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经典散文

经典散文

坚固世俗的破茧声

2022-01-02经典散文
[db:简介]


坚固世俗的破茧声

(给朋友书写的序)留存




    在十九世纪,小说和散文并没有严格的分野,短篇小说亦可称作散文,有散文的脉络气息。但到了今天,不管如何跨界,小说还是小说,散文还是散文,切入点和叙述风格依旧各立径庭。
    小说,多视角的表达呈现,心灵的对接与置换;而散文则倾向于自我发散,目光较为单一。散文的真,有别于小说的亦真亦幻,所以库普林走遍俄罗斯,尝试做各种工作,体验不同人生,目的就是忘却自我。他说:“我很想当几天马,做几天植物或鱼,或者当几天女人,尝尝分娩的痛苦;我很想体验下别人的内心,用我遇见的每个人的目光看看世界。”这也是一个优秀小说家必备的素质,扮演各种角色,在不同人物间穿插游走,在场也为不在场,那么周万年老师无疑就是这样的一个老戏骨,于人情的练达,人性的深谙,均令我敬佩。
      知世俗而不世俗方能写得好小说,这点,我一直深信不疑。保鲜自己的眼睛,方能捕捉到生活之美,以及人性的幽微。所以小说是瓦片上的诗句,众生相。
     那如何理解小说呢?就我个人有限的阅读体验,认为无非是坚固世俗的破茧声,借助一个喉咙吐出的珍贵珠玉。《复活》《葛莱齐拉》等等一些优秀的小说作品,都跑出这样的窠臼,它挑战着一个社会,一种陈规陋习,甚至自我狭隘的意识。
     周老师的小说属晚来香,近期愈发纯熟,《老杨和杨老》《父亲的创业小史》《你是谁呀》,我均喜欢。衡量一篇小说的成功与否是多重的,而我习惯用两点,要么有意思,要么能打动我。所谓的有意思,是指构思铺陈的巧妙,回味的充足与深远,即艺术性;而能打动读者的,是情感的力量,深醒和深省。一篇文字需经得起琢磨推敲,读罢,尚能在心里翻几个个,便是好作品。
     《老杨和杨老》题目就颇艺术,正看反看都一样,绝对平等公平,然而背后隐藏的信息量却是巨大的。同时期出生入死的两位老兵,一名国军一名共军,一位平民一位高干,一个穷一个富;一个子女是公务员,一个子女为下岗工人。这无疑注定他们在吃穿用度上和于别人视野中的不同。一个住医院走廊,一个住高干病房;一个食野生鱼材,一个吃市井小菜;一个受人尊敬,一个遭遇白眼。一个加碗扣肉算是改善生活,开荤;一个嫌油腻,怕得高血压,这也是必然和自然的结果。
     周老师善于掌控人心,手握历史密码、人情密码双重钥匙。于情绪波动,心理冲突做足功夫,场景的高潮叠加也处理得游刃有余。使阅者身临其境,为我们开启了一道霜冻的社会大门,其中的冷暖炎凉,不言而喻。
    作者语言轻快,干净利落,不疾不徐,饱和度并不高,非浓墨重彩,与其做人样,读来舒服,有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对这个社会我们也许有太多的话要说,对陈腐旧念,世俗人心,也有诸多的反抗和不屑。有人痛苦,有人愤懑,有人呐喊,有人抱着尸体不放。实际所有过度的表现均是对腐尸的留恋。周万年老师谈笑间便解决了,往往有轻喜剧的味道,但笑着笑着,就扎心落泪,不言语了。像默默的江水,流的都是痛。所以我更欣赏这种“举千钧若扛一羽,拥万物若携微毫。”的力量。
