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水徽州——走进世外桃源
2020-09-24叙事散文冷若秋水
文/冷若秋水她们,依偎在皖南山脉的怀抱里,碧水清溪自村口默默经过,千年老树遮蔽了几世的炎凉,小桥流水人家院,青瓦白墙马头檐,晴空下,尽显现世的安闲。我,站在小桥的这端,忘记刚刚穿过了多少隧道的黑暗,目光早已飞到湖的对面,迫不及待地抚摸着那
文/冷若秋水
她们,依偎在皖南山脉的怀抱里,碧水清溪自村口默默经过,千年老树遮蔽了几世的炎凉,小桥流水人家院,青瓦白墙马头檐,晴空下,尽显现世的安闲。
我,站在小桥的这端,忘记刚刚穿过了多少隧道的黑暗,目光早已飞到湖的对面,迫不及待地抚摸着那些曾在画里见过的屋檐。举步,轻轻踏过青石板,踏碎现实的时光,走进小巷,走进深宅,身后的快门声告诉我,我有可能误闯了别人的画面。
一座西洋自鸣钟摆在几案的正中,东面是一个存放卷轴画的瓷瓶,西面是一面底座雕花的镜子,这几乎是所有堂屋里必有的摆设。东瓶,西镜,虽然没有钟声响起,但有一种声音会由空气而心灵——终生平静。这是一种怎样的期盼和人生追求呢?居住在这里的人,是经历了怎样的事情,才甘愿如此退守呢?
这是一对额戴“世界文化遗产”的姊妹,大多数人都会以亲近过她们标记自己游过古徽州。其实,这里只是古徽州的两个点。
对徽州的印象,是一点一点描摹出来的。启蒙的一笔,还是听到那曲《青瓦白墙恋徽州》。欢快自在的笛韵,流露出一方水土的灵秀和一方人脉的悠闲。仅对着网络图片上的粉墙黛瓦,念着汤显祖那一句“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就陶醉了很久,想象了很久。今天,不用再想象了,而一切也超乎了想象。
宏村,是个与山水共秀的村落,最著名的是她那卧牛式的水系设计,点睛之笔要数那个“花开则落,月圆则亏”的半圆形水塘。整个村落完美的镶嵌在山水之间,房屋美,倒影更美,不愧为 “中国画里的乡村”。西递,与宏村比较起来,房屋建筑格局更为考究,文化味道更为浓厚。古建筑专家曾给定义为“明清民居博物馆”,而我更青睐于她的另一个称号“桃花源里人家”。
在宏村,随处都可以看到带着画夹写生的学生,画里乡村入画来,恰如其分吧。从孩子们身旁经过,低头看到那些图画,有山有水有屋巷,而街面上如我一样的游人却被他们很自然地过滤掉了。的确,这些熙熙攘攘的身影,是破坏画面的。那么,“画里的乡村”,就应该干净成这样吗?
有人说,只有景物的空镜头,就算再美,也是缺少灵性的。这样的村庄,在空镜头里自然也是美的,不过若能多一位经年的老人入画,或者点缀些猫狗鸭鹅,那种美感应该更有深味吧。可是,放眼整个村落,除了游人,已很少遇到纯朴的乡人以及小动物。顺着敞开的院门探望进去,多是铺张开的各色摊位以及盼望交易的眼神。古村的商业气息,已经让游览的人习惯了,也习惯了那古朴的屋檐下,真假难辨的古董文物。
西递,没有华丽的外表,但它有着“赵氏托孤”一样的传奇经历,“桃花源记”一样的生存模式。无法想象那个落难的李家皇子,得知自己的真实身份后,是经过了怎样的思索,作出终身不仕的决定。但在“义祖大于始祖,儿孙不得复宗”的家训里,读到的是他留给子孙的一份决绝。遵遗训,他的后人以胡姓代代相传,人丁兴旺,也名人辈出,比如胡雪岩,比如胡适。而从婺源到西递,甘愿隐居,自在乡野,也成就了胡氏其中一脉的生存。
在古代,四面环山的西递,唯一的入口是一个山洞,想进村必须沿溪逆流而上,在洞口舍舟而入,蛇行数里便见小村。这样隐蔽的地方,存在过这样具有传奇色彩的一脉人氏,还崛起了这么多匠心独具的房屋建筑,当时的生存一定够得上自给自足。那不是陶公笔下的桃花源,又是什么?也有说,陶渊明写下《桃花源记》与古徽州有着不可回避的联系。只可惜,这个说法已无从印证,为了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进入西递村的山洞已经在修路时炸开,从此,西递成了众人皆知的“桃花源”,却不知这里的人们改变了“不论魏晋”的生活,是不是还能“怡然自乐”呢?
