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放爆仗
2022-01-01叙事散文东蒙山人
我从小就好放爆仗。儿时的盼过年,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盼望能买上几挂爆仗放放。腊月二十三,是县城大集,吃过早饭,我约几个小伙伴,拿着父母给的一两块钱,跟在大人后头,步行十几里到城里赶集买爆仗。上午10点左右,我们就到了集场子。哇!赶集的人真是多,……
我从小就好放爆仗。儿时的盼过年,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盼望能买上几挂爆仗放放。
腊月二十三,是县城大集,吃过早饭,我约几个小伙伴,拿着父母给的一两块钱,跟在大人后头,步行十几里到城里赶集买爆仗。
上午10点左右,我们就到了集场子。哇!赶集的人真是多,说是人山人海一点都不屈谎,我们几个在人缝里钻。那时的大集在小东关的河滩里,凡是没有水的地方都是人。百货摊儿、青菜摊儿、窑货市、犒鱼子摊儿挨排是家,插不进脚去。在流动的人群中,有扛着插满鲜红的糖糖蘸儿(现在叫糖葫芦)的,有扛着插满五颜六色的花几团子(用大米花粘成的有各种各样的形状)的,整个大集是花花丽丽。还有十几个冒着烟冒着热气的丸子锅摊儿,丸子锅的周围都有几个卖狗肉冻买熟肴的。走着走着还不时碰到买萝贝签子的,卖滴滴巾儿的嘴上、手上都是灰,一边买一边喊:“滴滴滴滴巾儿,买了家去哄小妮儿”。在集场子边上还有几摊说大鱼鼓书的,都围着三五十人。走着走着脚不时被赶集的人踩着,弄得鞋上光泥。
我们几个小伙伴的目的地是爆仗市,穿过密密的人丛,来到集场子外边的杨树行子里,这里便是爆仗市。每个爆仗摊儿都有一张桌子,几个油篓,一个人站在桌子上,高声叫卖:“牛皮不是吹的,泰山不是垒的,黄河不是尿尿呲的”,“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响亮响亮,人财两旺”,那时没有扩音器,这些人都是立嗓的,调门很高,但不一回也就哑喉咙破嗓了,边说边在竹竿上挑上一挂,点燃,高高举起,噼里啪啦,放完,马上就有一堆人围上来买,在油篓边的人一边收钱一边从油篓里朝外掏爆仗,等到人少了,又一次讲演燃鞭,有时人多硬挤,鞋都被挤掉了。
那时的爆仗品种少,除了成挂的以外,还有扎芯子,也叫关门急,芯儿短,能响,二分钱一个零卖;大丽花较大,一毛钱一个,一般在晚上放,又能看花又能听响;再就是二起溜子,又叫二踢脚、钻天猴,爆仗绑在一根麻杆的头上,燃放时芯儿朝下左手拿着,右手点燃,从手里直钻天空,有的还带哨,“吱、啪”在天空爆炸,很有意思。我们在这里听听,在那里瞧瞧,听够了,瞧够了,就上选中的摊儿上去挑去买。由于手里的大洋有限,也就是买两三挂爆仗,五六个扎芯子,十几个二起溜子,大丽花有时就没钱买了。这时,伙伴们都饥肠辘辘,闻到喷香的丸子味儿,更是馋得了不得,无奈一文钱憋住英雄好汉,大家只好作罢,往家开拔!
