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经典散文

经典散文

丧钟为谁而鸣

2022-01-02经典散文
[db:简介]
                                                            丧钟为谁而鸣

                                                               张复林

             桃花刚刚整理好衣冠,就面临了死亡。/四月的歌手,血液如此浅淡。/但桃花的骨骸比泥淖高一些,它
       死过之后,就不会再死。
                                 ——摘自陈超诗歌《我看见转世的桃花五种》

       临睡前,翻看《不死的海子》。
       不经意间,触碰了当代中国诗人一个滴血的伤口。其实,这个伤口,从公元前278年,迷雾笼罩的汨罗江畔,白衣白袍悲愤投江的屈原就开始了。
       一九八九年三月二十六日,是海子的祭日。这一天,一颗放射光芒的星辰,陨落在山海关老龙头一段冰冷的铁轨上。一次惊雷和霹雳的闪爆,古老的山海关溅出满天碧血红霞。天际,一朵硕大无比的桃花,灿然怒放。
       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把祝福送给亲人,包括每一个陌生人。这是海子对世界的祈愿与祝福。如此一位心怀善念的诗人,到底逼迫为谁,以年轻的血肉之躯去搏击钢铁的庞然大物?书在手中也就觉得格外沉重起来。黢黑的封皮让压抑多于庄重,而封面中间那重重的一点浓稠的血,也不知是海子的,还是怀念者于海子的猝然离去所受的震惊而涌出的热血,抑或是编者对当下这个拒绝诗歌的时代表露的一点冷酷和愤怒……也许都是,也许都不是。我只觉得,当我孤身一人深入北方这座喧嚣的大都市,寻找生命中的诗歌和支撑时,总算找到了海子,找到了那份悲伤却坚韧的力量。尽管诗人早已离去,但在这依然寒凉的北方的春夜,唯有海子带给我一种难言的感动和温暖。
       “一种愿望/一种善良/你无力偿还//你无力偿还/一颗放射光芒的星辰/在你头顶寂寞燃烧”(《麦地与诗人•询问》),“黑夜从大地上升起/遮住了光明的天空/丰收后荒凉的大地/黑夜从你内部上升”(《黑夜的献诗》),“尸体是泥土的再次开始/尸体不是愤怒也不是疾病/其中包含着疲倦、忧伤和天才”(《土地王》)……
       窝在北大文理学院简易钢架床上,满怀沉重与感恩,我一遍一遍诵读着海子的诗文。这些对于生命和大地咯血的歌唱,这些闪耀着人类高贵心灵的光芒,穿越此刻窗前沉沉的夜幕,一次又一次将我照耀。一种来自生命深处的救赎与召唤在胸中反复涌动,同时传递着莫名的焦灼与渴望,灵肉则受着痛苦的质询与撕裂。
       一直不明白,海子为什么选择遥远而偏僻的山海关,而不选择他成长且成名的地方——未名湖畔。是怕玷污了那个圣洁的湖泊么?还是为了躲避现代都市的污浊与肮脏?抑或是为了追寻山海关外大海的宁静与博大——“海子”,海的儿子哦!我不知道,这是否也暗合了你泥土般朴实的父母,替你取名“海生”的最初愿望。我实在无法为你设想,天才的你为世人留下的是怎样一个永远无法破译的谜。而就在海子祭日三天前,也即是海子辞世十一年后的2000年3月23日,著名诗人昌耀跳楼自杀于西宁;昌耀之后,2014年10月30日凌晨,追寻一朵命中的桃花,诗人陈超从16楼纵身跃下;至于前些年才华横溢的诗人戈麦沉湖和漂泊异国的顾城杀人再自杀……诗人们这一连串让人难以理喻的自杀事件,一再震惊着沉寂已久的诗坛,让灵肉逐渐被金钱侵蚀的人们不得不放慢怆惶的脚步,将麻木而冷酷的目光重新投注于那些在生活的夹缝中艰难生存的诗人们身上。诗人们频频走上绝路,到底是受着怎样一种难忍的生存境况的逼迫与挤压,才让这些原本善良而美丽的诗心放弃生命而去追逐死亡?难道缪诗的桂冠真的必须用诗人们的鲜血去濡染么?
       面对当下沉浸于贪欲和金钱的世相,我似乎只有一种推断,那就是在这样一个信念匮乏而人格畸形的病态社会里,似乎只适合昏睡者生存,而真正醒着的人则注定是受难者与痛楚者。一种苍白和无力加重着窗外的黑幕,无边的暗夜彻底将我淹没,唯有灵魂作着艰难而孤独的飞翔。
       “死是一门艺术,诗人们的死实际等于诗人的再生”(西尔维亚•普拉斯),而诗人的频频自杀不正是那些苦难的灵肉借助黑夜寻求新生么?死亡则注定成为诗人们的另一种拯救和另类活着方式。这正如卡夫卡所言:“他在有生之年就已死去,但却是真正的获救者”。为此,面对诗人们那些高贵而悲凉的自杀,除了痛惜和震惊,我唯有怀抱敬仰和感恩。只是,诗人们这样一种以自身生命来换取的救赎,是多么惨烈而悲壮。如此一种飞蛾扑火的抗争,映照的又是怎样一种艰难的现实哦。
       面对诗坛不断的黑雨,我想,每一个清醒而敏锐的良知者,当陷身一种无法救人和自救的悲哀之中。现代诗人正在遭遇的,那种萦绕于怀的无力感和沉重感,正如帕斯捷尔纳克在《人与事——自传性随笔》中的冷峻叙述:“他们的痛苦笔墨难以描述,他们的痛苦使忧愁变成一种心病。他们的才能值得钦佩,他们的为人值得纪念,除此之外,让我们怀着同情的心,再在他们蒙受的苦难面前低下头颅吧!”而学者刘小枫不但向那些自杀的诗人表达了深深的敬意,更提出了另一种严峻的思考与反省——“不仅诗人在蒙难,真实价值和意义也在蒙难,低下头颅不仅是为了表达崇敬,也为了痛定思痛”。
        “当大地还有生灵遇难,我又怎么能幸福”(马勒)呢?其实马勒的沉重亦当是人类自身的沉重,不是么?不要说上世纪上半叶那两场席卷几十个国家和地区死伤数千万的世界大战,仅从近些年全球不断涌流的种族屠杀的血腥,波黑频繁的部族冲突,中东、南亚的战云密布,以及德国新纳粹的不断抬头,印(尼)菲(律宾)高炽的狂热排外情绪,秘鲁、哥伦比亚动荡的政局,巴以纷争以及伊拉克阿富汗的自杀式爆炸事件……就足以让身处噩梦的我们,不得不一再发出悲伤而沉重的叹息,苦难的人类呀,到底是谁在你密布伤痛的身上不断造孽哦!
       处身如此一个纷争不断的不洁时代,这是诗人们的不幸,恐怕更是时代的悲哀。一种无法逃脱的厄运让我突然记起约翰•顿令人忧伤而又不失清醒的警示来——

       “无论谁死了,/我都觉得是我自己的一部分在死亡。/因为我包含在人类这个
概念里。因此我从不问丧钟为谁而鸣,/它为我,也为你。”

       忽然,我的眼前痛苦地展现出,这样一幅苦难的俄罗斯大地的朦胧画面:

       “茫茫雪原,苍白的月亮/殓衣盖住了这块大地/穿孝的白桦哭遍了树林/这
儿谁死了?莫不是我自己”。(叶赛宁)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