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雀伴我独行
2022-01-02叙事散文敬一兵
麻雀伴我独行敬一兵处暑第三天,一场大雨突然而至。说它突然,是我昨天送人赶火车,在太阳底下被暴晒的皮肤还在疼痛不休,今天疼痛的皮肤居然在风吹过的时候起了鸡皮疙瘩。这场大雨简直就像一道门槛,进门之前我身上的衣服和脑袋里装的东西还带有夏天的性质,……
麻雀伴我独行
敬一兵
处暑第三天,一场大雨突然而至。说它突然,是我昨天送人赶火车,在太阳底下被暴晒的皮肤还在疼痛不休,今天疼痛的皮肤居然在风吹过的时候起了鸡皮疙瘩。这场大雨简直就像一道门槛,进门之前我身上的衣服和脑袋里装的东西还带有夏天的性质,进门之后我的身子就感到了秋天与夏天的明显差别。我历来都不喜欢高温而只喜欢从梧桐树上渗漏出来的凉爽,最关键的是由凉爽决定的色彩,可以让感官从麻木逐渐走向清晰,就连听班得瑞的音乐也有了立体和呼吸的感觉。秋天的湿润和柔软的温度让人脑袋敏捷身体安静,这是时间的状态,也是人本来的状态。是说英国天才作家莫尔在安静的状态下把麻雀写成了不安分的黑点,原来穿过潮湿和阴霾,他看见了麻雀飞翔提供出来的天空高度。麻雀是和人走得最近但却一直拒绝人圈养的鸟类,这种拒绝的态度,保证了它们的子孙在问候一颗谷粒的时候,随时随地都可以倾听到自己的羽毛和空气摩擦而产生出来的美妙音符。麻雀可以自由自在从加缪的荒诞想象的任何一种背景中起飞,一路与音乐相伴,越过萨特描述的所有焦虑和不安的环境,安静地降落在茨维塔耶娃诗歌中的幸福与宁静的家园里。但我对自己的生存方式,却没有太多的选择和拒绝的权利。我只能住在被钢筋、水泥、青砖和各种类似肠道、呼吸道、脉管之类的管线支撑起来的高楼里,被笼子囚禁而失去了生理和心理上的飞翔能力,任由时间这个送葬者,带走我的青春和回忆。
麻雀就是这样成了我的执镜者。
安静下来的时候,我就能够从麻雀的身上,看见自己冰凉的影子。冰凉的成分来自于我沉重的肉身不能像麻雀那样起飞和降落的无奈,也来自于我在太阳下、雨水中或者寒冷里感觉到的欲望都是可想而不可及的。我从麻雀飞翔的姿势进入到我的内心,凭借麻雀这面镜子的反射,发现自己就是在麻雀翅膀下独行的人。楼宇、电梯、电脑、空调、电子钟、反季节食品、化纤服装、仿真花卉和代步的汽车这些东西,不仅限制了我和自然的亲近,还像妓女背叛了性爱文人背叛了脑袋一样,让我的器官悄悄背叛了我的身体和身体外面的世界,对时间和季节的判断发生迟钝或者混乱。自然正在人的手上死亡,正在被城市埋葬。这一点,都被本雅明和卡夫卡先于我而看得清清楚楚。他们的一生,本质上就是在独行,那种静谧得不会发出声响的独行。一个人可以通过独行离开家庭来逃避代与代之间的断裂痛苦,也可以在从一个城市到另外一个城市的独行的漂泊中,慢慢梦想地球有一天会经历一个抛弃血腥和恐怖的文明,并在它一亿岁或四亿岁生日时献上这样的礼物。当然,还可以在和无数苦难擦肩而过,或者灵魂即将被掏出来的时候,于独行中保持微笑不失优美之态。
酒神戴奥尼索士的庄典中,人们互相簇拥,载歌载舞情绪激昂兴奋,酒让人的个体意识开始解体,感到已超脱了人生的桎梏,彼此没有了戒备和隔阂,大家都从痛苦和毁灭中获得了悲剧性的音乐快感的情形毕竟很少。很多时候,人们还是各自在不同的路上独行。独行并不是孤独行走,而是走在一条路上的人,各有各的想法,不愿沟通也很难沟通。我的这个判断,来自于鲁迅对尼采“任何苦难都无法、而且永远无法让我对我所认识的生活作伪证”这句话发出的喝彩与感叹。通过某种媒介,让一个人瞬间就穿过迷茫走进另外一个人的心里面去,确实难得,确实值得“斯世当以同怀视之”。这样一来,我就为自己的独行,找到了一条值得期待的理由。