探访宏村和西递的途中,穿过了十几条长短不一的隧道,最长的有三千多米。没有现代筑路工人的努力,我们根本没有机会将脚步探进这重重山峦,见识到如此秀美的村落。所以我愿意相信,在过去的某个朝代,在这个重重山峦下包裹的徽州,一定散落着与世隔绝的桃源。
“八分半山一分水,半分农田和庄园”,这就是古徽州。在那八分半的山峦中几度弯转,任你多少尘世喧嚣都被隔离不见。那一分的水,是长江的支脉,新安江水的柔波绵延了上千年,记不清送出去多少优秀的徽州子弟,又迎回了多少殷殷的报还。走进那加在一起还不过半分的农田和庄园,你会发现这里盛放着徽州人最大的心安。
徽州人是穷的,他们只有沿江而下,才能完成最基本的物质置换。可徽州人是勤俭的,因而才衍生出一个辉煌几百年的经济实体——徽商。徽州人又是聪慧的,他们把在外苦心经营积累的财富,化作对家乡的厚爱和对子孙的荫庇,村庄里一幢幢崛起的宅屋祠堂,根深蒂固着他们“亦贾亦儒”的处世哲学。徽州人还是固守的,那些旌表忠孝贞节的牌坊,在风光里伫立了千年,我却读到一个词——“极端”。
靠近这片让许多人陶醉的粉墙黛瓦,距离让我理解了什么叫粉饰,也深谙了什么是沧桑。那墙其实不完全是白色,有说不清的灰,还有黄,我想它该叫斑驳。长起野草的飞檐,近似马头的造型是一种腾达的暗喻,瓦当上的雕花已不太清晰,但依然骄傲地诉说着当年主人的精神。脚下的青石,应该是这里最年长的老者,无语检阅着上千年的时光。走在小巷,两侧是高高竖起的院墙,在抵达一家院门之前,我无从知晓墙的另一侧等着我的是怎样的景观。循着小巷的光亮走下去,眼前是又一条小巷,我像穿越迷宫一样,没有高人的指点,很难找到村落的出口。
廊檐飞翘的院门内侧,是自成一统的家庭园林,天井洞开,像一只缺氧的鱼缸。房屋的主体都是实木材料,没有多彩的漆装,与房屋外观的青瓦白墙是相契相合的,朴素中的古旧气息浓浓扑来,能让人再度缺氧。任我百般好奇,我的目光还是看不透深宅里面的究竟,也越不过那最朴素也最结实的高墙。忽然明白,原来不与邻人共用的围墙高高筑起,并不只是为了好看。
深院厅堂里,随处可见精妙的雕梁石刻,以及用心良苦的楹联摆设。高高悬在侧门之上的“商”字图案,是不露声色的地位宣言;寓意“冰冻三尺”与“福禄满门”的两扇相对偏门,是在告诫子孙如何在刻苦的追寻后获得成功的跨越;“几百年人家无非行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是祖辈们殷殷的期望;“持身勿使白璧玷,立志直与青云齐”,是嘱咐后代要清高为人;“快乐每从辛苦得,便宜多自吃亏来”错添的一横一点,是前人经验积淀后的指引;“做退一步想”的门楣,是在提醒自己处事的迂回也是一种向前;一枚巨大的落叶石刻,归根的寓意嵌在墙里,也嵌在每个徽州子孙的心里。
数不清过目了多少雕刻和楹联,每一块雕刻,每一幅楹联,都值得细细推敲。福禄寿喜的雕刻,修身养性的楹联,是徽州人精神的退守,也是不甘人后的心灵呐喊,更是一种阅尽繁华的明哲保身。这些,是徽州人留给后代的财富,也是我们这些现代人值得考量的价值观。
那一扇院门,比普通的院门宽出两倍,门的外侧还有竖起的木栅栏,门前空地开阔,让人想起古代的衙门。有人告诉我,这是书院,是子孙学习的地方;这是祠堂,是宗族议事的所在。几进几出的院落明显宽绰,天井明显开阔,祖训,尊像,排位,楹联,碑刻,让人过目着这个宗族对文化的信仰和对祖宗的崇拜。它的旁白是:庄严,不容侵犯。那斗大的一个“孝”字,高悬在上,是徽州人引以为骄傲的朱熹所写,被后人妙解为,孝顺者是字的右面,恭谦一后生,不孝者是字的左面,顽劣一猴子。宗祠对于徽州人的影响,不止是这里的摆设,还有令人窒息的礼数思想,我站在这个敞亮的地方,想到的却是刚刚在村口看到的牌坊,还有那些近乎封闭的绣楼。
