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大妗子
2022-01-01抒情散文春江花月夜
大妗子“今儿个先去看看你大妗子,四、五年没见面了吧?她可老多了。”正月初二看舅家,这风俗没变,母亲还是郑重叮嘱我。大妗子今年81岁了,她的一生实在是个苦命人。大舅1948年去台湾时,大妗子才25岁,大表姐蕊4岁,二表姐芳还没出生。一天深夜,……
大妗子
“今儿个先去看看你大妗子,四、五年没见面了吧?她可老多了。”正月初二看舅家,这风俗没变,母亲还是郑重叮嘱我。 大妗子今年81岁了,她的一生实在是个苦命人。大舅1948年去台湾时,大妗子才25岁,大表姐蕊4岁,二表姐芳还没出生。一天深夜,大舅的一位同乡学友赶回村,对大妗子说:“嫂子,他说两年没音讯的话,让你再走一家!” 外婆家在董家村是大门大户,外祖父生性要强,供大舅上金陵大学,谁知未毕业,陈诚就把全校师生装上军舰,漂洋过海到台湾。 两年过去了,土改时,大妗子也从大家庭中分出去,母子三人守着几亩田地过日子。 接着是合作化大集体挣工分,日子艰难,大舅生死未卜,杳无音讯。常有长辈、妯娌来劝正值青春年华的大妗子:“你还等什么呢?趁年轻赶快找一家吧,要不,往后日子咋过呀?”村里也有人说风凉话:“等一个地主的儿子,值不值!就是回来也是该镇压的料!”但大妗子还是照样拾柴、担水、下地干活,拉扯着两个女儿过光景。 1960年大饥荒,娘家两个兄弟来了,哭着喊着说:“姐呀,还是寻个家吧,不为自己也为两个孩子呀。咱妈去世时,最不放心的就是你!”大妗子怀抱泪水涟涟的蕊和芳,平静地说:“两个女子我能养活大!” 蕊姐从小乖巧玲俐,上学成绩总是名列前茅,升高中时全区分数考第一。但因为大舅的海外关系政审时被刷下来。这件事对蕊姐的打击太大了,她呆在家里捂住被子哭了好几天。 漫长的十年动乱,大妗子白天劳累一天,夜里还要陪着村子里的“黑五类”挨斗,让她交待和台湾男人通了多少次信。这期间,两位表姐先后出嫁,大妗子的娘家兄弟嫌她孤单,就把小儿子过继给她养老。 时间过得好快。八十年代初,中国社会发生了根本变化,农村生活也大为改观。蕊姐、芳姐都有了儿女,还有过继给大妗子的小杰哥也娶上了媳妇。岁月的沧桑,生活的艰辛,过早地吞没了大妗子的青春,鱼尾纹爬满了大妗子的眼角眉梢。但她身板硬朗,声音照样亮脆。 1983年夏季的一天,大妗子突然收到一封来自美国的信。她惊呆了,信上满纸英文。她赶忙请来初中的老师英译汉,来信大意是:“亲爱的妈妈,遵父嘱,我在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大学给您写信。1948年冬父亲集体到台湾,4年后与同班同学、我的亲生母亲完婚,母亲是东北人,婚后生我哥、我、还有小妹。大哥也曾留学美国,现在岛内政府部门任职。30年来,每逢中秋节,父亲总是面对北方长叹,母亲也陪着落泪。当从电波上得知您拉扯两位姐姐倍受磨难,父亲十分抱愧。今邮寄父照一张,同邮200美元,望查收。
祈盼回音
颂安
女儿 薇
1983年7月20日”
等翻译把信又复述了一遍,大妗子当着许多人的面,不顾一切地哭了,哭得好伤心好伤心。 后来才知道是远在沈阳农大当教授的二舅,通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台广播节目联系上的。 1984年正月初二,我赶早到大妗子家,急着要看大舅的照片,她从大立柜后面的夹缝中取出包了几层的彩照,大舅身穿浅灰色的毛呢西装,系着桔红色领带,容光焕发。我偷看一眼朴实苍老的大妗子正羞涩微笑,一阵酸楚涌上心头:大舅,你对狄家大家族来说,在动乱年月,是最可怕的字眼。而现在,您是亲戚们津津乐道的谈资。但对于大妗子,您是一个残缺模糊的梦,她硬是靠这个梦支撑了几十年啊。 以后的几年是互相报平安的信件来往。喧闹过去,大妗子依然是日复一日的劳作,抱抱孙子,赶赶大集。有时不免和儿媳吵架呕气,抹把泪叹口气,再去两个女儿家走动走动,日子就这样过下去。 转眼到了1990年,亚运会将在北京举办。春上大舅来信说,届时要回大陆转转与家人团圆。举家高兴,亲戚们都开始张罗。等了又等,盼了又盼,一直到秋罢,大舅回故乡了。
那些日子,大妗子家就象赶大会,县上镇上村上的干部们都来了,亲戚们更是一拨又一拨。 大舅回来的当天,兄弟姐妹见面抱头痛哭。以后的每天晚上,几个老辈、几十个近门兄弟扯谈各自的事,大舅偶而也说起初到台湾时的困境,说到伤心处唏嘘一片。而大妗子呢,总是一声不响地忙里忙外。夜深了还要赶做夜宵招呼大家。几个老妹子开玩笑说:“你和我大哥好好坐坐吧,说说亲热话,别忙乎了。”大妗子总是说:“有啥说哩,你们说吧!” 是啊,有啥说的,等了几十年,盼了几十年,梦中是多么熟悉,而眼前又是如此陌生。真是相守两茫茫,相对又无言啊! 大舅执意要给大妗子在城里买套房子,雇个保姆好生伺候,享享清福。而大妗子说啥也不同意,说享不了那福。两人差点吵红脸。 半个月后,大舅走了。带了些家乡的土特产,还有大妗子赶做的圆口布鞋。 大舅走后的第二天,大妗子就病倒了,整整躺了一个月……
