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原创] ◆乡土怀旧系列之五:露天黑白电影的魅力(修改稿)

2022-01-02叙事散文于文华
◆乡土怀旧系列之五:露天黑白电影的魅力文/于文华有些花开落了,还会再次重新绽放。因为它留下了生命的宿根;有些记忆淡忘了,仍然能够被时光之手打开。因为它珍藏在了灵魂的深处。比如曾经刻骨铭心,留下难忘记忆的露天黑白电影。常常会因为一个人的出现而……
   ◆乡土怀旧系列之五:露天黑白电影的魅力
    文/于文华

  有些花开落了,还会再次重新绽放。因为它留下了生命的宿根;
有些记忆淡忘了,仍然能够被时光之手打开。因为它珍藏在了灵魂的深处。   比如曾经刻骨铭心,留下难忘记忆的露天黑白电影。常常会因为一个人的出现而复苏,因为一些事情和画面而异常清晰地展现在眼前。曾经鼓舞过、感召过、影响过我们的许多美好的回忆,抚摸并且安慰着我们长大后受伤的心灵,烘烤着迷失方向的灵魂,帮助我们重新捡拾起生活的信念。   生活在小县城,认识的熟人多,每每一上街就能碰见几十个,唯独有一个人,高大清瘦的面孔,是那么熟悉地刻印在我的脑海里——而他,面对我高兴喜悦的神情,毫无觉察和直觉,给人陌生的感觉。我知道他姓丁,是许多年前县上电影放映队的队长,他可以决定先到张庄还是李村,使张望、期盼的眼睛和心灵减轻负担,甚至可以加放一部影片。而他,或许压根对我没有一点影响。也难怪,那时他像英雄一样被乡村的人欢迎和崇拜(自然也包括和我一样大的孩童们),是不会也想不到那么多仰望的面孔里,有一张小小幼稚的脸庞,现在依然在心底里记着他,以及他带给乡村美妙的甚至奢望的一种美好向往、一种理想境界。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乡村几乎没有文化娱乐活动。看电影就成了人们最高级的享受。电影曾是我们的最爱,我们的向往,我们的期盼,我们乐趣的摇篮。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们这代人是看着露天电影成长起来的。我们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少年时的理想、梦想和幻想,和老电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我们很年少的时候,那些电影就将一种传统的文化、朴素的感情和英雄的形象,深深地植入到我们的血脉里情感中。而且,我们是通过电影这个窗口去了解外部世界的。比如对苏联、阿尔巴尼亚、南斯拉夫、朝鲜等等外面的世界,比如电灯、汽车、飞机、楼房、鲜花、棉花等一切美好的事物。   县上的放映队通常要隔三五个月才来一次村子。在哪个村子放映最新的影片,那个村子里的大人小孩就神气,就可以理所当然地占据有利的位置,美美看一场免费电影。夜幕尚未降落,听说老丁和他的电影队要来,队长神气十足地走进一家茶饭好、卫生条件好、政治素质好的人家,要他们早早准备饭食。他走路轻飘飘的,一路大声回答着人们的询问。而在我们村子要放映电影的消息,像张了翅膀的鸟儿,四处飞翔着。它飞到那儿,那儿就立时像点燃了心头的喜悦,人们兴高采烈、神采奕奕地加快了手中的农活,把家里的牲畜也早早饮足了水、添了好料、仔细拴好,羊也添足草料,猪和鸡把平时舍不得的麸子拌些,喂得饱饱的,生怕他们饿极了,跳出庄门,走向外面,影响人们观赏电影。有些人家甚至打法孩子,骑上驴和骡子,把临近的亲戚也顺便接来,让他们也沾光看一场电影。   我们,来不及吃过晚饭,早早就去丁队长他们吃饭的人家门口,探听这次要放映什么新电影。那门紧闭着门扉,估计队长他们还在吃饭。