层层山峦包裹着的,不止是徽州一座座画卷里的村庄,也包裹着这样一类特殊的人群。这样的包裹,使他们极富内涵。徽州人的思想里,有着朱熹的理学根基,有着胡雪岩的商业头脑,有着胡适之的文化追求,有着程大位的运算天赋,有着陶行知的躬行意识。所以,他们留给我们一座耐人寻味的丰碑——徽文化。
有人说,徽州人在那个年代带给中国社会的影响,如果给予一定的条件,大有可能转封建主义社会为资本主义社会。那“一定的条件”,是不是与推翻保守有关呢?当时的社会,让聪明的徽州人找到了保全自己的方式,要想打破这种桃源的安逸,大跨步迈向不可预测的未知,这得需要多大的魄力?所以,精明的徽州人,没有动。于是,一个王朝从繁盛到衰亡,一个辉煌的商人实体也跟着烟消云散了。
不过,徽州人到底还是聪明的,尽管不再辉煌,但“亦贾亦儒”两轨并行的哲学,还在血脉中默默传承。“读书好 经商好 效好便好,创业难 守业难 知难不难。”在这样的指引下,走到今天再看,不也适合现在的社会吗?
在今天的宏村和西递,敞开的院门,通常有两种意图,有的是为了引人参观,有的则是在自家小院支起摊位低调地经商。说低调,是因为这里没有大呼小叫的吆喝,也没有花花绿绿的招牌,你路过它,以为是路过一户平常人家。仔细看门口摆着的一些物什,你才会觉出些不同,有雕刻在半途的石板竹板,可以看出那正在雕刻的是石砚或者诗文;有蘸饱墨水的毛笔和纸张,这一家一定经营文房四宝;有一口炒着新茶的大铁锅,一杯正在浸泡的新鲜绿茶,在这里可以买到自家炒的新茶;还有一些当地小吃,让你不饿着肚子赏景;也有挂着简易招牌的院门,那里是饭馆和旅店。在这里,你什么都不缺,想待多久就多久。
不难看出,开放了的“世外桃源”里,村民亦居亦商,足不出户的殷实着自己的生活。把当年徽商的经营理念搬到这里,说不定还能造就新一代徽商的崛起呢。
在迷宫一样的小巷里穿进穿出,有些路走了又走,有些路始终没有踏及。时间拽着我不得不回到村口,告别桃源,而我却惦念着那些没有触及的未知,似乎比来时更多的未知。
车子再次停下来的时候,我被丢进了另一幅画面——清明上河图。这里,是屯溪老街,位于新安江畔,被誉为“活动着的清明上河图”。我们穿着今人的衣裳,踩着前人的脚印,游走在街市上,便是那“上河图”里的游客了。这条街不长,游人如织,茶楼、酒肆、书场、墨庄,各色店铺古朴典雅,从外观到内涵都值得参观。更可贵的是,这里还有博物馆和故居。这里,是古徽州的一扇雕花窗口。可惜,一个小时的停留,只够我在窗下匆匆经过,余留一声遗憾。
还要感谢那家“黄山记忆”的小店,能让我带走一抹念想与徽州相关。几枚书签,香樟木制作,手工细雕。一枚“西递第一联”,掩映在几株荷花与荷叶之间;另一副“琴瑟相和”,一琴一瑟,无其他花纹。还有一张牛皮纸手绘地图,正面古徽州,背面黄山。
又在钻隧道了,这次是在走出群山的包裹,一步步回到现实中去。徽州,我来过吗?世外桃源,我来过吗?我无法用自己的许多迷茫解释来过的真实,唯有相机里的照片和手中的书签,与我默然以对。
徽州。也许,我还会再来看你。
2013-8-9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 本帖最后由 冷若秋水 于 2013-8-17 08:50 编辑 ]
她们,依偎在皖南山脉的怀抱里,碧水清溪自村口默默经过,千年老树遮蔽了几世的炎凉,小桥流水人家院,青瓦白墙马头檐,晴空下,尽显现世的安闲。
我,站在小桥的这端,忘记刚刚穿过了多少隧道的黑暗,目光早已飞到湖的对面,迫不及待地抚摸着那些曾在画里见过的屋檐。举步,轻轻踏过青石板,踏碎现实的时光,走进小巷,走进深宅,身后的快门声告诉我,我有可能误闯了别人的画面。
一座西洋自鸣钟摆在几案的正中,东面是一个存放卷轴画的瓷瓶,西面是一面底座雕花的镜子,这几乎是所有堂屋里必有的摆设。东瓶,西镜,虽然没有钟声响起,但有一种声音会由空气而心灵——终生平静。这是一种怎样的期盼和人生追求呢?居住在这里的人,是经历了怎样的事情,才甘愿如此退守呢?