跟米沃什比起来,我的独行确实轻松多了,没有从波兰流亡到法国,最后客死美国那么辛酸和痛苦。我最多就是背了几口黑锅,无法在行为和语言上,被划分在大多数人的队伍里面而已。不能与大多数人为伍,受到大多数人讽喻,只会加重精神上的负载,而不会伤筋动骨,更不会阻拦住我身体的线条和轮廓继续散发出呼吸的景象。讽喻仅仅只是一个谜语,甚至,连驼背小人打破汤锅的鬼把戏都不如。即便这样,我的独行,还是不如一只下山觅食的鸟来得那么洒脱和轻松。它们的飞翔从形式上跟我的独行差不多,但内容和核质就相去甚远了。西尼说人的灵魂和一只麻雀的重量差不多。但是,麻雀飞翔时,只带着歌声、羽毛和对生命的迷恋,不像我的独行,既要带上我的希望和顽强的信念,还要带上背负的黑锅、道德、责任、数不清的欲念、复杂的情愫、个人英雄主义的全部装备和脚上的泥巴头发上的雨水,还有肮脏的衣服。我相信每只从我头顶上飞过的麻雀,都看到了我的沉重背负,也听到了别人在我背后发出来的杂音。它们没有停下飞翔的动作,唯恐这样一来,会给我带来更多的惊扰。多么悲悯的麻雀呀。
每个人都有独行的时候,至少,可以随时随地点燃自己心中独行的小火焰。但是,真正有勇气点燃独行火焰的人并不多。独行,就是从大多数人的观念和习惯中出走,后果肯定是因为不理解而被大多数人当疯子看,变成讽喻的对象任人指点蔑视。望一眼头顶上飞翔的麻雀,我的心里就会流出殷红的鲜血。
傍晚,我的窗外又落下了秋雨。雨滴敲打树叶,树叶就有了惆怅的味道,阴霾的天色被湿气浸润,天色也多了沉甸甸的重量。惆怅和色彩的重量,成了笼罩我身体和灵魂的网络。任何一个在活着的时候不能应付生活的人,都需要用一只手遮挡住笼罩他命运的绝望。我忽然想起卡夫卡被交织在他生命中的那张由荣誉、伟大的天赋、笨拙和不幸构成的巨网笼罩时说的这句话。麻雀收回了飞翔的翅膀躲在屋檐下避雨。只有我窗户对面那个中年妇女,继续撑了一把肮脏的雨伞,蜷缩在屋檐下,等候别人外出时扔进垃圾桶里的垃圾,让她从中捡拾到一些可以卖钱的东西。此刻的她,很像麻雀存在的另外一种形式,也很像我独行延伸出来的另外一种形式。
路灯穿过树叶的空隙落在她的身上,摇曳的光斑让她变成了一幅破碎的油画。油画的每一个残片,从轮廓到线条再到色调,都泄露出了只有心酸向着心痛聚集才有的那种沧桑和刀割的痛感。风一吹,雨一淋,这些元素就沿着画面碎片镶嵌出来的道路,朝我的眼睛款款走来。这是我第一次长时间看真正的油画原作。我与她隔着一条马路面面相觑互相揣测,还能穿过这幅油画的色调看见她的怪癖、无数细微的毛病和习惯,她捡拾垃圾的手也暴露了她内心的柔弱或者猥琐。甚至,当她从垃圾桶里掏到几个塑料瓶子或者一口破铁锅时,我还能隐约看见跟在她的表情和动作后面每一个故事的章节,正在从她的脸上和手上没有遮蔽地流露出来。这些故事的细节末梢在她的身上躲躲闪闪,情形很像一个深山里的村姑,习惯了经年累月无声无息的生活,丰满的身材从未被嘴唇碰过被手抚摸过,现在却突然要面对一双偷窥的眼睛而表现出来的羞涩与腼腆。世界上的所有事情,都来自于疑问和隐私。人类的最高秘密,比如性爱或者所有的难言之隐,因不愿意与人分享而如此惊人地相似。事实上,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座阳光永远无法照射的阴暗地窖。所以,规避偷窥,自然就成了在生活上选择独行的一种本能。没有人愿意冒着把脸皮抹下来装进包包里然后自降身份自降尊严的风险来了解她独行背后的故事,我也是这样,因此我采用了偷窥的方式。偷窥不过是在社会禁忌中满足原始好奇的一种民间方式罢了。偷窥作为人的一种本能,可能随时会引发道德上的焦虑。但我没有满足好奇的欲望,也没有焦虑的担忧。恰恰相反,我对她的窥视,完全是出自于对她独行背后的所有故事的尊敬和不愿惊扰她的目的。如果把她的生活看成是一堆碎片的相应后果,那么许多的难言之隐,就成了她选择捡垃圾这条无法与大多数人为伍的独行道路的理由。看一次她的举动,就会对巴尔扎克、福楼拜和左拉有了一次深入人性内核的理解。
