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上的风景
2022-01-02抒情散文何也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1:29 编辑
关于找寻。节前节后,谈论最多的当然是旅游。让人快乐,抑或不快乐的旅游。七七八八,要么是“没找到”,要么是“没满足”。没有找到想要找的记忆,没有找到想要……
关于找寻。节前节后,谈论最多的当然是旅游。让人快乐,抑或不快乐的旅游。七七八八,要么是“没找到”,要么是“没满足”。没有找到想要找的记忆,没有找到想要……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1:29 编辑 <br /><br /> 关于找寻。节前节后,谈论最多的当然是旅游。让人快乐,抑或不快乐的旅游。七七八八,要么是“没找到”,要么是“没满足”。没有找到想要找的记忆,没有找到想要看的风景,没有吃到想要吃的美食。心神疲惫不说,还让初始的希望变为失望。 有空,但找不到。这是最最不快乐的。如此,找寻就成了无尽的烦恼。
也有快乐的,找到了自己所要去的地方。被熏陶了,被教化了。甚至被满足了。 路上的风景,也就成了一个永远嚼觉的话题。于是,也就幻想着在另一个假期,让自己的心灵归化于自然,归化于人文,抑或缥缈的远方。
于是,也就生发出了很多的期待。找寻的期待。
杜甫草堂。成都的草堂应该是杜甫最豪华最惬意的落脚处。如果他能活到今天的话。有回绕的流水,有起伏的假山,有迤逦的田园风景,还有书房,仆人之所,会客厅。当然,绵竹也是少不了的。一丛丛,一蓬蓬的竹子,遮天蔽日,粗粝挺拔。
人头攒动,相机闪闪中,所谓的茅屋故居,变成了摆设。一种供作秀之用的摆设。不禁暗叹,如果诗圣有知,也定然不会吟唱茅屋为秋风所破的凄然,无望,抑或哀嚎。
倒是茅屋旁的浣花溪在见证了诗圣艰辛的劳作后,至今仍保留了“杨柳枝枝弱,枇杷对对香”、“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的诗意,让人在刹那间感受到诗人动荡后难得的闲散和归宿。
远离了开元盛世,远离了长安洛阳,远离了文人雅客,在成都的杜甫每天与田夫野老为伴。质朴真实的俗世,给他极大的心灵安慰,包括和诗人高适的交往。世事俨然一个过客,短暂的适意后,成都大旱,草堂也遭波及。而他刚刚结识的成都府尹严武,也被应招入朝。
“此生哪老蜀?不死会归秦”。但长安路何其遥遥。严武离后不久,成都少尹叛乱。蜀道阻隔,回归长安的希望再次破灭,杜甫只得离开草堂,流亡梓州。
冥冥之中,他“安得广厦千万间”的愿景,竟也一语成谶。草堂也就成了不堪回首的回忆。
宽和窄。广茫的天穹之下,看得见,或看不见,就成了界定宽窄与否的重要标识。
在宽窄巷子,看得见的是摩肩接踵的人流,商潮,看不见的是巷子的风情,意蕴。
人潮,叫卖,无关风情的噪音,让巷子变得逼仄而小气。那些隐藏在巷子骨子里的静,雅,及其蕴含的分外诗意,消匿,甚至沉淀到了嘈杂的斑驳之中。
在阳朔见到的酒吧、咖啡馆,这里也有,且更为密集。原本是令人有许多珍惜的零碎片段、令人有讲话欲望、令人有专注于温暖的地方,也仅存为一丝进入时的迷惘。诺大的咖啡馆,成了一辆长途大巴,且无人下车。上席,而已,子非,宽居,花间,白夜,这些让人留恋的地方,已经沦落为一个个名字,放肆而张扬。没了含蓄,没了神秘,甚至没了那份懒散,颓靡。少了一种味道,窄巷子确实变窄了许多。