这是一对额戴“世界文化遗产”的姊妹,大多数人都会以亲近过她们标记自己游过古徽州。其实,这里只是古徽州的两个点。
对徽州的印象,是一点一点描摹出来的。启蒙的一笔,还是听到那曲《青瓦白墙恋徽州》。欢快自在的笛韵,流露出一方水土的灵秀和一方人脉的悠闲。仅对着网络图片上的粉墙黛瓦,念着汤显祖那一句“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就陶醉了很久,想象了很久。今天,不用再想象了,而一切也超乎了想象。
宏村,是个与山水共秀的村落,最著名的是她那卧牛式的水系设计,点睛之笔要数那个“花开则落,月圆则亏”的半圆形水塘。整个村落完美的镶嵌在山水之间,房屋美,倒影更美,不愧为 “中国画里的乡村”。西递,与宏村比较起来,房屋建筑格局更为考究,文化味道更为浓厚。古建筑专家曾给定义为“明清民居博物馆”,而我更青睐于她的另一个称号“桃花源里人家”。
在宏村,随处都可以看到带着画夹写生的学生,画里乡村入画来,恰如其分吧。从孩子们身旁经过,低头看到那些图画,有山有水有屋巷,而街面上如我一样的游人却被他们很自然地过滤掉了。的确,这些熙熙攘攘的身影,是破坏画面的。那么,“画里的乡村”,就应该干净成这样吗?
有人说,只有景物的空镜头,就算再美,也是缺少灵性的。这样的村庄,在空镜头里自然也是美的,不过若能多一位经年的老人入画,或者点缀些猫狗鸭鹅,那种美感应该更有深味吧。可是,放眼整个村落,除了游人,已很少遇到纯朴的乡人以及小动物。顺着敞开的院门探望进去,多是铺张开的各色摊位以及盼望交易的眼神。古村的商业气息,已经让游览的人习惯了,也习惯了那古朴的屋檐下,真假难辨的古董文物。
西递,没有华丽的外表,但它有着“赵氏托孤”一样的传奇经历,“桃花源记”一样的生存模式。无法想象那个落难的李家皇子,得知自己的真实身份后,是经过了怎样的思索,作出终身不仕的决定。但在“义祖大于始祖,儿孙不得复宗”的家训里,读到的是他留给子孙的一份决绝。遵遗训,他的后人以胡姓代代相传,人丁兴旺,也名人辈出,比如胡雪岩,比如胡适。而从婺源到西递,甘愿隐居,自在乡野,也成就了胡氏其中一脉的生存。
在古代,四面环山的西递,唯一的入口是一个山洞,想进村必须沿溪逆流而上,在洞口舍舟而入,蛇行数里便见小村。这样隐蔽的地方,存在过这样具有传奇色彩的一脉人氏,还崛起了这么多匠心独具的房屋建筑,当时的生存一定够得上自给自足。那不是陶公笔下的桃花源,又是什么?也有说,陶渊明写下《桃花源记》与古徽州有着不可回避的联系。只可惜,这个说法已无从印证,为了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进入西递村的山洞已经在修路时炸开,从此,西递成了众人皆知的“桃花源”,却不知这里的人们改变了“不论魏晋”的生活,是不是还能“怡然自乐”呢?
