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句子:源源本本(3)
2022-01-01经典散文
[db:简介]
头疼
头疼,会疼死人吗?下午实在坚持不住,心慌手抖,临下班,去外面买药。
药店老板见我的副狼狈样子,眼睛都睁大了一圈。
回来的路上,在车里一直冒汗。我摸了摸额头,凉的。
说不出来的难受。车载广播里的歌一句也没有听清。
下午,涛哥的《小镇的诗》到了。快递包装里面,涛哥自己还用报纸又包了一层。涛哥的心血全在里面。在微信上和涛哥报告:小镇的诗顺利抵达沧州。没想到,涛哥又在医院里输液。我们的身体啊。
涛哥说他自己太看重这本书了。说现实中的自己很失败。
大家活得都不易。
委屈这个词。我已越来越觉得俗。
2014.9.11
橘子
在路边买了几个酸梨和橘子。酸梨已不再是我小时候吃过的那种。它变大了,还有了红晕,吃起来也更过瘾。
吃橘子,想起《背影》里那个老父亲为即将远行的儿子买橘子的情景,在那里学会了“蹒跚”这个词。
也会想起在很久以前的冬天,买上几个橘子,大家坐在床铺上一起吃。那时,橘子并不仅是一种水果,更像是充饥的食物。宿舍里,暖气也不是很热,大家都穿得臃肿。早晨,还会被冻醒,甚至张嘴哈气都能哈出一团白雾。
那个城市里,每到冬天,雾都很大,尤其早晨,窗外总是灰蒙蒙一片。不知道是我们没有睡醒,还是这个世界没有睡醒。
2014.9.24
重读先生
十一假期,一字未写。反而过的更加轻松。没有那些沉重的情绪作祟,整个身体都觉轻起来。
书也未看几篇。独看了鲁迅先生的小说集《呐喊》。这是假期之前从网上购得的。一本很小很薄的书,红色封面。很是喜欢。之所以重读先生文字,概因想念读书时光。彼时年少,不经世事,不能体会先生所言。而此时慢慢读来,心中却全然不是当年滋味。读书时,我最犯怵的就是文末一句“背诵全文”。而先生文字,又恰恰是必备篇目,不免惹人嫌烦。而时光辗转,每每念及《故乡》《社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诸文,竟悲从中来。
哭笑不得
一个并不熟识的朋友,知道我写些分行。话头说起,就要求我为他写首诗歌,考验一下我的功力。而我向来不喜命题作文,却竟也“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地附庸风雅。“风雅”之后,朋友又要求把他的名字加进诗句之中。加上之后,却又不甚满意,说这不是诗。这还用说吗,这怎么可能是诗?
人生之苦
和所有人一样,诗人也有苦闷,他们并不是一群活在花前月下的世外人。节日里,听闻一90后诗人自杀而去。虽然对这个年轻的生命并不熟悉,甚至之前没有读过他的一首诗,可心里却也觉得沉重。
文章憎命达。这是古话。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歌里是这么唱的。在最近的《中国梦之声》里,韩红也说:没听说过活的自在逍遥的人能写出好作品。创作和苦难好像是一对孪生子,分不开。从古至今,那么久的岁月,这个命数却依然无法改变。
在给涛哥写《他从小镇来》的时候,我说过:在这个追求速度与物质的时代,写字,尤其诗歌,可以说就是一个吃力不讨好的活计,聪明人都不愿做。但是依然有那么多人,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他们傻吗?他们要是真傻,能写出那些带着人的真实体温的文字吗?
他们是没有办法。他们天生拥有更为敏感的触角,他们看不惯这成人世界的游戏规则。他们也想长大,可是长大的代价就是要融入,要同化,要遵守既有的规则。这对于任何一个人都是残酷的。尤其是对那些天生敏感的人,更是摧残。可是世界就在你面前,你就在世界之中,由不得你选择。这个时候,有人就低下了头,有人戴上了面具,而那些更为倔强的人,则被前面的墙撞得头破血流。在外在表现上,前两者可能无异,后者则惨烈得多。但可以肯定,哪一种,都不轻松。
其实,这些,我们心里都是有数的。我们每个人可能都会问过自己:为什么我是这种活法,而不是那种活法?为什么我想要的活法一直都没有来到,梦想的活法都去了哪?
人生苦短。这是古语。人生又苦又短,何以如此?归根到底,还是我们自己,是人,是人把苦难加之于人。从少年到青年,再从中年到老年,无不承受着生命之重。少年开始,就要为今后的升学和就业所困,孩子们的乐趣在哪里?不要说还有多少贫困地区的孩子上不起学吃不上饭,偌大一个国家,真的缺那些钱吗?再说青年,有多少年轻人在不喜欢的岗位上,眼睁睁地看着宝贵的青春白白地流走?又有多少年轻人在耳濡目染之下变成了他们曾经厌恶的人?又有多少年轻人为了一套房子而成为奴隶?放眼望去,我们的疆土何等广阔,何以让年轻人连一所房子也买不起?而中年人,人已不惑,又将知命,肩负承上启下的重任,得名利者,在自己前行的路上想法设法让后代羽翼丰满;无名无利者,就开始把曾经的梦想押宝在那些孱弱的翅膀之上,又有多少人不是这样?
一代又一代,就这么过着。真想不明白,人何苦为难人呢?想起先生一句话: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2014.10.7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