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前辈
2022-01-01经典散文
[db:简介]
散文写手的奇人,我们的前辈:郑逸梅。怹活了98岁;临终前2小时,写完7000字的文章,放下笔,很高兴。微笑着,向亲人告别,并嘱咐:不要惊动他人。事后再发通知。子女亲属8人送他火化,骨灰安放,一切停当之后,亲属才通知单位、亲友,死后也不多麻烦人。
郑逸梅(1895-1992)祖籍安徽,生于江苏。幼年丧父,外祖父抚养长大;原姓鞠,随外祖父改姓郑。自幼不喜玩具,喜书籍。外祖父就给他买书。叫他高兴。他说“我得到书,非常高兴。这是古人的好文章。现在看不懂,日后我会懂的”。于是给他买“以后会懂”的《昭明文选》、《古文观止》等预备着。17岁入江苏省立二中,开始写文史类散文。后来到上海影戏公司,加入南社。担任报刊编辑,到中学教书、当校长;课余时间,为报纸写文章,成为“报刊补白大王”。
郑逸梅先生自17岁(1913年 )发表文字,耄耋之年仍然执笔耕耘,文坛少见。文章多文苑艺林轶闻,是近现代文艺界不可多得的资料。早年作品文言,简练含蓄,风格别致;晚岁炉火纯青,普通话偶杂文言,知识趣味合一。可读耐读,雅俗共赏。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是底线,勤于观察。凝神结思,笔下没神也会有鬼。怹斋名“纸帐铜瓶室”暗喻“梅”;据说是三面书架,一面窗,自比陆游的“书巢”,案下床侧都是书。对于读书,他说“心中无一事萦系,然后读书得其奥,饮酒得其趣,睡眠得其适,游赏得其幽。”心里头老牵挂些什么,干什么都失其趣味,不得洒脱,所以必须“活在当下!”读书也如此。
郑老是老一代读书人,对读书有许多妙论,对老式的读书方法他说是“里打进”,而他用的是“外打进”。所谓“里打进”“前人看重基本功,教师和家长都督促子弟们读经典、诵名篇务使含英咀华。不许阅览闲杂书籍,以免分散注意力。直至达文通理,才许涉猎稗史小说,有所遣兴。”这是“里打进”,有了基础,再扩大读书范围。“外打进”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先从饶有趣味性的稗史小说和时代气息浓厚的散文入手,然后读清文及晚明小品,更上溯元曲、宋词、唐诗、汉文章,对《左传》、《离骚》、《诗经》、《尚书》也要下一番研究功夫。”他的结论:“培根之深,植基之固,前者胜于后者;至于领会之易,进步之速,是后者胜于前者;各有利弊。”
郑逸梅老人热爱读书,喜欢游历;他曾说:“恨不得十年暇,读平生未见之书,涉从来未至之境。”也曾有过十年暇,但只“暇”,没能读书,更不能“涉”。但读书的兴趣没有减少,他叹道:“喜读书者不得书读,喜饮酒者不得酒饮,喜游山水者不得山水游,最为恨事。”又说:“天下惟善读书者,不负花月,不脱酒盏,不离山水,不绝美人。”“不读书,不看云,不焚香,不写字,则雅趣自消,俗尘自长。”
说读书要刻苦跋涉,“平野看山,似翠峦秀壑,近在眼前,然行行重行行,颇费跋涉;读书悟理亦然。”“面目之可憎与否,不在美与丑,在于其人之曾否读书,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
“冷眼以观世,虚心以读书。”“风日晴爽不出游,有负天时。明窗几净不读书有负地利。高朋满座不饮酒有负人和。”“暖衣饱食,尚有余钱沽酒买书,不亦快哉!”
有关读书,郑老妙语连珠,底蕴实在,情趣多出。“读美人传宜缓,缓则愈觉缠绵。读英雄传宜急,急则豪气直达。”“读《红楼梦》宜于暖阁,读《水浒传》宜于风廊。”读山水记宜于晨起开窗;读美人传宜于夜静闭户。”等等。颇叫人反复思索。
郑老写文史轶事,别人记他的轶事。以见前人的意趣胸襟。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