     一个作者首先要学会修补自己,满纸鲜血,谁也不愿意看。自己的病都没医好,何谈调养这个社会。同样心灵片甲太厚,过分麻木,也很难善良起来。我们看看屠格涅夫、契诃夫、普里什文,梅里美这些大师,他们的心灵无不饱含着春天,有着“第一滴水”的鲜美与纯净,又宽厚得如同草原。我们听到的每一丝解冻的声音,都是他们用尽全力哈出的热气以及人格所释放出的魅力与能量。人一旦僵化,固守在自己的封地,便很难看到另块绿泽。若你的眼睛不能被更多的目光所替代,亦看不到更广袤的世界。所以小说不是散文,灌输的不仅仅是个人的力量,你的精神也绝非单一的精神,是很多精神的组合再生,甚至阅者的参与。这是一种思维链条,讲好自己的故事,像苏格拉底样,只是一名精神助产士。
周万年先生便具备这种丝绸般的语言视角,于不动声色中,写出平静水面下的动荡与深邃。
《你是谁呀》,是我感触最深,为之落泪的一篇。作者独出心裁,设计主人公憨头这一朴素的打工者形象,工休之余,蹲在马路牙子数汽车单双号。小小的一个细节,便写尽孤独。这个城市是不属于他的,街道、车辆、房屋都是虚构的。一个建筑者,只是城市上空的一道划痕,没谁给他树碑立传,工钱都讨要不到。但在小说里,却成为一尊永恒的雕塑,孤独之剑直插人心。文学虽替代不了他的人生,却可为其寻找尊严,从而摧毁瓦解四周的坚冰,柔软人们变硬的视角膜。
世俗是个坚硬的大板块,想要震碎它不容易,而小说充当了这种代言。
当憨头在工友那遭到排挤奚落嘲讽时,他选择了马路牙子安顿自己;当钢筋水泥无法承载他内心的重量,他选择与一只鹦鹉为伴,在冷月残星里与之对话。这是他唯一高档的人生,精神上的阔绰,不是赶时髦,他没那个本钱。但仅仅这点,后来也被剥夺了。这篇小说解决的是一个打工者心灵的问题。然而心灵的挤压又来自何方呢?毫无疑问,是周遭那些轻贱的目光,包括他的工友,底层的倾轧,还有社会这个看似热火朝天的大冰层。也许在生活里我们并没机会接触像憨头那样的人,也许接触了也熟视无睹,不客气地说,我们都是冰粒的组成部分。但在文章里,我们可以尽情地拥抱他的灵魂,触摸他粗糙生活下,细软的内心。他是我们的兄弟姐妹,被忽略的爱。
这篇小说,我个人甚爱,写的是一个城市建设者,一步步退缩的过程。先是精神的流浪,后是物质的丢失,连在一片羽毛里取暖的机会都不曾有。天地之大,并没方寸之地供他捡拾尊严。作者写得云淡风清,却又掷地有声,读过便不会忘记。
《父亲的创业小史》描绘的是父亲的一生。父亲的一生,很经济,也很实惠,没有高大上的东西。写的是人,实是历史。父亲这个草芥微尘是随时代脉搏起伏的,命运也由不同时代转折构建。他的理想像江汉平原一望无际的油菜花那样简单,吃饱穿暖,让日子金灿灿起来。作者笔触灵活,有泥土的根性和真气,那样的枝叶不是塑料的,相信若干年后,拿出来依旧新鲜。真实的时代,老百姓朴素原味的生活,在其手中虔诚还原。
笔者行文机智,善于稀释沉重,从不煽情,也不红旗飘飘,读来受用。一毛三分四是父亲的人生观,也是当时的米价,以此做观,足见幽默。轻生活的背后,是耐人寻味的心酸,《老杨和杨老》《父亲节》的结尾处,亦凸显这点。涉猎题材也广,上至寂寞的市长,下至平头百姓,囊括学者、工人、乡干部、收藏家、诗人各类群体,写的是小说,实是社会。作者驾轻就熟,里面的汗毛骨鞘,角角落落被扫了个遍,足见阅历的广博和思维的深透。
