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尚往来
2022-01-03抒情散文匡建华
礼尚往来文/匡建华近日在看到一则谜语:敬人者受人尊敬,打一成语,谜底是“礼尚往来”。一说“礼尚往来”是成语肯定有故事,不然就不是汉语成语了。查文献才知道,它来源于《礼记·曲礼上》:“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说是春……
礼尚往来
文/匡建华
近日在看到一则谜语:敬人者受人尊敬,打一成语,谜底是“礼尚往来”。一说“礼尚往来”是成语肯定有故事,不然就不是汉语成语了。查文献才知道,它来源于《礼记·曲礼上》:“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说是春秋时期,孔子在家里收弟子开坛讲学,引起了鲁定公的重视,经常到宫中讲学。总管阳虎特地去看望孔子,孔子借故不见他。他知道孔子最讲究礼节,有一次就给孔子留下一只烤乳猪,终于得到了孔子的回访。
人类喜欢群居,几千年来,礼尚往来是一种民间约定俗成的游戏规则。没有礼尚往来的生活就会孤苦,生命不会鲜活;没有礼尚往来即使你再显赫、富贵,不与人分享就失去了意义。现实生活中的礼尚往来,可以让人学到许多为人处世本事,在逆境中集思广益,懂得团结合作、宽容大度。
我们先辈也是喜欢礼尚往来的,但主张节俭,反对浪费,而且过去的历朝历代都比较重视。如宋代大文学家苏轼时常与人饮酒和诗。但贵客来访设盛宴招待不超过三个荤菜。就是别人请他吃饭,也要求不超过这个标准,否则就不去赴宴。一次,一位久别重逢的老友请他吃饭,酒席异常丰盛,苏轼便婉言谢绝入席,拂袖而去。老友感慨地说:“当年东坡遭难时,生活很节俭。没想到如今身居高位,依旧本色不变。 ”像台湾首富王永庆一生坐拥亿万资产,却从不奢靡。他几乎每周都要给子女们写信,为节省邮资,他通常用一种很薄的信纸,密密麻麻写满正反两面,其中就蕴含着对子女们的殷切期望。还有文学家鲁迅,他经常给别人寄书刊,但它用来包书的那些纸都不是新的,而是从街上买东西回来留下的牛皮纸和小细绳。 再说我们土家山寨,在我儿时的记忆里,乡亲们十分淳朴,哪家有困难是不愁没人帮忙的。那时除了提供一日三餐,也没听说要给工钱,只是别人家有事时再去帮别人,乡下人就是这样相互帮称着,联系着。记得我在读初中时还了一个人情,就是邻居家里做新房帮他们挑了一天墙土。走在不宽的土墙上还是有一些心慌,好在墙不高。一天忙下来就累的不行了,主人多希望我再帮他一天忙,只是全身酸软无力,像吃了铅一样,腿脚重的拖不动。 在农村典型的礼尚往来就是做生,起初的礼物就是自产农产品,如粮食、鸡蛋等,多少也没人计较,主要是送个吉祥,热闹一下。到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就有了面条、黑糖、饼子,不过很少有人自己吃。这些礼品一旦送出去,大多数是在亲友乡邻里间流转,就再也居无定所,你送给张三,张三又拿去送李四,不停的被人们转移到各个亲戚好友家,等所有的亲戚好友家都光临一遍以后,就已经面目全非,时间长了有的都长了虫子,无人问津了。那时送礼、收礼大多是象征意义,也没听说谁家因做生而发财的,只是借此联络一下感情。
不知是什么时候,礼尚往来几个字被人搬进了贺喜的大堂,示意那就是送贺礼的地方。可到了今天,人们已经失去了往日的热情,互相贺喜成了金钱交换,而且礼金数额、参加人数的多少竟然成了衡量办喜事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志。有的人是有求于领导,也成了腐败由头;有的人是怕领导找麻烦,更多的人是在还人情债。每年到了节假日喜事集中的日子,人们谈喜色变,苦不堪言。我有一同事,买的房子就在一家宾馆楼上,结果是宾馆天天办喜事,同城熟人又多,遇上了不去贺喜面子上又过不去。可时间一长就有了危机感,只好搬家了事。有的人为了逃避就经常换电话号码,有的人接到电话就说在外地出差。有一老乡还闹出了一个笑话,别人电话请他吃喜酒,他说在北京出差,结果不到半小时两人就在县城同一家餐馆门口相遇,让那老乡好没面子。他说,如果当时有地洞,恨不得马上钻了进去。
前不久,小镇街面上还发生一起令人痛心的事,就是一家忘了还另一家人情而发生的两家斗殴的事件,导致一死一伤的悲剧。
如此礼尚往来,如让发明成语的先辈知道,也可能受到惊吓,幸亏中央及时出手,才刹住了这股歪风,让大家都感到一阵轻松。但不少人还是不习惯,有喜事不请人聚聚,有时还被人误会,或被指责不讲礼数,或说瞧不起穷人。去年父亲九十岁大寿,正好三九寒天,大雪漫天,就没有通知亲戚朋友,只想家人坐在一块吃一顿饭了事。但是预料之外的是亲戚一个也没有少的冒雪前来贺寿,让人感慨,这千年的习俗不是说不要就不要了的。
礼尚往来,本来也无可厚非的,重点是把握好度,有句古话说的好,礼轻仁义重,真心地祝福就好,少一点铜臭味,多一点精神食粮。现实生活中缺少的不是礼尚往来,而是真挚的了解与深交,只有建立深厚牢固的友谊,生活才会更加丰富多彩。我想礼尚往来应该是一种真诚友好的结识;一种无拘无束的串门;一种谈笑风生的倾诉;一种团结谦让的相助;一种为人着想的气度;一种理解万岁的非凡。
很赞哦! ()