她如果不捡垃圾,我绝对想象不出她是一个什么性格的人,但她长期在这里捡垃圾,不用想象就可以看出来,她跟麻雀的性格差不多。麻雀天生敏锐,对威胁的降临不是针锋相对而是选择远走高飞。当普鲁士国王下令剿杀麻雀时,早已熟悉了的天空和大地不再属于它们了,甚至连它们的一根羽毛和一声啁啾也不肯收留了,这些弱小的麻雀只能怀揣着惊恐的心飘落到了异国他乡,它们中间的一部分,肯定就是在悲鸣中艰难地飞向了遥远但却懂得善待生命的地方,然后擦干血迹,又在惴惴不安中孵化出它们的下一代。至少对我来说,情形是这样的,难怪我一看见屋檐下或者天空飞翔的麻雀,我就会想起麻雀曾经经历的这段心酸的历史。拾垃圾的这个妇女,也是这般一个情形。麻雀的秉性和气质还像一个诗人,一生充满了乐观的积极因素,或者也可以说成是诗人与麻雀在对待生存、生活、生命上持有相似的态度。而对于拾垃圾的她来说,她也是一个诗人,垃圾是她的灵感和创作的全部冲动。
现在,这个捡垃圾的独行人,才开始了她的述说。
她的述说跟麻雀的啾啾声一样,短小简洁却惊心动魄。她的述说和麻雀简洁的啾啾鸣叫,都是经过了长期用温度、生命的营养、爱和忍耐力孵化出来的,直到整个世界被柔软的、朴素的声音打动。也许别人要等到明天一觉醒来,才会明白她捡垃圾这个独行姿势里的画外之旨和弦外之音的温柔细节,才会记住德兰修女的那句名言:爱这个世界。可我已经有点迫不急待了,爱这个世界,难道真的要等到明天吗?我觉得在独行的路上,多了一个伙伴,即使这个伙伴是捡垃圾的卑微草民。但有了她,还有头上和我形影相随的麻雀,我不再孤独了。我甚至开始设想,当我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我还能够请她或者任何一只麻雀,把我埋在我依旧喜欢的这段时光里面。
[ 本帖最后由 敬一兵 于 2011-10-15 08:45 编辑 ] 敬一兵
敬一兵
处暑第三天,一场大雨突然而至。说它突然,是我昨天送人赶火车,在太阳底下被暴晒的皮肤还在疼痛不休,今天疼痛的皮肤居然在风吹过的时候起了鸡皮疙瘩。这场大雨简直就像一道门槛,进门之前我身上的衣服和脑袋里装的东西还带有夏天的性质,进门之后我的身子就感到了秋天与夏天的明显差别。我历来都不喜欢高温而只喜欢从梧桐树上渗漏出来的凉爽,最关键的是由凉爽决定的色彩,可以让感官从麻木逐渐走向清晰,就连听班得瑞的音乐也有了立体和呼吸的感觉。秋天的湿润和柔软的温度让人脑袋敏捷身体安静,这是时间的状态,也是人本来的状态。是说英国天才作家莫尔在安静的状态下把麻雀写成了不安分的黑点,原来穿过潮湿和阴霾,他看见了麻雀飞翔提供出来的天空高度。麻雀是和人走得最近但却一直拒绝人圈养的鸟类,这种拒绝的态度,保证了它们的子孙在问候一颗谷粒的时候,随时随地都可以倾听到自己的羽毛和空气摩擦而产生出来的美妙音符。麻雀可以自由自在从加缪的荒诞想象的任何一种背景中起飞,一路与音乐相伴,越过萨特描述的所有焦虑和不安的环境,安静地降落在茨维塔耶娃诗歌中的幸福与宁静的家园里。但我对自己的生存方式,却没有太多的选择和拒绝的权利。我只能住在被钢筋、水泥、青砖和各种类似肠道、呼吸道、脉管之类的管线支撑起来的高楼里,被笼子囚禁而失去了生理和心理上的飞翔能力,任由时间这个送葬者,带走我的青春和回忆。
麻雀就是这样成了我的执镜者。