不同于以上三篇,《鱼风筝》写的是爱情。朋友说像巴氏的《泥盆纪石灰岩》,那个死去的安菲莎和远远跟在她棺材后,得肺病瘦得像蜡烛头的柯利亚,我倒觉得像电影《巴黎圣母院》。傻子都是单纯执着的,傻的对面是“精”。精,才有体面和所谓的文明。压死王瑶的最后一根稻草,也许就是那个仅存不死的“文明”,绝不是弘儿干下的蠢事。
那条巷,叫瑶草巷,过去是富人区,后来落魄了,依旧有些贵族气。瑶草,仙草之意。女主人公,王瑶,瑶,美玉也,所以瑶瑶是块洁白无瑕的美玉。石岩,曾经的男主人公,鲤鱼跳龙门的主,到了美国普林斯顿,便把王瑶这块美玉舍弃了,并非像岩石那样屹立不动。傻子弘儿的一生并不宏大,他追逐的只有蓝天,每天拖着个风筝,念叨着:风筝飞飞,风筝飞飞。大家都想飞,弘儿的蓝天,就是蓝天,单纯的蓝天;而别人的蓝天,更直白高远,更具广阔意象,是几千年鲤鱼跳龙门的蓝天。所以我们不难看出,作者为小说人物命名时是动了心思的,有反讽意味,亦有《红楼梦》的影子。标题《鱼风筝》,本身就是个隐喻。
这是一曲爱的挽歌,也是爱情后遗症。王瑶两次高考落第,只能用遗憾或失落来形容,爱情的折翼才是致命的一击。但两者是相连相通的,若也能金榜题名,到普林斯顿去,两条小船行驶在同一水面,就不会失散,她如是想。所以在进一步的刺激下,王瑶成了“文疯子”。她疯后的一年,是忘记世俗,忽略别人目光的一年,故无忧无虑,天天和弘儿在一起放风筝,放各式各样的风筝。只是念念不忘扎个鱼风筝,飞上天,去普林斯顿念书。她病好后,回至现实,又变成了一个文静矜持的大姑娘,每天平静地上下班。直到有一天,那个梳着大背头纠缠他的刘海亮说出是弘儿越了男女之界,才弄醒她。从此,她的世界彻底坍塌,这回不是疯,而是死。脸面是一个很薄也是个很重的事情,心灵承受不起的东西。一个人的得失,对人之本身并不重要,怎么活在哪活都会有乐趣。她的死归咎于目光,别人的目光和自己看待别人的目光,目光是可以杀人的。
这是一个悲剧,故事本身并不新颖,无非陈世美,哪朝哪代都有。但能在旧的东西上写出新,写得深,不是一件易事。作者做到了,没被表层故事所遮蔽,简单唏嘘几声,而是挖出病根,几千年的鲤鱼跳龙门,才是慢性毒药,所以叫《鱼风筝》。人,很容易丢失自己,也经常找不见自己。我不是我,我不要我,这种简单的哲学,被忽视了几千年。人们重视肉身的洁净超乎重于精神的纯洁;人们注重别人的目光,超乎对自己眼睛的爱惜。甚至不惜被别人的目光抹杀、肮脏、左右,这是一种病态的悲哀!王瑶便是中毒者。所以凄美不是主题,冻结的是人心。
鱼风筝最后扎进了水里,依旧是条没翅膀的鱼,它离不开朴素的水源,那才是它遨游的蓝天。
小说是往外生长的,得面对社会,为社会发声,是打破世俗,重新组合的过程。所以是个泥潭,很难高贵起来。高贵的只能是写者莹澈的目光,尚飘的余温。“平庸的恶”是可怕的。文学是《面向秋野》捡拾金子的部分。
《商之诗》,也可说“诗之殇”。一个诗人至商人再至辉煌没落的全程,泡沫人生的理应归宿。结构上两条线,情感线和金钱线,互为平行交错。情感几次波折,金钱呈抛物线运动,下坠得更惨。
此篇诗意,写得飞花滚雪,紧锣密鼓,煞是好看。小说脱胎于现实图景:下海经商,倒腾买卖,拉广告,走私圈地,一个时代准确的映照,亦是当时社会的温度计晴雨表。初时艾戴是个穷诗人,经常踩着文友的饭局蹭饭吃,有时还走下草,玩下女人。即便这样,白裙袅袅的舒婷婷依旧爱着他,替他付过嫖资。艾戴下海失败后,舒婷婷的辉煌广告公司收留过他。后来舒婷婷负气去了美国,回来又与艾戴合作,两个人分分合合,几度旧情复燃。文中两次提到钱,第一次嫖资几百元,是一个纯洁姑娘全部的真诚;东窗事发后,婷婷卷走几千万,下手颇狠,爱的利息极其昂贵。我们不难看出,舒婷婷从纯情至浓妆,不乏心机。艾戴虽花,倒也简单,对婷婷尚有几分真心。生活像玩笑,两个人逆生长,人性不断绞变中。
