子、明清的石雕花格窗、仿古的石磨、石碾……各种石雕艺术品和石制生活用品琳琅满目地呈现在面前,令人大开眼界。 大家正赞叹着,导游已将我们引进了一个更加巨大的石硐。硐厅的正前方有一个舞台,上面摆放着编钟、编磐,舞台下是一排排整齐的观众席。那架势,俨然是个小型的音乐厅。 “没错,这里就是我们长屿硐天特有的岩硐音乐厅,由于岩硐内部的特殊结构,在这个硐厅里的任何一个地方演奏乐器,不用任何音响辅助,都能达到在音乐厅演奏的效果。”导游带着自豪的语气介绍道:“目前世界上仅有两处岩硐音乐厅,一处在德国,另一处就是这里了。下面,请大家欣赏一段岩硐音乐。” 听说可以欣赏音乐,大家纷纷落坐。灯光渐起,身着古装的姑娘们怀抱着二胡琵琶笙箫长笛等民族乐器,施施然飘上台来。喜洋洋、步步高……一曲曲欢快的民乐在硐厅里萦绕回旋,那音色果然圆润饱满,动感十足。唯一感觉美中不足的,是台上演奏音乐的姑娘们不知何故,个个挂着一张脸,与这美妙的乐曲声形成了一种不太和谐的反差。 欣赏完独特的岩硐音乐,我们继续探访硐中的其他奇观。在音乐硐厅的一隅,又见一处地下清池,池中有数只硕大的石蛙,造型倒是挺活泼挺神气的,只是不知为何要把石蛙刻得这般硕大,放在这池中又有何寓意?询问导游小姐,先前满爽朗的一个小姑娘竟然带着一脸神秘的笑意,闪烁其词地没有正面回答我们。 不过我们的注意力很快就被音乐硐厅右侧硐壁上的台阶所吸引了。只见那陡峭的硐壁上,盘龙般地吸附着300多个石阶,曲曲折折地盘旋而上,直达40余米高的硐顶,只是仰头望望,便已有了晕眩的感觉。 小心翼翼地沿着石阶攀爬上去,这才发现这石阶一路又将无数个岩硐串联起来,而一份份意想不到的惊喜,就藏在这一个个岩硐之中。 气喘吁吁地登上大约百来个台阶,一口直径足有两米多宽、里面盛着一尊龙头龟身神兽的石碗首先闯入视线,令所有的人都忘了疲惫,大家兴奋地上前,争先恐后挤到硐天宝碗跟前抚摸、拍照。
继续攀登几十个台阶,马上又转到了上一层的小小石硐,只见一线山泉从硐顶滴滴答答的滴落下来,正好滴进下面一枚石刻古钱的钱眼里,蓄起了一方清冽的泉水。水滴石钱,颇为巧妙的构思,正好迎合了大众的心理,于是几乎每位游客都会在这里驻足,把双手伸进钱眼里的清泉中洗一洗。 随众人鱼贯进入相邻的另一层石硐,眼前不觉又是一亮,一尊苍劲虬遒的雕塑赫然陈列在厅中,那形状颇似蟠龙,而又不是蟠龙;再看那材质,似石头,又分明不是石头。原来这是一块经过海水长期浸泡的千年古樟树根,因为造型千洞百孔,正好暗合了长屿硐天的模样,才被请倒了这里,并有幸成为景区中唯一一处不是石头的景点。 与千年古樟同处一硐的,还有一口“悬空井”。这半山腰上的岩硐中怎会有井?带着一丝疑惑走到井前向下探望,方才恍然大悟:井下正是音乐硐厅一隅的那口清池,池中那几只硕大而神气的石蛙,这时都变成了小小的“井底之蛙”。而这口悬在半空中的“井”,其实正是古人在下面那个大岩硐中采石留下的出石硐口。 石阶时而穿入半空中的大小岩硐之中,时而又转回到主硐厅,沿着硐壁凌空而上愈走愈高。这样走走看看,看看走走,终于穿出硐口来到了山顶。眼前的景象再一次令大家禁不住交口赞叹:一片山崖上,前前后后镌刻着12尊观音石像,细看过去,一尊尊形象各异、精雕细琢、美不胜收。最让人感叹的是,这些石像居然全是当地百姓个人出资、自己动手镌刻而成的。 短短的两个小时,已经让我们感受到了太多的惊喜,领略到了什么叫做“别有洞天”。但事实上,我们参观的还只不过是这个景区的冰山一角,据说,长屿硐天有28个硐群、1314个硐体,如此大规模的岩硐石窟群,竟然能够被如此不露声色地彻底包藏在青山之中,实在不能不令人叹服! 联想到现今的许多石矿,动不动就炸去半面山体,使得岩石赤裸裸地暴露在阳光下,实在感觉惨不忍睹了,又不得不去搞矿山复绿。而古人开采石矿,却懂得既不破坏青葱大山的自然风貌,又给我们后人留下如此绮丽的石窟。看来,在人与自然的和谐方面,我们还真得好好向古人学习呢。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