安静下来的时候,我就能够从麻雀的身上,看见自己冰凉的影子。冰凉的成分来自于我沉重的肉身不能像麻雀那样起飞和降落的无奈,也来自于我在太阳下、雨水中或者寒冷里感觉到的欲望都是可想而不可及的。我从麻雀飞翔的姿势进入到我的内心,凭借麻雀这面镜子的反射,发现自己就是在麻雀翅膀下独行的人。楼宇、电梯、电脑、空调、电子钟、反季节食品、化纤服装、仿真花卉和代步的汽车这些东西,不仅限制了我和自然的亲近,还像妓女背叛了性爱文人背叛了脑袋一样,让我的器官悄悄背叛了我的身体和身体外面的世界,对时间和季节的判断发生迟钝或者混乱。自然正在人的手上死亡,正在被城市埋葬。这一点,都被本雅明和卡夫卡先于我而看得清清楚楚。他们的一生,本质上就是在独行,那种静谧得不会发出声响的独行。一个人可以通过独行离开家庭来逃避代与代之间的断裂痛苦,也可以在从一个城市到另外一个城市的独行的漂泊中,慢慢梦想地球有一天会经历一个抛弃血腥和恐怖的文明,并在它一亿岁或四亿岁生日时献上这样的礼物。当然,还可以在和无数苦难擦肩而过,或者灵魂即将被掏出来的时候,于独行中保持微笑不失优美之态。
酒神戴奥尼索士的庄典中,人们互相簇拥,载歌载舞情绪激昂兴奋,酒让人的个体意识开始解体,感到已超脱了人生的桎梏,彼此没有了戒备和隔阂,大家都从痛苦和毁灭中获得了悲剧性的音乐快感的情形毕竟很少。很多时候,人们还是各自在不同的路上独行。独行并不是孤独行走,而是走在一条路上的人,各有各的想法,不愿沟通也很难沟通。我的这个判断,来自于鲁迅对尼采“任何苦难都无法、而且永远无法让我对我所认识的生活作伪证”这句话发出的喝彩与感叹。通过某种媒介,让一个人瞬间就穿过迷茫走进另外一个人的心里面去,确实难得,确实值得“斯世当以同怀视之”。这样一来,我就为自己的独行,找到了一条值得期待的理由。
跟米沃什比起来,我的独行确实轻松多了,没有从波兰流亡到法国,最后客死美国那么辛酸和痛苦。我最多就是背了几口黑锅,无法在行为和语言上,被划分在大多数人的队伍里面而已。不能与大多数人为伍,受到大多数人讽喻,只会加重精神上的负载,而不会伤筋动骨,更不会阻拦住我身体的线条和轮廓继续散发出呼吸的景象。讽喻仅仅只是一个谜语,甚至,连驼背小人打破汤锅的鬼把戏都不如。即便这样,我的独行,还是不如一只下山觅食的鸟来得那么洒脱和轻松。它们的飞翔从形式上跟我的独行差不多,但内容和核质就相去甚远了。西尼说人的灵魂和一只麻雀的重量差不多。但是,麻雀飞翔时,只带着歌声、羽毛和对生命的迷恋,不像我的独行,既要带上我的希望和顽强的信念,还要带上背负的黑锅、道德、责任、数不清的欲念、复杂的情愫、个人英雄主义的全部装备和脚上的泥巴头发上的雨水,还有肮脏的衣服。我相信每只从我头顶上飞过的麻雀,都看到了我的沉重背负,也听到了别人在我背后发出来的杂音。它们没有停下飞翔的动作,唯恐这样一来,会给我带来更多的惊扰。多么悲悯的麻雀呀。
每个人都有独行的时候,至少,可以随时随地点燃自己心中独行的小火焰。但是,真正有勇气点燃独行火焰的人并不多。独行,就是从大多数人的观念和习惯中出走,后果肯定是因为不理解而被大多数人当疯子看,变成讽喻的对象任人指点蔑视。望一眼头顶上飞翔的麻雀,我的心里就会流出殷红的鲜血。
傍晚,我的窗外又落下了秋雨。雨滴敲打树叶,树叶就有了惆怅的味道,阴霾的天色被湿气浸润,天色也多了沉甸甸的重量。惆怅和色彩的重量,成了笼罩我身体和灵魂的网络。任何一个在活着的时候不能应付生活的人,都需要用一只手遮挡住笼罩他命运的绝望。我忽然想起卡夫卡被交织在他生命中的那张由荣誉、伟大的天赋、笨拙和不幸构成的巨网笼罩时说的这句话。麻雀收回了飞翔的翅膀躲在屋檐下避雨。只有我窗户对面那个中年妇女,继续撑了一把肮脏的雨伞,蜷缩在屋檐下,等候别人外出时扔进垃圾桶里的垃圾,让她从中捡拾到一些可以卖钱的东西。此刻的她,很像麻雀存在的另外一种形式,也很像我独行延伸出来的另外一种形式。