迫不及待、兴致勃勃的我们,先来到平常放电影的打麦场,从附近找来几块土块、砖头或是石头,估摸着摆放在里屏幕最中间的地方。可是经验也往往出差错,有时队长提议不在打麦场放,而是搬移到五爷家宽阔的门前放,或者就是放映机太前了,我们占据的位置必须要前挪点,先前的一番忙碌就成了瞎忙活。害的我们只能跑着,使劲挤进人群里面,站着看完一场电影。但一般情况下,我们选择的位置是正确的。为了防止别人的加塞,我们常常派一两个人专门看守。其余的人,要跑来跑去,到吃饭的地方,提放映电影的铁箱子和电线、插座什么的器械。而那个笨重的柴油发电机,我们是无力搬移的,只能由村子里年轻力壮的大小伙子们抬来。谁要是抢上神秘的铁箱子,神气地提在手中,谁就好像比别人牛逼、威风,那神态和自豪得意的样子,比娶了新媳妇还甜蜜。因为箱子上写着今晚放映片子的名字,他是第一个知道名字的人,给人们大声说着。也提着今晚人们所有的快乐和喜悦。有些人就是没有发问,他也会喜滋滋地主动告诉人家:今晚上放的电影是战斗片《英雄儿女》,或者是朝鲜电影《看不见的战线》,一脸得意,好像他给人们带来了那部影片似的。听见的人也不说什么,点个头,匆匆忙忙赶紧去转告他人和催促家里的人赶快收拾,快点来看。
把宽大洁白的屏幕,挂在两棵高大粗壮的白杨树上,把那个铁皮大喇叭也拴在树上。接下来就是拉线,并且要发动柴油发电机。有人已经熟门熟路地把机子发动起来。这时候,喝了一点酒的丁队长,才带着他的助手,来到黑压压的人们中间。自然人们会主动让开一条路,在巴望的目光里,在急切的渴望早点放映片子的心愿中,在期待看到新电影的默默呼唤中,插座接好,一道雪白雪白的光圈“哗”地闪亮,给看惯星光、月光和煤油灯的眼睛,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起初人们的眼睛还有些不适应,稍稍把眼睛一闭,慢慢就好多了。那雪亮的光芒,好像把人的心也照亮了——实际上,我们就是看着那些黑白的老电影长大成人的,是那些老电影告诉了我们什么是崇高和美好,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什么是正义和邪恶,应该做一个怎样的人才能受人尊敬而不是被人厌恶。
演电影前,往往照列要穿插一些幻灯片,宣传革命大好形势,我们不敢兴趣,也没啥影响。有时也放映一些纪录片,反映祖国建设的步伐和成就。最激动人心、最血液沸腾的是看到:在宏伟、嘹亮、雄壮、好听的音乐声中,屏幕上闪烁着耀眼夺目的光芒中,闪现出“八一电影制片厂”七个闪着亮光的大字,我们的心也随着那光波而激动着、跳跃着,久久不能平静下来。   那可是世界上最高级、最宽畅、最气派、最舒适的“电影院”——鼻孔有无比新鲜的空气,而且源源不断涌来,有捻熟的庄稼、田野和村庄的气息,耳畔有飞来飞去的蝴蝶和鸟雀,头顶有闪烁明亮的星星。顶部是苍茫无垠的天空,脚下是祖祖辈辈生生息息的大地,有时天空还会飘落雨丝和雪花,和银幕中的情景融为一体。(下雨雪丝毫不影响人们观赏影片的效果)。微风轻轻吹拂着质朴年轻的脸庞,抚摸着我们的充满渴望的心壁。我们随着电影中紧张的情节而紧张不安,随着战斗的激烈而沸腾不已,全身心投进放映片子的故事中,当《列宁在1914》中列宁被特务暗杀,我们都气愤之极,恨不能上去揪出来那个狗特务;当英雄王成大声喊着“向我开炮……向我开炮”,我们也激动得似乎要跳起来,站在高处,大声呼喊一样;当《上甘岭》中敌人把志愿军战士打得爬在地上、被炸弹埋在猫耳洞中,我们便义愤填膺,咬牙切齿……许多电影的名字像镌刻在灵魂深处一般,至今仍然记忆犹新,因为我们看的不是一次两次,而是十次、八次,甚至十多次,像《奇袭》、《渡江侦察记》、《英雄儿女》、《小兵张嘎》、《铁道游击队》、《敌后武工队》、《平原枪声》等电影,许多情节和台词都能够像一个演员一样高声说出来。本村演完了,我们就跟着电影队的脚步,跟踪追击,一直撵着看。