路边有极力推荐观赏川剧变脸的,急促地声音从窗棂间穿越而来,多了一份喧闹,少了一点闲散,也让正午的光线附加了太多的燥热。长袖轻舞,原本是有着很舒适的悠然,也有着旧时光的绽放,但也是因着聒噪,而多了些轻浮。
百年来的积淀,就这样隔了太多的揣测,而走远了。
成都大道。因为路途阻隔,因为行走的不确定性,为了避免对一个城市完美追求无法实现的苦楚,我们应该抛弃些过多的期待。
成都大道人满为患,车满为患。秋阳里,也正在挣扎着显出自己的挺拔来。
想起了那句叫响大半个中国的话语,“一个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地方”。说的就是成都。
应该是个理想的下午,应该有悠闲,适意,也应该多点晃荡。但总觉气氛不对。仿佛走进《二十四城记》里了。忙乱之中,有着一种说不出的怜意。对,就是怜意。成都大道上的怜意,它让一个城市活了起来,且变得优雅。 能够被称作天府之国,成都一直在南北文化的边缘徘徊。也发生过冲突,但更多一些富饶,和安康。所以,在这座城市中,休闲,慢生活成为鲜明的主题。成都大道也不例外。
尽管忙乱,天气甚至慢慢转阴,但街道边的城市依然安静。沿着大道一直走,希望落点小雨,让孤寂和落寞静静地融入城市的血脉中,让城市的俗世前生不断轮回。这样,才觉得亲切。就像光着膀子吃着火锅。喝着啤酒。临街的小道上,有买烤红薯的。远远的,就能闻到甜甜的纯香,刚从泥土里掏出来似的。
文殊院。文殊院完全是成都式的。依偎着树林,街道,既有俗世,也有宗教。从一棵树开始,或者从一头石狮子开始,都可以看到它的静默,和繁华。
铃木大拙曾说过,禅与其说是宗教,还不如说是一种诗歌。对文殊院来说,禅就是一种梦幻的感觉,是一种内在力量。“心源一契”。就像满街的榕树,一叶之下,大地就在其中。
文殊院的后面是一片草地,静谧之外,喧嚣之外,有小亭供游人一坐。歇息之间,有人在翻阅《互联网+》。很畅销,很时尚的书。远处是文殊院禅宗体验营的招牌。白衣飘飘中,神色寂然,物我两忘,仿佛要融化到一片片榕树里去。
一墙之外,就是“空林”。绕佛塔三圈,可以祈福吉祥,让繁杂的内心安静下来。
也有快乐的,找到了自己所要去的地方。被熏陶了,被教化了。甚至被满足了。 路上的风景,也就成了一个永远嚼觉的话题。于是,也就幻想着在另一个假期,让自己的心灵归化于自然,归化于人文,抑或缥缈的远方。
于是,也就生发出了很多的期待。找寻的期待。
杜甫草堂。成都的草堂应该是杜甫最豪华最惬意的落脚处。如果他能活到今天的话。有回绕的流水,有起伏的假山,有迤逦的田园风景,还有书房,仆人之所,会客厅。当然,绵竹也是少不了的。一丛丛,一蓬蓬的竹子,遮天蔽日,粗粝挺拔。
人头攒动,相机闪闪中,所谓的茅屋故居,变成了摆设。一种供作秀之用的摆设。不禁暗叹,如果诗圣有知,也定然不会吟唱茅屋为秋风所破的凄然,无望,抑或哀嚎。
倒是茅屋旁的浣花溪在见证了诗圣艰辛的劳作后,至今仍保留了“杨柳枝枝弱,枇杷对对香”、“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的诗意,让人在刹那间感受到诗人动荡后难得的闲散和归宿。
远离了开元盛世,远离了长安洛阳,远离了文人雅客,在成都的杜甫每天与田夫野老为伴。质朴真实的俗世,给他极大的心灵安慰,包括和诗人高适的交往。世事俨然一个过客,短暂的适意后,成都大旱,草堂也遭波及。而他刚刚结识的成都府尹严武,也被应招入朝。