探访宏村和西递的途中,穿过了十几条长短不一的隧道,最长的有三千多米。没有现代筑路工人的努力,我们根本没有机会将脚步探进这重重山峦,见识到如此秀美的村落。所以我愿意相信,在过去的某个朝代,在这个重重山峦下包裹的徽州,一定散落着与世隔绝的桃源。
“八分半山一分水,半分农田和庄园”,这就是古徽州。在那八分半的山峦中几度弯转,任你多少尘世喧嚣都被隔离不见。那一分的水,是长江的支脉,新安江水的柔波绵延了上千年,记不清送出去多少优秀的徽州子弟,又迎回了多少殷殷的报还。走进那加在一起还不过半分的农田和庄园,你会发现这里盛放着徽州人最大的心安。
徽州人是穷的,他们只有沿江而下,才能完成最基本的物质置换。可徽州人是勤俭的,因而才衍生出一个辉煌几百年的经济实体——徽商。徽州人又是聪慧的,他们把在外苦心经营积累的财富,化作对家乡的厚爱和对子孙的荫庇,村庄里一幢幢崛起的宅屋祠堂,根深蒂固着他们“亦贾亦儒”的处世哲学。徽州人还是固守的,那些旌表忠孝贞节的牌坊,在风光里伫立了千年,我却读到一个词——“极端”。
靠近这片让许多人陶醉的粉墙黛瓦,距离让我理解了什么叫粉饰,也深谙了什么是沧桑。那墙其实不完全是白色,有说不清的灰,还有黄,我想它该叫斑驳。长起野草的飞檐,近似马头的造型是一种腾达的暗喻,瓦当上的雕花已不太清晰,但依然骄傲地诉说着当年主人的精神。脚下的青石,应该是这里最年长的老者,无语检阅着上千年的时光。走在小巷,两侧是高高竖起的院墙,在抵达一家院门之前,我无从知晓墙的另一侧等着我的是怎样的景观。循着小巷的光亮走下去,眼前是又一条小巷,我像穿越迷宫一样,没有高人的指点,很难找到村落的出口。
廊檐飞翘的院门内侧,是自成一统的家庭园林,天井洞开,像一只缺氧的鱼缸。房屋的主体都是实木材料,没有多彩的漆装,与房屋外观的青瓦白墙是相契相合的,朴素中的古旧气息浓浓扑来,能让人再度缺氧。任我百般好奇,我的目光还是看不透深宅里面的究竟,也越不过那最朴素也最结实的高墙。忽然明白,原来不与邻人共用的围墙高高筑起,并不只是为了好看。
深院厅堂里,随处可见精妙的雕梁石刻,以及用心良苦的楹联摆设。高高悬在侧门之上的“商”字图案,是不露声色的地位宣言;寓意“冰冻三尺”与“福禄满门”的两扇相对偏门,是在告诫子孙如何在刻苦的追寻后获得成功的跨越;“几百年人家无非行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是祖辈们殷殷的期望;“持身勿使白璧玷,立志直与青云齐”,是嘱咐后代要清高为人;“快乐每从辛苦得,便宜多自吃亏来”错添的一横一点,是前人经验积淀后的指引;“做退一步想”的门楣,是在提醒自己处事的迂回也是一种向前;一枚巨大的落叶石刻,归根的寓意嵌在墙里,也嵌在每个徽州子孙的心里。
数不清过目了多少雕刻和楹联,每一块雕刻,每一幅楹联,都值得细细推敲。福禄寿喜的雕刻,修身养性的楹联,是徽州人精神的退守,也是不甘人后的心灵呐喊,更是一种阅尽繁华的明哲保身。这些,是徽州人留给后代的财富,也是我们这些现代人值得考量的价值观。
那一扇院门,比普通的院门宽出两倍,门的外侧还有竖起的木栅栏,门前空地开阔,让人想起古代的衙门。有人告诉我,这是书院,是子孙学习的地方;这是祠堂,是宗族议事的所在。几进几出的院落明显宽绰,天井明显开阔,祖训,尊像,排位,楹联,碑刻,让人过目着这个宗族对文化的信仰和对祖宗的崇拜。它的旁白是:庄严,不容侵犯。那斗大的一个“孝”字,高悬在上,是徽州人引以为骄傲的朱熹所写,被后人妙解为,孝顺者是字的右面,恭谦一后生,不孝者是字的左面,顽劣一猴子。宗祠对于徽州人的影响,不止是这里的摆设,还有令人窒息的礼数思想,我站在这个敞亮的地方,想到的却是刚刚在村口看到的牌坊,还有那些近乎封闭的绣楼。