同样的电影,同样的情节,可每次感受和兴趣,滋味和影响却因地点不同而大相径庭。有时候,我们成群结队要去十几里外的地方看电影,丝毫不觉得发累和疲倦,相反越是遥远的地方,越觉得兴奋。到外村子看,就不能那么有理霸道,不能那么理直气壮,那是别的村子孩子的地盘。我们只能规规矩矩,不能乱说乱动,否则就要引发一些事端甚至摩擦出“火花”,最终会吃亏。路途遥远的地方,去的迟了,屏幕前面人站了水泄不通,连一只脚都无法插进去。我们就来到屏幕的背面,那里的正中间也有人坐着,只是人稀少的多。效果和前面看一模一样,只是字是反的,看不清楚。这有什么关系呢?反正电影已经看过几遍,有些情节和内容可以倒背如流、一清二楚,大喇叭声音那么大、那么洪亮,听得我们照样如痴如醉,看得我们照样手舞足蹈,乐得我们照样兴高采烈。   有次听说马家庄要演电影,我们匆匆吃过晚饭,一路兴冲冲急急赶过去,结果到庄子几百米远的地方,听不见半点动静。不放心,到经常放映电影的地方一看,空空如也,一个人都不见。打听了半天,才说是丁队长临时改变注意,被青石湾的人“强请”过去了,我们不敢松懈,像解放军一样,“马不停蹄”,一路狂奔。抬眼看去,遥远的地方有些亮光,在漆黑一片的乡村,显得那么独特而美妙,就像身处贫穷乡村的我们,在知识和理想的引领下,一步步向城市、向美好的地方勇敢挺进。微风中传来熟悉的旋律,激动人心的时刻无法赶上了,因为那声音预示着电影已经开始了。我们慌不择路,不敢走大路,时间来不及了;不能走小路,那同样无法按时到达。只能是在无路的地方走——穿越田野的羊肠小道,跨越深深浅浅的坡地野外,遇见小河,脱去布鞋,涉水而过。碰见陡峭的高坡和深沟,克服困难,一个拉着一个的小手,爬上去。甚至平时害怕的荒凉的乱坟地,也不觉得害怕。有时候,我们还像电影中侦察兵那样匍匐前进,那架势比现在军训了的学生还规范和齐整。一路小跑着,终于抵达那个有光亮、有声音、有看头的地方,结果才看了个结尾。记得有一次,天还下着小雨,我们的衣服都被蒙蒙细雨“锥”了个湿,等我们深一脚浅一脚赶往演电影的庄子时,电影已经结束。怎么办?给我们几个迟到的痴心影迷加演一场,那绝对是不可能的。唯一的可能就是我们垂头丧气地往家里赶,望着满头的湿发,湿漉漉的衣服,先前还沉浸在看电影的兴奋中,到那时才意识到回家轻则被父母责骂重则就要挨一顿打了。我们深一脚浅一脚泥头拌脚走回村子,寂静的庄子里便传来几声狗叫的声音,“吱呀、吱呀”的声音,大声呵斥的声音……可尽管如此,我们依然不屈不挠地追着一场接一场地看。   那个年纪,那种幸福,充满不现实的幻想以及唯美的诠释。但黑白的画面,上映着的那些足以引起我们激动的故事,那些台词依旧烙印在完美斑驳的记忆里,时隐时现,那些平平常常、贫穷苦难的日子也变得鲜活了,变得有滋有味了,变得有了生活的意义和朝前奔的念头。那些露天电影是贫穷生活的点缀和亮点, 那些 沾满银色月光和雨点的图案,穿过茫茫原野,密集地包围了我们所有的记忆和美好的源头。

  据说我国胶片电影和数字电影的生产能力大大增强了,位据世界前列。新技术与电影的完美结合,给喜爱电影的观众带来了福音,许多大城市里的观众兴高采烈地走进影院。可我们只能遗憾,只能望“影”兴叹,坐在电视机前看过时的电影,即使有着电影情结的像我们一样的老观众想进影院,可影院在我们这个小县城已不见了踪影,被改造成为了现代化的超市,而影剧院则被挤在一个偏僻破旧的政府礼堂。只能在央视名主持人崔永元亲身参与的那档《电影传奇》节目里,回味露天黑白电影的魅力——让那些老电影从心头熠熠闪光,勾引起那些逝去纯朴岁月的怀想和追忆,一股温馨的暖流仍会在心头冉冉升起。
    (全文4200字,写于2008年3月29日)
-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