“此生哪老蜀?不死会归秦”。但长安路何其遥遥。严武离后不久,成都少尹叛乱。蜀道阻隔,回归长安的希望再次破灭,杜甫只得离开草堂,流亡梓州。
冥冥之中,他“安得广厦千万间”的愿景,竟也一语成谶。草堂也就成了不堪回首的回忆。
宽和窄。广茫的天穹之下,看得见,或看不见,就成了界定宽窄与否的重要标识。
在宽窄巷子,看得见的是摩肩接踵的人流,商潮,看不见的是巷子的风情,意蕴。
人潮,叫卖,无关风情的噪音,让巷子变得逼仄而小气。那些隐藏在巷子骨子里的静,雅,及其蕴含的分外诗意,消匿,甚至沉淀到了嘈杂的斑驳之中。
在阳朔见到的酒吧、咖啡馆,这里也有,且更为密集。原本是令人有许多珍惜的零碎片段、令人有讲话欲望、令人有专注于温暖的地方,也仅存为一丝进入时的迷惘。诺大的咖啡馆,成了一辆长途大巴,且无人下车。上席,而已,子非,宽居,花间,白夜,这些让人留恋的地方,已经沦落为一个个名字,放肆而张扬。没了含蓄,没了神秘,甚至没了那份懒散,颓靡。少了一种味道,窄巷子确实变窄了许多。
路边有极力推荐观赏川剧变脸的,急促地声音从窗棂间穿越而来,多了一份喧闹,少了一点闲散,也让正午的光线附加了太多的燥热。长袖轻舞,原本是有着很舒适的悠然,也有着旧时光的绽放,但也是因着聒噪,而多了些轻浮。
百年来的积淀,就这样隔了太多的揣测,而走远了。
成都大道。因为路途阻隔,因为行走的不确定性,为了避免对一个城市完美追求无法实现的苦楚,我们应该抛弃些过多的期待。
成都大道人满为患,车满为患。秋阳里,也正在挣扎着显出自己的挺拔来。
想起了那句叫响大半个中国的话语,“一个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地方”。说的就是成都。
应该是个理想的下午,应该有悠闲,适意,也应该多点晃荡。但总觉气氛不对。仿佛走进《二十四城记》里了。忙乱之中,有着一种说不出的怜意。对,就是怜意。成都大道上的怜意,它让一个城市活了起来,且变得优雅。 能够被称作天府之国,成都一直在南北文化的边缘徘徊。也发生过冲突,但更多一些富饶,和安康。所以,在这座城市中,休闲,慢生活成为鲜明的主题。成都大道也不例外。
尽管忙乱,天气甚至慢慢转阴,但街道边的城市依然安静。沿着大道一直走,希望落点小雨,让孤寂和落寞静静地融入城市的血脉中,让城市的俗世前生不断轮回。这样,才觉得亲切。就像光着膀子吃着火锅。喝着啤酒。临街的小道上,有买烤红薯的。远远的,就能闻到甜甜的纯香,刚从泥土里掏出来似的。
文殊院。文殊院完全是成都式的。依偎着树林,街道,既有俗世,也有宗教。从一棵树开始,或者从一头石狮子开始,都可以看到它的静默,和繁华。
铃木大拙曾说过,禅与其说是宗教,还不如说是一种诗歌。对文殊院来说,禅就是一种梦幻的感觉,是一种内在力量。“心源一契”。就像满街的榕树,一叶之下,大地就在其中。
文殊院的后面是一片草地,静谧之外,喧嚣之外,有小亭供游人一坐。歇息之间,有人在翻阅《互联网+》。很畅销,很时尚的书。远处是文殊院禅宗体验营的招牌。白衣飘飘中,神色寂然,物我两忘,仿佛要融化到一片片榕树里去。
一墙之外,就是“空林”。绕佛塔三圈,可以祈福吉祥,让繁杂的内心安静下来。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