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原创] 鹰灵 ??

2022-01-02叙事散文杨林海
鹰灵 ——读李毕诗集《鹰的传人》 几年前,中央电视台的一群记者翻越千山万水,急匆匆赶到云南大理一个名叫多祜的彝家山寨采风。京城的记者在那个山寨发现了人类最古朴的文明,那里有古代彝族十月太阳历的遗址,有祖先星占的废墟,也有三弦琴弹得绝好,山歌……
                  鹰灵
            ——读李毕诗集《鹰的传人》   几年前,中央电视台的一群记者翻越千山万水,急匆匆赶到云南大理一个名叫多祜的彝家山寨采风。京城的记者在那个山寨发现了人类最古朴的文明,那里有古代彝族十月太阳历的遗址,有祖先星占的废墟,也有三弦琴弹得绝好,山歌唱得绝甜的彝族乡亲。京城的记者在那片土地上摄到的镜头,吸引了五湖四海亿万观众的目光。云南彝族青年作家李毕就出生在那个以鹰为崇拜物的神奇的山寨。   彝族青年作家李毕以他彝人特有的视角,用热情的诗歌语言完成了《鹰的传人》的创作。李毕写诗也和他做人一样忠诚。云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原因在评论《鹰的传人》时说:“李毕的诗,不是牧师传教,不是和尚念经,是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真挚而深情,像清澈的小溪,来自春天的山林,像悠扬的芦笙之歌,飞升于星月朗照的彝寨。”原因先生称赞李毕:“在圆滑虚伪矫情不断登台表演的人生舞台上,他的台风格外清新。”    李毕的《鹰的传人》是一部可以洗心的书,收在书里的《牛歌》、《粮魂》、《麻地》、《荞垛》、《高原鹰》等篇什,鲜活了一个山居民族的悲欢与荣辱。那些朴素自然的诗歌,让我在忧伤和欢愉中,一次又一次地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头探回去,让我多年来一步步走远的情感重新回到那片充满疾苦和欢歌的山塬。我是一个从乡村走进都市的“两栖人”,也许,凡是“两栖人”,都有一颗漂泊的灵魂。正如李毕所说:“或许适应另外一种天空/是我个性的第二次分娩/故园给我的血缘/是偏僻和喧闹之间的距离∥家啊/家啊/我永远钟情于门前的槐树。”乡愁是“两栖人”一生割舍不断的连心脐带,也是我们心灵苦苦寻找的家园。每当思乡入迷的时候,在城里遇上熟识的乡亲,李毕死死扯住他们的衣角,推着他们走进城里的水吧,逼着他们把家乡的事一一侃出来。“喝吧/喝吧/喝下这杯带着脂粉味的咖啡/喝下这杯没有烤茶过瘾的咖啡/再给我侃侃/山风怎样在黑森林里自由地舞蹈/再给我侃侃/篝火怎样在踏歌场上激情地燃烧。”?   李毕在他的诗集里,梦呓般地喃喃诉说着山里的一切。他在回忆完“走进大山围成的峡谷,天空缩小成一方被风撕破的蓝旗。童年虔诚地跟在牛尾巴后面,追逐耕牛犁出的泥翅膀。赤裸的脚板触碰着暖烘烘的牛粪。”这些记忆残片的时候,突然从心底冒出了一句“现实生活离我这般贴近啊!”读李毕的诗,在城市里入眠,梦里总会一次又一次地踩到那些暖烘烘的牛粪。那个时候,阳光照耀大地,蝴蝶在春花里起舞,空气中送来粮食的气味。多么亲切而仁慈的乡村啊!?   李毕是多么熟悉那些乡村啊,你听他说:“火笼里烧着扑噜扑噜作响的松明子,浓浓的烟熏黑了屋檐,朦胧了一双双好看的眼睛。”李毕是多么熟悉自己的民族啊,你听听:“面对高山和雾障的封锁,一代又一代的彝人别无选择。在包谷酒也烤不暖的日子,学着鹰的样子,迎接一个又一个接踵而来的日子。”李毕十分肯定地说:“我知道是先民耿直的性格/决定了江河的流向/是荞子的味道/福泽着一代又一代的彝民。”李毕在他的诗歌里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他说,他原以为大三弦的弦线不足三尺,可是一位胡子很白的老人在火塘边对他说:“我欢乐的情感在三根弦上足足走了八十五年。”是凡人,却有着比神仙还快乐的日月,究竟是一种什么力量,一种什么精神,千年万年支撑着这个不朽的山居民族啊??   这些年来,我对阅读总充满一种戒备,因为很多书里都散发着人性的浮躁。想不到我读《鹰的传人》的时候,竟然读出了一种水一般澄明、风一般洒脱的人生。《鹰的传人》对我说:人活着,若能拥有一颗水一般澄明、风一般洒脱的心,那是人生最大的造化。            (注:诗集《鹰的传人》由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