艾戴的形象比较耐人寻味,发迹后的样貌神态,被作者捕捉得惟妙惟肖,心理拿捏精准。人毕竟是庸俗的,在金钱的洗礼下,风花雪月的诗歌不值一文,人之浅薄也会暴露无遗。所以艺术的纯情,需经考验;人也要从浓艳场,纷坛境试过方知。这是一部商人的史诗,也是一个诗人的破灭史。倒塌的不仅仅是金钱的大厦,还有伪爱情,伪文学的殉葬。同时碎裂的还有社会这面镜子,透过这面破碎的镜子,我们看到了财富的速朽性,唯艺术和生命是纯金的。
《纸字篓》是写官场的,反腐题材,一出紧张的闹剧。几多峰回路转,几多水到渠成,几多身不由己,那种细微的心理变化,如履薄冰的内心挣扎被作者描写得淋漓尽致;那种假戏真做,真戏假做,也刻画得入木三分。“纸字篓”也非办公室普通的纸字篓,而是大堤旁的水沟、水塘、沼泽地,洪水到来时造成管涌、决堤的高发地段。笔者切入自然,从副省长微服私访,要来参加回填字纸篓工程开始。 牵一发而动全身,下面的市长、县长、乡长,急速运转起来,隆重度不亚于元春省亲。
作者胸有成竹,调兵遣将,俨然一位下棋的高手,善于处理复杂人际,于纷繁事物中抽丝剥茧,写得幽默风趣,又惊心动魄。实是一个乡干部从清到浊,从正至邪,从忐忑到麻木,从低到高,最后摔落的过程。愈贪升迁愈快,愈假功劳愈大,这是一个社会问题。作者写贪腐,不停留在揭露谴责上,而是拷问分析它形成的内在肌理。行文看似漫不经心,实则老辣,没无病呻吟,故弄玄虚,卖技之嫌,实打实的都是干货。
一个作者必须体察生活,生活是水,离开生活空谈技巧,无疑是沙漠上建屋。偏见是扼杀一个小说家艺术天分的砒霜,肤浅的深刻是不成熟的表现。一个连生活和人心都不懂的人,无法洞见思想的曲折,更不具备一个小说家的气质。精神经验也需建立在生活经验之上,属思考的范畴和结果,消化生活是一个作家的必经之路。
人不能生活在真空状态里,时间是流动的,时代的不同,造就每个故事的全新。一个朋友曾说:流派,风貌也。技,皮毛,有多深的修养,就有多广袤的视野。深以为是。
序,书之眼睛,好风凭借力的道理谁都懂。找个比自己有声望有本事的人作序再正常不过,除拉升文本,炒作起来也方便。作为原工报老总,四十多年的编辑,荆州作协执行主席,《荆州文学》社长,各种名头缠身的老作家,请个名人易如反掌。况且每年笔会研讨会,空中飞来飞去的大咖多如牛毛,犯不着啰嗦我这个小女子。唯一可解释的就是我更熟悉文本,体察作者的创作初心,也不乏真诚。
出书并非一个作者的丰功伟绩,而是对自身精神积攒地深切回望,文字水源的珍爱。这么多年周老师一直从事着义工和人梯的工作,令人敬重的永远是思想的高度和做人的宽度,以及身上的朴素情感。
我曾说过周老师低调。周老师说:“菡萏,可不能这么说,这有作的嫌疑。”周老师的确很谦虚,年龄渐长,小说写得愈纯熟,晚来香。谦虚也没什么不好,巴氏曾言:谦虚包含着一个人的道德力量和纯洁。
于周万年老师的小说,还有很多话要说,因篇幅,行文只能至此。祝福尊敬的师长,祝福真正的文学人和每一个晴好晶莹的日子。

已发《长江丛刊》评论版五期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