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过往高家堰

2022-01-02叙事散文匡建华
过往高家堰文/匡建华1982年9月4日是我上班的第一天,早上我带着简单的行旅和介绍信,搭上到高家堰卫生院的班车,大约2 小时到高家堰镇上的三叉路口,单位老易早早就推着板车在那儿等候。我问老易,单位有救护车吗?老易笑了笑回答,板车也只有一部呢……

过往高家堰


文/匡建华


1982年9月4日是我上班的第一天,早上我带着简单的行旅和介绍信,搭上到高家堰卫生院的班车,大约2 小时到高家堰镇上的三叉路口,单位老易早早就推着板车在那儿等候。我问老易,单位有救护车吗?老易笑了笑回答,板车也只有一部呢。

卫生院离三叉路不到五百米,有两栋两层的小房子,依山而建,一栋是砖混结构,一栋土木结构,楼上是职工宿舍,楼下是办公区。我被安排在土楼的楼上,大约有十来平方的小房子里,一张床,一张书桌,一个凳子,就是我的新家。 那土楼,除外墙是泥土石头做的,里面是木楼板、木楼梯,就连里面的房与房间之间的墙也是用木板隔断的,那灰褐色的外表已经不知道经过了多少春秋。如有人上楼,楼板就会发出咯咯吱的声响。有时夜里值班回来,即便是小心翼翼地提着脚步,也会影响初来人的休息,只是时间长了大家都习惯了。一楼的东侧有一个公用水池,洗碗时总是看到潮湿的水池旁安静地附着几只软体动物,小蛇时有光顾,偶尔见到会吓得一跳,不自主地发出尖叫。老乡们安慰我们,说它是家蛇,就是咬伤了也无大碍。

那时的冬天似乎特别寒冷,尤其到了夜里,满耳呼呼的风声,随时就从木板缝中、紧闭的窗户(那时窗户不是玻璃,而是塑料簿膜)钻进来。土楼好像在风中摇晃,让人担心一不小心就会被吹散。不过一觉醒来,土楼仍安然无恙。

单位前面是318国道,路面由沙石铺就,因车多,时有车轮弹起的石子伤人的事儿。记得有一次,一辆大货车跑着跑着,后面的车轮竟然跑掉了一个,车没停下来,掉下车轮也没停下来,而是沿着公路一路飞奔,把来不急躲避的一位骑自行车的老乡撞翻到一米多高的坎下,导致多处皮肤擦伤,满脸血迹。可能是受到惊吓,也许是伤痛,老乡被送到卫生院时全身仍在发抖,一个多小时说不出话来。

在卫生院前面约两百米就是丹水河,说它是河,实际上就是一条小溪,只有在涨洪水时才有了河的模样。平时河水清清,可见鱼儿自由地玩耍,河边石头也被水冲洗得干干净净。那是我们经常光顾的地方,特别是在夏天,在清凉的河水中洗一洗,就会洗去一天疲惫。没事时就在河里捞鱼摸虾。其实我不喜欢吃鱼,主要小鱼儿肉少刺多。前几天,四岁多的孙孙对奶奶说,奶奶弄的鱼好吃,就是刺有点多,您今后少放点刺哟。逗得客人哈哈大笑。不过丹水河中生长一种棒棒鱼,只有一根主刺儿,那可是美味,就是现在人们也常常用它来请远到的稀客。另一种是娃娃鱼,因叫声像娃娃的哭声而得名,珍贵、稀有,专家说那是当地环境好的标志,不过现在想吃娃娃鱼不容易了,因为它已成为国家级保护鱼类。 那些年代工作之余没有什么娱乐活动,就是打打牌,走走象棋,偶尔看一场电影。记得有一次,晚上要看电影了,两位长者对我说,今天我们三个人打花牌,谁输了谁请客。他们没有想到我这位牌艺不精的人第一牌就满了,两位长者相对一笑就说不打了。原来他们是想我接他们看电影呢!这也成了三十多年后我们再次相聚时茶余饭后的一大笑料。

水系发达的丹水河,有50余公里在高家堰境内,水位落差近两百米。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土家山寨的乡亲们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先后在魏家洲、白果坪、青岩等地修建了三座小水电站,如今还仍在释放光和热。听原五中老师说,曾经教过我们物理的孙玉林老师就参与了青岩电站选址、设计、施工。 在高家堰工作三年多,在老师们的带领下,很快就适应那儿的工作,充分认识了医院和卫生院的区别。卫生院不是单纯看病,还要到村组做妇幼保健,传染病防治,预防接种,辖区的出诊等工作。因为卫生院人少,什么事儿都要会,什么事儿都要做,医生除了会看病,还要会拿药、打针、换药、做手术、消毒等等,当时大家自称为“万金油”医生。现在有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全科医生。那时交通不便,村组没有公路,就是有公路,也没有车。出诊或下乡主要是靠一双脚(大伙称之为十一号车),或自行车。三年多时间,我几乎走遍了高家堰的山山水水,收获是和乡亲们结下了浓厚的友谊,直到今天不少乡亲还能叫出我的名字。

高家堰虽小,可它是有故事的地方,有先烈们留下的足迹。据考证,自汉初便设制管辖。她是爱国诗人彭秋潭的故乡;在土地革命时期,在鄂西第一个农村支部就诞生在这儿,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基干力量——农民自卫团,就是在这里组建;涌现出120多位英烈先贤。抗日战争时期,鄂西会战决战主阵地在长阳,其中最著名最残酷最激烈六场阻击拉锯战就是高家堰境内展开,双方在这段宽不过一公里,长不过二、三十公里的丹水峡谷,进行了长达七天七夜的生死决战,最终以日方伤亡2.5万多人,中方伤亡多于日方一倍的代价,取得了这场战役的胜利。我们经过的偏岩、馒头嘴、峡当口、木桥溪等地的山上,至今仍可见到残存的战壕、碉堡、弹壳,馒头嘴有一座烈士纪念碑,因年代久远,牌上的文字大多已无法辨认。但仍可看出当年的司令长官陈诚、孙连仲题写的“可贯日月”、“碧血千秋”石刻的痕迹。

高家堰的乡亲们没有忘记先烈的重托,用勤劳的双手将它打造成了宜昌的后花园,高速、铁路穿境而过,沿途由盆景点缀,让人赏心悦目,怡情养性,再现土家人的诗情画意。

三十六年一晃就过去了,今年春天我再次来到高家堰卫生院,早已物似人非,曾经的土楼没了半点残存痕迹,展现在眼前的是两栋五层的现代化办公大楼,医护人员也由当年三十余人增加到现在的五十余人,当地乡亲们不再为小病小灾而发愁。曾经带过我的陈医生,如今已七十多岁,身体还十分硬朗,他告诉我,三十年来,卫生院先后有两百多名医护人员在这儿过往,有的退休了,有的走进了大城市,有的从小医生变成大医生,不变的是那丹水河,河水还在那儿静静地流淌,水还是那么清,还是那么深。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