爆仗买回来了,舍不得放,焦急地等待着新年的到来。实在挨活不住,就拆下几个来零放,特别是点燃后用劲扔上天空,爆仗响后的成就感和恣劲儿就别提了。农村过年放爆仗的时间一般是两次,一次是年三十请家堂,一次是年初二送家堂,这两次放爆仗是我的专利,别人是捞不着的。
放爆仗不小心也有呲着的时候。记得七八岁时,父亲在年集上买了几个扎芯子,放在我够不着的屋架眼上,有的还露着头,我是瞅准了。这年的年三十吃过早饭,我乘父亲不注意,找一个凳子放在床上,站上去将不将够着一个,到大门口找了一个墙上的坯缝,把扎芯子夹上,然后从正在煮肉的炉子里拿出一个劈柴,去点扎芯子,说时迟那时快,我还没来得及转身,扎芯子响了,当时只觉得耳朵嗡嗡作响,满脸生疼,两眼里全是沙,什么也看不见了。父亲抱着我赶紧上了村里的药所,村医用药水把我两眼里的沙洗净,脸上也崩了十几个小口子。说也奇怪,抹了几天眼药膏,我的眼奇迹般地好了,不过脸上多了十几个爆仗药留下的黑点,像是黑雀子,直到现在也去不掉。
尽管有了这惊险的一幕,也没有吓没我爱放爆仗的习惯。现在回想起来,孩提的时光是最美好的,几十年过去了,我还常常想起那时不愁不忧过年放鞭炮的情景……
腊月二十三,是县城大集,吃过早饭,我约几个小伙伴,拿着父母给的一两块钱,跟在大人后头,步行十几里到城里赶集买爆仗。
上午10点左右,我们就到了集场子。哇!赶集的人真是多,说是人山人海一点都不屈谎,我们几个在人缝里钻。那时的大集在小东关的河滩里,凡是没有水的地方都是人。百货摊儿、青菜摊儿、窑货市、犒鱼子摊儿挨排是家,插不进脚去。在流动的人群中,有扛着插满鲜红的糖糖蘸儿(现在叫糖葫芦)的,有扛着插满五颜六色的花几团子(用大米花粘成的有各种各样的形状)的,整个大集是花花丽丽。还有十几个冒着烟冒着热气的丸子锅摊儿,丸子锅的周围都有几个卖狗肉冻买熟肴的。走着走着还不时碰到买萝贝签子的,卖滴滴巾儿的嘴上、手上都是灰,一边买一边喊:“滴滴滴滴巾儿,买了家去哄小妮儿”。在集场子边上还有几摊说大鱼鼓书的,都围着三五十人。走着走着脚不时被赶集的人踩着,弄得鞋上光泥。
我们几个小伙伴的目的地是爆仗市,穿过密密的人丛,来到集场子外边的杨树行子里,这里便是爆仗市。每个爆仗摊儿都有一张桌子,几个油篓,一个人站在桌子上,高声叫卖:“牛皮不是吹的,泰山不是垒的,黄河不是尿尿呲的”,“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响亮响亮,人财两旺”,那时没有扩音器,这些人都是立嗓的,调门很高,但不一回也就哑喉咙破嗓了,边说边在竹竿上挑上一挂,点燃,高高举起,噼里啪啦,放完,马上就有一堆人围上来买,在油篓边的人一边收钱一边从油篓里朝外掏爆仗,等到人少了,又一次讲演燃鞭,有时人多硬挤,鞋都被挤掉了。
那时的爆仗品种少,除了成挂的以外,还有扎芯子,也叫关门急,芯儿短,能响,二分钱一个零卖;大丽花较大,一毛钱一个,一般在晚上放,又能看花又能听响;再就是二起溜子,又叫二踢脚、钻天猴,爆仗绑在一根麻杆的头上,燃放时芯儿朝下左手拿着,右手点燃,从手里直钻天空,有的还带哨,“吱、啪”在天空爆炸,很有意思。我们在这里听听,在那里瞧瞧,听够了,瞧够了,就上选中的摊儿上去挑去买。由于手里的大洋有限,也就是买两三挂爆仗,五六个扎芯子,十几个二起溜子,大丽花有时就没钱买了。这时,伙伴们都饥肠辘辘,闻到喷香的丸子味儿,更是馋得了不得,无奈一文钱憋住英雄好汉,大家只好作罢,往家开拔!
爆仗买回来了,舍不得放,焦急地等待着新年的到来。实在挨活不住,就拆下几个来零放,特别是点燃后用劲扔上天空,爆仗响后的成就感和恣劲儿就别提了。农村过年放爆仗的时间一般是两次,一次是年三十请家堂,一次是年初二送家堂,这两次放爆仗是我的专利,别人是捞不着的。
放爆仗不小心也有呲着的时候。记得七八岁时,父亲在年集上买了几个扎芯子,放在我够不着的屋架眼上,有的还露着头,我是瞅准了。这年的年三十吃过早饭,我乘父亲不注意,找一个凳子放在床上,站上去将不将够着一个,到大门口找了一个墙上的坯缝,把扎芯子夹上,然后从正在煮肉的炉子里拿出一个劈柴,去点扎芯子,说时迟那时快,我还没来得及转身,扎芯子响了,当时只觉得耳朵嗡嗡作响,满脸生疼,两眼里全是沙,什么也看不见了。父亲抱着我赶紧上了村里的药所,村医用药水把我两眼里的沙洗净,脸上也崩了十几个小口子。说也奇怪,抹了几天眼药膏,我的眼奇迹般地好了,不过脸上多了十几个爆仗药留下的黑点,像是黑雀子,直到现在也去不掉。
尽管有了这惊险的一幕,也没有吓没我爱放爆仗的习惯。现在回想起来,孩提的时光是最美好的,几十年过去了,我还常常想起那时不愁不忧过年放鞭炮的情景……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