层层山峦包裹着的,不止是徽州一座座画卷里的村庄,也包裹着这样一类特殊的人群。这样的包裹,使他们极富内涵。徽州人的思想里,有着朱熹的理学根基,有着胡雪岩的商业头脑,有着胡适之的文化追求,有着程大位的运算天赋,有着陶行知的躬行意识。所以,他们留给我们一座耐人寻味的丰碑——徽文化。
有人说,徽州人在那个年代带给中国社会的影响,如果给予一定的条件,大有可能转封建主义社会为资本主义社会。那“一定的条件”,是不是与推翻保守有关呢?当时的社会,让聪明的徽州人找到了保全自己的方式,要想打破这种桃源的安逸,大跨步迈向不可预测的未知,这得需要多大的魄力?所以,精明的徽州人,没有动。于是,一个王朝从繁盛到衰亡,一个辉煌的商人实体也跟着烟消云散了。
不过,徽州人到底还是聪明的,尽管不再辉煌,但“亦贾亦儒”两轨并行的哲学,还在血脉中默默传承。“读书好 经商好 效好便好,创业难 守业难 知难不难。”在这样的指引下,走到今天再看,不也适合现在的社会吗?
在今天的宏村和西递,敞开的院门,通常有两种意图,有的是为了引人参观,有的则是在自家小院支起摊位低调地经商。说低调,是因为这里没有大呼小叫的吆喝,也没有花花绿绿的招牌,你路过它,以为是路过一户平常人家。仔细看门口摆着的一些物什,你才会觉出些不同,有雕刻在半途的石板竹板,可以看出那正在雕刻的是石砚或者诗文;有蘸饱墨水的毛笔和纸张,这一家一定经营文房四宝;有一口炒着新茶的大铁锅,一杯正在浸泡的新鲜绿茶,在这里可以买到自家炒的新茶;还有一些当地小吃,让你不饿着肚子赏景;也有挂着简易招牌的院门,那里是饭馆和旅店。在这里,你什么都不缺,想待多久就多久。
不难看出,开放了的“世外桃源”里,村民亦居亦商,足不出户的殷实着自己的生活。把当年徽商的经营理念搬到这里,说不定还能造就新一代徽商的崛起呢。
在迷宫一样的小巷里穿进穿出,有些路走了又走,有些路始终没有踏及。时间拽着我不得不回到村口,告别桃源,而我却惦念着那些没有触及的未知,似乎比来时更多的未知。
车子再次停下来的时候,我被丢进了另一幅画面——清明上河图。这里,是屯溪老街,位于新安江畔,被誉为“活动着的清明上河图”。我们穿着今人的衣裳,踩着前人的脚印,游走在街市上,便是那“上河图”里的游客了。这条街不长,游人如织,茶楼、酒肆、书场、墨庄,各色店铺古朴典雅,从外观到内涵都值得参观。更可贵的是,这里还有博物馆和故居。这里,是古徽州的一扇雕花窗口。可惜,一个小时的停留,只够我在窗下匆匆经过,余留一声遗憾。
还要感谢那家“黄山记忆”的小店,能让我带走一抹念想与徽州相关。几枚书签,香樟木制作,手工细雕。一枚“西递第一联”,掩映在几株荷花与荷叶之间;另一副“琴瑟相和”,一琴一瑟,无其他花纹。还有一张牛皮纸手绘地图,正面古徽州,背面黄山。
又在钻隧道了,这次是在走出群山的包裹,一步步回到现实中去。徽州,我来过吗?世外桃源,我来过吗?我无法用自己的许多迷茫解释来过的真实,唯有相机里的照片和手中的书签,与我默然以对。
徽州。也许,我还会再来看你。
2013-8-9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 本帖最后由 冷若秋水 于 2013-8-17 08:50 编辑 ]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