“今儿个先去看看你大妗子,四、五年没见面了吧?她可老多了。”正月初二看舅家,这风俗没变,母亲还是郑重叮嘱我。 大妗子今年81岁了,她的一生实在是个苦命人。大舅1948年去台湾时,大妗子才25岁,大表姐蕊4岁,二表姐芳还没出生。一天深夜,大舅的一位同乡学友赶回村,对大妗子说:“嫂子,他说两年没音讯的话,让你再走一家!” 外婆家在董家村是大门大户,外祖父生性要强,供大舅上金陵大学,谁知未毕业,陈诚就把全校师生装上军舰,漂洋过海到台湾。 两年过去了,土改时,大妗子也从大家庭中分出去,母子三人守着几亩田地过日子。 接着是合作化大集体挣工分,日子艰难,大舅生死未卜,杳无音讯。常有长辈、妯娌来劝正值青春年华的大妗子:“你还等什么呢?趁年轻赶快找一家吧,要不,往后日子咋过呀?”村里也有人说风凉话:“等一个地主的儿子,值不值!就是回来也是该镇压的料!”但大妗子还是照样拾柴、担水、下地干活,拉扯着两个女儿过光景。 1960年大饥荒,娘家两个兄弟来了,哭着喊着说:“姐呀,还是寻个家吧,不为自己也为两个孩子呀。咱妈去世时,最不放心的就是你!”大妗子怀抱泪水涟涟的蕊和芳,平静地说:“两个女子我能养活大!” 蕊姐从小乖巧玲俐,上学成绩总是名列前茅,升高中时全区分数考第一。但因为大舅的海外关系政审时被刷下来。这件事对蕊姐的打击太大了,她呆在家里捂住被子哭了好几天。 漫长的十年动乱,大妗子白天劳累一天,夜里还要陪着村子里的“黑五类”挨斗,让她交待和台湾男人通了多少次信。这期间,两位表姐先后出嫁,大妗子的娘家兄弟嫌她孤单,就把小儿子过继给她养老。 时间过得好快。八十年代初,中国社会发生了根本变化,农村生活也大为改观。蕊姐、芳姐都有了儿女,还有过继给大妗子的小杰哥也娶上了媳妇。岁月的沧桑,生活的艰辛,过早地吞没了大妗子的青春,鱼尾纹爬满了大妗子的眼角眉梢。但她身板硬朗,声音照样亮脆。 1983年夏季的一天,大妗子突然收到一封来自美国的信。她惊呆了,信上满纸英文。她赶忙请来初中的老师英译汉,来信大意是:“亲爱的妈妈,遵父嘱,我在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大学给您写信。1948年冬父亲集体到台湾,4年后与同班同学、我的亲生母亲完婚,母亲是东北人,婚后生我哥、我、还有小妹。大哥也曾留学美国,现在岛内政府部门任职。30年来,每逢中秋节,父亲总是面对北方长叹,母亲也陪着落泪。当从电波上得知您拉扯两位姐姐倍受磨难,父亲十分抱愧。今邮寄父照一张,同邮200美元,望查收。
祈盼回音
颂安
女儿 薇
1983年7月20日”
等翻译把信又复述了一遍,大妗子当着许多人的面,不顾一切地哭了,哭得好伤心好伤心。 后来才知道是远在沈阳农大当教授的二舅,通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台广播节目联系上的。 1984年正月初二,我赶早到大妗子家,急着要看大舅的照片,她从大立柜后面的夹缝中取出包了几层的彩照,大舅身穿浅灰色的毛呢西装,系着桔红色领带,容光焕发。我偷看一眼朴实苍老的大妗子正羞涩微笑,一阵酸楚涌上心头:大舅,你对狄家大家族来说,在动乱年月,是最可怕的字眼。而现在,您是亲戚们津津乐道的谈资。但对于大妗子,您是一个残缺模糊的梦,她硬是靠这个梦支撑了几十年啊。 以后的几年是互相报平安的信件来往。喧闹过去,大妗子依然是日复一日的劳作,抱抱孙子,赶赶大集。有时不免和儿媳吵架呕气,抹把泪叹口气,再去两个女儿家走动走动,日子就这样过下去。 转眼到了1990年,亚运会将在北京举办。春上大舅来信说,届时要回大陆转转与家人团圆。举家高兴,亲戚们都开始张罗。等了又等,盼了又盼,一直到秋罢,大舅回故乡了。
那些日子,大妗子家就象赶大会,县上镇上村上的干部们都来了,亲戚们更是一拨又一拨。 大舅回来的当天,兄弟姐妹见面抱头痛哭。以后的每天晚上,几个老辈、几十个近门兄弟扯谈各自的事,大舅偶而也说起初到台湾时的困境,说到伤心处唏嘘一片。而大妗子呢,总是一声不响地忙里忙外。夜深了还要赶做夜宵招呼大家。几个老妹子开玩笑说:“你和我大哥好好坐坐吧,说说亲热话,别忙乎了。”大妗子总是说:“有啥说哩,你们说吧!” 是啊,有啥说的,等了几十年,盼了几十年,梦中是多么熟悉,而眼前又是如此陌生。真是相守两茫茫,相对又无言啊! 大舅执意要给大妗子在城里买套房子,雇个保姆好生伺候,享享清福。而大妗子说啥也不同意,说享不了那福。两人差点吵红脸。 半个月后,大舅走了。带了些家乡的土特产,还有大妗子赶做的圆口布鞋。 大舅走后的第二天,大妗子就病倒了,整整躺了一个月……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