路灯穿过树叶的空隙落在她的身上,摇曳的光斑让她变成了一幅破碎的油画。油画的每一个残片,从轮廓到线条再到色调,都泄露出了只有心酸向着心痛聚集才有的那种沧桑和刀割的痛感。风一吹,雨一淋,这些元素就沿着画面碎片镶嵌出来的道路,朝我的眼睛款款走来。这是我第一次长时间看真正的油画原作。我与她隔着一条马路面面相觑互相揣测,还能穿过这幅油画的色调看见她的怪癖、无数细微的毛病和习惯,她捡拾垃圾的手也暴露了她内心的柔弱或者猥琐。甚至,当她从垃圾桶里掏到几个塑料瓶子或者一口破铁锅时,我还能隐约看见跟在她的表情和动作后面每一个故事的章节,正在从她的脸上和手上没有遮蔽地流露出来。这些故事的细节末梢在她的身上躲躲闪闪,情形很像一个深山里的村姑,习惯了经年累月无声无息的生活,丰满的身材从未被嘴唇碰过被手抚摸过,现在却突然要面对一双偷窥的眼睛而表现出来的羞涩与腼腆。世界上的所有事情,都来自于疑问和隐私。人类的最高秘密,比如性爱或者所有的难言之隐,因不愿意与人分享而如此惊人地相似。事实上,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座阳光永远无法照射的阴暗地窖。所以,规避偷窥,自然就成了在生活上选择独行的一种本能。没有人愿意冒着把脸皮抹下来装进包包里然后自降身份自降尊严的风险来了解她独行背后的故事,我也是这样,因此我采用了偷窥的方式。偷窥不过是在社会禁忌中满足原始好奇的一种民间方式罢了。偷窥作为人的一种本能,可能随时会引发道德上的焦虑。但我没有满足好奇的欲望,也没有焦虑的担忧。恰恰相反,我对她的窥视,完全是出自于对她独行背后的所有故事的尊敬和不愿惊扰她的目的。如果把她的生活看成是一堆碎片的相应后果,那么许多的难言之隐,就成了她选择捡垃圾这条无法与大多数人为伍的独行道路的理由。看一次她的举动,就会对巴尔扎克、福楼拜和左拉有了一次深入人性内核的理解。
她如果不捡垃圾,我绝对想象不出她是一个什么性格的人,但她长期在这里捡垃圾,不用想象就可以看出来,她跟麻雀的性格差不多。麻雀天生敏锐,对威胁的降临不是针锋相对而是选择远走高飞。当普鲁士国王下令剿杀麻雀时,早已熟悉了的天空和大地不再属于它们了,甚至连它们的一根羽毛和一声啁啾也不肯收留了,这些弱小的麻雀只能怀揣着惊恐的心飘落到了异国他乡,它们中间的一部分,肯定就是在悲鸣中艰难地飞向了遥远但却懂得善待生命的地方,然后擦干血迹,又在惴惴不安中孵化出它们的下一代。至少对我来说,情形是这样的,难怪我一看见屋檐下或者天空飞翔的麻雀,我就会想起麻雀曾经经历的这段心酸的历史。拾垃圾的这个妇女,也是这般一个情形。麻雀的秉性和气质还像一个诗人,一生充满了乐观的积极因素,或者也可以说成是诗人与麻雀在对待生存、生活、生命上持有相似的态度。而对于拾垃圾的她来说,她也是一个诗人,垃圾是她的灵感和创作的全部冲动。
现在,这个捡垃圾的独行人,才开始了她的述说。
她的述说跟麻雀的啾啾声一样,短小简洁却惊心动魄。她的述说和麻雀简洁的啾啾鸣叫,都是经过了长期用温度、生命的营养、爱和忍耐力孵化出来的,直到整个世界被柔软的、朴素的声音打动。也许别人要等到明天一觉醒来,才会明白她捡垃圾这个独行姿势里的画外之旨和弦外之音的温柔细节,才会记住德兰修女的那句名言:爱这个世界。可我已经有点迫不急待了,爱这个世界,难道真的要等到明天吗?我觉得在独行的路上,多了一个伙伴,即使这个伙伴是捡垃圾的卑微草民。但有了她,还有头上和我形影相随的麻雀,我不再孤独了。我甚至开始设想,当我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我还能够请她或者任何一只麻雀,把我埋在我依旧喜欢的这段时光里面。
[ 本帖最后由 敬一兵 于 2011-10-15 08:45 编辑 ] 敬一兵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